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上感应篇直讲(第二回)第4集 悟道法师讲于福州阿弥陀佛大饭店

【不彰人短。不炫己长。】

 

这两句也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,处世的道理。『不彰人短』,就是不宣扬他人的缺点,不去报章杂志,现在还有电视、网络媒体,都是去宣扬他人的缺点,把他人的短处彰显出来。「彰」,就是去公开、很明显的去宣扬别人的缺点、短处。这也是缺德不好的事情,我们去公开别人的短处,这个是错误的,不应该这么做。『不炫己长』,也不公开去夸耀自己的优点、长处,不夸耀自己的优点、长处。现在人都学错了,尽量挖别人的短处,炫耀自己的长处,颠倒了。应该不要彰显别人的短处,也不炫耀自己的长处,这样才对,应该要这样做。这两句是待人处世的道理,在世间与人相处,这个非常重要。

 

【遏恶扬善。推多取少。】

 

『遏』这个字是阻止的意思,有人要造恶业,我们知道了,要去劝阻他,劝阻,劝他不要造那个恶事、恶业,要遏止。这个「遏」是遏止的意思,就是阻止,阻止不要让他造这个恶事。那什么是恶、什么是善?这个恶,后面会讲到一百七十条,那个就是恶。我们认识的人,跟我们有关系的人,我们知道他要造恶,我们劝他不要造那个恶,造那个恶,后面会有恶报。『扬善』,就是「表扬善事」。他做了好事,我们要跟他表扬表扬,这在现前社会也很迫切需要。现在的社会刚好颠倒,现在的社会是遏善扬恶,刚好颠倒了。所以社会风气愈来愈不好,就是这个道理。你看媒体报纸报导的,你看报导好事多还是坏事多?你看现在报纸一买一打开,干坏事的,头版第一条的,字又放得很大,唯恐天下不知。那个做好事的,我看都是在第十版、第十三版,然后要很仔细看才看到,我才发现小小的一小块,没有注意看都还看不到。那个干坏事、杀人放火的都头版,那个照片都这么大,唯恐你看不清楚,那社会风气怎么会好?现在要改善社会风气,媒体实在讲造罪业,但是反过来讲,他要修功德也比我们大。他如果把它颠倒过来,那不是修大功德了吗?好事尽量报导,报导大一点,坏事,小一点。所以俗话讲,好事不出门,恶事传千里,现在就是这样。所以这个还是由我们做起,尽量去表扬人家的好事,人家的恶事,遏恶,不要说。让社会大众他接触到的都是正面的,接触到正面的他就会学习这个正面的。如果负面的他看得太多,不知不觉他也受影响,就学坏了。

 

『推多取少』,「把多的让给人,自己取少的」,这个特别是合伙做生意。实在讲,合伙做生意很难,没有学传统文化、没有学《感应篇》,他也不懂,两个人做生意,纵然是亲兄弟都会争,何况外面的这些朋友!如果很计较,如果你推少取多,这个合作关系可能不能持久,你都要占多的,少的都给别人,这个合作关系不能持久,合伙做生意这样不能持久。如果合伙做生意要能持久,必定是要「推多取少」,赚的利润我拿比你们少,你拿的比我们多,大家就很乐意跟你合作,因为他占便宜。过去我弟弟跟人家合伙做模板生意,他有学佛、听经,这一条他倒是有做到这条,跟他合伙的人,做得比他少,拿得比他多,所以跟他合作的人都很喜欢跟他合作。这条,我们现在讲股份这些合作关系,这条要记住,我们推多取少。一般人总是认为推多取少我不是吃亏了吗?实在讲,你从因果论来看,吃亏就是占便宜。懂得因果的人,就不怕吃亏。所以弘一大师讲,他学到些什么?他学个吃亏,学会吃亏。如果我们修行人,甚至出家人,只学会占便宜,一点亏都不吃,那不是真正在修道。

 

【受辱不怨。】

 

受到别人的欺负、侮辱,不生怨恨心,不怨恨。忍辱,中国读书人说「士可杀不可辱」,把这个辱看得很重。所以佛法传到中国来,翻译经典的法师把这个忍耐翻作忍辱。道家也是讲『受辱』,受侮辱,不生怨恨心。这条就是佛家菩萨修六度的第三度,忍辱度。我们受到侮辱受不了,我们一定会生瞋恨心,生瞋恨心就会去报复,报复就冤冤相报,没完没了。所以忍一时风平浪静,退一步海阔天空。所以我们老和尚现在都带大家看六尺巷,我去看他老人家,也带我看六尺巷,到台南去看六尺巷。宰相肚里可撑船,隔壁跟他争,如果依照他的地位、他的权势,他不肯让,隔壁也没办法,但是他自己先让,隔壁看了不好意思,他让三尺,他也让三尺,就变成六尺了。这个古迹还在,那个六尺巷我去过,在安徽我去过,真人真事。现在中央戏剧台有在表演这个,我们有空档大家可以看看。

 

【受宠若惊。】

 

受到宠爱我们要有惊畏之心,不要得意忘形,要加紧积功德。受到别人的赞叹,我们要『受宠若惊』,不要得意忘形,可能后面就出问题了。所以「受辱不怨,受宠若惊」,这个心态就对了。

 

【施恩不求报。与人不追悔。】

 

『施恩不求报』,我们给人恩惠不求报答,不要指望人家你要对我报恩,我对你有恩德,我们不求。别人对我们有恩,我们要报,别人对我们有滴水之恩,要涌泉以报。我们对人有恩不求报,别人对我们有恩,我们要报答,不要忘恩负义。所以我们老和尚早年在新加坡写一个「生活在感恩的世界」,对我们有恩的要报,对我们有怨的,也要感他的恩,他也是从反面来帮助我们成长。实在讲,就是佛门讲的「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」。第一个父母恩,父母养育之恩;第二个师长恩,师长有教导之恩;第三国家恩,没有国就没有家,国家对我们有恩德,不能不报效国家;第四众生恩,每个众生对我们都有恩,我们喝一滴水、吃一粒米,多少人的辛苦,才能到我们口中。所以要「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」,我们对人施恩不求回报,别人对我们施恩我们要报,怎么报?自己断恶修善,念佛回向来报恩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1月13日22:43:09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36330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