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嘉禅宗集(第22集)jingkong法师主讲

admin 永嘉禅宗集评论阅读模式

下面是解释这四句,「恰恰用心时者,即佛种从缘起,属会缘之有也。虽缘会而性本空,故恰恰而无心用。是则常无心,何妨恰恰遮止之用。常遮止之用,何妨恰恰以无其心。」我们回过头来看,第一句是讲我们用心的时候,此地讲的心是佛种,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佛性,我们要明了佛种也是从缘起的,下面还会跟我们说得更清楚,十法界都是从缘起,缘起性空。因此,九法界我们不能执着、不能分别,连佛法界也不例外。用功这个情形是怎么样?若有心、若无心,不能说没有心,也不能说有心。前两句就是说的这个意思,『恰恰用心时,恰恰无心用』。这个理要是骤然听起来,确实很难懂,但是前面给诸位说过「事理不二」、「简示偏圆」,你有这个基础就不难懂。为什么?法,非有非无,用心也是一法,里面也是有事有理、有体有用。从理上看、从体上看是空寂的,从事上看、从作用上看不无,所以非有非无。「恰恰」就是正当你在用心的时候,「恰恰用心」的时候,用心的时候就是「无心用」。用心的时候有心用就不圆、偏了,不是圆修,为什么?与性不相应。正在用心的时候,正在这个时候是无心用,他就与性空的理体相应,希望诸位细细的去体会这个意思。

 

要是把这个道理运用在念佛法门里面,念而无念,念是恰恰用心时,无念是恰恰无心用。念而无念,无念而念,那不念就是念,我不要念佛了,不要念就是念,这就大错特错!念就是无念,我念了有什么用?念了就是没有念。这就叫依文解义,三世诸佛都喊冤枉,你把那个意思统统弄错了。你要晓得它念指的是什么、无念指的是什么。念是指的事修、修德,无念是指的性德,念就是无念,正念的这个时候他就与性德相应,这叫性修不二,才叫称性起修,才叫全修在性。我们现在这个念佛还得了,念就是念,决定不相应,为什么决定不相应?执着、分别,根本就不晓得法性的道理。甚至还有念了多少佛记得清清楚楚,我有多少功德,念这个佛号我要做什么用处的,念佛要回向众生,不行,回向众生的功德我自己没有了,真叫颠倒。前面讲偏,不晓得偏到哪里去了,偏得太远了。诸位想想,就是念佛这个法门,又谈何容易?为什么有的人念,真有成就,有的人念一辈子没有成就?就是不懂这个道理。

 

这个不二法门纯粹是般若的道理,六百卷《大般若经》,给诸位说,就是讲不二,就是讲性空,也就是发明理体。前面给诸位说过,佛二十二年谈般若,这是在一代时教里面,我们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正宗分,他用这么长的时间来说。前面两句懂得,后面两句就很容易明白了。『无心恰恰用』,无心是称性,称性起修。『常用恰恰无』,常用就是常用心,常用心的时候与性空的理体相应。「大势至圆通章」里面所讲的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它那两句话就是这四句话的意思,念而无念,无念而念。等觉菩萨他还是念佛,不但等觉菩萨念佛,到如来地他还是念佛,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。八万四千法门,无论从哪个法门成就,到最后是念佛,你就晓得念佛的功德之殊胜。这是我把这四句的大意给诸位说出来了,下面的小注,你们自己去看。小注里面是从止观上说,遮照同时,空有不二,所以说是圆融止观。再看底下一段:

 

【夫念非忘尘而不息。尘非息念而不忘。】

 

这就是一个讲『念』,念是念头,是属于理;『尘』是属于境界,这个境界是心里面所染污的境界,并不是外境。要说到这个地方,如果要细说,确实我们进度就赶不上,我只能够点一点,诸位要细细的去研究唯识。我举一个例子,我们现在眼睛所看讲堂这个境界,给诸位说,这个地方讲的尘境,外面的尘境对我们的自性没有染污,染净不二。什么染污了?落谢的影子染污了;换句话说,法尘染污了。当我们见到外境,我们眼根生眼识,眼识,给诸位说,并无分别,就跟镜子照外面的境相一样,照了之后,照在里面,里面就现一个相。我们第六意识与其余的意识(五俱起意识)同时起来攀缘,攀缘什么?攀缘眼识传播的境界相,与外面境界相决定不相干。假如与外面境界相真相干,那你说种种贪爱还情有可原,还讲得过去,并不是真的,妄中之妄。就好比什么?眼识照外面境界现的荧幕,就好像你在家里看电视画面荧幕一样,并非现场。其余的那些意识,五俱起意识,以及与意识相应的那些心所,统统都是电视机前面的观众,把电视上的荧幕当作真实,真叫冤枉!眼观色是如此,耳闻声也是如此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没有一个相不是这样的。

 

这个地方讲「忘尘」,不是忘外面的境界,是不要电视机里面那个假相,是说的这个。把这个事、这个理彻底的明白了,你晓得,看电视机里面的画面并非现场,全是空的,全是假的,全是虚妄而不实在的,你在这个画面动什么感情!起什么贪瞋痴慢!这个道理在唯识学里面说得非常详细,我不能再细说,细说很麻烦,那个境界真微细。说穿了之后,你看众生的一切造作,起惑造业,他真是迷惑到极处,真妄、是非、善恶确实不明。他果然明白,决定不造业,心地清净。「念非忘尘而不息」,心地里面不染外面的境界相,念头自然就清净,它是互为因缘的。『尘非息念而不忘』,六尘落谢影子,要不是心地清净,一定有影像,我们现在称为叫印象,心里面有印象,象跟象是一样的意思,阿赖耶识里头有种子了,因为像在里头了。

 

我们看小注,「上且」,上是指前面,「泛明有无一念,遮照同时,今正明奢摩他义」,这两句是正说奢摩他义。「盖止义如止观中说有三种,一止息止,二停止止,三不止止。言忘尘而息者,即止息止也。言念非忘尘而不息者,以人之妄念因缘尘,分别而有。」这是说妄念的来源,尘要是不忘,念就不会息。「然而尘之所以得忘者,乃因念息而忘也。盖此二法,相待而立」,它是对待法,「存则俱存,忘则俱忘。有一则有二,寄存则偶存也。」寄是单,偶是双,一个存,两个就存在。这个用功,你能断一个,那一边就没有了。下面都是讲止观的方法,方法里面都是讲原理原则,都是提纲挈领的说。

 

【尘忘。则息念而忘。念息。则忘尘而息。】

 

紧接着上面说的。尘要是忘就离开了,「岂非息念而忘乎。念息,岂非忘尘而息乎」。

 

【忘尘而息。息无能息。息念而忘。忘无所忘。】

 

这个话,诸位稍稍灵活一点就悟到了,怎么回事情?心境俱空,能所都不能成立。可见得止观之妙,「此明妙止,忘能所、绝根尘之所由也。」禅家参禅它有一句纲领,此地说的不少,把它综合归纳起来一句,这一句是「离心意识参」。此地讲的这些话就是离心意识参,离心意识就是性修不二。我们念佛的人离心意识就叫理念,理念就是称性而修、性修不二。这个地方还没有到离心意识,是离心意识的前方便,离根、离尘。但是要晓得,根、尘、识是分不开家的,一个离,三个都离。所以说根尘识这三方面,你有办法离一个,一就是三,三就是一,离一个,那两个一定不存在。如果说我离了一个,那两个还存在,给诸位说,你这一个也没离,这是一定要辨别的。不要以为是,我离一个了,我现在不着外面境界相,离了相,相是尘,根跟识离了没有?没离;没离,外面尘也没有离,一离是三个都离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10月26日08:22:37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35975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