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群书治要360》礼乐篇(共5集)周泳杉老师主讲/2018两岸三地中华传统文化青年学术研习营课程

第3集

play-sharp-fill

play-sharp-fill

视频下载MP3下载

文字版点击加号

展开收缩

文化与生活漫谈(八)  周泳杉老师主讲  2018/7/26  台湾台北市剑潭海外青年活动中心  档名:60-010

 

尊敬的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大家午安,阿弥陀佛!好,我们接着上午,我们还有几个问题提问,我们把它解答完了之后,我们再来看《常礼举要》。其实这些问题都能够与我们的课程相结合,也其实没有离开主题。

 

我们来看下面这个问题。他讲到这两个问题,第一个,请教真(就是真假的真)及法性。何谓法性?法性就是真,你已经讲出来了。真是不变。我们能够接触得到的,感官接触得到的叫物质现象,另外还有个精神现象。不管是物质现象,还是精神现象,都是无常,都是生灭,都是因缘和合暂时生起来的一个幻相,都不是真实的,所以叫虚妄。它的虚妄是因为因缘和合,剎那生灭,这个剎那讲得都太长了。我们看到佛经里面告诉我们,一念,叫念念相似相续。那个「念」我们说过,三十二亿百千分之一弹指,这么短的时间。所以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法性,法性没有生灭,法性是我们的真心理体,每个众生都是由这个真心理体里面所变现出来的,所以我们修道就是见性而已。这是讲法性。法性没办法讲,因为我们能说的、能形容的是物质现象,我们能思考的是精神现象,而法性不可以言说,不可以用思考去攀缘到它,所以叫不可思议。所以不可思议不是说这个事情你很惊讶,不可思议,不是这个意思。不可思议是方法,也就是告诉我们,你不思不议的时候,你能放下思议,你就能见性,你就见到它了。所以法性没办法讲,也就是见性的人都讲不出来,换句话说,他能讲的都是什么?方便。

 

所以世尊告诉我们,涅槃四个性德,你看这也是形容个彷彿而已,常、乐、我、净。常就是不变。所以什么是常?乐就是常,无常就是苦。所以你见到真常,那个乐不是苦乐的乐,是无有众苦。你看《弥陀经》一开始就讲,「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,故名极乐」。所以那个无有众苦就是乐,无有众苦就是常、就是我。所以我是什么?我是自在,我是主宰,我是唯一,是一,是不二。所以你从这个定义上来讲,你在事相上找不到我,因为所有的现相都是因缘所生的,它哪里有唯一,哪里有不变,哪里能主宰?我们对这个身体都没办法主宰,如果能主宰,我们希望怎么样?年年十八。这做不到,这做不到的。你肚子痛,叫它不要痛,它听不听你的?它不听你的,因为你没办法主宰。所以那个法性就是我,法性就是净,就是没有染污,被什么染污?烦恼,起心动念就染污了。所以这些都是甚深的道理。

 

我们知道我们有真如本性,我们才愿意修行。所以《三字经》一开始就告诉我们,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,善恶的善已经不善了。我们昨天告诉大家的,善恶都是染,所以那个善不是善恶的善。那个善是什么?赞叹,赞叹到了极处,就是那个本性美好到了极处,无量的智慧,无量的德能,无量的福报。福报,佛法用相好来做代表,相好就是代表福报,用那个来代表。智慧德相,佛见性的时候讲「奇哉奇哉,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那个德就是才艺、就是能力,相就是福报,就是《大学》里面说的明德,一个意思。我们知道我们有这个,我们就愿意修行。可是本体不能说,说不出来,也不能想,你一想就不是它,因为它不可思,你一说就不是它,说似一物即不中。那怎么修?对,也不能讲,也不能想,那怎么修?修行的功夫就在这里,从作用上,本体上你没有办法,不可思议。所以圣人教学有善巧方便,他讲作用。所以刚刚讲那个东西,强名曰道,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,所以强名曰道。但是道不可说,不可说怎么修?所以圣人不得已教我们,因为它会有起作用,它不是死的东西,它无思也、无为也,寂然不动,可是它还能感而遂通。它能感通表示它有作用,它是活的,它不是死的,所以它有作用。

 

顺性起的作用叫德,所以道德这两个字很难讲。我们说伦理教育、道德教育、因果教育,这六个字都很难讲。所以它顺性起的作用就叫德,那德就可以讲了,因为德有作用就有相,我们叫德相。德就有相状了,就可以思,就可以议了,所以所有思议的都是德。而当我们从德的作用去学习的时候,学习德,不定什么时候入这个本体,就契入道了,所以这叫即用显体。从作用当中去显出那个本体,你就有门路了。所以道没办法讲,圣人告诉我们德,德因为太微细了,所以圣人再下降告诉我们仁,所以仁是德再粗一点的状态。德在内,仁半内半外。而以什么来展现仁?你说仁者爱人,好,不能空口说白话,用什么?用艺。「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」,这是孔子说的。你要拿一句话来代表整体的中华文化,哪句话?这句话就能代表。「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」,都没有漏掉,完全没有漏掉,传统文化讲的东西,就是这个东西,一个字都没有漏掉。

 

道,我们刚刚说的,不可思,不可议。就是刚刚我们讲无思也,无为也,这孔子在对《易经》定本体的时候,他是这样讲述本体的,他说它「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」。无思,就是它不是精神现象,我们叫非精神,它不是精神现象,这个本体不是精神现象。所以你想想不到,你说你让我想一想,你想什么都不是它。也就是说,我们的心跑到的地方,它就没有了,叫心行处灭。你心能够跑到的那个处所就不是它,因为它不是精神现象。再来无为也,为是什么?为是造作,这个为就是作,作为。你看这个笔是被谁做出来的?被人做出来的,创作出来的。所以人能创作的东西叫什么?叫物质。所以它非物质,它不是物质现象。所以我们前五识,眼耳鼻舌身能碰触到的都不是它,第六意识能想的也不是它,所以我们六识接触到的六尘现象都不是它。你看没办法讲,也没办法想,那怎么修?对,就是这个问题。怎么修?也不能讨论,也不能思惟。对,你要进入这个状态,你就见性了。

 

那进入这个状态怎么做?放下起心动念。那这个我们做不到,我们现在凡夫做不到,好,等一下有方法。所以它不是精神现象,它也不是物质现象。然后说它寂然,寂就是什么都没有,不动,自性本定。这都透露信息,告诉我们你要见性,一定要以定为什么?枢纽,因为它不动。它的不动是哪里不动?是身不动吗?不是,心。法性,这就是法性。但是你说那死人也不动,木头、石头也不动,也寂然,难道自性是木头、是石头吗?不是的,它有作用,它是活的,它不是死的。它的作用是什么?感通。通是什么?通是无所不知,无所不能,无量的智慧,无量的德能,无量的福报,就是通。感,就是众生有感,它会反应,它会起反应。这叫妙用,它的作用叫妙,就我们上一节课告诉大家的中庸。中庸,庸是什么意思?庸就是用。所以中庸就是用中,中就是不偏不倚。「佛以一音演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」,对每个人来讲,都不偏不倚。这个作用妙不妙?妙。它为什么有这个作用?法尔如是。所以这个作用就叫慈悲,就叫做慈悲。这都是强名。所以大家了解到,道没有办法讲了,才说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,你要能讲得出来就不是常道。怎么办?失道而后得。那个失是迷失,不是真正失掉。所以没有办法下手处,对不对?圣人起慈悲心教化众生,要用我们众生能够理解的来教我们,所以他起的教学都叫方便,全部都是方便。所以他教什么?教德。所以德是道起的作用,应该说德是道的相,应该是这样讲,就是道是体,德是相。或者是说,德是相,仁是作用,是总作用,作用是总,艺是作用之别,别作用。换句话说,德在内,仁是半内半外,艺是完全显在外面的,显在外面,外显的。换句话说,你怎么能够入道?从德入道,从仁、从德入道,因为仁跟德是道起的作用,是道的形相,就是它显现相的时候就是德,就是德相。

 

所以见性的人从自性当中起作用,就一定是与德相应,一定与德相应。所以戒是什么?戒是佛行,戒就是佛行。一定与德相应,就是这么一个道理。所以我们学是从哪里学?从德、从仁来学,从这个地方学。所以,你看我们学仁,譬如说仁者爱人,好,你怎么爱人?你不能说只有一个口号,从哪里展现出仁者爱人的那种作用?从艺,从外显的才艺。对不对?所以才艺里面有百工,我们现在做的各行各业是不是艺?艺是什么?艺就是仁术。你看我们到医院里面,我们看到一个匾额叫什么?仁心仁术。所以医生那个医术叫仁术。可是仁术从哪里来的?从仁心,有仁心才会有仁术。如果这个心不仁,这个术变成什么术?变害术,害人的。所以他那个手去杀人,难道是那只手坏吗?把那只手剁掉就好了吗?不是,是心坏。所以他要改的是心,是这个道理。所以我们现在最大的麻烦是什么?我们现在的学校,大多数世间的学校,这里把它割掉,道德仁不要了,它只要这个,都在教才艺,哪个科系教什么,医学系教医学,文学系教文学,它都在教艺。可是里面有没有仁?这就是最大的问题,也就是说他把它割裂了。换句话说,百工都可以修道,不管他是哪个行业,只要他修道的时候,把他的那个艺加上仁的元素,他就能入道,就这个道理。所以职业没有贵贱,他不管什么职业,什么职业都是艺,只要加入仁的成分,他就能够往道德方向走。

 

所以配合我们这次的教学,艺是什么?艺就是生活,生活教育;仁跟德就是生命教育;道就是生死,生死教育。也就是说,你在生活当中,历练你的生命的时候,你看我们做各行各业是不是生活?我们是不是要生活?在那当中怎么历练生命?你在你那个行业里面加入了仁、加入了德就对了,你就起这个作用。而这个作用即用,就慢慢能显出本体,因为这个本体起的就是这个作用。所以即是什么意思?即是不离的意思。也就是说你在生活当中,你不管是哪个行业,你在生活当中,只要不离开仁跟德的作用,什么意思?念念为众生,这就是不离开仁的作用,不离开德的作用,不定什么时候你就入道,就这个道理。

 

所以道不是用讲的,讲经不能了生死。我们在上面讲,讲得天花乱坠,不能了生死,因为道不是讲的,因为它不是精神现象,它也不是物质现象,你讲怎么能够了生死?所以要怎么样?要做,要落实。要在哪里落实?生活,它没有离开生活。所以必须要一直提升你灵性的高度,你在这个生活当中起的作用,都与仁跟与德相应。只要不相应的就不行,你就要淘汰掉,不相应的都要淘汰掉。所以从这个当中,你就知道为什么要学习,你就要学习什么?什么是跟仁相应的行为,什么是跟德相应的行为。你看我们中国人整理八德,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、仁爱和平,这就是跟你德相应的行为。要不要学?不学怎么会?不接受教育怎么会?所以我们的生活不是只有技能,不是只有混饭吃而已,不是的,它还有生命教育的提升。所以我们在这个课程当中,因为同学问法性,我就干脆就把这个东西先讲出来,这个东西有没有离开我们课程?没有。因为艺的开头,六艺的开头,就是礼打头,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,礼打头。所以没有离开礼,没有离开常礼。所以不管大家学多广,最后都要「博学于文,约之以礼」,都要从礼来抓。所以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?是恭敬。而恭敬最核心的东西,就是把「我」放下。你做不到,做不到你就没有办法入道。不是做不到的,做得到的。为什么你觉得你做不到?因为你没有听经,你不知那个理路是什么?怎么修?你不晓得这个道理。怎么办?照做,不知道道理的时候照做。照什么做?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。所以《弟子规》是什么?《弟子规》每一条都是礼。我们今天讲《常礼举要》,大家回去对对《弟子规》相不相应?你能找出一条不相应的,那佛不就妄语了吗?不可能,一定是相应的,哪里有矛盾的!

 

所以,不管你是哪个行业,都可以修道。所以一定要找什么行业?正命。有没有?你去读《孟子》,《孟子》有个故事,它说一个是做矛的,一个是做盾的,两家生意都很好。两家生意都很好,可是两家以后的前途会不会一样?会不会一样?生意都很好,都很赚钱,为什么前途会不一样?为什么?因为做矛的那个人,天天在想的是什么?怎么研发出世界上最利的矛,可以穿过世界上最坚韧的盾,他天天在想杀人。而做盾的那个人,天天在想什么?天天在想怎么救人。所以那个做盾的就是仁术,对不对?这样大家能体会吗?所以两个人生命的质量一不一样?不一样!怎么会一样?所以在用心,就是你的心在哪里,是善还是恶?还是染还是净?还是妄还是真?昨天不是讲这三个层次?好像没有讲过,怎么都没有印象?转恶为善、转迷为悟、转凡成圣,是不是三个层次?是不是都是心的层次?对!那个心的层次是不是生命教育,对不对?在哪里历练的?在生活,在生活上历练的。最后要解决什么问题?生死问题,生死问题才能触碰得到道。你要没有触碰到道,跟生死是不相干的。跟生死不相干,那就是浪费生命,浪费时间。那就是人身难得,结果你把它给糟蹋了。

 

所以中华文化就是讲这个,你说法性,法性就是这个道。你叫我怎么讲?不能讲的。但是勉强要跟大家说,就要设施这些名相,是这个意思。我本来是想说讲到《群书治要》再来讲,没关系,这个问题问就把它讲出来了。所以其实都没有耽误课程,大家不要说这个问题怎么这么多,耽误课程。没有,没有耽误,这个我本来都要讲的,因为这都很重要的概念。跟礼有没有关系?有,艺的打头就是礼,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,没有礼,什么都没有用了,艺都落空了。因为没有礼的话,它都跟仁、跟德扣不上关系,怎么可能入道?不可能的。所以修道绝对没有侥幸的,决定没有侥幸的,也没有偶然的,不可能。所以对道理一定要透彻,修道哪有不明理然后盲修的?不可能的,绝对不可能的。所以公修公得,婆修婆得,你说你修得很好,我嫉妒你,我能不能把你修行的成果拿过来给我享用?不能,做不到的。所以我羡慕你、我嫉妒你都没有用,我要真修才有用。所以绝对不是说我们开一帖药,然后我吃下去之后,我立刻就入道了。然后这个杨过,遇到一个老人,把一甲子的功夫灌给他,他就很厉害了。有没有这样?没有的,修道不是这样子的,修道要下真实的功夫。

 

所以一定要听经。但是问题是很多人说,海贤老和尚也没有听经。对,没有错,孔子告诉我们两种人,有两种人教学不用循次第,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」,就是上上根跟下下根的人不用循次第。我们不是这种人,我们是中间的那一群,所以我们必须要循次第,不能躐等。所以老和尚开给我们的药方是什么?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道经》,先扎三个根。然后《三字经》告诉我们,这叫小学,有没有?「小学终,至四书」、「四书熟,孝经通,如六经,始可读」,从四书到六经。从六经再到什么?「经既明,方读子」,有没有?然后「经子通,读诸史」,次第。所以你要做学问,第一个就是小学,第二个就是四书,第三个就是经部的,第四个子部的,第五个史部的。而《群书治要》里面有什么?有经部的、有子部的、有史部的。所以《群书治要》是研究所的课程。就是说我们经部都不懂,我们怎么读子部?怎么读史部?因为子部的不纯粹,史部的也不纯粹,你经部的根要是不熟的话,你怎么判断子部跟史部?所以要循次第的。那你说我不是读书的。没有关系,你不要懂这么多,你只要把三个根扎好,然后一句佛号,真信切愿,你也能解决问题。这是捷径,这都是捷径。所以你要懂这些道理,你不可能不念佛,你不可能不求极乐世界,不可能不求净土,不可能。所以就怕你不透彻,不怕你透彻。所以经教一定要很熟,一定要很深,但是还要依教奉行,一定要真修。你修一分,你就真实得到一分,实得的。所以这个是提醒大家,很感谢这个同学问法性。

 

第二个问题,请教如何舍掉感受?

 

这个问题,学人告诉大家,我们千言万语都在教这个。我们不是告诉大家,总原则是什么吗?扩大心量。其实要舍掉自己的感受,我跟大家讲一个最方便的方法,就是念念想别人的感受。就是说为什么我们这么重视自己的感受?因为你忽略别人的感受。我随便举一个例子。各位做母亲的人,妳在生产的时候,当妳生完小孩的时候痛不痛?阵痛非常的痛,可是生完小孩的第一个念头是什么?是痛吗?不是,我的孩子健康吗?就是她有在意自己的感受吗?她如果在意自己的感受,我痛得要死了,那个小畜生害我痛得要死。这样你懂吗?妈妈生产完是不是那个念头?不是的,都是我的孩子健康吗?她还记不记得自己的痛?根本忘记了。但是还是真的很痛,可是她所想的,她一直在想孩子。所以为什么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要用「如母忆子」来做比喻。所以我们是没有去想别人的感受,而不是你舍不掉自己的感受。是我们太自我了,我们心里面根本没有别人。大乘佛法教我们什么?念念为众生。当你念念为众生的时候,你怎么会执着你自己的感受?就是我们太自私了。我们天天在想是你给我好受、你给我难受,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曾经给人好受吗?我们在给别人难受的时候,我们会警告自己,我不能再这样了吗?我们有这样的想法吗?所以如何舍掉自己的感受?很简单,想别人的感受。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。很简单,你跑到公共厕所,一闯进去,哇,你看到整个马桶全部都是粪便,你会怎样?你大便的心情都没有了,你会不会觉得很难过?会!所以当你上完厕所的时候,你会不会想到如果我没有把它清干净,我就这样跑掉了,下一个上厕所的怎么办?你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?如果有,你绝对不敢弄得乱七八糟然后就走掉。你一定会怎样?把它清干净,对不对?让下一个使用者进来的时候很舒服。大家能理解吗?这叫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。

 

所以为什么我们这么在意自己的感受,因为你忽略别人的感受。大完了之后,反正这是公共厕所,反正下一个来的人也不知道我是谁,反正我好受就好了,我还去清那个,那个太脏了,我很干净。你在意你的感受,你就忽略别人的感受。你要重视别人的感受,我不可以这样,我一定要把它弄好我再走。我们坐火车、坐飞机,那个椅子可以这样靠下来对不对?问题是你很舒服对不对,后面那个人呢?后面那个人位置就变小了,他就要委屈,对不对?所以如果我要很舒服,那后面那个人就得不舒服。可不可以?不可以。你就知道这个位置已经很舒服了,不要再躺了。这样大家能理解吗?你想到别人,或者是说你躺没有关系,可是到站的时候怎么样?先竖起来,因为人家有的人要过,要出站,你不能让他不方便。就是你想到别人的感受,你怎么会在意自己的感受?所以重点就在于,这个礼就是这样。《常礼举要》里面非常多这样的例子,礼为什么会教一套一套的?这就是舍掉我们的感受。你真正能够循礼去做的时候,一开始练当然勉强,有没有?为什么勉强?因为有习气,那就叫习气。你在那个勉强当中看到什么?看到我很差,我怎么习气这么重?你要看到这个,是责备自己,而不是说那个人怎么那么讨厌,那个人怎么那么麻烦,不是的。

 

「不挑剔食之美恶」,你看《常礼举要》里面有这一条。为什么不要挑食之美恶?因为食之美恶是感受。好吃的谁不喜欢多吃点?可是我多吃一点,是不是别人就少吃一点。你如果重视别人的感受,你就会少吃,你就不会多吃,你就怕给别人添麻烦。我们过去台湾人,台湾人很怕给人添麻烦,就我们老一辈的,台湾的传统。因为经常听我们长辈讲,不要给人家添麻烦。然后给人家添一点麻烦会觉得怎么样?(很歹势)很不好意思。真的,都是这样子的,都觉得好像给人家添了很多麻烦,给别人造成很大的压力,不愿意这样子的。所以你访客的时候,人家在看手表了,你看《常礼举要》有这个,你还要继续赖在那里吗?人家在看手表,什么意思?很晚了,人家要休息了。为什么我们没有神经?没有敏感度?台语意思就是没神经。为什么这个人没有敏感度,因为没有礼,他太重视自己,他在那发表得很快乐,结果他忽略了别人要睡觉。可不可以这个样子?不可以。

 

可是,为什么我们舍不掉自己的感受?为什么?对!找到答案了,因为从来没有去想别人的感受。做儿女的为什么顶撞父母?为什么忤逆父母?因为他不知道父母的感受。他要懂得父母的感受,他敢不敢忤逆父母?不敢,他不要忤逆父母,我要让我的父母好受,我希望我的父母无忧无虑,他想的都是这个。古代的父母对子女也是这样,为什么教训子女?为什么?希望他以后好,都是从这个出发点出发的,真正的爱护对方。所以大家要懂得这个道理,其他的道理都不要讲太多了,这里面就有大学问。《常礼举要》,说老实话,每一条你去对照,有没有离开这些原理原则?有没有离开念念为众生?没有,都没有。所以你只要把这个重点抓住了,其实我们条文不用念,大家也都懂了。问题在于什么?还要克服烦恼习气,真正去把它做到。我们下次到任何公共场所,任何公共的地方,都想到别人,我们就不会做出让别人讨厌的事情。所以公共场所能不能大声喧哗?不能。为什么?有人要休息。你在那边发表高论,你只重视自己的感受,你有没有想到有人要休息的感受?对!我们买东西要不要排队?要。你去插队,那后面人怎么办?你有没有想到别人的感受?所以这些道理我们都懂了之后,常礼,常礼就在这里了,就是心里真的有别人。所以这个同学问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。

 

再来,从粗浅的方面来讲,从粗浅的方面,粗浅的,就是感受是什么?感受就是情绪。你看我们世间人都要做情绪管理,世间很多的教学都教我们要情绪管理。能掌握情绪才能掌握未来,这是过去成德法师在家的时候,他讲《弟子规》有一句很有名的经句,掌握情绪才能掌握未来。什么人不能掌握情绪?感受很重的人,就是自我感受很重,好受、难受很重的人,他能不能掌握情绪?不可能,决定不可能。美国过去有个新闻,有个三岁的小女孩,有一天她用石头在车子上面乱画,因为小女孩她不知道。她的爸爸一回来,看到这个车子,很生气,妳看我的车子怎么被妳画得这么花?很生气。怎么办?他拿这个,在车库里面有铁丝,就用铁丝把她的两个手绑起来,吊起来,气冲冲的跑去喝酒,跑到酒吧去喝酒。一喝酒,忘了,忘了这件事,所以那个小女孩的手就一直被绑着这样,用铁丝缠绕。等到她爸爸从酒吧回来的时候,发现这个小女孩的手怎么样?发黑了。所以赶快送到医院,怎么样?截肢。三岁。她从手术房出来的时候,恢复之后醒来的时候,举着两只手问爸爸,爸爸,我怎么没有手?她的爸爸非常的难过,非常的痛苦,拿枪举枪自尽。

 

好,这个故事我要请问大家,这个爸爸自杀有没有解决问题?问题更严重,为什么?这个女孩就变孤儿了。对!更严重。为什么他会这样做?他的命运为什么会朝向这个方向?为什么?情绪,就是感受,是不是就是感受?他从头到尾都很在乎谁的感受?自己。他看到车被画花了,他什么感受?愤怒。对不对?其实车子是不是我?不是,是我所。他知不知道,他有没有智慧知道这一层?没有,他没有智慧。他有没有智慧知道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」?他哪有可能有这种智慧?他的心量有没有大到那种心量?没有。他有没有想到小女孩的感受?也没有,因为小女孩很可爱,她拿石头画,她是在做什么?是在游戏。她有没有恶意?没有。但是什么东西障住了他的智慧?愤怒,愤怒障住了他的智慧。第二次,他看到女儿没有手了,什么东西又把他的智慧障住了?悲伤。悲伤也是情绪,是不是又把他的智慧给障住了?所以这个愚痴的情绪牵引他去做什么?自杀。

 

所以这一幕有没有其他的选项?有。譬如说他一进门看到他的车花了,他可以怎么说?哇,妳画得真是非常的漂亮,妳真有绘画的天才。可不可以这样?因为已经不能挽救了。然后再告诉她,以后要画在画布上,不可以画在这里。可不可以这样教她?可以。这就有其他的结局了,生命不就有其他的选项了吗?这不就是命运吗?转变命运在转变什么?是不是就是转变情绪?这是不是就是与智慧相应的生活?对,为什么不这样做?学人这个故事是用一个张力很大的结局来告诉大家,其实我们的人生每一天都面临这种抉择。你跟人事物相处的时候,都面临你到底是要用感受,还是要用理智,都面临这个抉择,有没有?你与人相处,与事相处,就是缘跟事,就是境缘。所以为什么境缘无好丑,好丑起于心?那个好丑起于心就是你的感受,境缘哪里有好丑?境是人事环境,有恶缘、有善缘;物质环境有顺境、有逆境。所以顺逆皆佳境,善恶咸良缘,那是谁?那是有智慧的人。那是他的生活跟他的生命结合在一起,已经历练出一个高度质量的生命。所以你问怎么舍掉感受?就是拓开心量。

 

再来,你从因果上去看,为什么现在这个人让我很难受?为什么?没有别的,因为我过去也让他这么难受。对!所以怎么办?逆来顺受。他逆着来,我顺着受。所以从因果的角度,因果教育就是在化解你对感受执着的一帖良方,可以这么说。可是我们今天学校没有因果教育,所以现在年轻人对自己情绪的处理的能力,强不强?很弱,非常的弱。不但是小孩很弱,现在成年人都很弱。所以一个对自己情绪控制非常稳定的人,这个人叫成熟的人;一个对自己情绪无法控制,很在意自己感受的人,这个是幼稚的人,就这个人太幼稚了。他的心智那么幼稚,请问他的生活会幸福吗?他会有福报吗?他会有德能吗?不可能,决定做不到。

 

所以你说《常礼举要》,《常礼举要》就在学这个的,它绝对不是教条,它也不是威权。我们今天用这些态度去看它,这都是邪见。可是我们现在又不能骂人家,不是骂,不能说他邪见,因为邪见确实不是骂人的话,它只是陈述一个事实。但是因为大多数人现在不理解,所以我们为什么要办这样的教育课程?就是说我们来参加这个课程,我们真的要非常感谢,首先感谢我们大和尚,感谢我们华藏学会、儒释道学会,我们要感谢这个学会。为什么?因为它让我们把这个断层补起来,把它补起来。就短短的五天,其实我们要讲的东西太多太多了,学人现在已经有点赶进度了,因为真的讲不完。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,所以就不能简单的讲。所以大家要了解说,因为这个概念不是很单一的,所以一定要静下心来学习。

 

而今天大多数从政的人,从事政治的人都很忙,谁有办法在这里坐五天?因为他们没有办法了解,他们如何制定一个好的教育政策?所以现在最重要的是培养师资。现在最重要的,国家有两个重要的系统要建立起来,一个是师资培育系统,一个是官员的培育系统,官员的养成系统跟教师的养成系统,这两个系统要先建立。所以才会有正见、正思惟,才能引导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念、正精进、正定,你才能引导百工,以仁术来过生活,提升生命。所以学校就不会流于只是知识跟技能的传递而已。现在严格讲,这个学校不能叫学校,应该叫什么?应该叫知识技能传习所。它没有学校的功能,它传递的只是知识跟技能而已,它不但跟生死不相干,它跟生命都脱节。就这个生活跟生命脱节的时候,人叫什么?人叫禽兽,叫行尸走肉。我们这样怎么对得起人?人家把子弟交给我们,我们不把他的生命完整,不让他去碰触生死的问题,我们会堕十八层地狱,不,十九层,会堕十九层地狱,因为听说十八层是做医生的,做老师的在第十九层。很可怕的!这真的是非常可怕的。所以大家了解这个道理,就是说舍掉感受这个太重要了。

 

修行,感受舍不掉,你不可能入门的,还差得很远,色受想行识,差得太远了。所以,除非你不想修行,但是不可能,因为你没有修行没有出路。所以你只有一条路,就是舍掉感受,不要执着自己的感受。从什么地方开始做起?从放淡。我们给大家两个字,一个是让,一个是淡,淡化,从淡化进入到完全舍掉,让。所以要在生活当中练,历练。在家庭里面先练「财物轻,怨何生;言语忍,忿自泯」。两个人为什么会吵架?少说一句话就不会吵架了。所以夫妻之间要开始吵架的时候怎么办?我出去走一走。这样了解了吗?有修行的人先说我出去走一走。这样就好了,避开不就好了吗?少说一句就好了。淡,先淡化,有没有?对。然后去走一走,十分钟之后回来就没事了,就忘记了。这样也是一个方法。你说我修养没有那么好,修养没有那么好先避开,对不对?暂时避开,这样就好了。所以方法很多,可是我们一定要有信心,就是我一定可以做得到;你要没有信心,你一定做不到。所以这个问题很好,问得很好。

 

再来,有个问题他说,「善谈心性者,必不弃离于因果;而深信因果者,终必大明乎心性」,解释这两句话。

 

其实我们刚刚在讲心性,我们其实已经讲了这个问题,就是我们讲道,道是「道可道,非常道」,有没有?这个道叫做真空。然后真空因为它能起作用,所以叫真空不空。然后起的作用叫妙有,妙有又是假的,所以叫妙有非有,这叫做谈玄说妙,这叫善谈心性。可是有没有用?没有用。因为它是在作用上面即用来显体,所以善谈心性者能不能弃离于因果,事相上的因果?不能,因为你必须在作用上即用去显本体。所以善谈心性能不能弃离于因果?不能,因为它是从作用当中去显本体的。所以一定要在生活当中去怎么样?去磨。往往都是磨得很辛苦,磨得很厉害。为什么磨那么辛苦?为什么?因为我习气很重,要起惭愧心。所以能不能离于因果?不能,还是得在因果上好好的修。然后深信因果者,就是作用上面,好好的在仁跟德上面,好好下功夫,必大明乎心性,就是它能显体,就这个道理。所以这个问题我们就讲过去了。

 

下面这个问题,这个问题是网络上的一个问题。他说,善恶如果不能抵消,那命运如何被转?行善为什么可以转命?其中的原理是什么?

 

善恶不能抵消,就像种子。譬如说古代有个公案,有个老和尚他就教小沙弥,他说这里有一包种子,这包种子就是我们讲荆棘的种子,这两片土地,你把这个种子撒下去。其中有一片土地,你给它灌溉、浇水,另一块土地,你每天去把它踩踏,然后浇石灰,不要浇水。结果过了好几天,浇水的这块地是不是发芽了;浇石灰的、去踩踏它的,那个就没有发芽,没有浇水就没有发芽。过了一个月之后,荆棘就长出来了,没有灌溉的,荆棘就没有长。他就告诉这个小沙弥,你看,我们的恶念就像这个荆棘的种子,如果你一直浇灌它,你用什么在浇灌它?用相续的恶念。相续的恶念在浇灌它,它是不是就会发芽?这里虽然你下了恶念的种子,但是你不浇灌它,你不用相续的恶念去浇灌它,它是不是就不长,对不对?它自然就不长了,对。所以改变命运的方法就是像这个比喻很好,就是你为什么一直行善就能改变命运?并不是你把恶的种子抵消了,不是的,而是你让善的种子一直发芽。但恶的种子是不是还在那里?对,还在那里。或者是说,恶的种子已经发芽了,已经长了,但是你开始不给它浇水,它是不是就会枯萎,是不是就会烂掉?对。这个就是善恶不能抵消,可是行善会改变命运,就是这个道理。所以这是很浅显的道理。这是讲到命运转变,所以善恶不能抵消,不可以抵消。但是这个都是从不了义的角度来讲,真正自性里面,说老实话,也没有善,也没有恶,我们是从不了义的角度来讲。这个比较深,你就听你懂的那个部分就好了。

 

第二,如何观察自己内心的状态是善多恶少,还是恶多善少?

 

其实这个问题也很重要,这个问题其实就是《了凡四训》里面,了凡先生讲善恶是八对。所以分辨善恶容不容易?很不容易。可是中峰禅师他的开示,有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分辨善恶?凡是有利于人的就是善,有利于己的是不是就是恶。是不是刚刚学人一直说的那个,就是说我们念念想自己的感受,这就是恶;你要能想别人的感受,善,那就是积功累德。所以这里告诉我们,善恶就是一个是想自己,恶是想自己;善就是念念想别人,为别人着想,想要利益别人。好了,你懂得这个分辨之后,你就要看你一天下来有多少念头是为自己?有多少念头是为别人?那不就善恶多少是不是就知道了吗?对!

 

所以为什么我们不知道自己善恶有多少?第一个,因为我们连什么是善、什么是恶都不知道。第二个,你连善恶都不知道,那你怎么会知道你现在的起心动念是善还是恶?所以这种人生是一种什么人生?是一种糊涂的人生、愚痴的人生,是一个醉生梦死的人生。这样的生命质量会高吗?不可能。可是我们从小到大的教科书里面,从来没有一本教科书教我们什么是善、什么是恶?我们怎么期待我们现在教出来的小孩知道善恶?你怎么期待这件事情?你弄得他善恶不分,他浑浑噩噩的过日子,这个社会会好吗?不可能!你将来的政权就要交给他。这个政权我们没有对不对?我们讲得更实际一点,你是爸爸妈妈,以后你要死在谁的手上?你要死在你儿子手上。听得懂吗?听不懂。他怎么帮你办丧事?对,就你要死在他手上。如果你教出来的儿女连善恶都分不清楚,你会怎么死?你会死得很难看。我讲的都不是诅咒人的话,都是一个平铺直叙的事实。可是我们每一个人好像都在走这条很不好的路,因为「先人不善,不识道德,无有语者,殊无怪也」。你不怪他,可是他还是要走这条死路,你会觉得舍不得,觉得很舍不得这样的事情。所以年轻人一定要发愿,人生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,就是弘法利生,把这个福音你要传到全世界各地,这真的是福报的声音。我们这里有这么多的年轻人,大家一定要发一个大愿,虽然这条路很漫长,可是很有价值。你说你这一生做这么一件有价值的事情,你的生命没有白来,你的父母将会为你而感到荣耀。这就是什么?这是「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」,这就是最大的尽孝。

 

所以这是讲到善多恶少,你怎么去观察,你一定要先认识什么是善、什么是恶,还要观照自己的心念,然后你才能知道,我今天是善多还是恶多?是佛念多还是妄念多?你能知道,你就知道自己的前途去处,因为可以预测,因果是可预测性的。所以自己能不能往生,要不要问别人?有人就问老和尚,说老和尚你看我能不能往生?老和尚告诉他什么?你一定不能往生。因为你糊涂,就你连自己的善恶念、佛念妄念多少你都不知道,那表示你是糊涂、迷到底了,你怎么可能往生?就像你今天中午吃饭,吃完了你问他说,你看我饱不饱?我有没有吃饱?那不是糊涂话吗?所以我们怎么都问这些糊涂话?因为没有智慧。所以开智慧很重要,非常的重要。

 

往下看第三题。作恶,果报感受到痛苦的时候,应该怎样减轻痛苦?

 

怎么减轻痛苦?还债。也就是这个痛苦就是还债,我应该还的。所以因果的道理是什么?杀人偿命,欠债还钱。有没有杀人不用偿命的?不可能,国家的法律可以逃得过,因果决定逃不过。所以杀人一定要偿命,欠债一定要还钱。金钱债好还,什么债难还?感情债最难还。说要跟人家搏感情,这个国语怎么讲?纠缠感情,那个不好。我们跟人以法来做什么?来做媒介,结法缘,把家亲眷属都转成法眷属,这就吉祥,非常吉祥。恩爱夫妻怎么办?我告诉大家,约他去极乐世界相会。恩爱夫妻,我们一定要离开,没关系,我去那里等你;或者你先去,你到那里等我,我们在极乐世界再继续约会。这有没有出路?这就有出路了。不然没有出路,人在爱欲之中会怎么样?「独生独死,独去独来,苦乐自当,无有代者」,真的就没有出路。所以有极乐世界真好,对!就有出路了。你看家亲眷属都可以到极乐世界团圆,不是很好吗?对!

 

所以很多人说迷信什么等等的,我告诉大家,如果就很简单的道理去讲,很简单,我们每个人最终的结局是什么?死。是不是死?好,如果没有方案,对一个老人来讲,他的生命叫什么?叫黄昏事业。黄昏,夕阳无限好,可惜近黄昏,有没有?因为黄昏了。所以他的心会不会觉得很沉重?会。因为我要死了,该死了,时间快到了。你看是不是很沮丧?怎么解决?极乐世界!是不是?所以你看有极乐世界,黄昏事业就变成什么?希望工程。是不是充满希望,我要往生了,我过几天就要往生了,你看一不一样?一个叫往生,一个叫去死,那个差太多了。这样了解吗?你要选择哪一种?往生。对,再笨的都要选择往生,怎么会选择去死?所以大家从这个角度去思考,这个不是很高的智慧都能想得出来的。

 

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说它是迷信?为什么你要打击那么多的老人?就你给他一条希望工程,这样对不对?然后你的家亲眷属结法缘,以后都可以到那里去见面多好!这不是安慰人的话,这是真的。《弥陀经》开始不是二有吗?对不对?「从是西方,过十万亿佛土,有世界名曰极乐,其土有佛」,讲得这么清楚。所以我们今天这个课程,除了讲礼之外,最终引导大家去哪里?极乐世界。所以你说怎么减轻感受,减轻感受就是说,在这个世界怎么样?「虽一世精进勤苦,须臾间耳」。所以再怎么苦,就这一生而已,这一生是我在这娑婆世界最后生。所以再怎么苦,要不要咬紧牙关?要,为什么?因为过几天我就要往生了。过几天?对,就过几天。一年不是三百六十五天吗?十年呢?三千六百天。一百年呢?三万六千天。三万六千的人民币十分钟就数完了。不用十分钟。这样了解了吗?不是就过几天而已吗?像我这个都半百的人,你们看不出来吗?我半百了,我棺材已经进了三分之二了。你以为我还有很多时间吗?真的,这不是假的。我还能再活半百吗?不可靠。是不是过几天就要去了?对。你在意这个做什么?你计较做什么?全部让你赢,你又如何?所以怎么减轻痛苦?马上要见佛了,痛苦就减轻了。然后再来,我该受的,因为欠债还钱,杀人偿命,该受的,有什么好痛苦的?我们在逼迫别人的时候,别人痛不痛苦?对!从因果的角度,从心量打开的角度,逆来顺受。这个都不是消极,学人跟大家讲,你看当你接受了,你才能积极的开创未来。这样大家了解吗?你就不会造新殃,你是在随缘消旧业。所以哪是消极,这是很积极的作为。

 

第四个,感受到果报的痛苦的时候,要如何来对待?

 

这是同一个问题,就是用因果来对待,用须臾间耳来对待,就是我们在这个世间,该还的我们要还。所以在这个世间要善了因缘,让一切的因缘要了得很善。父子的因缘了得很善,夫妻的因缘了得很善,乃至于有君臣、朋友的因缘,都要善了。怎么样才会善了?怎么样了才会善?敦伦尽分。你敦伦尽分,对方不敦伦尽分,你善了,他不善了,他继续搞六道轮回。我要不要觉得很痛苦?不需要,因为我到极乐世界,我随时可以回来帮助他,这是讲真的,所以你就不会急躁了。所以逆来顺受。

 

我们看下面这个问题。他说因为四年前压力太大,没有办法排解,导致精神错乱,被医生判定精神分裂症,需要吃药。请教老师,因为父亲的言语很刺伤我,又没有身教,让我很难信服,内心里面感到痛苦。我应该如何去转念和学习?平常应该如何修学?要在哪里修学?

 

其实精神上的疾病,都是因为没有办法排解负面的情绪而来的。而负面的情绪,第一个会造成我们身体负能量的累积。负能量的累积会让我们虚,虚耗,身体就会比较寒、比较虚,邪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,就很容易产生精神疾病。乘虚而入大家听得懂吗?有的是附体,有的是受众生的干扰。像阳气很重的人,他就不会有这些问题,正气很凛然的人,不会有这些问题。像大和尚在这里跟我们讲几个公案,有没有?有一个他不是去住在鬼屋吗?那个鬼进来的时候,披头散发,舌头吐出来。他说头发只是比较乱而已,舌头只是比较长而已。他把那个头拿下来。他说有头我都不怕了,何况无头?那个就是正气非常足的人,大家能理解吗?那个邪就侵不了。结果这个鬼弄了老半天没意思,怎么样?就走了。他是不是没意思就走了?对!所以,这样的人怎么会得精神病?不可能的。所以你要知道,你的精神的耗弱是来自于什么地方?是因为你太虚了。而你为什么这么虚?因为你的负面能量太重。所以发脾气是害谁?是害自己。也就是说你对你父亲的不能谅解,其实是你自己没有办法处理你的情绪产生的问题,不是你父亲有问题。因为你跟你父亲是因缘,注意!是因缘,佛法讲因缘。就是为什么我生下来,这个就是我爸爸,这个就是我妈妈,为什么?因缘。

 

有次我跟我太太,跟一个出家人在请教,我太太就问这位师父,她说师父,你为什么出家?师父怎么说?师父指着我,他说妳为什么嫁给他?师父反问她。注意!师父很有智慧,这两个问题是两个问题吗?是一个问题。然后师父就告诉她说妳会嫁给他是因缘,我出家也是因缘。这样理解了吗?所以我为什么被你生到?是几个问题?还是一个问题,因缘。就是因缘,你有什么好怨的。对,她嫁给我,我有什么好怨的,因缘。她如果跟我没有因缘,根本不会相识,连在路上这样走过去,一面都有之缘。也就是这样走过去,都有因缘;在同一个巴士上面坐,都有因缘。所以能不能怨,就是在那个缘当中,要不要加入任何的情绪反应?不需要,善了就可以了,敦伦尽分就可以了。这样大家能理解吗?所以学佛就是学这个。所以你看胡小林居士,过去也有精神的疾病,他怎么好的?吃药吗?不是,他是听到师父上人讲,「一饮一啄,莫非前定」,他就放下了,病就好了,没了。所以问题很简单,你说在哪里修学?你家里就可以了。你说我家里那个磁场不好。没关系,你暂时可以离开。但是我说是暂时,但是不是因为你排斥、因为你的对立而离开,不是。这样理解吗?所以平常应该怎么修学?放下,学习放下。

 

好,时间到了,还有一个问题,这个问题我回答得其实还没有很完整,下一节课再说,谢谢大家。  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8年7月31日12:02:17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52233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