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(第四回) |第259集|视频MP3文字|jingkong老法师主讲

二零一四淨土大经科注  (第二五九集)  2015/10/5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02-041-0259

play-sharp-fill

play-sharp-fill

▲视频下载▲MP3下载

 

诸位法师,诸位同学,请坐。请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宝: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从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两足中尊;皈依达摩,离欲中尊;皈依僧伽,诸众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从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两足中尊;皈依达摩,离欲中尊;皈依僧伽,诸众中尊。阿闍黎存念,我弟子妙音,始从今日,乃至命存,皈依佛陀,两足中尊;皈依达摩,离欲中尊;皈依僧伽,诸众中尊。

 

请看《大经科注》第六百二十九页第五行,科题「庚二、十二光佛」,请看经文:

 

【是故无量寿佛。亦号无量光佛。亦号无边光佛。无碍光佛。无等光佛。亦号智慧光。常照光。清淨光。欢喜光。解脱光。安隐光。超日月光。不思议光。】

 

一共十二个名字。我们看黄念老的注解。「此段是本品之三」,这一品第三段,「显光明之十二胜名」,胜是殊胜、是超胜。「此十二光明,称十二光佛,均为无量寿佛之异名,亦正是法藏成佛之果觉」,这些名号都是阿弥陀佛。下面黄老举《愣严经》的话说,「《首愣严经》曰:大势至法王子,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而白佛言:我忆往昔恆河沙劫,有佛出世名无量光,十二如来相继一劫,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,彼佛教我念佛三昧」。这是叙述《愣严经》二十五圆通裡面「大势至菩萨圆通章」,这段经文说明大势至菩萨在久远劫之前,他遇到无量光佛,十二如来相继一劫,这一个大劫当中有十二尊佛出世。就像现在这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在这一大劫,这叫贤劫,圣贤的贤。为什麽叫贤劫?你看大势至菩萨那个时候,一劫才十二尊佛;释迦牟尼佛这一劫,贤劫,有一千尊佛,千佛出世,所以称之为贤,圣贤很多。一劫时间很长,是大劫不是小劫。我们从这个经文上来看就知道,就有个概念,很长很长的时间。

 

大势至菩萨遇到这十二如来,应该也就是阿弥陀佛,彼佛教他念佛三昧。所以夏莲居老居士在《淨修捷要》裡面告诉我们,大势至菩萨是法界淨宗初祖,法界是遍法界虚空界,淨土宗的初祖。为什麽?他是第一个修念佛三昧成功的。普贤菩萨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初祖。释迦牟尼佛出世,最初讲《华严经》,在定中讲的。《华严经》讲到最后,善财童子五十三参,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,所以普贤菩萨是娑婆世界的初祖,这我们得搞清楚。在中国,慧远大师,在东晋的时候,现在江西庐山,建立一个念佛堂,那个时候佛教传到中国来还不多久,建个念佛堂,一百二十三个人念佛求生淨土。他那个时候所依靠的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《弥陀经》、《观经》还没有翻出来,流通只有一部,那是汉朝时候翻译的《无量寿经》。这一百多人个个都往生,没有一个漏掉的,所以远公大师是我们中国的初祖。从中国传到韩国、传到日本,韩国跟日本的初祖就很多了。那个时候很多留学生,佛门的留学生到中国来学,修淨土,善导大师的弟子最多,在日本一共建了十三个宗,实在讲是淨土宗的十三个派别,在日本称为宗。

 

我们看,「今经之十二光佛,即彼往昔恆沙劫前之十二如来」,大势至菩萨遇到的,当时遇到的十二如来就是我们此地讲的十二光佛。「又密部《九品往生阿弥陀三摩地集陀罗尼经》曰:是内坐十二大曼陀罗大圆镜智宝像,其名为一切三达无量光佛…智力三明超日月光佛,正与本经相合」。在五种原译本裡面,「又《唐译》为十五光,《宋译》为十三光,乃开合不同」,这个我们要知道,所说的都是一样,各人讲法不一样,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就行。

 

下面,这十二光佛一位一位的介绍。第一位,『无量光佛』。「昙鸾大师《讚阿弥陀佛偈》曰:智慧光明不可量,故佛又号无量光,有量诸相蒙光晓,是故稽首真实明。大师此讚深契圣心,直指光明即是智慧,智光不二。是故稽首真实明」,真实明就是真实智慧,真实智慧是自性本有的,我们要知道。《华严经》上,佛告诉我们「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」,这句话就说尽了,这是自性本有的,跟六祖惠能大师开悟时候所说的第三句意思完全相同。惠能大师第三句是「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」,都具足什麽?《华严经》上说清楚了,具足智慧、德、相,智慧摆在第一,德是能力,我们今天讲能力,相是相好,依正庄严那是相。德,要用我们这部经来说,阿弥陀佛的大德就是四十八愿。无量智慧,加上四十八愿,再加上所显现出来的依正庄严相好,圆满的西方极乐世界。

 

由此可知,修行求什麽?这个要知道,修行是求智慧。释迦牟尼佛讲经这四十九年,他办班教学,我们要清楚,四十九年分为四个阶段。第一个阶段阿含,十二年,好像我们现在讲办学,小学。第二个阶段方等,好比是中学,小学毕业了再向上提升,中学。中学跟小学合起来二十年。第三个阶段讲般若,般若是大学。也就是佛出现在世间,想做的是什麽、想教的是什麽?就是教般若,那般若必须得有前面二十年的基础,你才听得懂,才能够修学。说法四十九年,般若佔二十二年,差不多是一半时间,你就晓得,这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,讲经最主要的一个阶段。末后八年讲《法华》,《法华》好比是研究所。《法华》讲什麽?《法华》讲成佛;般若是菩萨,菩萨最后要成佛,那就圆满了。佛离开我们,入般涅槃了,一天一夜讲《涅槃经》,《涅槃经》是遗嘱,释迦牟尼佛的遗教,最后说的。我们看这个就懂得了。

 

过去,古时候,唐朝中叶以前,学佛是有次第的,按部就班来,所以中国佛教有十个宗派,有成实宗、有俱舍宗,这两宗唐朝晚年就没有了,这两宗没有了;经典有,在《大藏经》裡头,有《俱舍论》、有《成实论》,是他们所依据的。中国为什麽把它丢掉?中国人用儒跟道代替了。儒跟道是本土的文化,特别有亲切感,而裡面的内容是小学,是佛法的小学,又比小学高;虽是小学,它比小学高,它可以直接通大乘,所以我们的祖师大德就把小乘放弃了。中国大乘是八个宗派,这个我们要懂。

 

我们今天问题来了,今天佛法衰了,可以说灭亡。为什麽?基础没有了,不学小乘,也不念四书五经,也不念《老子》、《庄子》。古时候念,到清朝中叶那个时候还念,乾隆、嘉庆那个时代还是念,那个时候到现在大概一百五十年,现在不念了。到民国,满清亡国之后到民国,恐怕小乘不念了,儒、道也不念了。换句话说,佛法的基础教育失掉了,那再学大乘都是空中楼阁,能读能讲,做不到。现在连读的人都没有了,哪个法师读《法华经》?《法华经》是天台宗的,没人读了。哪个法师读《华严经》?没有了。大概这些经典,只有在现在水陆法会还有个坛,请法师去念一部,从头到尾念一遍;《法华经》一般是念七部。每个宗派都有主要修学的经论,全都没人读了,确实名存实亡。大概藏传的密宗还有,那也要学经论,不学经论光念咒不行。

 

剩下淨土宗,淨土宗大概我们这一脉,没听说有第二个人讲《淨土五经》、依照淨土宗念佛的方法修行,也没有了。我们现在是得力于高科技的帮助。我们没有道场、没有讲堂,一生流浪。可是我想一想,释迦牟尼佛给我们做了榜样。章嘉大师早年劝我出家,嘱咐我学释迦牟尼佛,所以想到释迦牟尼佛,我们就很安慰。释迦牟尼佛在世,是树下一宿,日中一食,去托钵。至少我们现在吃饭不要去托钵,我们还有个地方可以遮蔽风雨,房子不大,小小房间,比树下一宿好多了。所以想到佛陀,我们就很安慰,我们很感恩。真的,这种修行的方式是正确的,真正是于人无争、于世无求,心是清淨的。如果我们有个道场,每天讲经,有几百人来听经,那就麻烦大了。我这裡信徒多,别人信徒少,一定会引起佛门自讚毁他,争夺信徒,争求供养,这就大错特错了。自讚毁他是毁谤,这个果报要照《戒经》上讲的是无间地狱,为什麽?破和合僧。五逆十恶,五逆裡面就有一条「破和合僧」,破坏和合僧团,无间地狱,这个是五种重罪裡头最重的一条,其他都比这个轻。所以我们这个路走对了,是要这个样。

 

所以有发心学讲经的法师来看我,我就告诉他,你肯不肯学释迦牟尼佛,一生不建道场,哪个地方请,就到哪裡去;没有人请,就念佛求往生?真正发这个心,你的法缘,佛菩萨替你安排,到时候自然有人请。讲个十年、二十年,真的根柢厚了,解行相应,自己得法喜,佛菩萨给你安排道场;你的听众当中听得很欢喜,有外地人来听,他就请你到那边去。我这一生的法缘就是这麽回事情,都是听众彼此互相介绍。我们一个人,没有累赘,哪裡请就可以到哪裡去,讲完了,那个地方预约了。一年三百六十天,日子很好过,处处作客。所以记住,作客,不要作主。你能把这一关看破了,走这个路好,这个路是真乐,法喜充满,真正做到于人无争、于世无求。

 

真正做到,我们这个戒律很简单,五个科目。第一个淨业三福,三条,不难记,出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裡边。第一条「孝养父母,奉事师长,慈心不杀,修十善业」,第二条「受持三皈,具足众戒,不犯威仪」,第三条「发菩提心,深信因果,读诵大乘,劝进行者」,这个是无论修学哪个宗派、修学哪一个法门,必须要遵守的,这是佛法的根本戒,我们要持这个戒,是根本戒。除这条之外,三皈、五戒、十善,出家再加一个《沙弥律仪》,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。这是第一个科目。

 

接着下面修六和敬,别人不修,我一个人修。「见和同解,戒和同修」,住哪个道场,守哪个道场的规矩,这就叫戒和同修。我们不标新立异,恆顺众生,皆大欢喜。「身和同住,口和无诤,意和同悦」,法喜充满。最后一个「利和同均」,这条最好不要放在心上,不求利养,每天吃饱就行了。寺庙的供养,如果方丈住持包个红包给你,可以收;不包,不包就算了,不必过问,这样就好,大家对你放心,不争。永远这一生不跟人对立,这条很重要。对立就造业,造业果报很麻烦,生生世世没完没了,很可怕。不跟人结怨,修忍辱波罗蜜,成就自己的德行,这一生最后的目标定在西方极乐世界,多好!你们喜欢这些统统给你,我不要了,我到极乐世界去。我到极乐世界去,什麽也不能带,连这个身都不能带,统统放下。

 

所以三福六和、三学六度,这都是戒律。三学是戒定慧三学,这个戒裡头主要的是讲求学修道。我们这个五科就是属于戒,我们自己必须要严格遵守。戒的目的是什麽?是得定,定的目的是开慧,所以终极的目标是开智慧。智慧怎麽开?心定就开了。心裡面有染污,不开智慧;心裡面有分别,不开智慧;心裡有起心动念,不开智慧。戒是帮助你得定,定是帮助你开智慧。定的样子是什麽?我们这个经经题上说得很好,标准的样子。你看清淨,清淨是阿罗汉的定,心不染污。清淨心现前,是阿罗汉、是辟支佛,开小智慧;这个定再提升一个阶段,大定,菩萨修的,开大智慧,这个智慧是世尊第三时所讲的般若智慧,开大智慧;后面还有个觉,你看,「清淨平等觉」,觉是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成佛了。这是究竟圆满的智慧,戒定慧三学。佛用这个方法,帮助多少人一生当中成阿罗汉、成菩萨、成佛,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

 

成佛有四十一个等级,《华严经》上说的,圆教初住菩萨就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了,破一品无明,证一分法身,真佛不是假佛,但是没有圆满,为什麽?习气没断。习气不好断,阿罗汉没有执着了,他有执着的习气,所以证得阿罗汉之后,他的功夫完全用在断习气,见思烦恼习气。见思烦恼习气断尽了,他升级了,他是辟支佛,不是阿罗汉,比阿罗汉高一级。阿罗汉见思烦恼断了,辟支佛见思烦恼习气断了,辟支佛在这个位次上,他要断尘沙烦恼,就是分别,尘沙烦恼就是分别,要练习不分别。真的不分别了,他升级,他是菩萨。菩萨分别习气没断,所以在菩萨这个阶段当中,他修什麽?断分别习气。分别习气完全断了,他升级,那就是十法界的佛。大彻大悟、明心见性,就是佛,佛住哪裡?住实报庄严土,住在那个地方,等无始无明习气断掉。因为无始无明习气没有方法断,你有方法你就添烦恼了。它怎麽断法?经上有比喻,习气,什麽叫习气?佛用酒瓶做比喻,酒瓶盛酒的,把酒倒乾淨,擦乾淨,确实一滴酒也没有了,可是闻闻还有味道,那叫习气。有没有方法断?没有方法。怎麽断法?不要去理会它,日久天长,你把瓶盖打开放在那裡,半年、一年之后再去闻就没有了。所以断习气只有这一个办法,不能起心动念。要多长时间习气断掉?佛告诉我们,三个阿僧祇劫。这个时间可不得了,天文数字,三大阿僧祇劫。习气断乾淨,证究竟圆满佛,《华严经》叫妙觉;等觉上面是妙觉,等觉是最后一品无始无明习气断乾淨,就真成佛了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10月13日20:49:03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4725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