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240集)jingkong法师主讲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 (第二四0集)  1984/12 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 档名:01-003-0240

play-sharp-fill

视频下载MP3下载

请看《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》,第四六四页:

 

演【是心是佛者,是亦二义。】

 

「是」字也有两个意思。

 

演【一、心即应佛,故名是心是佛,即疏文所谓向闻佛本是无,心净故有,便谓条然有异,故言即是应佛,心外无佛也。】

 

「是心是佛」也有两个意思,一个就是佛的应化身。心本来没有相,虽然没有相,它能随缘现相,现出来的相就叫做应身佛。为什么叫应身?感应而现的。像我们这个大磬,大磬没有声音,你敲的时候它就有声音,敲得重,声音就大,敲得轻,声音就小。你这个敲就是感,它这个音声就是应;你不敲,不敲就没有声音。佛也是如此,众生没有感的时候,佛不现身,佛没有身相;众生有感,佛就现相,他的回应一样。这正是《楞严经》上所说的,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众生的心不同,所以佛现的相就不一样。九法界的众生有感,佛就现九法界身,就像《普门品》所说的,「应以佛身而得度者,即现佛身而为说法」,现是应现。决不是佛有心,佛说「他求我,我得赶快去」,他有这个心,那叫妄心,不是真心,真心没有念。因为他没有念,所以他才有应,而且应得很快速,什么原因?因为真心遍一切处,无所不在。所以他的应现是「当处出生,随处灭尽」,没有来去的。我们念佛人往生西方,阿弥陀佛从西方极乐世界来迎接我们,是不是这么回事?不是的。佛怎么会从那么远的地方到这里来?佛的相立刻就在眼前,为什么?阿弥陀佛的法身尽虚空遍法界,我们这个地方一有感,佛马上就有应。古人说「生则决定生,去则实不去」,就是因为没有去来,这是很奇妙,我们凡夫常识达不到,所以是不可思议的境界,这是真实的。心能现相,能现一切相,这是应佛。「是心是佛」,这个心就是应佛,心外无佛,佛外亦无心,这是第一个意思。

 

演【二、心即果佛,故名是心是佛,即疏文所谓亦无佛之因也。初是应佛,二是果佛,此约即应即果释是也。】

 

禅家常说: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。「果佛」是自己,自己心性的一切障碍都除尽,性德圆满现前的时候,就叫成佛。心就是佛,佛就是心,这是自己成的佛。前面「应佛」是他佛,随众生心想生而现的应身佛。自佛、他佛都是「是心是佛」的意思。

 

钞【今谓此经一心持名,繇此一心,终当作佛,从因至果,名之曰作。】

 

莲池大师跟我们讲解真正的意思就在这个地方,前面是引用《观经》做一个大前提,这个才说到这部经上要说的紧要的开示。本经主张的是『一心持名』,注意这个一心,「一心」就是没有杂念、没有怀疑,就是大势至菩萨讲的「净念」,净念就是一心,所谓不怀疑、不夹杂。这句话非常重要,是本宗修行的关键,你要是明白了、做到了,那就心想佛时是心就作佛。就像《观经》上所讲的「是心即是三十二相、八十随形好」,当下就是。当下就是,我们自己没有办法发现,为什么?因为时间太短暂,到第二念、第三念,妄想又来了,佛又作不成,原因在这个地方。假如一心持名能相续,念念相续而不间断,作佛就非常明显了。能够不退转,你这佛就一直做下去,就不会退堕到六道。不但六道不退堕,连小乘、大乘也不作,他作佛去了。关键在这一句,所以这一句非常重要,就是一心称念。

 

『繇此一心,终当作佛,从因至果』,这个话意味深长,只要能保持一心,从因至果就是不间断,就是相续。信、愿、一心称念,这是因,只要把这个因保持,念念不失去,第一个阶段你得到的是功夫成片。功夫成片是念佛三昧里面最浅的功夫,古大德也把这个境界叫做一心不乱,是一心不乱浅的。一心不乱有浅深次第,也分很多等级。经上常讲的九品,把事一心分作九个等级,这是第一个,初等,就是功夫成片。所谓功夫成片,就是我们信愿持名能降伏烦恼,没有断,把烦恼伏住,这就是初级的事一心,这个功夫就能往生,烦恼伏住就能往生。可见得净宗修持比其他法门容易;其他法门这个功夫不能成就,一定要断烦恼才能出三界;烦恼不断,没有出三界的道理。小乘三果,那很了不起,见惑已经断掉,思惑断了一半,出不了三界,还是在人间天上往来的修行。但是他决定不堕三恶道,一定要到思惑断尽,见思烦恼断尽,这才能超越六道轮回,这是很难很难的。究竟怎样难,大家自己试试看就晓得,你不试,你不知道难处,你这一试验才晓得一品烦恼都断不掉!见思烦恼,先断见惑再断思惑,见惑里面第一个身见,身见是什么?把这个身体当作我,起心动念这就是我,你试试看,什么时候你真正做到无我,无我才把身见断掉,真难!然后回过头来再看净宗,你才晓得它容易,才知道诸佛菩萨为什么要赞叹这个法门。这个法门容易,只要伏住,初品的事一心,中国人俗话讲的功夫成片,功夫成片这个名词经上确实没有,这就是事一心最浅的,生凡圣同居土;事一心深的,上品的事一心,见思烦恼断尽,生方便有余土,那就不一样了。净土的殊胜不在上面二土,就在凡圣同居土,非常特殊,跟十方诸佛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迥然不同,所以才能普度众生。

 

一心持名,从因至果,就是相续不断,这个叫『作』。最明显的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,大势至菩萨确实从因至果,就是一心持名,他没有用第二个法门,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,从初发心一直到圆成佛道,然后普度众生,就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方法,这是真正不可思议,是心作佛。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,在大势至菩萨境界里看得真清楚、真明白。

 

钞【即此一心,全体是佛,非因非果,名之曰是。】

 

演【即此一心,全体是佛四句,一心即真如法性身也。】

 

大乘佛法常说一心、真心、本性、真如、法界、法身,这一大堆的名词都是说一桩事情。一桩事情,佛为什么说这么多名词?这是佛教学方法的殊胜,破我们的执着,告诉我们名词、名相是假的,只要体会它表达真正的意思,不要去执着名相,不要去执着言语,这都是假的,都没有意义的,你要从假名、言词里去体会它的真实义,这是教学方法的善巧。不像我们世间这名词还要统一,统一是什么?统一一种执着,统一一种成见,这个麻烦,佛是打破我们的成见、执着,这是跟世间法不一样的地方。所以一桩事情,佛是用许多的方法来说明,用许多的名词、术语来说明。

 

然后我们晓得,一心就是真如,一心就是法身,真心、本性、法身,哪里还有什么修、什么证?《坛经》里面,六祖处处点醒我们决定不能执着,他在见性的时候,他说:「何期自性,本来清净。」清净心里面如果有修有证,那就叫二法。他对印宗法师讲「佛法是不二法,二就不是佛法」,二就迷了,一就是觉悟了。这个一,如果一是对二执一,那还是迷,有一就有二,那还是落在二法里。这个一是绝对的一,不是相对的一;相对的一,那是迷。我们凡夫读《坛经》,读了他这一句还是迷,不是他的境界。这个话怎么引起?印宗听说他是从黄梅得法来的,想打听五祖平常说法有没有说解脱、禅定,六祖告诉他:「禅定、解脱是二法,佛法是不二法。」这是点醒他,你还是在心外求法,这个二就是心外求法。

 

一心不好懂,为什么?我们看一心,就有一个念头「这是一心」,有一个境界、有一个观念,早就不是一心了。真正是一心,这里头决定没有一念,那就是一心持名,那叫老实念佛。有很多人到我这里来问长问短,我是一句话总答覆,都不老实,都不是一心,乱心在念佛。他要是一心念,他哪里有问题?绝对不会有问题。一心念,他真的就老实,他不会问人。不要说是我,他不问了,阿弥陀佛在那里坐着,他也不问,他一句话没有了;还有起心动念都是不老实,都是乱心,不是一心。所以这里头要细心去领会,一心里头没有修、没有证,修证是二法,二法就不是佛法,哪来的修证?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6日09:54:34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24379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