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86集)jingkong法师主讲

钞【如大本云:彼佛光明,最为远着,诸佛光明所不能及。】

 

这是引用《无量寿经》。

 

演【彼佛光明最为远者,以与众生缘深,被机普遍故。又经经必自赞,抑扬随时亦无碍;或难,佛光既远,今何不见?曰佛光本遍,众生自迷,以烦恼心障智慧眼故。如日光遍照,盲者不见,是盲者过,非日月咎也。】

 

阿弥陀佛的光明为什么这样殊胜,遍照十方法界?这是弥陀与一切众生的缘深;阿弥陀佛在因地上,他发的愿是普度一切众生,这个缘深。我们现在也发这个愿,每天早晚课都念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虽然念了,怎么样?没发。为什么?那个众生讨厌他,我才不度他,可见得你发的这个愿是假的不是真的。如果你真的发这个愿,跟诸位说,你就不是凡夫,你从凡夫地一下就升到菩萨,什么菩萨?大乘菩萨,圆教初住以上的菩萨,从凡夫一下就到圆初住的菩萨。所以这个心不是容易发出来的。

 

四弘誓愿一发,一定与《无量寿经》相应。《无量寿经》夏老居士所集的这个题目好,意思圆满具足,《庄严清净平等觉》,「庄严」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美,真善美,真善美都是庄严。「清净、平等、觉」,我们的心不清净、不平等也不觉,哪里来的四弘誓愿?天天念,希望把这个心念出来,可是念了一辈子,这心也没念出来。好比一块木头丢在水里面泡了几千年,湿透了,现在捞起来,点一支洋火想把它点燃,每天点一次,点一辈子都没点燃。我们的烦恼习气,就像泡在水里的木头泡了几千年。四弘誓愿,念念有什么用处?念一遍就好像拿洋火点一下,点不燃,没用处。泡水千年的木材,什么地方才能把它点燃?炼钢炉,往那里面一放,一下就烧掉了。

 

所以我们这样小小的念头不行,心发不出来。要真发,要发真诚之心。你要真发,必须有胆识,你有胆量、有认识,真正肯放下,有一丝毫放不下,你这个心就发不出来。要彻底放下,像六祖大师讲的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」,那就行了。心地清净,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生,「佛氏门中,不立一法」,立是建立,一法都不建立,这心多清净,这就是清净心。「佛氏门中,不舍一法」,这是慈悲心,清净心是体,慈悲心是用。用的时候,大慈大悲普度众生;不用的时候,清净不染,这叫做菩萨。成了佛,慈悲跟清净是一,不但不用的时候不染,用的时候也不染,体用一如,那到纯净无障。

 

弥陀与众生的缘真的深,弥陀的心清净,弥陀的心平等,弥陀绝对对众生没有偏爱,他心是平等的。喜欢这个、不喜欢那个,这个不行,这是凡夫心,这不是佛心、不是菩萨心,这是迷心,不是觉心,是染心,不是清净心,清净心是平等的。所以佛的光明就遍照,最为殊胜。「被机普遍故」,十方无量无边一切众生,都是阿弥陀佛大愿接引教化的对象。机缘不成熟,是那些众生不肯接受,不是佛不愿意教他;你几时想接受,佛菩萨就现在你面前。

 

「又经经必自赞」,这是一定道理,佛讲一切经都说这部经好。假如他说这部经不好,佛何必要讲它?佛就不需要讲了。所以佛每说一部经都赞叹这部经,每说一个法门都赞叹这个法门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你要是不明白这个道理,看到佛这个经也赞叹,那个经也赞叹,你样样都想学,那就坏了。必须选择一部经,一个法门,契合自己根性,一定要一门深入。不可以同时学两部经,不可以同时学两个法门,为什么?修学佛法的目的是觉正净,你学两部经、学两个法门,佛所讲的两个经不同的讲法,怎么不同?因为佛对不同的人所说的,那你就会搞迷糊了。

 

佛在这个经上说「有」,在那个经上说「空」,你这一看,到底是空是有?不但自己没搞清楚,还毁谤释迦牟尼佛,「释迦牟尼佛头脑不太清楚,一下讲有、一下讲空」,他不怪自己没有知道真相。佛无有定法可说,佛无有法可说,佛讲有,是那个来向佛请教的人执着空,佛就说有,破他的空,破他这个执着;再来一个人,他执着有,佛就给他讲「有」错了,空是对的,用空破他的有。在佛说的时候,他说空说有都有道理,都把众生的病治好了。我们现在没这个病,看这个经都中了毒、都得了病,所以才说「佛法无人说,虽智莫能解」,佛说法是有特定对象的。没有特定对象的就是《弥陀经》跟《无量寿经》,这是普为一切大众说的。

 

我们不晓得自己的根性,那选择这个法门第一殊胜,这个法门是普度的法门,这个法门才叫第一法门。黄念祖老居士常常拿照相机来做比喻,其他的经典好比一种特制的照相机,一般人都不会用的,或者光圈调不对,或者速度不对,或者色温不对,照出来的总不如意。净土弥陀法门,就是现在一般人所谓傻瓜照相机,它全自动的,不管什么人按下去张张漂亮,没有一张照得不好,他常用这个来做比喻。这是劝我们选择这个法门,死心塌地去修学,没有一个不成就。经经自赞,要晓得佛所讲经特定的对象,这个经对他有决定的利益,一定要赞叹,他听了才欢喜,才能依教奉行。

 

「抑扬随时亦无碍」,「抑」是贬抑,那个法门不好,那个法门不适用,「扬」是赞叹,贬抑这个、赞叹那个,也没有妨碍。为什么?他在当时对他听众的话有决定的利益。禅家常说「念佛一声要漱口三天」,这个话当时在禅堂里对那些人讲有利益,为什么?那些人用这个法门,功夫快要成就,如果一改念佛的话,他的功夫就退转,所以用这一句话,叫他对念佛法门死了心,专心去参究,他马上就开悟了,是这个意思。不是说参禅人不能念佛,你看禅门日诵里面,晚课都念《弥陀经》,都念阿弥陀佛。所以要晓得祖师的话,也是你看他在什么时候,他有特定的对象,你不能错会他的意思。永明延寿大师说「有禅有净土,犹如戴角虎」,他这个话是有特定对象,不是对我们说的。这个特定对象是谁?是跟那个参禅的人,他看清楚了,这个参禅的人不会成就,但是劝他念佛,他不会甘心的,他瞧不起净土。所以说「有禅」再加上「净土」,那了不起,叫「戴角虎」,老虎已经很凶猛,长两个角还得了!这个话是什么?是鼓励他们,看他那一边不能成功,叫他念佛,是劝他的。我们老实念佛,听到这两句话再去参禅,永明延寿大师要是知道,气死了,流眼泪了,你把他的话全解错了。所以要知道人家说话的对机,对哪个人说的。这就是诸佛菩萨、祖师大德应机说法,「机」是对象。讲台所讲的这个对象是听众,你要叫我把它写成书去流通,很多对特定对象的这个东西统统都要删掉,为什么?免得人家看到都发生误会。写成书,那是普遍对象,不是一个特定的对象,讲席是特定对象。

 

下面提出一个难题,或者有人问难,他说「佛光既远」,既然是远照,「今何不见」,为什么我们现在看不见?「曰佛光本遍,众生自迷,以烦恼心障智慧眼故」。下面是个比喻,好比「日光遍照,盲者不见」,过失是在盲,不是太阳有过失,这个比喻很好懂。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5月1日09:41:39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24132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