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(第四回) |第273集|视频MP3文字|jingkong老法师主讲

二零一四淨土大经科注  (第二七三集)  2015/11/2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41-0273

play-sharp-fill

play-sharp-fill

▲视频下载▲MP3下载

 
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从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两足中尊;皈依达摩,离欲中尊;皈依僧伽,诸众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从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两足中尊;皈依达摩,离欲中尊;皈依僧伽,诸众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从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两足中尊;皈依达摩,离欲中尊;皈依僧伽,诸众中尊。

 

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六百六十五页最后一行。前面经文告诉我们的,是在地面上,行道自在。这一段是讲「在虚空」,我们看经文:

 

【有在虚空讲诵受听者。经行。思道。及坐禅者。】

 

经文裡面,特别重要的就是『讲诵受听』,讲经,诵经,接受经典的教诲。这个接受,是一定要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,落实在工作当中,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,真正得到经典教诲的受用,这真真实利益。如果只是听懂了,没有把它落实在生活上,这怎麽看法?章嘉大师告诉我,我跟他学的时候是二十几岁,二十六、七岁,我记得是二六、二七、二十八,我跟他三年,我向他老人家请教,他老人家说得很痛快:「他没听懂。」说得好!真听懂了,哪有不落实的道理?落实才得真实受用,才是真实智慧。似懂非懂,听了之后没有透彻的理解,我们讲的一知半解,那个不太可能落实。真正听了之后落实的,他听懂了,他得受用了。这个受用如果时间长,他很可能会开悟。为什麽?佛跟圣人之道,没有一个不是教我们放下欲望。佛教人第一个,教菩萨六波罗蜜,布施。布施是什麽?是捨。捨什麽?捨欲望,捨错误的知见,要把这个放下。我们的知见全有问题,谁的知见没有问题?圣人的知见没有问题。为什麽?他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了。明心见性的人,起心动念生智慧;凡夫,起心动念生烦恼,生什麽?自私自利,不一样。

 

今天最大的难题,就是一般人不相信有圣人,不相信有真实智慧,把知识当作智慧,认为一定要学来,没有学怎麽会知道?智慧不是学来的,是从自性裡头自然流露出来的,为什麽?真心。圣贤用真心,佛菩萨用真心,六道凡夫用妄心。别说是人,二十八层天还是用妄心。连证得阿罗汉果、辟支佛果,依旧用的是妄心,但是他那个妄心用得正,完全遵循佛陀教诲,用得正,是妄心,但是从妄心裡面看到智慧。真正大彻大悟了,他起心动念也就感应道交,别人向他请教是感,他就有应(答应),应是自然的,应是从自性、是从真心裡面流露出来的,是无量智慧,能解决无量问题。

 

东方圣哲、诸佛菩萨,教人求智慧,教人开智慧的方法,什麽方法?清淨平等觉就是方法,只要你得清淨平等觉,智慧就现前。凡夫为什麽不行?凡夫没有清淨心,心是染污的;心是浮动的,不平等;心是迷,迷在欲望裡头,迷在自我,总认为身是我,一切要为身的利益去着想,迷在这上面,不知道身跟外面境界全是假的,他不知道这个,这真相不知道,所以他的心是染污的心、是不平等的心,不平就是起波浪了,所以是妄心不是真心,迷而不觉,他生烦恼不生智慧。这个道理很深!真正懂得这个道理,认知这个道理,都不是简单事情。

 

所以佛教跟圣教在这个时代,复兴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。难度在哪裡?在学习的人的心态。圣贤教育,学习基本的态度两个:真诚心、恭敬心。印光大师说得好,说了几十遍,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(得一分智慧),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,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,万分诚敬得万分利益。现在的人对父母、对师长、对圣贤、对佛菩萨,没有恭敬心,没有真诚心,他怎麽学?佛菩萨来教他,他也得不到。我一生遇到这三个老师,第一个是方东美先生,第二个章嘉大师,第三个李炳南老居士,这三个人都是受过古圣先贤教育,而且是真正得到受用,他们落实在生活、落实在工作、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,我有这个缘亲近这三位大德。三位大德教人,完全是看来求教的人有几分诚敬心,他就教几分,没有诚敬心他不教。印光大师说这个话我能体会到,我说得很坦白,要是用古时候的标准,这三个老师我亲近不到,他不收,为什麽?我的诚敬心不及格。如果用分数来比较的话,古人诚敬至少要打六、七十分,老师才收你;八、九十分,老师非常欢喜,会很认真教你。那我有几分诚敬心?我估计自己顶多三十分,打三十分,他就把我看成宝贝了。为什麽?学校裡的学生大概只有三分五分,我比现在的学生分数要多很多;但是跟古人比,我不及格,这个要知道。

 

所以我得的这点东西,就用淨土法门来说,我肯定、下决心学这个法门,费了三十年的工夫。我讲经教学没有中断,三十年我才真正相信淨土,对淨土才不怀疑。所以,这个法门诸佛菩萨都说难信之法,我听了有很深的感触,真难信,我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才接受。介绍我的,我一遇到佛法,忏云法师就介绍给我。那个时候我还有工作,有缘认识忏云法师,他劝我念佛,劝我读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、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、幽溪大师的《圆中钞》,这是《弥陀经》三部重要的注解。我很用心的读,还做了笔记。我对淨土有概略的认识,不毁谤它了。以前批评它,不敢批评了,对它很尊重,但是我不想学,我还是想学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、《愣严》这些大经大论,很能吸引人的。到八十五岁,才真正彻底把一切经教统统放下,专讲这一部经,专念这一句佛号,为什麽?为的是想往生极乐世界,我这个做法我相信有把握,道理在此地。我们今天普遍看到学生,从小学到大学,心浮气躁。我在学校也上过课,有时候学生也不少,讲堂坐得满满的,那是什麽?好奇,不是真想学东西,好奇,看到一个和尚到讲堂来,这堂课和尚来上。这麽个意思我都能理解,要是我常常讲,他就不来了,一年偶尔有一次、二次,他们会来。

 

所以,经上这句话看起来很简单,「讲诵受听」这四个字,含义深广无有穷尽。要常常讲,要不停的去读诵,为什麽?修定。你就晓得,把清淨心给讲诵出来,把平等心讲诵出来,然后把大彻大悟讲诵出来,这就成功了。所以讲要认真,要用真诚心讲,要用恭敬心讲。学,要用至诚恭敬。教给别人,也要真诚恭敬。离开真诚恭敬,不是佛法,假的。有真诚恭敬,世间法都是佛法,没有一法不是佛法;没有真诚恭敬,大乘经典都是世间法,都不是佛法,这个道理、事实我们要知道。

 

底下这一段,接着一段是「得果自在」,就成就了。

 

【或得须陀洹。或得斯陀含。或得阿那含。阿罗汉。未得阿惟越致者。则得阿惟越致。】

 

这是第十六品,十六品裡头有这麽一句话,『未得阿惟越致者,则得阿惟越致』,这句话很重要。前面这四句,就是小乘的四果,『须陀洹』是初果,『斯陀含』是二果,『阿那含』是三果,『阿罗汉』是四果,阿罗汉就毕业了,虽然是小乘,都称为圣人。为什麽?证得须陀洹就得位不退,他没有离开六道,他决定不堕三恶道,他在六道裡面就是天上人间,人间寿命尽了他生天,天上寿命到了他又到人间来,他不堕三恶道,得了保证书。他要修相当长的时间,经上告诉我们,天上人间七次往返,证阿罗汉果。人间寿命短,天上寿命长,七次,这个时间是天文数字,我们无法想像。

 

下面我们看念老的注解,右面这段经文说明,「彼土人民,随所修习各得其果。须陀洹乃至阿罗汉,乃声闻乘圣果之差别」。声闻是闻佛说法而证果的,这叫声闻,拣别他不是自修成的,他是听闻经教,研究经教,慢慢向上提升的。下面把这四种做简单介绍。「一、须陀洹果」,这是梵语音译的,翻成中国的意思叫「入流」。这个流是什麽?这个流是圣人,小乘圣人,他入小乘圣人之流,他不是凡夫了。或者说「预流」,或者是「逆流」,逆流是逆生死,这个生死是讲六道轮迴,决定不堕三途了。「又名初果」,小乘有四果,这是小乘初果。「入流与预流同为一义,谓从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。逆流者,谓入圣位,逆生死之瀑流」。他虽然还没有完全了生死、超越六道轮迴,但是他在这个路上走,向这个方向迈进,证得四果就超越六道轮迴了。换句话说,证得四果阿罗汉,六道轮迴就不见了,六道好像是一场梦,醒过来了,这是一场大梦。醒过来他到哪裡去?醒过来的境界是四圣法界,就是声闻、缘觉、菩萨、佛,他进入这个境界,跟六道轮迴完全脱离了。所以叫入圣位,逆生死之瀑流。「与上文字虽异,实义相同」。

 

他修什麽,下面说出来,「断三界之见惑,即得此果」。三界是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欲界裡面有六道轮迴,色界就超越了,色界有十八层天,色界再上面有无色界,无色界有四层,换句话说,二十二层天,这二十二层天是在我们六道轮迴之内,没出去。如果出去,就证阿罗汉,成功了。要出不去,出不去很麻烦,他还要往下堕落;换句话说,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他还是免不了。所以,出六道是每一个学佛的同学主要的目的。现在我们要问,有几个人学佛是为了出六道轮迴?太少了,真的不多。为什麽?真为了生死,念佛求生淨土,那个人就变样子。变成什麽样?变得很像人样子。人样子是什麽?中国人的样子,五伦五常,一切时一切处所他决定不会违背,他养成了一个习惯,对人的关係搞得很清楚,决定遵守,不会有过失。五伦是人的关係,「父子有亲,夫妇有别,君臣有义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」,他真做到了,无论他是什麽身分,富贵贫贱他都活得很自在。为什麽?他明白这个道理,他懂得因果。这种人肯定是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,这关係(人跟人的关係)知道。

 

是个标准的中国人,有五个条件。这五个条件,不但是标准的中国人,也是标准的佛弟子。五常跟佛法裡面的五戒完全相同,遵守五戒。五常是五个字,「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」,这是中国人。我在过去,那时候好像是初学佛,有几个很熟的书店,我身上没有带钱可以买书,看到好的书想看的,我跟店员打个招呼,他那个地方登记什麽时候我把这本书拿去了,我什麽时候有钱我什麽时候来付钱。朋友跟我一道去的时候,他说这裡很少见,他怎麽就让你拿去?有信用,他相信我,我不骗他们,我有钱真的首先来还他们。人要有信,没有信还能做人吗?寺院裡头有流通处,负责管流通处是个年岁大的人,大概五、六十岁,那时候我们只有二十几岁,五、六十岁是长者了,对我也是很放心,好书一来一定介绍给我,我拿回去,什麽时候有钱什麽时候给他;有时候时间太长,我送钱去的时候他都忘掉了,他忘掉、我没有忘掉。这是中国人。人跟人哪需要订契约的?笑话!连记帐都不需要。守不守信?不守信就不是人。

 

五常这五个字,第一个是「仁」,仁是爱人,你看二人,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;「义」是讲理,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合情合理合法,面面都顾到,有义;有「礼」,礼是礼貌、礼节,不过分,也不能不到位,要恰到好处;「智」是理智,不能感情用事,感情用事容易出毛病;后面是「信」,决定守信用,不妄语,不欺骗人。别人骗我,我知道,不要去跟他争论,我们用诚信慢慢去感化他。有些有善根的,半年一年感化过来。有些他已经养成习惯了,他就是没有信用,就是喜欢骗人,那骗人我们就小心谨慎,小的地方可以让他、随顺他;重大的,我们没有这个能力,就不能随顺。

 

佛家五戒,「不杀生」是仁,「不偷盗」是义,「不邪淫」是礼,「不妄语」是信,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都在一个信裡头,「不饮酒」是智,酒醉乱性,所以佛家戒酒很严格。这个是取得人道资格的标准,人一生能够持五戒、能够修十善,来生不堕三途,还能得人身。如果累积的功德高,好事做得多,到天道去了。欲界有六层天,欲没有断,也就是自私自利没有断,生天就是欲界这个六层天。愈往上面去愈澹薄,欲界天上面是色界天,色界天修禅定,四禅八定,到那个地方去;无色界天修无色界定,有四层天。这是六道。

 

初果修什麽?要断见惑。见就是你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,可是这个看法错误了,惑是迷惑,你不是正知正见,你是邪知邪见,错了。它有五条,就是五大类。第一个是「身见」,也就是认为身是自己,这个错了,身不是自己。佛家讲我,「我」的定义是什麽?第一个是当家做主。身能不能当家做主?不能。为什麽?我想年年十八,做不到;我想长生不老,做不到;我想不老不病,做不到,那这就是假的不是真的。这第一个,做主。第二个,自在。我们这个身不自在,我们完全受它的拘束。所以你从这两方面去观察,它既不能做主也不能得自在,这个见解错误的,所以身不是我,要把身见放下。这个东西是假东西,所以佛门有一句话说「借假修真」,虽然是假的,你要用得很妥当,它能帮助你证真。造作六道轮迴业是身,身语意,叫三业,享受人天福报也是它。超越六道轮迴,行,你真正把身见放下。你看须陀洹,须陀洹身见就放下了。须陀洹不容易证得,你还把身看作是自己,有身见,你是凡夫,初果没分。所以修行人头一桩大事情,要把身看得澹,决定不要沾名闻利养。为什麽?沾了你有留恋,你就更不容易放下。先放下名闻利养,因为身不是我。

 

还要放下对立,对立是「边见」。边就是二边,我们用对立,大家很容易体会。放下对立就消灾免难,为什麽?不跟任何人作对。你跟我作对,我不跟你作对,这就对不起来,就化解了。所以化解灾难、化解怨恨、化解冤仇,从哪裡做?从自己,不从对方;要从对方的话,永远不能化解,从自己,这个功夫要做。念佛的人用一句佛号,念念都是阿弥陀佛,把所有一切冤亲债主全部解脱了,全部化解了。化解之后,心情自在快乐,法喜充满,常生欢喜心。别人侮辱我、羞辱我、障碍我、陷害我,都能忍辱波罗蜜,都能够接受,不放在心上。结果怎麽?放下了,假的不是真的。我们总是以一个真诚心对人,对待冤亲债主也真诚,绝不欺骗他。他毁谤我,我不毁谤他,连反驳都没有必要。冤枉了,伸冤,没有这个必要,为什麽?假的不是真的。你还要心裡有不平,还要伸冤,有怨气,你没有放下。这种痛苦给你带来什麽?就是边见,给你带来忧患,给你带来痛苦,给你带来灾难,要放下。记住,我是常常劝人,人一生能做到不跟任何人对立,你的修持就有功德。你学佛,还有五种见,白修了。为什麽?这一生寿命到了,依旧是善恶业在做主,你搞六道轮迴,你出不了六道。学佛的人不少,我们看到很多,要引以为警觉,引以为戒,不能走他这个路子,要走祖师大德的路子。

 

这些日子,我们协会重新编辑黄念老居士的《报恩谈》,后面有两个附带的,一个是《华严经》的十玄门,说明《无量寿经》上全有,《无量寿经》就是中本《华严》,让我们生起信心;第二个附的是淨宗历代祖师的传记,小传,也就是介绍,把昙鸾、道绰加进去,好!这是早年黄念祖老居士跟我谈过,我们现在照办,这些祖师大德都是我们最好的榜样。

 

读经,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。永明延寿大师,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师,现在加两个进去,他就是第八代,这个老人一生念《法华经》,念了多少部?一万三千部。古人的标准是「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」,永明大师念《法华经》一万三千部,他能不开悟吗?不可能不开悟,肯定是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。他编的《宗镜录》,后人称为小藏经,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教提纲挈领编成一部书。《大藏经》太大了,谁能去读?他这麽一编,分量就大幅度缩小,一百卷,读这一百卷就等于把《大藏经》全读了。祖师大德的用心,目的都是帮助后人,后人怕多怕繁,尽可能给你缩短、给你简化,希望你欢喜读诵受持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1月14日10:49:45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5015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