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109集)jingkong法师主讲

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 (第一0九集) 1984/12 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 档名:01-003-0109

play-sharp-fill

视频下载MP3下载

请看《阿弥陀经疏钞演义会本》,第二二○页:

 

疏【独举千二百五十人者,以常随故。】

 

佛经里面列听众大多数都是列举一千二百五十人,只有很少的经例外。为什么都举『千二百五十人』?大师告诉我们,这些人是佛的常随众。

 

钞【常随者,谓佛出世间,所度罗汉比丘,甚多无量,何独举此。】

 

佛在世的时候,度的人确实很多。为什么常常举这个数字?

 

钞【以此千二百五十人者,最先归佛。】

 

是佛早期度的。度了以后,这些人常常不离开佛,就是佛到哪里他们都跟到哪里。

 

钞【又常不离佛,直至佛灭,故独举也。】

 

一直到佛示现般涅槃以后,他们才离开,所以经中常常举他们这些人。这些人都不是普通的人,佛门里头常说:一佛出世,千佛拥护。如果佛到处讲经都没有人听,这个弘法的效果就失掉了。我去年在新加坡,演培法师告诉我:美国不能去。为什么不能去?他说:我们是个讲经的法师,到那里去没有听众,我们搞什么?没得搞头了。这话说得是很有道理。在美国听众能有一百人,那就很多了,法缘就殊胜希有了,是这么一个情形,但是那是偶尔的。像我们一年、两年去一次,他们那里登报纸、发通知,作一个法会,这个法会要三天、五天,行,也可能到二、三百人,很少有这个现象。如果要长期讲经,像我们这个地方天天讲经,恐怕没有人来听,能来二个、三个就不算少了,这是美国的情形。所以那个地方,佛法还没有传到那边去。新加坡那边讲经,一般听众总是五百人以上,一千人左右是很常见、很普通的现象,所以那边听经比我们这边殊胜。

 

佛出现在世间不能没有听众,这千二百五十人里面有很多是古佛再来的,不是古佛差不多都是大菩萨,都是明心见性登地的菩萨,圆教地上菩萨。释迦牟尼佛示现在这个世间,他没听众,他们来当听众。当听众当然不能用佛菩萨的身分,不能这样子,跟着佛一道到这个世间来,示现一个外道、示现一个普通的人,全都是示现的。不但听众是示现的,连那些护法都是示现的,好像唱戏一样,整个班底都是佛带来的。波斯匿王,佛在经上讲,四地菩萨来示现的护法。凡夫他怎么懂得佛法的好处?不懂得!这时候佛菩萨降临,当然也有佛菩萨同时下降示现国王大臣、长者居士来护持佛法,这佛法才兴隆!可见得因缘殊胜不可思议。

 

千二百五十人,佛最初在鹿野苑转法轮度五比丘,憍陈如尊者第一个得度的。那五个人跟释迦牟尼佛都有亲属的关系,原来释迦牟尼佛离家出走了,他的爸爸很担心,就怕他出家,所以派这五个人去找他,目的是把他找回来,不让他出家;没想到佛神通广大,把这五个人统统度走了,这鹿野苑的一段故事。以后碰到三迦叶,迦叶尊者修外道的,他们有徒众;大迦叶有五百弟子,所以这个团体相当之大,另外两个是他兄弟,每个人有二百五十人。三迦叶师徒合起来一千人,遇到佛,这也得度了,就变成一千零五个人。以后遇到目犍连、舍利弗,这两个也是外道的头目,每个人有徒众一百人,结果舍利弗、目犍连跟佛出家了,他那些徒众也统统跟佛出家,所以一千二百零五个人。另外还有五十个童子也得度了,合起来这个僧团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因为那五个人是零头就不说了,就是千二百五十人,说一个整数,实际上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

 

这些人都是佛菩萨大权示现,帮助佛弘扬佛法的。佛在世间,我们凡夫遇到佛一句话也问不出来,我们也不晓得佛的高明。他们跟佛这一问一答,我们在旁边愈听愈有道理,这个恭敬心才生起来,所以他们都是再来人。最先示现修行修外道,修了多少年一无所成,他们修行是真精进,但是没有成就;一遇到佛,佛给他讲几句话,他就证果了。你们想想看,普通人哪能做得到?几句话就证果了。所以对佛的恩德念念不忘,感恩戴德,一生不离开佛。他们都是为后人做一个榜样。知道后人,凡夫学佛没有耐性,学到三个月、半年,他就跑掉了,这怎么能成就?人家亲近老师一辈子不离开老师,所以才有成就!这都是给我们做榜样的,教我们应该如何来亲近善知识,如何来亲近老师,做个样子给我们看,让我们学习,我们才会成就。

 

所以在从前,古时候这一般人亲近一个老师,我们看《高僧传》、看每一个宗的《语录》,跟老师十年是很平常的事情,不算多;亲近老师二十年、三十年都时有所闻,常常看得见的。还有像这一千二百五十人的样子,一生不离开老师,什么样的人呢?他真正是明心见性证了果的人。我们不说别的,你看《六祖坛经》,六祖大师他这个会下真正得度的一共是四十二个人,这四十二个人里面就有很多是一生不离开六祖,六祖圆寂以后他们才离开,各人去教化一方。这都是学佛的,真正在这个地方学到了。因为当年六祖这个僧团规模也相当大,他这个道场有几千人,一个人也教化不了,所以得道的这些徒弟们,不离开老师,帮助老师教学,成就大众,正如同此地这些常随弟子一样。所以听众当中特别举这些人,不举别人。

 

钞【其他散在四方,虽千里面谈,而据迹成文,常法应尔。】

 

这段话是说其他的这些弟子们,没有跟佛的、不常常在佛身边的,他们散在每一个地方、每一个角落,都在那个地方弘法利生,将佛教普遍的宣扬,普遍的利益一切众生。这样子做,对他自己,好像自己修行岂不是耽误了吗?实在说,所谓教学相长,都有进步。虽然在外面教学,也不能离开老师,所以这个地方举的是『千里面谈』。

 

「千里面谈」是一个典故,这个典故是唐朝的事,唐太宗。唐太宗的确是很了不起,那个时候隋朝末年天下大乱,群雄都各据一方,独自称王,这个国家变成四分五裂的一个局面。他的父亲占据一块土地也称王,他自己常常领兵到外面去打仗,那时他只十六岁;他起义的时候十六岁,统领大军平定了天下,所以这的确是了不起。他有一个好助手,这助手当中有一位房玄龄,以后他做皇帝之后,房玄龄作宰相;常常就派遣房玄龄去见他父亲,报告军中一些情形,房玄龄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。高祖就很赞叹,说房玄龄到这里来报告,就像太宗面对面谈话一样,这就是「千里面谈」。

 

举这个意思,实在就是说,佛的那些弟子在每一个地方教化众生,常常派人来向佛请教、向佛请示,举的这个例子。可见得这个联系始终是保持着的,并没有离开。何况每年还有三个月的夏安居。结夏安居是什么意思?拿现代的话来说,就是再教育、进修教育。每年九个月你在外面教化众生,三个月再回来接受佛的再教育,这个制度非常好。像我们现在学校里的老师,放寒假、暑假了,他就不再进修了,所以这个老师他永远没进步。他教一年级,年年都是教的一年级课本,他也不要准备,他用一个笔记本就可以教一辈子。

 

佛法不是如此,佛法这个老师他所教的东西,他年年有进步、年年都有新的东西。所以夏安居是老师的进修教育,这个制度非常的完美。一直到近代,这个社会才懂得再教育的重要,为什么?现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,如果不再接受教育,你就落伍,就没办法赶上。所以外国许多公司,他的职员每年至少有一次派他去受训,接受新的科技教育,他才能赶上别人。佛陀在三千年前已经开始做了,做得这样的完美,这个是佛法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4月24日10:47:59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21816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