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252集)jingkong法师主讲

钞【故知净土,正究理菩萨所登境界,而兼容悠悠众生耳。】

 

这个结论是莲池大师下的,莲池大师跟善导大师讲的不一样。大师讲这个话的意思,《演义》里面就讲得更明白。

 

演【故知净土下,寻常以净土一门,唯摄钝根凡夫。】

 

这是一般人这么一个看法。

 

演【禅宗圆顿法门,乃究理菩萨境界。】

 

大家都把净土看低了,把禅看得高,禅高高在上,净土是低低在下,一般人总是这么看法。莲池大师顺着凡夫的见解,说禅宗圆顿法门「乃究理菩萨境界」,究是穷究,就是研究到彻底明白心性之理那些大菩萨们的境界。

 

演【若如上论,则净土正究理菩萨境界,悠悠众生乃兼容耳。】

 

像前面所说的,净土有正观、有默照本心,跟禅没有两样,这是究理菩萨的境界。下面它又有「助行,备修万善」,连下下根性的人也包含在其中,也含摄,没有把他们漏掉。我们想想善导大师在《观经》里面所讲的,他就不是这个讲法,善导大师给我们说,上上品也是凡夫去往生,只是遇缘不同,而把净土宗抬得比任何一个法门都高、都殊胜。诸位要晓得,这两位都是净土宗的祖师,他们生的时代背景不相同,所以接引大众的善巧方便不一样,我们从这里看到他的智慧,看到他接引众生的手法非常高明。莲池大师的时代跟永明延寿大师的时代是相彷彿,那个时代禅宗非常兴旺,净土宗被一般人轻视。因为净土宗只晓得念佛,对于教理探讨说明比较少,社会上对于净宗有很大的误会。所以他们的讲法,一面捧禅,一面也把净提升,用这个方式。善导大师的情形就不一样,善导大师是唐朝时候人,宗派建立还没有多久,还没有形成一个很大的势力,所以他那个时候不像后来禅宗鼎盛那种状况,他说的话完全真实。告诉我们,不但是凡夫,造作恶业的凡夫,真正彻底的忏悔,也能够上辈往生。他说的话,经里真的找到证据,经典里面有,可见得善导大师不是意气用事,不是随便说的,确实有经论作依据。像这些地方,我们应该要留意,应当要学习。

 

钞【又云:圆机体道,是最上净业,茍加愿以导之,即预优品。】

 

『优』就是优越的意思,品位的优越就是指上品上生。『圆机』是指圆教的根机,这种人非常聪明,就是禅宗里面讲的利根,上根利智,他一听到佛法,他就能悟入,『体』就是体会,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开悟,他一听就开悟,这样的人念佛往生当然是上上品往生。最上的净业,加上愿,信他当然会信,他都明白,他怎么会不信?如果他一发愿往生,这个人一定是上品上生,他立刻就得到很高的品位。

 

钞【愚朴之辈,但称佛发愿者亦生。】

 

『愚』是愚痴,没有聪明智慧,不但闻法他不会开悟,你就把经跟他讲得再详细,他也不会开悟。人有这两种根性,上根的人好教,一闻千悟,非常好教,他会成就;下根的人也好教,为什么?不必囉嗦,不要讲东西,就教他老实念佛求生净土,他就真干,他将来也一定往生。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」,这两种人是器,都很容易成就;当中这个半吊子,上不上,下不下,这一类的人麻烦。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就是为当中这一部分人(上根跟下愚不需要,很简单,几句话就明了,就都得度),这些人是非常麻烦的人,妄想多,知见复杂,烦恼执着,让他听清楚、听明白很不容易,佛都感到困难,何况佛以下的,我们凡夫对这些人没有法子,要他相信不太可能。怎么办?你也不必着急,也不必感情用事,过分慈悲,一定要用耐心先度自己,自己先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去了以后再来,再度他们。再来,那不一样!你的智慧不相同了,你度众生的善巧方便多了,为什么?从阿弥陀佛那里学来的。这一切众生,无论他轮回到哪一道,你都认识,只要自己有智慧、有能力,你时时刻刻都可以帮助他们。所以度众生不急在一时,要认识时节因缘,时节因缘没成熟,一点用都没有;必须到缘熟了,他才能接受。

 

钞【观净土一门,则圣人无弃物也。】

 

这是说明净土法门的广大、净土法门的殊胜。上,他度众生的对象,上包括等觉菩萨,文殊、普贤都要发愿往生,下乃及地狱众生,三恶道。三恶道最苦的是地狱,只要他一念回心,愿意求生净土,临终十念一念也必定得生,这个是阿弥陀第十八愿。古大德赞叹阿弥陀佛最伟大的就是第十八愿,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最尊敬阿弥陀佛的也是第十八愿。为什么?因为有这一愿,一切众生都得度,可以说一个都不漏!只要你肯去,不肯去就没有法子,只要肯去,一个都不漏,古德讲万修万人去。

 

钞【按所云正观,通乎上中。】

 

上辈、中辈,正观的修行方法。

 

钞【所云助行,通乎中下。】

 

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,上辈理一心不乱生实报庄严土,中辈断见思烦恼生方便有余土,下辈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。虽然有四土九品的差别,但是你一定要明了,西方世界四土是平列的,是融合在一起的。所以在西方世界的人,自己确确实实没有感觉到有四土品位的存在,不会有这个念头。事实上确实有四土九品的存在,但是没有界限。

 

钞【有法师此论极善,观者毋忽。】

 

这就是志眼法师所说的,他这个开示非常重要,能帮助我们断疑生信,增长我们的信心。

 

疏【有言九品,八从莲生,以第一品云金刚台故。今参合经论,仍以九品皆属莲生。】

 

佛经最困难的就是执着文字。佛经不能离开文字,也不能执着文字,离开文字,那是魔说;执着文字,会曲解经意,会错会佛的意思。所以世尊在入灭之前,教导后人「四依法」。这就是教我们,佛不在世,我们学佛依靠经典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才不会错会佛意。佛教我们四依,第一句就是「依法不依人」,「法」是经典,拣别经典才是真正的归依处,我们一生修行的依靠。善导大师在《四帖疏》里也特别强调这个观点,即使是罗汉、菩萨、等觉菩萨跟我们所讲的,与佛的经义相违背,不相同的,我们都不能够遵守,都不可以听他的,一定要以经做依据。大师在这个注解里特别强调,我们要晓得依法不依人。第二,佛教给我们「依义不依语」。「义」是佛讲的意思,你要明了,佛讲的话没有关系。「语」,记录下来就是文字,就是现在称之为经典,文字不过是语言的符号而已,用符号来代表,把这个语言记录下来。所以我们要依义,语没有关系,多说几句、少说几句无所谓,只要意思对就行了,这是重要的一个标准。第三,那就更重要,这四句一句比一句要紧,「依了义不依不了义」。什么样的话才叫了义?能够帮助我们这一生真正超越轮回,永断生死,成佛作祖,这个法子、这个开示就叫了义。佛所讲的一切大乘经都是以这个为目标。理没错,我们自己程度够不够?了义的经很多,我们仔细去观察一下,哪一个了义经能符合我这个了义的根性?他的经是了义,我这个根不了义,这没有用处,学他那个法门,不能了生死,也不能出三界,这对我来讲就不了义。所以在末法时期,一切经里面,真正能帮助我们在这一生了生死出三界的就是净土三经。除这个三经之外,你要想了生死出三界,不是那么简单,普通人决定做不到。除非你是天才,你是上上根,你是再来人,那没有话说,那个可以成就。中下根性人没有法子了生死,唯有念佛带业往生。所以这个经典是究竟了义、圆满的了义。为什么称它做究竟圆满?华严会上,文殊、普贤、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念佛求生净土,这是上上根人,他们也学这个法门。下下根人,恶道众生,无恶不造的,临终遇善知识,至心忏悔,十念也能往生,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。所以这个法门叫究竟了义,叫圆满了义。这是我们一定要把它认识清楚的,我们要学了义经,不学不了义经。我们这一生得人身,寿命不长!不要看到几十年的光阴,一百年的光阴,一弹指就过去了。我将近七十岁了,想想十几岁的时候,就像在昨天的事情一样,你看多快!不可能再有七十年了,纵然再有七十年,也是一弹指就过去了。我们的寿命太短,光阴太宝贵,浪费在不了义经典上,那太可惜了。所以要把时间、精神集中,专修专弘,专弘就是专修,专修就是专弘,自利利他是一不是二,这就对了。所以说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。

 

最后,当然就更重要,佛教我们「依智不依识」。这是给我们很大的警惕,为什么?凡夫感情很重,往往被感情拉跑了,明明晓得这个地方是不了义的,可是你几个好朋友,他们相信,今天这个来劝你,明天那个来拉你,为了人情面子不好意思不去,那就坏了。所以佛教给我们依智不依识。「智」是理智,「识」就是感情,依感情没有不堕落的,依理智才能够超越!所以我们要以理性做主宰,不可以感情用事,那你就对了,你的路子就走正确了。这是佛涅槃之前交代我们后人四句话,叫「四依法」。这四句开示,我们真的明白了,我们确实遵守了,那就无异在佛的身旁,跟一天到晚跟在佛的旁边就没有两样!可见得释迦牟尼佛设想很周到,对于千万年后世的学生所遭遇的种种环境他都了解,他都教给我们很好的方法、很好的原则,能够在一切境缘当中不障碍我们的道行,我们都能够成就。这是很高的原则,一定要把握到,然后看许许多多枝枝节节问题,自然就明了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15日09:28:02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24657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