仁王护国经大意 悟道法师主讲(第十集)日本埼玉县熊谷市Heritage Hotel

admin 仁王护国经大意评论阅读模式

仁王护国经大意  悟道法师主讲  (第十集)  2015/5/6  日本埼玉县熊谷市Heritage Hotel  档名:WD15-006-0010

 

src="http://bd.amtbvod.com:88/vod2/mp4/WD15/WD15-006/WD15-006-0010.mp4

  

《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》大意简介。诸位同修及网路前的同修,大家下午好,阿弥陀佛!我们这堂课接着来学习《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》大意简介,我们昨天学习到「丙、本经大意」,这个大意下面还有一段,我们大概讲一下。「仁王法语蒋公开示」,请看下面这个表解,也是分为六小段。「现代国家生命,由教育经济武力构成」,这一段是讲现在国家,一个国家的命脉由教育、经济、武力这个结构来成立的。在教育、经济、武力(现在讲科技)构成一个国家,在这个结构当中教育是最根本、最重要的。所以下面这一段就给我们讲,「教育是一切事业的根本,是经济武力总枢纽」。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,没有教育,一切的事业就好像没有根本。没有根本,我们用花来比喻,我们就可以体会。花如果它长在泥土,它有根、有本,纵然到冬天枯萎了,到明年春天它还会生长,因为它有这个根在。如果是花瓶的花,它没有根,插在花瓶裡面很好看,几天就枯萎,也就没有了。我们用花瓶的花跟泥土裡面有根的花来形容比喻教育,一个国家如果有教育,就好像它有根、有本,纵然现在还没有开花结果,但是将来会再开花、会再结果。如果是花瓶的花,那就没有了,这个花枯萎,也就永远不会再开花了。这是非常重要的。

  

我们现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教育。教育我们前面大概学习过了,现在学校大学跟中国讲的教育,它那个概念是不一样,性质上也不一样。现在的学校,过去我们淨老和尚他也讲一个比较符合现代学校性质的名称,他老人家讲,现在大学、研究所是「高级知识科学技术传习所」。我们听到他老人家讲这个名称,再想一想,再对照对照,的确是这样没有错,是高级知识科学技术的传习所。现在的人,不管在国内国外学的大学,都是学这个,这一科在儒家传统教学是第四科,最末一科的。儒家的教学它是四科,第一个「德行」,第二「言语」,第三「政事」,第四「文学」。德行是最根本的,第二科就是言语,学习讲话,语言、文字,第三科是政事,政就是管理众人之事。管理众人之事不一定说你当官,像李师公雪庐老人他讲,你在家裡有三个人,你是家长,你要管这个家,这三个人服不服你?他就讲三个人就好了,这三个人他听不听你的。国父孙中山先生讲,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叫做政治。所以这个广义的来讲就不限于说当官的,在政府部门当官、当首长、当领导的,当然那个是政事;你一个公司,团体行号,一个家庭的家长,管一家,乃至我们寺院道场,一个团体,现在我们说淨宗学会,是一个团体,有这些人就有这些事,要去管理就是政事,你怎麽管,这个都没有学习。学习的标准,儒家的《论语》、四书五经,自古以来以四书的《论语》,它是一个重点,讲政事的很多,怎麽跟人相处,这个就是传统的文化教育。所以早上跟大家大概报告李师公的《论语讲记》,他说你管一家三个人,你一个小商店,你不学这个肯定你就管不好,管不好问题就很多,很难处理。

  

现在整个世界也是管不好,所以现在世界很乱。如果不响应汤恩比教授在七O年代提出来的这个概念,这个世界是会愈来愈不和平,不可能有和平的。汤恩比教授讲,二十一世纪世界上,社会要恢复秩序,必须提倡孔孟学说以及大乘佛法。我们李师公雪庐老人,他外儒内佛,他外面用儒家,内心学佛,外儒内佛。早上跟大家报告我三十一年前的往事,那一次果清律师也去了,果清律师还没有出家,他大学毕业就去台中莲社学经,经学班学了两年。那时候八个学生,八个学生只有他一个出家。我听到李师公给他讲,他看到他出家了,他说你学佛我学儒,他说他学儒,因为他是在家的身分。我们有儒家、道家的基础,再来学佛,再来念佛,的确就能成就。现在我们就缺乏这个,在佛法裡面又没有小乘教的基础,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学大乘教,这个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,原因就在这裡。

  

所以现在我们淨老和尚提倡《弟子规》。昨天台北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教育学会张祕书长,传一个陈大惠老师他有去访问谢总的一个光碟,这是可以说补充的来说明他这个光盘教学,还有他在那边做的一些点点滴滴的事。我现在在台北,我先办一天的,怕一下子办七天的,坐在那边大家都打瞌睡,先办一天的。一天就是大概听「人是教得好的」,它有四集,四集先听一天,大家听了有兴趣再来报名参加七天的,我用这个渐进式的。七天有深入的,往后再来办二十一天的,那又进阶了。这个光盘教学,我也建议大家,尽量平常有时间可以用这个方式,这个方式可以选择一个假期,在一个比较清淨的地方。像谢总他那个地方靠山,它也是乡下,我去年去过一次,去年去那边附近一个寺院做法会,我就先去那边参观,靠山,是乡下。所以办这个七天的教学,乡下、山上是最好的,虽然去一趟路比较远一点,但是你去不是说当天来回,去就是住个七天,然后再回来,这个影响就不大。像大家这一次来这裡,住在这裡也是乡下,你要出去市区,要到东京逛一逛再回来,算一算最少要四个小时,你想一想算了吧,还是待在这裡。如果十五分钟可以来回,恐怕今天讲经我就剩下录影机,就录影机陪伴我,因为大家都去逛街了。好在这裡不方便,要出去,想一想太麻烦了,还是忍耐一点,坐在这裡跟悟道法师耗时间。

  

像这样的环境,谢总他就是这样办的,大家就是在那边,一开始去心不甘情不愿,心情不好、脸色不好,又有受骗的感觉,心裡是五味杂陈,但是一个星期下来他感到受用了。这个受用,根据我以前听经,听我们淨老和尚讲倓虚老法师,他在生的时候,在香港主持佛七,他有讲佛七开示,在这个佛七开示当中倓虚老法师他就讲,他说打佛七最得力的是当中的三天,就是第三天、第四天、第五天,这三天是最得力的。第一天、第二天刚刚去参加佛七,这个心都还没有沉静下来,到第三天就进入状况了,这是进入状况了,三、四、五这三天真的放下万缘,一心念佛,这三天的效果是最好,到第六天、第七天,佛七快圆满了,想到什麽事情要处理,如果远路来的要坐哪一班车,开始在想这些事情。所以我们淨老和尚说倓虚老法师讲这个很有道理,三、四、五那三天是最得力的,前面两天心还没有静下来,后面两天想到快圆满了,后面有什麽事情要做。

  

学习这个东西,我以前看怎麽去做学问,我在家的时候,三十几年前就看《太上感应篇彙编》,那个时候看也看不懂。《彙编》印光大师是很推崇的,早期图书馆就有印,因为《彙编》引出很多修学、修养,儒家、道家、佛家的一些心法。我有看到一段,看也看不懂,因为也没读文言,那些都是文言,看得真的是似懂非懂。我看到一段,说「人能收摄浮气,遇亲便能孝,遇善便能果,遇辱便能忍」。什麽叫浮气?也不知道什麽叫浮气,怎麽叫收摄浮气?又不敢问,以前问都是挨骂的。我出家的时候,有一次去问师父(因为之前出家,师父就叫我跟日常法师学戒律,然后到图书馆,那个环境不一样),我就请问师父怎麽持戒。不但没答桉,被骂一顿,骂一顿说你要学戒,我就送你到美国跟妙境法师学,现在没有人懂得戒。后来讲一讲,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戒。再接着讲,你要学戒,莲池大师《自知录》,那个就是戒。我就不敢再问下去。后来有很多问题就不敢问,就自己去参,看看会不会开悟,参了很久还是没悟。

  

我们师父这十几年来他也有讲,他说遇到章嘉大师,然后请教他,佛法这麽好,有什麽方法可以马上入进去。大师不回答他,就跟他面对面看了半个小时。当时他年轻,也不知道是什麽意思,大概跟我一样莫名其妙,怎麽问一个问题想那麽久?半个小时才给他说一个字,说「有」。他说有还不是说得很快,不像我说的这麽快,是慢慢的,有,这样。有,他就竖起耳朵要听,有是什麽?赶快讲,心裡反应就是这样。又停下来了,又停七、八分钟,又没有了,有下面又没有了。后来停了七、八分钟再给他讲,「看得破、放得下」。他讲话很慢,音比较长,他听就这六个字。六个字,师父又讲了,看得破放得下,怎麽修?从哪裡下手?又问这个问题。又停了七、八分钟,讲了两个字,「布施」。布施就是从少,一点一滴的去布施。他要离开,章嘉大师送他到门口,拍拍他的肩膀:今天给你讲这六个字,你修六年,一个字修一年,从布施修。没有钱。他说:一毛、一块有没有?有。有,就从一毛、一块去布施。

  

他现在讲,章嘉大师为什麽当时是这样的?他现在明白了,原来年轻的时候心浮气躁,心浮气躁你跟他讲东西他吸收不进去,耳边风,一听就过了,印象不深刻。所以当他心整个沉静下来跟他讲,他感受到了。最近师父讲经就常常讲这个,他讲做学问不能心浮气躁,心浮气躁你讲东西他吸收不到的,你要让他心平气和,你给他讲他才有受用。他心浮气躁,你给他讲没有用的,你讲他没有听进去,因为他心裡在想其他的事情。我跟人家讲,现在我也慢慢明白了,我有时候非常热心,唯恐对方不知道,一直讲,但是后来看一看,他好像一句也没听进去。这就发现,当一个人他心还没有沉静下来,你给他讲他没有受用的。所以昨天我看了网路上那个陈大惠老师去访问谢总,谢总他办这个班得到效果,我一听到他说收手机我就明白了。昨天陈大惠老师访问他,谢总讲:关键这个心要静下来。这一句是重点,心要静下来。心没有静下来,心一直动,你给他讲他吸收不到。大家心有没有静下来?我现在在练这个,心静下来。所以大家留下来,心就要静下来,就要安顿下来、安静下来,不要在这边坐着,在想:老和尚去那边好好玩,我都没机会去,好无奈坐在这裡。我在这边讲了半天,不过还有网路,网路有人在听。我就是不去,我这样捨命陪君子,你们心还要动吗?不然我争取要去,我也可以去,是不是这样?师父叫我留下来代替他讲,就要依教奉行,我就要把心安静下来,我就不去想那些事情,这样我们大家在这裡才能学到一点东西。学什麽?学个心平气和,学谢总那个光碟(光盘)教学,静下来。

  

我们再看看古人,因为我们师父亲近章嘉大师是坐半个小时。二OO一年陈晓旭在的时候,请我去拍云谷禅师。我说我是法师,怎麽会拍戏?她说没关係,我教你。我说这个教不会吧?拍一拍,然后拿给师父看,师父说不像云谷禅师,看了还是像悟道法师,不是云谷禅师。后来我就给陈晓旭讲,妳还是找一个专业演员,找一个比较老的。因为那个时候我还比较年轻一点,云谷禅师比较老,又有长鬍子的,找我去大概不像。我就想到《了凡四训》,师父跟章嘉大师坐半个小时才讲一个字,大家都读过《了凡四训》,了凡跟云谷禅师面对面坐多久?三天三夜,那不是半个小时。如果我现在在这裡跟大家坐三天三夜,大家都跑光了,不然就在那边趴着睡觉。你看,袁了凡他也不是有禅定功夫,他也是一个凡夫,他只是命被人家算定了,没什麽好想的,没有想头了,不想了,所以他能够跟云谷禅师在栖霞山中面对面坐三天三夜。见云谷禅师不是一见就讲话的,云谷禅师丢个蒲团给他,坐下来,两个就坐在那边,那是什麽?心静下来。所以昨天我听谢总讲心要静下来,关键要静下来,我明白了,一个收手机,一个是心静下来,你这样教学它才有效果。

  

所以我现在明白《感应篇》它讲的意思,「人能收摄浮气」,一个人能够收摄心浮气躁,让这个心回归到心平气和,心静下来。「遇善便能果」,遇到善事你就不会有怀疑的,很果决的去做这个善事,不会再想东想西,因为你智慧开了。「遇亲便能孝」,你才能真正做到孝亲。「遇辱便能忍」,受到人家侮辱,他能够安然忍受,因为他心平气和,就不容易动怒。为什麽我们人容易动怒?心浮气躁,心浮气躁就容易发脾气,一点点小事他就容易动怒,发脾气。你看《了凡四训》后面讲的张畏严先生,考试没考上,骂那个考试官说「眯目」,说眼睛瞎了,我文章这麽好,竟然没有给我录取。旁边一个道人,一个道家修道的在笑。他看到道人在笑,转过来去恨那个道人,他说你笑什麽?我讲的有什麽不对?那个道人讲,你那个文章肯定不好。他就更气了,你没有看到我的文章,你怎麽知道我的文章不好?道人就跟他讲,作文贵在心平气和,我看你心浮气躁,这麽容易动怒,你肯定文章写出来不好。毕竟他是读圣贤书的人,读圣贤书的人虽然他修行修得不到位,但是他有这个概念,知道这个人讲的有道理,他服了,接受他指导。接受这个道人指导,他把自己那个习气改过来,后来再去考就中了。

  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5月28日11:03:37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3683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