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弥律仪要略(第6集)悟道法师 华藏净宗学会

admin 沙弥律仪要略评论阅读模式

沙弥律仪要略  悟道法师主讲  (第六集)  2013/10/11  华藏净宗学会  档名:WD11-006-0006

 

src="http://bd.amtbvod.com:88/vod2/mp4/WD11/WD11-006/WD11-006-0006.mp4

 

《沙弥律仪要略》。诸位同学,请大家翻开课本第六页,《沙弥律仪要略》第六页,我们从第六行看起:「若凡夫自言证圣,如言已得须陀洹果,斯陀含果等,名大妄语,其罪极重。」我们昨天学习到这一段。

 

前面我们学习的第四条「不妄语」,不妄语除了讲话不欺骗人,还包括不能绮语,不能讲一些很美丽的、荡人心志的这些艷曲情词,让人心志堕入欲望悲伤之中;也不能恶口,讲话口气不能不好。这个恶口业我们也要留意,往往我们自己不知道,有意无意讲了这个话,口气不好,同样一句话,口气不好的讲,让人听了就很难受。恶口是粗恶骂詈,这是比较明显的。凡是讲话让人听了心里难受都属于恶口,我们如果有恶口业的习惯也要把它改正过来(就是不恶口),那么讲话就要学习了。不两舌,不能去挑拨离间,讲是非。这个我们在生活当中也很容易犯,跟人家讲话有意无意就挑拨这些是非,这个也很容易犯。讲话这桩事情也要学习,也是大学问,会不会讲话这个关键很大。你看孔老夫子儒家的教学,孔夫子把它分为四科,第一科是德行,道德行为,就是修身,德行;第二科就是言语;第三科才是政事,办政治;第四科文学,就是各行各业,文学包括现在的哲学、科学,各种艺术、技术,这是第四科。可见得孔老夫子把言语列在第二科相当的重要,告诉我们第一个是德行,第二个就是言语,你要会讲话,所谓一言兴邦,一言丧国,你一句话可以把一个国家兴旺起来,同样一句话可以把一个国家毁灭掉。这个言语利害关系重大,所以我们不能不谨慎,不能不学习。这个四大类都属于妄语,我们要避免。

 

这里讲的是大妄语,前面是一般的妄语,这个大妄语比一般的妄语罪要重,这个大妄语这里举出,「若凡夫自言证圣」。实际上自己还是凡夫,但是自己说自己已经证得圣人的果位,譬如说自己还没有证果,说他已经证得须陀洹果、证得斯陀含果、证得阿罗汉果,这是小乘的果位,就是犯了大妄语;现在还有人说他是什么佛菩萨来的,都属于大妄语,其罪极重。犯大妄语无非为了自己的名闻利养,求得别人对自己的恭敬供养,所以造了这么大的罪业。实在讲,真的是得不偿失,这个会堕无间地狱。现前得到一点名利,能够享受几年?将来堕无间地狱,那个是论劫数的,时间很长的,真的是得不偿失。

 

我们接着看下面:「余妄语,为救他急难,方便权巧,慈悲利济者,不犯。」前面讲一般的妄语,又讲一个大妄语。「余妄语」就是除了前面的一般妄语还有大妄语,其他的妄语如果是为了救他急难,帮助别人的,方便权巧,慈悲利济者则不犯。「慈悲利济」就是慈悲利益救济众生的,你打方便妄语,这不犯戒。譬如经上讲的猎人追赶兔子这个公案,经典上举出一个例子,我们就要以此类推,举一反三,为了帮助众生、利益众生、救济众生有时候要开缘,这个叫开戒不叫犯戒。你看经上讲这个公案,猎人追赶那只野兔,追到了岔路,不晓得野兔往哪边跑,刚好前面遇到一个人,问那个人,那个人实际上他有看到,这个野兔明明往东边跑,他为了救那只野兔就打个方便妄语,就给猎人讲往西边跑了。这是为了救济众生,你看救了这只野兔的生命,同时也救了这个猎人他少造一次杀业,因为造了杀业后面就有果报,两方面他都救了。所以这个时候这种情况必须要开戒,开缘,这是利益众生的。如果这个人他不开这个戒,他老老实实的跟他讲兔子往东边走,那兔子可能会被猎人追到,被杀死了,这个猎人又造了一次杀业,你看两方面都受损害,自己也没有慈悲心去利益救济众生,没有这个心。

 

所以我们净老和尚在讲席当中也讲过,戒有开遮持犯,当开不开也是犯戒。不该开而开是犯戒,应该开戒而不开也是犯戒。我们想一想为什么说犯戒?譬如说我们持了五戒或者十戒,第一条就是不杀生。前面我们学习过,「或自杀,或教他杀,或见杀随喜」,都犯了杀戒。如果那个人他受了五戒,他看到这个猎人追赶这只兔子,他如果没有打个方便妄语开缘,老老实实跟那个猎人讲兔子往东边跑。我持戒,我不打妄语,害了那只兔子,也害了那个猎人,这个也犯了戒,犯什么戒?杀生戒。大家想也不难明白,这个等于犯了教他杀,见杀随喜。虽然不是自己去杀,但是你能够救牠而不救,就是一句话,你打个方便妄语你就救了,你不打这个方便妄语,那就不救牠,等于帮助这个猎人杀生,这个也犯了戒。所以这个戒的开遮持犯,我们必定要明白,才能如理如法的来持戒。

 

所以过去我听到电视台有一个法师,他讲他什么戒都从来没有开缘过,讲这个话是不对的,从来没有开缘就是你没有遇到那种应该开戒的因缘,当然是不能开;如果遇到应该开戒的因缘,那你必定要开,你不开也是犯戒。所以学这个戒开遮持犯,没有认识清楚,真的没有办法持戒,往往犯戒还以为自己在持戒,这也大有人在。所以这里一段,莲池大师非常慈悲,也特别给我们举出来,「余妄语,为救他急难,方便权巧,慈悲利济者,不犯。」这是一个原则,我们要以此类推,其他的事情尽量避免人与人之间的一些误会,譬如说甲跟乙,他对他都有一些成见,如果私下看到他们两个人在讲话,你就不要再去给那个人讲,他们两个人不晓得在讲什么?他就起疑心,造成冲突了。这些我们都应该在生活当中仔细的去体会、去学习,根据这个原则,我们不难明了。我们再看下面: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19日09:39:10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2529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