《群书治要360》礼乐篇(共5集)周泳杉老师主讲/2018两岸三地中华传统文化青年学术研习营课程

第2集

play-sharp-fill

play-sharp-fill

视频下载MP3下载

文字版点击加号

展开收缩

文化与生活漫谈(七)  周泳杉老师主讲 2018/7/26  台湾台北市剑潭海外青年活动中心  档名:60-010

 
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大家早安,阿弥陀佛!好,我们接着来看,就是昨天我们有几个问题,那这些问题也都跟我们的课程有相关。我们这次学礼,还没有上《常礼举要》之前,学人要先把这些礼的概念跟大家做个说明。因为知道所以然,然后再去看这些条文,就很容易能理解。即便我们这次没有一条一条的来讲,大家只要抓住了礼的重点,回去自己看,你也能够看得懂。因为《常礼举要》本来就是用很浅显的言语来叙述,它不是教条,它也不是威权,它是恭敬,所有的礼都建构在恭敬心上面。换句话说,假设你是一个真正有恭敬心的人,你遇到了事情,你自然知道怎么做。

 

因为我们上一节课跟大家讲到,礼有所谓的恭敬、撙节、退让这样的概念在里面。恭敬就是自卑而尊人,把自己摆低,把别人抬高。撙节就是节俭,不奢侈、不浪费、守约,约就是约束那个约,内约自己的心,外约自己的行。譬如说我们在这里坐,坐在这个位子,有三个人共享一个桌子,我们就会想到,我们这个位置不能占得太大,因为我们位置占得太大,别人的位置就小了。坐公交车的时候有两个位子,我们尽量怎么样?我们可以稍微缩一下,不要去干扰到旁边这个人。譬如说我们要在车上看报纸,那个报纸能不能这样子打开来影响到旁边这个人?不行。所以内要约自己的心,外要约自己的行,那就是撙节,约束就是撙节,就是有节度,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没有节度,这是礼的特色。

 

再来就是退让。我们跟大家说过,恭敬心具体表现在哪里?表现在让,「于人无争,于世无求」。为什么能做到?无我。就是把我怎么样?放下。这与佛法所说的次第、修学的方法、原理原则,决定没有两样。在刚刚讲撙节,刚刚讲内约其心,约心是什么意思?摄心。我们看到《楞严经》里面讲什么是戒?「摄心为戒,因戒生定,因定发慧」,真的都是如出一辙,只是我们怎么样去体会这些教诲,然后我们把它落实在生活。这个当中,在生活当中,一定会有我们的习气怎么样?跑出来,这个时候你就要去放下,处理自己的这些习气,改习气。所以在生活当中磨鍊、提升生命,了脱生死,这是我们这次学人跟大家谈的重点,大概是在这个地方。我们依照整个脉络,我们来修学,来体会这个礼的学习。

 

这里还有几个问题,我们先把它回覆完之后,然后我们再来看《常礼举要》。昨天有讲到,有位老师他说他开了一门通识课,「中华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实践」,但是学生不太喜欢听到说你如果没有怎样,你就会有什么果报。他有讲到,他后面最后补充就是说,我们当老师的是不是要调整自己的语气,还有采取其他的做法?这是对的,因为我们现在的学生没有学过因果教育,他认为这些都是迷信。可是他没有想到,科学是建立在因果的法则当中的。也就是说,科学讲不讲因果?我告诉大家,科学讲的就是因果。我们换个名词来讲,因,你告诉学生的时候,你说原因;果,你加一个字,叫结果。我们做科学的,因为学人是学科学的,我是学遗传工程的,我研究所读的是生物化学,我做的这个研究是基因遗传工程。所有科学家在做科学实验,你问他要不要得到结果?当然要,实验就是要得到一个实验的结果。这个实验的结果怎么来的?它有很多的,就是说对这个结果有非常多的影响,叫什么?叫原因。所以他要控制变因,他要把很多会变的因素先控制,然后只留下一个因素转变,有没有?他看这个因转变的时候,结果会有什么转变,然后来探讨原因跟结果之间的关联性。然后藉由这些关联性来预测、来解决问题,来做所谓的调控,这不就是科学吗?科学讲的是什么?科学完全讲因果。

 

再来,你可以换个语气跟学生讲,就是说你不要用负面的表述。譬如说,有人看到女孩子穿了很短的裤子、穿了很短的裙子,就说妳以后要下地狱锯腿。她听了会不会很难过?你说她要锯腿,会不会很难过?会!对不对?她一定心里听得有反弹,是不是?她穿那个是希望人家说她很美,可是你煞她的风景,你说她要抓去锯腿。这个表述虽然有因果的关系,可是第一个,她不能接受你。为什么她不能接受你?因为你不能通她的情。我们昨天是不是说过,礼是通情达理,对不对?虽然你不认同她,你不赞成这样,但是你能不能理解她,你要不要理解她?要,因为她从来没有人教她「先人不善,不识道德,无有语者」。另外,她不但没有人教她,而且她所接触的媒体都是穿这样的,那她就认为这个是理所当然的。这样大家能理解吗?你一定要先理解她,通她的情,不要一下子就要否定她。对不对?然后你可以用正面的表述,对不对?正面的表述,什么叫正面的表述?譬如说,为什么我们很多人要去参加一些像什么卡内基,或者是什么心灵成长,为什么要去参加这些营队?为什么要去参加潜能开发?这样听得懂吗?为什么他们要去参加那个营队?因为他们在找成功的原因。这是不是因果?对!成功是结果,成功的原因是不是因?对!你看,很多励志的书不是归纳很多成功人士的原因吗?对不对?这个人为什么成功。我们去看,有个大企业家、大的经济学家、大的科学家,他为什么会成功?大家不是在探讨他成功的原因吗?这不是因果吗?这就是因果!就是老师可以用这个来告诉学生,其实我们天天都在接触因果,我们的生活完全不能离开因果,你怎么会不相信因果?你怎么会说它是迷信?那是你的成见,对。就是从这里先破,先松动,就是用正面的告诉他,你怎么做才会成功。你不要告诉他,你这样做会失败,你这样做会被抓去锯腿、会抓去割舌头。他听了当然觉得很讨厌,他一下子门就关起来了,你说什么再好的话,他都听不进去了。

 

所以,你能不能先去理解她,然后用正面的表述来鼓励她。当她知道成功的因素的时候,她最后会发现,成功的因素有一条是什么?叫端庄。不然人家会瞧不起妳,就是妳看起来好像穿得很暴露,人家回头率很高。回头率听得懂吗?看起来好像回头率很高,可是那个回头看你的人都是用什么眼光?用轻慢的眼光,用贬抑的眼光,有没有?他不是用尊重的眼光,不是用一种很崇敬的眼光,对不对?她最后发现,原来成功的原因当中有一条是端庄,有一条是受尊重,对不对?这样她不就会慢慢的会改过来了吗?对!所以我们做老师的应该要转变我们的语气,因为我们的孩子从小到大没有接受这样的教育,你必须要同情他、同理他,这个才是大的心量,有个很大的心量。这是学人跟大家补充,昨天我没有讲到这么细,跟大家补充。所以要用柔软心,去看他顺眼,不要看他不顺眼。

 

我记得有一次,学人在火车上看到一个女孩子,在她的脚踝这里刺青,刺了两个字,叫归零。我看到的时候,我是用个欣赏的角度来看。刺青当然是不好的,因为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。可是你有没有看到她想要归零的那个心境?对!所以你要先肯定她那个善心,然后再告诉她,妳用这个方式来表达,其实并不恰当,妳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表达,能够更引起大家对妳的欣赏跟共鸣。这不是很好吗?这样大家能理解吗?所以,都去看人家的优点,都去看人家的付出,这个就是转念,我们叫情绪管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,修行就是修这个。所以我们对年轻人,第一个,我们不要看他不顺眼,一定要学习怎么看他顺眼,然后再去帮助他,就是跟他结善缘。因为你要看他不顺眼,请问他能不能接受你帮助他?没办法。也就是说,我们现在讲发菩提心,很多人在这里是学佛的,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,往生极乐世界的条件,信愿。而什么是真信切愿?发菩提心、一向专念就是。发菩提心是不是发一个想要度化众生的心?对。度化用比较浅显的话来讲,叫做帮助。换句话说,这全世界有没有一个你不想帮助他的人?如果有,你的菩提心是假的。换句话说,你已经发了菩提心,意思就是说,全世界没有一个人你可以怨恨他,全世界没有一个人是你不想帮助他的。好,注意,当你看一个人不顺眼的时候,其实你已经是计较他的缺点了。换句话说,你为什么看他不顺眼?因为你把他的缺点放在心里面计较。而当你在计较他的缺点的时候,其实已经传递了一个什么信息?就是我不想帮你。这样知道吗?那你想要帮助他,第一关一定要不计较他,而你不计较他,他才能接受你的帮助。

 

换句话说,帮助人能不能姿态很高?可不可以?不可以,姿态要摆得很低。姿态摆低就是恭敬,自卑而尊人,就是你要帮助这个人,你要帮助他,你姿态还要摆得很低。所以帮助一个人容不容易?很难。害一个人容不容易?很容易。所以害人很容易,帮人很难,这是讲真的。因为帮人要有非常大的智慧,非常高的德行;害人,你只要顺着他的习气,你害他,他还感谢你。对,因为你顺着他的习气,你巴结谄媚他,他还觉得你跟我是最好的朋友,他还认可你。所以害人太容易,帮人太难了。你要受他的委屈,你还不能有委屈的感觉;你要遭受很多的挫折,你还不能有挫折感,这叫行菩萨道。今天是个非常的时代,怎么在非常的时代当中,在生活当中提炼生命的质量,要有非常的智慧,要非常的定力,要非常的心量,否则我们怎么做得到。所以在此修行一日一夜,胜在极乐国中为善百岁。因为你能够有非常的智慧、非常的定功、非常的心量,那你的修行会有非常的提升。所以这也就是说,为什么我们在这个世界要不断的薰习正法,就像我们大和尚刚刚说的,要接触善缘,依众靠众,要依明白的众、靠明白的众,这个太重要了。所以这个问题,学人就是补充跟大家做个说明。

 

我们看下一个问题。他说:请教《大忏悔文》当中,他讲《大忏悔文》里面有两句,他这里写的是「忏悔业障及善根,回向众生及佛道」。学人一看怪怪的,就是忏悔业障,业障需要忏悔,善根怎么需要忏悔?所以我去查了《大忏悔文》,他这两句,这句写错了,应该是「随喜忏悔诸善根,回向众生及佛道」。我写一下,应该是这两句。他这问题是这样,他说这两句话如何结合这几天的课程内容做观修,在生活当中实践?再来,请老师是否能够解释这两个偈子。

 

这个很深,也就是说大家看这几个字,其实我们每个字都看得懂,合起来就看不懂了,这都是讲真的,很深。但是我们简单来讲,随喜跟忏悔都是善根。这诸善根,诸就是多的意思,多,诸多,很多。就是随喜跟忏悔,这些都是善根,而这些善根都能回向,都能够回向。而回向的对象,它这里讲众生跟佛道,其实回向有三种回向,这等一下再讲。先讲随喜,先讲忏悔,都是略讲,不能展开来讲。随喜很重要,「普贤十愿」里面有随喜功德。随喜是对治什么烦恼的?随喜是对治嫉妒的烦恼。你看善根这两个字,我们要很清楚,根就是能生的意思,能生,能生长。根,就是它是能生的意思。换句话说,善根能生什么?能生诸善,能生善,诸善法都是从善根里面长出来的。所以凡夫的善根就是无贪无瞋无痴,换句话说,贪瞋痴就违背了,它就不能生善,无贪无瞋无痴才能生诸善。菩萨为什么唯一的善根是精进?因为菩萨已经无贪无瞋无痴了,所以他只要一味精进就可以了,他一定是在善精进,他不会在恶精进。而精是什么意思?精是纯而不杂的意思;进,是只进不退的意思。所以精进不是觉睡得很少、饭吃得很少叫精进,不是,是纯而不杂的在一个方向当中只进不退。这些概念都是很重要,但是是很基础的学佛的概念。所以随喜跟忏悔,注意,它只是略讲而已,因为诸善根,但是这两个最重要。

 

随喜,什么人才能随喜?谦卑的人才能随喜。一个人不谦卑,一个人把自己抬得很高,他是不能随喜别人的,所以随喜是一个非常恭敬的作为。「普贤十愿」都是以第一条「礼敬诸佛」为基础,所以后后必须建立在前前的基础上面,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概念。我们随喜别人,我们简单来讲,就是我替你高兴。凡是你看到一件善行,我替你高兴,那就是随喜。所以随喜的对象是不是只限于我们现在当前这些对象?不是的。意思就是说,你现在看到有人做一件善事,或者是有个人表现得非常的杰出,你替他高兴。对,没错,这固然是随喜,可是范围有没有这么狭窄?没有的,随喜的范围包括三世,时间包括三世,空间包括十方。怎么样有三世的随喜?譬如说我们打开经本,像我们大和尚给我们讲《阅微草堂笔记》,《阅微草堂笔记》里面有好的故事,好的公案,这个是古人对不对?你看到的时候,你说太好了,你看你就随喜古人,就是说古人的善你都能随喜得到,而他的那个功德你就有一分。修随喜是最容易,而且我们说立刻能分享到对方的功德,就你随喜他,你功德跟他一样。这为什么不做?这是过去。所以我们看古书,你看到了这些八德故事里面,有这么好的这些忠孝节义的故事,你说太好了,替他高兴,其实你就随喜了。这个心是什么心?这个心就是你跟他有同样的一个发愿,你跟他有同样的一个心境,这就是善根。

 

还有一种人,看到了之后说什么?这是假的,这是骗人的。好,请问他这个随喜有没有修到?没有,他没有修到。有没有善根?没有善根,这个人就没有善根了。所以我们学习一定要有这种心态,凡是看到好的,看到善良的,看到正面的,一定要替他高兴,而且要发愿我要跟他一样,而且要替他传播,这都是很重要。传播就是流通,逢人就介绍,逢人就讲,这就是流通,这就是随喜。

 

另外,除了人间的善可以随喜,天上的善可不可以随喜?可以,因为你打开佛经有很多天人的故事,有很多他方世界的故事,有没有?我们读《无量寿经》的时候,有十方世界的诸佛,可不可以都随喜?可以。所以拿一个欢喜心来读经,拿一个欢喜心来学这些公案,这就是随喜。恶的不能随喜,只随喜善的,恶的要怎么样?恶的要警惕。所以「见人善,即思齐;见人恶,即内省」,好,请问这两句经文当中,《弟子规》两句经文当中,最重要的一个字是什么字?再讲一次,「见人善,即思齐;见人恶,即内省」,哪个字是关键字?见。换句话说,你为什么能见到他的善?为什么?因为你把自己摆低了,你才能见到他的善。还有,你有智慧才能见到他所行的是善,因为智慧才能分辨善恶。所以这个见太重要了。一般人见人善会怎样?即嫉妒;见人恶呢?即批评。那个都是没有善根,那个就会把你的善根给抹灭掉。所以见太重要了,就是说为什么有人见到善的时候会「没什么,那个我也会。」那叫做什么?那叫做没有善根,那叫没有智慧,就他不会修行。见到人家的恶,开始穷追猛打的批评,那就是没有善根。这样大家能理解吗?所以随喜功德太重要、太重要、太重要了。

 

「若要佛法兴,唯有僧赞僧」。为什么僧会去赞僧?随喜。就是你见到他的好才会去赞叹他,对不对?那有的人说,像过去我们成德法师(蔡老师),他过去讲《弟子规》的时候,他就讲到什么?讲到夫妻相处,多看对方的优点,有没有?结果一个女众在下面说什么?没有优点,我先生没有优点。她有没有见?她见不到,她见不到人家的善。大家了解吗?见不到人家的善,有没有善根?这个人没有善根,大家能理解吗?这个人她的前途在哪里?我告诉大家,在地狱,因为她见不到人家的善。我告诉大家,我们每个人都要改过,对不对?等一下讲忏悔就是改过。有没有人不要改过的?有没有人不要改的,有没有?有,两种人,有两种人不用改过,一种是圣人、是佛,因为他已经没有过了;另外一种人,阿鼻地狱的众生不用改,为什么?因为我没错。了解吗?他会跟你讲我没错,他还要改什么?他能改什么?他没错,他能改什么?我们也只能笑一笑而已,因为他没错。这样理解吗?听得懂吗?所以我们以后能不能讲这句话,「我没错!」那谁错?那我错了。对,就是我错。所以别人错的也是对的,我对的也是错的,这就是修行。

 

奇怪了,我对的怎么会是错的?我对的怎么会是错的?为什么?因为我执着「对」的那个执着就是错,是那个执着错了,不是你那个对错了。对,很多人说我都依照经教,我都依照《弟子规》来修行,我怎么会有错?我没有错。我没有错那个执着错了,不是你依照《弟子规》去做的那个事错了,不是,是你去执着你那个对的、你比人高的那个错了,是错在那里。为什么别人错的也是对的?明明他错了,怎么会对?他明明就是违反《弟子规》,明明就是犯戒,他为什么错了也是对的?他对在哪里?他对在你不计较。所以你不计较那就对了,是这个意思。所以我们能不能看到别人优点,这个攸关于我们的什么?生命的质量。不是那个人到底有没有优点,他当然有优点。阿鼻地狱的众生有什么优点?他本来是佛。这不就是他的优点吗?他有如来的智慧德相,你能不能反对?不能,他真的有如来的智慧德相。所以这个见就是功夫,你能见人善,你能见得到,那你有功夫,你功夫太了不起了。所以这太重要了。所以这叫随喜,这叫善根,这太难了,就是道理很深。

 

再来,忏悔简单讲,就是后不再造,后不再造就是忏悔。我们学得再多,如果我们不愿意改,忏悔这一条我们就修不到了。那怎么改?下决定心,断后继念。改就是这个功夫了,就是我们有没有决定的心,就是你的心决不决定?所以为什么我们佛家用剑(利剑)来形容智慧?文殊菩萨就拿剑。为什么用剑来当智慧?为什么?决断。就是你不能藕断丝连,知道错了,说不干就不干。就是要有决定心,没有决定心不行,这忏悔的力量就来自于这里。发耻心,发畏心,发勇心,勇心就是决定心。一定要决定,你不能拖泥带水,不能说明天再说,修行什么时候?当下。也就是说,我们在这堂课,你听到一句话很重要,立刻改,就当下的心就改变了,当下就改变。而不是你让我想一想,也不是你等我做完什么事之后再说。很多人学佛,说学佛很好,可是我儿子还没有娶老婆。什么意思?等我退休再说,等我儿子讨老婆再说。这样理解吗?不是的,那都不是修行。修行是什么?立刻改。你改不改得了另外一回事,可是你立刻发心要改,你这个心,护法神就来了。所以这个太重要了,决定心。

 

再来,断后继念。就是下面那个念头不要再相续了,因为你不能一直想,因为你在想的时候就会计画,计划就会去做。十二因缘法的受、爱、取、有,那是一连贯的。真的要学佛,因为佛法把这个事情讲得太清楚了,把我们的行为模式,把我们所有的造作的步骤都讲得很清楚。你愈了解这个,你愈懂得怎么修行。然后你会产生害怕,为什么?因为生死。以苦为师,因为生死太苦了,真的太苦了。换句话说,因为这里有很多年轻人,实在是很难讲。你要是五十岁以后,我告诉你,跟你讲说你去抽奖抽到再玩一次。跟你讲,你会叫不要,不要了,不要再玩了。真的叫不要,因为太苦了,人生真的太苦了。但是年轻人根本没有这种警觉,因为他还没有五十。那你难道一定要等到五十,才开始知道太苦了吗?来不及了!这样大家能理解吗?所以学人跟大家说的意思就是说,你为什么能够下决定心、断后继念?因为你真的不想再玩了。不想再玩了,玩累了,玩腻了。但是年轻人说我还没累,我还没腻,我人生还有很多色彩还没有去尝试。所以很难讲。所以对年轻人能不能讲这些道理?说老实话,不能。对年轻人只要讲一条就好,「父母呼,应勿缓」就好了。可是现在这个也被打倒了,父母变成什么?威权,打倒威权,你要怎么讲?你看把教育最重要的那个东西把它给拿掉了,恭敬拿掉了,怎么教?所以现在师道、孝道荡然无存,那怎么教?因为传统文化两根柱子就是师道跟孝道,你这两根柱子都把它砍掉了,这个房子不就垮了吗?一定垮的。所以忏悔、决定心、后继念,后继念就是断掉,不要再想,连想都不要再想了,能做得到吗?对,不能。怎么办?天天听讲,因为你薰得不够。你说我做不到,做不到是因为你薰得不够,不是你做不到。换句话说,我们为什么后继念那么强,就是想那个恶念的后继念那么强,为什么?你薰出来的。为什么善念可以那么强?也是薰出来的,只是薰而已。所以功夫都在「薰」一个字而已。

 

所以我们说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,八个字,对不对?如果再缩短一点叫什么?一门长薰;再缩短,长薰;再缩短,薰,就薰。就像我们大和尚告诉我们的,他到浅草寺,那个香拨往自己身上,那是表法。大和尚在跟我们讲什么法?薰香。谁身上有香?经身上有香,不是经香吗?所以叫我们天天怎么样?读经,亲近善知识。这就是薰香,大家一定要懂这些表法。所以当我们了解这些道理之后,你就知道什么叫忏悔。怎么做忏悔?改!没有别的了,就是没有路了。你要找出路,你的生命要找提升,生死要找出路,一定要改。改什么?改习气,改自性里面没有的东西。自性里面没有的东西要放下,自性里面有的东西就会现前,有什么?无量的智慧、无量的德能、无量的福报,它就会现前,这叫善根。所以随喜忏悔诸善根,怎么样?当你随喜了,你忏悔了,你会不会有福报?因为善根会长福,是不是?种善因会不会得善果?会。可是如果你得了福报之后,想要自己享用,那叫三世怨。第一世修得很辛苦,随喜忏悔诸善根,他修得很辛苦,福报现前。下一世怎么样?很好,人家都羡慕你、都恭敬你,为什么?因为你福报很大。然后呢?忘了,因为有隔阴之迷,投胎隔阴之迷之后,开始享福报,开始不可一世,开始骄傲,好了,下一世堕落。

 

所以怎么办?忏悔,随喜忏悔这些善根,怎么办?回向。回是回转,向是趋向,第一种叫回自向他、回因向果、回事向理,这三种回向。什么叫回自向他?回自向他就是回向众生;回因向果,回向菩提;回事向理,回向实际。这个都是佛果,这是佛道,回向众生就是第一条这个,回向佛道是菩提跟实际,就三种回向都包括了,就它这个偈子这三种回向都包括了。换句话说,回的意思就是转。也就是说为什么要转?因为我们本来这些福报都是想要自己享用,对不对?回自,都想要自己享用,现在把它转过来,我不要享用了,我不要自己享用了,向就是趋向,就是给他,给别人享用。就是我们说的什么?我不要享用这些福报,那我享用什么?清净心。答对了,没有错。我修得这么辛苦,我这些福报都不要享,你是笨蛋?你为什么要修?因为我受用清净心。因为我如果一受用这些福报,我就没有清净心了。

 

我没有清净心,请问我会不会有智慧?不会,你不会有正见,你也不会有正思惟,你的见就变邪见,你的思惟就变邪思惟,就变成这个样子。所以你必须要转,回,回掉,回就转。然后趋向谁?他,给你。就我修了这么多的善根产生的这些福报,都要给谁的?统统给众生,我不要,我只要清净。这样理解了吗?而这个当中,你看回自向他,自,注意,自,自己,我自己享用的,那叫什么?那叫有量;他,众生,叫无量。你看,我做了一点点的善事,譬如说我布施个几块钱、几万块、几十万、几百万、几千万、几亿、几兆,满恒河沙数七宝布施,请问有没有量?有,恒河沙虽然很多,一颗一颗算,经历劫数,尚可穷底。了解吗?有没有量?有量,你怎么做、怎么布施都有量。注意,有量就有什么?就有尽头,只要有量的都有尽头,对不对?

 

所以你说你福报修多大,注意,只要有量,你都花得光。请问这样有没有出路?用佛法的专有名词来讲,这样究不究竟?不究竟。对,答对了。所以出路在哪里?出路就在回向。你要不回向,你永远都是有量的,你怎么做都是有量的。对,答对了。你怎么把有量转成无量?回向。答对了,太好了。所以一定要回自向他,不要自己想要花用。因为你自己想要花用是没有智慧的,因为它不究竟。而你要回向就无量了,无量就怎么样?无量就是永远花不完。因为你会见性,对,这条路才是对的。所以回向有另外的意思,回向最终的意思是什么?拓开心量,就是拓开心量,就《大学》的「大」。

 

再来,回向菩提,就回因向果。你看我们修因,我们现在在这里修,大家现在修行,念佛念几声,你念十万声、念一百万声,念《无量寿经》念三千遍、念三万遍,注意,都是什么?都是有作,你在造作。你怎么做能不能圆满,能不能圆满菩提?因为菩提是无作,所以必须要怎样?回向。因为你不回向,你怎么做都是有量的,都是有作的,这样大家能理解吗?所以一定要回向,回向菩提。所以我所做的,为了是什么?菩提。你再怎么样在事相上修,都叫做有为。只要你一回向,无为,回向实际就是无为,这个才是究竟。我们佛法讲无生,因为有生一定会有死。你说我不想死,我不想死!有没有人说不想死,然后他就不会死的?不会,他不想死还是得死。而且怕死的人,死得比较快。什么人死得比较慢?不怕死。还有一种人更厉害,怕不死,怕不死更厉害。念佛的人就是怕不死,对!念佛的人希望赶快早日往生不是怕不死吗?答对了。所以怕不死的人最厉害,不怕死还不厉害,为什么?因为一定会死。你说我不想死,不想死只有一个办法,什么办法?不要生。不要生,你就不会死了,只有这个办法,对!那怎么不生?无量、无作、无为,这就是无生。所以一定要回向,怎么能不回向?就三种回向,就把回向众生及佛道讲得非常清楚。好,两个偈子讲完了。

 

第二个问题是怎么在我们这个课当中修观?就是说如何结合这几天的课程内容做修观?学人告诉大家,这几天的课程内容讲因果、讲恭敬,礼就是恭敬,所以三种回向都以恭敬为核心、为基础。也就是说,你如果不能把自己舍掉,你怎么回自向他?怎么做?做不到的。你如果感受很强,自私很重,请问你怎么回向?还有人说我分给你,我不就少了吗?回向是不是愈给愈少?愈给愈多,答对了,因为有量变无量。就像什么?我这里有根蜡烛,这蜡烛上面有烛火,你拿一根蜡烛来引我的烛火,请问我的蜡烛的烛光会不会减少一半?不会,不会减少一半,不会的。也就是说,不但不会减少一半,亮度还增加一倍,因为一个烛光变成两个烛光。所以他引的蜡烛愈多,烛光是不是愈亮,而对自己的烛光有没有任何的损害?没有。这就是回向。

 

所以这个太重要了,结合今天的课程修观,就是恭敬,就是明因果。因为回因向果,从因当中,就是你要不要修因?要,因为果是菩提,是成佛。成佛是果,原因在哪里?念佛是因。对,所以我们占大便宜了,我们在这里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临终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得到什么?无量,什么都无量。所以你要是能懂这个道理,你会了解阿弥陀佛的慈悲,你会对阿弥陀佛的慈悲产生非常大的感恩、感动,因为我们没有力量,我们自力然后假借于他力,能够在这一生能解脱,这得的便宜太大太大太大了。

 

所以听闻这个法门,必须要有相当的福报。有一亿菩萨还退转,因为这个法门没有听到还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所以大家要了解到,就是修观一定要存恭敬,要持戒、守礼。所以我们念佛不要瞧不起人,念佛人一定要看所有人都要顺眼,然后「于人无争,于世无求」,你那个佛号才能相应,这才能相应菩提心。所以念佛,三岁小孩都会念,但是为什么往生的人少?菩提心没有发,他没有改习气,来到佛门还看人不顺眼,而且不是只有一点点不顺眼,还看很多人不顺眼。一念佛就起傲慢心,为什么?我会念佛。这个都是不会修观的人,不会观修。所以这两句配合今天的课程来做观修,就是用这样来观修。

 

往下看,下一个问题。这个问题就解决完了。因为这个都很难回答,因为问佛经也好,问儒经也好,只要涉及经文的,都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讲得完。但是它用很简单的言语来表达,这就是简要详明,这是最高度的教学艺术。所以为什么要学文言文?文言就有这样的一个摄受力。

 

往下看,他说,这里有两个问题。第一个,如何劝家人?就劝家人要怎么劝?我问大家,劝家人容不容易?其实劝谁最难?劝自己最难。也就是说当你想要劝家人的时候,首先你要先劝谁?先劝自己。因为你自己你都劝不了,你的家人决定不会接受你。而你已经转变了,请问你的家人保不保证会接受你?也不一定。劝家人,在《弟子规》里面有教诲,叫做「亲有过,谏使更;怡吾色,柔吾声」,我们有做到吗?「谏不入」,还要「悦复谏」,你怎么可能能够谏不入,不入之后还要悦复谏,你怎么做到?你不能有挫折感,你不能有委屈的念头,你才做得到。如果你有挫折感,你会怎样?「谏不入」会怎样?你没有善根,你讲不听,不跟你讲了。这样大家理解吗?会打退堂鼓,有没有?甚至还会起瞋恚心。而当你告诉他说我不理你了,他会跟你讲什么?你升你的天堂,我堕我的地狱,我不要你管。你有没有办法帮他?不但没有,你连自己都帮不了,因为你已经丧失菩提心了,你在菩提道已经退转了。这些人都是没有听闻念佛法门的人,因为他退转了。

 

所以大家要了解到,怎么劝?大家有没有看过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,婆罗门女怎么劝她的母亲?婆罗门女有没有劝她的母亲?有。她的母亲有没有接受?没有。如果她母亲接受了,她母亲不会堕地狱,她母亲就是没有接受她的劝。可是婆罗门女在劝母亲的时候,有没有产生挫折感?有没有产生怨恨心?有没有委屈的念头?没有。婆罗门女有没有悦复谏?有。她母亲有时候好,有时候不好,有时候接受,有时候不接受,对不对?是不是这样?最后有没有接受?没接受,最后堕地狱。好,婆罗门女怎么把她的母亲从地狱里面救出来?就是她没有任何的挫折感,她没有任何的怨恨心,她的母亲堕了地狱,她还能从地狱里面把她超拔出来。所以你这一生不一定能劝你的家人,对,因为缘,缘!你看,婆罗门女都那么有修行了,她还做不到,那我们算什么?我们算老几?我们劝一、二句就要他改变吗?就要让他立刻回心转意吗?那是你的虚荣心在作祟,那是你浮躁的心在作祟。不是的,学佛不是教我们这些。学佛教我们是不离不弃,学佛教我们的是有相当的耐心、爱心,恒久的忍耐。我们都希望听闻一个方法,一帖就奏效,其实这个都是浮躁的心理。

 

真正学佛的人是有无量的毅力,就是说你学佛一定增加你的毅力。你在菩提道上不退转,你就有一流的毅力,而这就是你成功的本钱,成功的原因。佛门,大家一定要注意,人人第一,没有第二的。他那个第一从哪里来?不是竞争,是菩提心,菩萨度众生的动力在于慈悲。所以,你说如何劝家人?先劝自己吧!先让自己有无量的慈悲心,真正爱你的家人,不是怪他们,但是也不是纵容他们,要教,要为他付出。他不接受你,是因为他跟你没有缘分。所以孔子说,「信而后谏,未信,则以为谤己也」。你要跟他建立信任感,你要为他付出。四摄法不就是布施、爱语、利行、同事吗?都是为他付出。像老师要教学生,你也要为学生付出。我们看到她穿得比较短,就说妳要抓去锯腿,她就听你的吗?要那么好用,那我们就这样子教就好了。我看到一位老师,他学期开始,拿到这些孩子的名字,他先念一万声佛号回向给这些孩子,人都还没看到,先念一万声佛号先回向给这些孩子。这就是布施,我们这些都没做,我们一下子就要抓去锯腿,那怎么可以?他不但不接受你,他还反过来诅咒你,彼此之间增加罪业。这都不是佛法教我们的,这是贪瞋痴。老和尚在告诉我们做一个传统文化的老师,内要除我们的贪瞋痴慢疑,外面要示现孔子的温良恭俭让,他就在谈这些。

 

我们对家人不也是如此吗?家人只是缘分跟我们比较近而已,可是往往跟家人爱之深,也会责之切。我刚刚说的,那个是一个大原则,爱语并不一定都是花言巧语,都是好听的话,不是的。爱语有时候有责备,但是责备的过程当中是出自于你的什么?爱心。所以父母对儿女的责备,出自于爱。所以,当父母在责备子女的时候,他出自于真正的爱的时候,其实他自己是更加的伤痛的,而不是在发泄他的情绪。这样大家能理解吗?所以用真心来对待你的家人,不要离弃他们,但是如果他们的缘分还没到,也不要勉强。他现在不学佛,不是他没有善根,是他时间还没到。你看大和尚告诉我们,他俗家的哥哥,你看喝酒喝了三十几年,有一天突然怎么样?醒来了,突然醒来了,出家。你看看,这三十几年的过程,是谁在帮助他?弟弟。弟弟一家人在包容他,在关心他,在照顾他,有没有?他为什么能那个时候回头?就是因为他有三十几年的爱。所以怎么劝家人?先劝自己。

 

再来,深信一句话,「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」。我们做父母的,我可以告诉大家,有时候教子女,身心俱疲。为什么?不是因为子女不好,是我没有智慧。这个时候,我都告诉我自己,积善之家必有余庆,我心就放下了。除非我不积善,否则我操心什么?除非我造孽,否则我操心什么?对,所以大家深信因果,你就知道怎么办。不要执着说你一定要听我的,那是控制。但是也不能说是不教,对,要教。所以这个时候当中这个拿捏的分寸,我告诉大家,就是真爱,真正的爱心,不变的爱心,不离不弃的爱心。然后多看一下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,看婆罗门女怎么样帮助她的母亲,这些都是心地法门。

 

第二个,他说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,发而皆中节谓之和」,在日常生活当中怎么做到?这是《中庸》里面的话,喜怒哀乐是七情,未发它叫做中,未发叫中。然后你说我不能不发,我会发,就是看到喜欢的我会起喜欢、欢喜,看到讨厌我会起排斥,我会发,因为我是凡夫。对,但是不能让它怎么样?不能让它扩大,不能让它无限量的去放大。要怎么样?要中节。这个节就是撙节,有没有?是不是讲节度?谓之和,这是功夫的次第。换句话说,不发的功夫最深,不发的功夫有好几层。什么叫不发?不发的意思就是说,第一个就是压住了。我们昨天讲到未到定,就是那个世间禅定,象是石头压草压住了,你看到它好像没发,事实上有没有那个根?有,还有。另外一种未发,就是它连根就拔除了。就是说,这个未发的层次很多,但是儒家没有讲得这么清楚,佛法讲得非常清楚,次第阶位都讲得非常清楚。这个我们先不管,你只要知道未发就是没有表现出来,在我们念佛最低的层次就是伏住了,烦恼伏住了,叫做成片,烦恼伏住了,这是未发。这个功夫深,怎么做到?从浅的开始做,所以以和来入中。我现在会发对不对?会,我会发,可是怎么样?没关系,但是你要有节制,要中节,要有节度,不能无度。所以发的时候,自己要不要知道?发的时候要不要知道?要,那就是觉性,那就是观照。

 

观照是第一层功夫,观照慢慢得功夫之后就照住,照住慢慢再到照见,《心经》里面讲照见,那个是最高的。但一开始要怎么样?要观照。观照谁?观照别人吗?观照谁?观照自己的心,要去看自己的心,喜怒哀乐这些七情有没有发,发的时候要跟自己讲什么?又来了,又来了。你要跟自己讲,你又来了。要发脾气了,要不要知道?脾气都是怎么发的?慢慢慢慢是不是长出来的?有没有?有没有一下子山洪爆发?没有的,不会的。我们台语有一句形容脾气叫做「性地快要起来了」,这个要翻成国语怎么翻?脾气快要爆发了,对,脾气快要爆发了。他那脾气难道是一下子就那样子吗?不是的,它是慢慢的升高,有没有?是不是慢慢的升高?而在慢慢升高的时候,注意!脾气在什么时候最容易控制它?它快要升高一点点的时候容易控制对不对,当你爆发的时候,容不容易控制?不容易控制了。所以你不能让它起来,不能让它爆发。所以功夫都在这里用,中节,就是和。而和又是健康最重要的因素,一个人要情绪非常的不稳定,他的健康一定不好;六脉平和,身体就没病,这是中医里面的概念。

 

我们这次有一位师姐有带这个采光笔,跟大家在做的时候,她告诉我,她说你情绪不稳定,它那个光都会看得出来。她说光在走经络的时候,你的情绪在那个光当中,她说有经验的人都看得出来,她说你心里有事,它照得出来。为什么?因为你情绪会累积在经络里面,产生什么?产生疾病。只要你能把那些情绪排掉,排掉要透过什么?放下,放下就是不计较了,原谅。所以原谅别人,其实是善待自己,这是真的。这就是你要了解这些利害关系的时候,你绝对肯原谅,你绝对可以放下。因为害人就是害自己,跟别人过不去,其实是跟自己过不去,这些道理都要很清楚。所以喜怒哀乐之未发,这个是生,但是我们会发对不对?没关系,先求中节,要有节度,所以我们现在念佛就是在转这个东西。譬如说我要发脾气,又来了,又来了,怎么办?阿弥陀佛。责备自己,就是说我怎么可以这样?我都学佛了,我都发菩提心了,我怎么还可以这样子?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。所以「一念毒心生,急压一声佛」。你自己知道了,你就要赶快用佛号去调伏。

 

但是佛号调伏,那是有功夫的人。如果说我还没有功夫,怎么办?听经,就经常要听经,听经就是调伏自己的脾气,调伏自己的情绪。从这个当中,你能慢慢归到和,然后从和当中才能够到中,由和入中。而这个中是中庸,而这个中最高的层次,我们说未发有很多层次对不对?最高的层次,最高的层次高到什么层次?我告诉大家,连念头都没有了,这叫诚,诚意。诚,至诚。你看曾国藩先生的读书笔记,「诚」他下一个定义,叫什么?一念不生。如果到一念不生的中,注意,那个就是最高的中道,佛性。因为没有念了,未发,没有念了,对,就最高的境界。所以中庸是什么?中庸就是不起心不动念。那怎么会有分别执着?所以中庸不是那个不太甜也不太咸,讲普通话就是不会太咸也不会太甜,这叫中庸?不是的,因为对你来讲不咸,对我来讲可咸了,不是那个意思。是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着,在这当中起妙用,随众生心应所知量。所以它应的所知量对所有人来讲,都怎么样?恰到好处。所以「佛以一音演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」,那就是中庸。妙不可言,这叫随缘妙用无方德,这就生了,你要讲到生就是这个,这叫中庸。

 

所以我们中国,注意,中国是什么意思?中庸之国。中医是什么意思?中庸之医。中庸,就这个医疗本身会让你恢复到中庸。中国就是这个国度的文化,能让你回到中庸,这叫中国。所以中是本体,本体会不会起作用?会,因为它不是死的东西。它起的作用叫什么?叫花,所以叫中华。所以华是中的作用,中是华的本体。所以我们这个民族叫中华民族,就这个意思,就这样来的。因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是圣人传下来的,就它的这个文化的本体就是中,它用出来就是花,那个杂花庄严有没有?那个花,那个就是它的作用。所以了解这个,你就知道这个民族的文化都写在这个民族的国号上面,所以不能改。你要知道你就不会改,不但不会改,你会学。从哪里开始学?从和开始学。所以紫禁城的三个殿叫什么?叫太和、中和、保和。从和开始学。太和就是宇宙本来就是和谐的,就是你自性里面哪有不和谐的?哪里会有灾难?哪里会有天灾地变?可是现在不和,明明现在不和,不和要怎么样?不和要让它中和,中和就是由和入中。所以中和是修德,太和是性德。中和怎么样才能回转到太和?保和就能回转到太和,保和就保持。所以中和中多久?中一秒钟、二秒钟,二分钟?不可以的,保持一辈子不变,就是回到了太和。所以由修德显性德,这就是中华文化。

 

所以《中庸》很深,《中庸》是理论,很深。学人这些问题都很难解答,为什么?因为问的都是经典的经文,不容易理解。所以大家对中华文化的经典一定要尊重,就像我们大和尚说的,供经都有那么大的功德,为什么?因为里面有无量的智慧。时间到了,还有好几个问题,下午再回答。好,谢谢大家!  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7月31日12:02:17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52233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