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嘉证道歌(第12集/文字/MP3)jingkong法师 台湾圆觉寺

admin 永嘉证道歌评论阅读模式

永嘉证道歌  (第十二集)  1980/1  台湾圆觉寺  档名:09-013-0012

请看四十八页:

 

【江月照。松风吹。永夜清宵何所为。佛性戒珠心地印。雾露云霞体上衣。】

 

前面这一句是说的「道不远人,人自远之」。『江月、松风、永夜清宵』,这在世间来讲是良辰美景。可是在道人的境界与凡夫毕竟不相同,这里面的消息又有几个人知道?道心与大自然的境界要能够相契入。苏东坡会说,但是不一定他是这个境界。你看苏东坡游庐山,他诗句里头有,「溪声尽是广长舌,山色无非清净身」,他是不是到这个境界?我想他没有。为什么?我在台中求学,李老师就教我,那时候我还没出家,「古人不学苏东坡,今人别学梁启超」,这两个都是没有成就的人。可见得说,他是会说,境界不到。举我们在台湾的一个张龄居士,这在佛教界也很有名的。你看在台湾,差不多大大小小的寺庙那个对联都是他作的,作得是真好。看他那个对联就跟苏东坡这个诗的意思相彷彿。可是他自己放不下,贪瞋痴慢都放不下,他是前几年已经过去了。这就是说是很会说,心与境不能够相应,只能够在文字里头去做文章,我们不能学这种人。这是过去我在台中求学,李老师所深诫的,我们不能学这些人。要学什么?要学高僧,在家要学高士。高僧、高士才是我们的典型,是我们的榜样。

 

『佛性、戒珠、心地、印』,这是四个法相名词,统统都是摩诃般若的别名。佛法里往往一桩事情它要建立很多的名号,用意无非是教我们不要执着名号。名是假名,随缘建立,随作用建立,所谓「名可名,非常名」。诸位要能懂得这个意思,不要执着名相,才能够见到真实。注子里头说,「般若是一法,佛说种种名」,在此地也有一个很简单的解释。为什么有的时候叫它做「佛性」?「佛」这一个字是觉的意思,「性」我们常常做体讲,就是觉之体,能觉的本体。从能觉的本体上说,我们叫做佛性。诸位要懂这个意思,懂得佛性两个字的意思,你就晓得佛性两个字并没有什么奇怪,也没有什么玄妙,决定不是迷信,佛性就是能觉的理体。我们眼能见,见是觉;耳能闻,闻也是觉,能闻、能见的就是佛性。这是讲从本能上说的,它本能是天然的,也不是修得的,不是外来的。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一切众生都有觉性,他都有知觉。

 

从它这个一尘不染上来讲,叫「戒珠」,诸位要晓得,觉性绝不染一尘,决定是清净的,不是污染的,是不会染着的,可见得染着是虚妄。我们的见性怎么会染着?分别执着不是见性,见性里头没有分别执着。分别执着妄念都是第六意识、第七识,是它们,与见性不相干,与闻性也不相干。因此把本性也比作戒珠,好像摩尼宝珠一样,一尘不染。从它能生万法上来说,就叫「心地」,因为地能够出生万法。你看一切动物、植物都要靠大地才能够生长。所以就把它做心地,这是真心,这是心地。所以心地也是摩诃般若,也是佛性的别名。说这几个名词意思都是一样的,这是从能生上来说的,能生万法来说,叫做心地。「印」是印证,注解里面说,「号令群品,名之曰印」。实际上印就是为一切法做印证,法法皆是自性,法法不离自性,法法就是自性,用它来做印证。所以万法是一,一即万法,法虽然森罗万象,无量无边,总为一印所印定。这也就禅家所谓说「万法归一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怎么归得了一?性是一。

 

底下一句是比喻,比喻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缘不是它,皆是自家分上事。『雾露云霞体上衣』,「体」就是自己,全是自己本分上事,全是自家珍宝,全是自家受用,就是看你能不能见得到。

 

【降龙鉢。解虎锡。】

 

『锡』是锡杖,『鉢』是钵盂。说『降龙鉢』,这个里头有典故,『解虎锡』,都有典故。「降龙」是释迦牟尼佛的事情。「解虎」这是有一位高僧稠禅师,是他的一段事情。小注里头有,这是指的「鉢盂锡杖」,这是出家人的道具,随身携带不离开身边的。

 

【两钴金环鸣历历。】

 

锡杖的制作是有两个环,它要摇起来有声音。锡并不是锡做的,锡是形容音声,摇起来锡哩!锡哩!锡哩!摇起来,它是这么来的,所以叫它锡杖。这个杖做什么用的?佛陀在世的时候,出家人生活方式都是托钵。托钵要到外面去,要跟人家说话,「你家里有没有饭给我一点?」那就像叫化一样,不尊重了。所以出家人托钵,一句话不说的,走到门口锡杖摇一摇,里面人听到了,喔!外头有出家人摇锡杖来托钵了,他就把饭菜预备好了就来供养,所以不说话的。如果里面是听到,没有供养的时候,他摇锡杖,你不理他,他就到别家去了。所以也不敲门,也不说话,这就是决定不打搅人,总要叫你生欢喜心供养,绝不勉强。而且托钵一般的都是托七家,七家托不到,这就回去了,这一餐就得饿一餐。所以通常习惯上都是托七家的,每天街上轮流托钵,到现在印度还是这个风俗。锡杖的做法,有两钴、有四钴、有六钴,注解上有,诸位自己看就可以了。它都是有表法的,「两钴」就是代表真俗二谛,四钴是代表四谛法门苦、集、灭、道,六钴的是表六度。下面环有多少也不一定,有的是两个环,两钴金环两个环,这最少的,也有四个环的,也有六个环的,也有十二个环的,十二环表十二因缘。所以它统统都是表法的。

 

【不是标形虚事持。如来宝杖亲踪迹。】

 

钵盂跟锡杖它就是代表出家人,换句话说,是佛弟子的一种标志。因为在印度外道很多,那一些外道生活,他也是过出家的生活,但是跟佛门里头不一样地方就是佛弟子手上拿锡杖,托的钵盂,外道不是这样的。所以同样是修道人,都是住在深山里面,都是在外面乞食,也都是日中一食,外道也是日中一食。佛与外道的差别、标志就是在此地。所以说『如来宝杖亲踪迹』,这是从外表上来看,来辨别出家人的威仪。

 

【不求真。不断妄。了知二法空无相。无相无空无不空。即是如来真实相。】

 

这几句也是教给我们修学的纲领。真不必求,『不求真』就超越凡夫了,凡夫求真。妄也不要断,为什么?『不断妄』,超越了二乘,小乘人断妄。「不求真,不断妄」,诸位必须要把这个道理搞清楚。求断之心固然了了,心是清净平等的,不求,一切都不求;不断,是一切都不断。不能说是这个不求了,我那个还求;这个不断,那个要断,这就不行。换句话说,你还是有求、有断。有求、有断,那就恶要断,善要求。断恶修善,跟诸位说脱离不了三界,这是诸位要晓得的。为什么?你有求断之心,你这个心没有消失掉,这是三界的心。那些大菩萨们,他们为什么不求?晓得真是本有。譬如前面讲的佛性、戒珠,本来具足,既然是本来具足,那要求个什么?我们的见性、闻性,二六时中,「六根门头放光动地」,你再要求,那不就叫是头上安头?本来有的,你求个什么?妄它原本是虚妄,八识五十一心所本来是虚妄,妄又何必断?妄再要断它,那不叫无事生事吗?

 

诸位想想,无求无断,心是平等的,平等心就是佛心;有求有断,心就不平等了,不平等是凡夫心、是二乘心。我们现在所以是不能成为一乘根性,就是我们这个心放不下。我们一天到晚,我们要怎么样修?要怎么样学才能成就?这就糟了!一乘人心里头没有这个念头,你说什么修?没有怎么修;什么得?没有怎么得。人家心一天到晚是清净的,是无为的。《般若经》里面讲,「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」,无知是体,无所不知是用,起作用无所不知。我们凡夫心意识怎么样?心意识里有知,而有所不知。我们现在干的就是有知,有所不知,不知道太多了!大经里面告诉我们真见,真见是见性,就是佛性,真见无见,而无所不见,像大圆镜智一样,无所不见。可是妄见有见,则有所不见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1月20日20:11:02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37051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