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弥陀经疏钞演义(第59集) jingkong法师主主进

 

疏【何以故?】

 

为什么你做不到?

 

疏【烦恼强故,未得忍力,心随境转,声色所缚,自堕三途,焉能救彼。】

 

这真是俗话所说:泥菩萨过河,自身难保。自己度自己都度不了,你还能度人吗?这些话,句句都是真实的。

 

演【未得忍力声色所缚者,得忍菩萨,视色如盲,闻声如聋,所谓百花丛里过,一物不沾裳。】

 

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,他能做得到,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他不染。《金刚经》上所说「外不取相,内不动心」,这是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。

 

演【庞公云。】

 

这就是庞居士,非常有名的,禅宗里大彻大悟。他说:

 

演【但自无心于万物,何妨万物常围绕。】

 

这是禅宗著名的公案。『无心』就是不动心,对外没有攀缘的心,对内不生烦恼的心,这样才行。

 

演【铁牛不怕狮子吼,恰似木人看花鸟。】

 

铁牛,狮子吼它不怕,为什么?它没有心!木头人放在那里看花看鸟,它也不动心,不起心、不动念。这两句是比喻,到它这样才行,这叫得忍力。

 

演【今不然也。】

 

我们现在想想,我们行不行?我们六根对六尘境界会不会起心动念?如果还会起心动念,那你就是具缚凡夫,你要想度苦难的众生,那你小心,怕的是自身难保。所以度众生一定要有相当的定力,要有忍力,不然没有不堕落的,这是真话。堕落在名闻利养里头就太多太多了,这是我们学佛的人必须要警惕自己的。所以我们要发心求生净土。

 

我们讲度众生,度众生是谈不上,哪有资格讲度众生这个话呢?我们帮助别人修这个法门,是附带的,自己求生是主要的,宾主要分清楚。等我们到了西方极乐世界,见到阿弥陀佛,悟无生法忍,这个时候倒驾慈航回到娑婆世界,那是以度众生为主,自修为其次。现在是以自度为主,度他是附带的。所以宾主不能够颠倒,本末次第一定要认得清清楚楚。现在我们看到佛教衰到这个样子,仔细去观察没有不痛心的,我们能救吗?无能为力。怎么办?赶紧到西方极乐世界去,救不了别人,先救自己,这个要紧!我们这一块小小的地方,这是一个小小的净土,在佛教里面还没有受染污,此地专讲《弥陀经》、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,我们是这么一个道场。我们有许多事情,像印经、布施、流通录音带,都是附带的,不要紧的,要紧的是念佛,是求生净土,这一点我们必须认识清楚。

 

下面话就讲得更清楚,没有得忍力,必定是心随境转。心随境转,最好愈少接触外面境界愈好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少事不如无事。古人说得好,「知事多时烦恼多」,知道的事情多,烦恼就多,「识人多处是非多」,认识的人多,是非就多。没有必要认识的人用不着认识,避免是非,不必要知道的事情,最好不要知道,心里面少分别执着妄想,这样才好。一个真正修行的人,他报纸也不看,广播也不听,他就没有事情了。你问:天下什么事情?不知道!天下太平,没事,今天一天很舒服的过去了,没有事情!所以我为什么要到美国去修行,就是这个道理。我不懂英文,报纸打开,我一个字也不认识,打开电视机,我一句话也听不懂,所以统统不要了。所以到美国,人家说的是这个眼也瞎了,耳也聋了,腿也瘸了,好!这正好修行,什么事都没有,一天到晚天下太平。一年到头连哪一天都忘掉了,都不知道。所以虽然住在美国的都市,跟住在山中没有两样,真正自在。在那个地方,大家住的距离都相当远,而且工作都相当忙碌,没有时间来找你聊天,也很难得找一个时间来问个问题,真正是清净,真正是修行用功的好道场。所以真正想念佛的人,我觉得那边环境比此地要好得太多。

 

没有能力转境界的时候,必定被境界所转,常常为境界所转,那就是自堕三途,这个麻烦就大了。为境界所转,诸位想想,焉能不起贪瞋痴?常常起贪瞋痴,我们就造三恶道的业因。天天造三恶道的业因,将来怎么能不去?这就堕三途。自己都要堕三途,怎能救度一切众生?

 

疏【假令得生人中,圣道难得,以施戒福力,或作王臣,富贵自在,纵遇知识,不肯信从,荒迷放逸,广作众罪,繇此堕落。】

 

这个人这一生修行好的,受持五戒十善,戒律精严、禅定功深、修福修慧,他没有求生净土。不生净土,麻烦就来了,第二世在人中,他去作国王、大臣,生在富贵人家,享人天福报,为什么?他有布施、持戒这些功德利益。一生在世间享福,享人天福报,他就把修行忘掉了,所以佛讲「富贵学道难」,他不肯再继续学了,纵然遇到善知识来跟他讲佛法,他不相信。

 

所以有一些富贵人家,有钱人,他们是怎么学佛?寺庙做法会,他做功德主,到这里来拈个香。我们这里讲经,叫他坐在这里听两个钟点经,活受罪,他坐不住!他决定不来;他愿意去跳舞,到跳舞场去玩两个钟点,他玩得很自在。『不肯信从』,他不肯相信,不肯认真的来修学,『荒迷放逸,广作众罪』,这一生福报享尽,来生必定堕落。这一段里面讲的,一个是这一生就堕落,一个是讲这一生纵然修行得好,来生享受人天福报,福报享尽还是要堕落。如果要想不堕落,唯一的办法就是求生净土。底下又有一段比喻:

 

疏【又喻二人救溺。】

 

两个人要到水里面去救人。

 

疏【直入水救,彼此俱溺。】

 

看到有人掉进水里面,他发的心很难得,他去救他,自己不会游泳,跳下去不过是赔一条命而已!这是错误的。

 

疏【有方便者,往取船筏,乘之救接,皆得免难。】

 

这是讲有聪明、有智慧的,我没有能力,我用船!就是自己没有能力,用佛法!彼此都救了,我依照这个法门来修学,我也用这个法门劝别人。

 

疏【新发意菩萨,亦复如是,要须近佛,得无生忍已,方能苦海救度众生,如得船者。】

 

这是比喻与法说都显示出来了。

 

疏【又云譬如婴儿离母,或堕坑井,或渴乳死。】

 

婴儿要是离开母亲,没有人看顾,很容易发生意外而丧失性命,或因没有人喂奶而饿死,所以必须依靠母亲。

 

疏【又如弱羽,祇可依树缠枝,翅翮成就,方能飞空自在无碍。】

 

这是比喻,初心菩萨道力、定力都不够,不亲近佛,怎能成就智慧、成就无生法忍?

 

疏【凡夫无力。】

 

这一句也有解释:

 

演【凡夫无力下,当双合二喻。】

 

双合前面两种比喻。

 

演【谓若离弥陀,或堕三途坑井,或渴法乳而亡。】

 

这比喻合前面两个比喻。

 

演【又若近弥陀。】

 

『近』是亲近。假如我们肯亲近阿弥陀佛。

 

演【依净土之树枝,成无生之翅翮,方能飞三界之空,自在无碍也。】

 

这个比喻都很好懂。

 

疏【唯应专念阿弥陀佛,使成三昧,临终正念,决定往生,见佛得忍,还来三界救度众生。】

 

这几句话非常重要。前面说得那么多,主要就是为了这两句,拐弯抹角,这才归正题。这一段文的正题,劝我们唯一的途径,就是应当要『专念阿弥陀佛』。所谓专念,就是决定不能夹杂。这个不夹杂,有同修来跟我讲:念佛愈念妄念愈多,怎么办?我说夹杂不是夹杂这些,夹杂妄想念佛是理所当然的。如果你妄想都没有了,那你也就不必念佛,你已经得一心不乱,得无生法忍了。所以这个夹杂是理所当然的。不夹杂是什么?不夹杂其他的法门。用不着夹杂参禅,用不着夹杂学密持咒,统统不用,不夹杂是这个意思。经只学这一部,我就不夹杂第二部,为什么?那个经有那个经的宗旨,有那个经的修行方法,我们要是学了,必定受影响。所以,一门深入!如果嫌《疏钞》太深,抓不到纲领,你就学《要解》,简单明了。

 

我们此地所编的《西方公据》,这四样东西印在一起,如果依这一本书专修,你这一生就决定往生,一本书就够了。你要想多知道一点,就读《疏钞演义》,它将这部经的经义讲得非常透彻,确实能帮助你断疑生信,死心塌地去念这句阿弥陀佛。经的用意是在此地,叫我们断疑生信,不间断、不夹杂,目标是成就三昧,三昧就是一心不乱。念到一心不乱,你这一生决定往生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4月23日07:21:13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21680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