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ngkong法师 发大誓愿第六(第五十一集)澳洲淨宗学院

admin 发大誓愿第六评论1阅读模式

 

可是受戒以后,就出来讲经。讲经很困难,寺庙裡面不喜欢,寺庙裡面喜欢经忏佛事,做法会,喜欢这个,这不是我出家的本意。我出家是章嘉大师教导我的,劝我出家,劝我学释迦牟尼佛。所以我看经书,第一本,章嘉大师给我的,《释迦谱》、《释迦方志》。老师告诉我,学佛你要认识释迦牟尼佛,这都是在没出家之前,二十六岁的时候。读了这些书,对释迦佛才真正认识。他是个王子,父亲是国王,聪明好学,十九岁离开家庭出去参学,过苦行僧的生活,参学十二年。当时印度是世界宗教之国,哲学的高峰,这裡面的高僧,学派裡面的大德,他统统亲近过了,学了十二年。我们知道在那个时代,无论是宗教或者是学派,没有不重视禅定的。佛门裡面讲的四禅八定,实际上是婆罗门教的,释迦牟尼佛学过。四禅八定,在定中能够突破空间维次,这个界限没有了,他能看到二十八层天,他能看到阿鼻地狱。所以六道裡面的状况一清二楚,他完全明白,这是当时宗教裡面的修行人、一些专家学者都有这个能力。

  

可是我们想到,年轻的世尊又好学,肯定他还有不能满意的地方,我们能想像得到。六道看清楚了、看明白了,六道从哪裡来的?六道从什麽原因发生的?六道以外还有没有世界?我肯定的相信释迦牟尼佛有这个问题,这个问题没有人能解答。所以学了十二年,没地方学了,他把十二年所学的放下,在毕钵罗树下入定,入更深的禅定,这个问题解决了。再一出定的时候,夜睹明星,大彻大悟,明心见性,他示现成佛,不但六道的事情明白了,遍法界虚空界全明白了,开始教学。第一部讲什麽经?第一部讲《华严经》。在什麽地方讲的?在定中讲的,没人知道,别人看到他老人家在菩提树下入定。这个时间经上有,两种说法,一个是二七,一个是三七,二七十四天,三七二十一天,都有经本,也都有出处。换句话说,《华严经》是佛在定中讲的,所以小乘人不承认。这部经讲完了,大龙菩萨,那是等觉菩萨,把这个经收藏在龙宫。六百年之后,龙树菩萨出现了,龙树是初地菩萨,大龙菩萨把他接引到龙宫,看到这部经典。看到之后,分量太大了,龙树菩萨为我们说出原文,释迦牟尼佛二七日中所讲《华严经》的原文,是「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,一四天下微尘品」。六道裡面的众生没有一个人能受持,分量太大了,这大本的。还有中本的,中本分量也不是这个世间人所能够接受的。最后看小本,小本是什麽?好像目录提要。像我们现在看《四库全书》,你看《四库全书》,在架子上你们都看到,一千五百册。小本是什麽?小本是目录提要,前面的五册,前面五册目录提要。所以龙树菩萨将小本传到世间来,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《华严经》,是整个《华严经》的目录提要,十万偈,四十品。这就是世尊大彻大悟之后,他所看到的宇宙真相,给我们做报告,就这部经。

  

在中国唐朝时候,禅宗六祖惠能大师,他二十四岁开悟了,释迦牟尼佛是三十岁。能大师开悟的时候只说了五句话,释迦牟尼佛开悟的时候是讲了一部《华严经》,这两个开悟人所说的内容完全相同,不增不减,这就妙不可言。也就是说,释迦牟尼佛所讲的这部《华严经》,归纳起来就这五句话,惠能大师这五句话展开来,就是完整的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,一四天下微尘品,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。那人家问,《华严经》内容是什麽?拿惠能大师的五句话应对就正确了,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、本不生灭、本自具足、本无动摇、能生万法」,能大师只讲五句。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,大乘佛法从这兴起,《法华经》上说,「唯有一乘法,无二亦无三」,这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学的本意,佛希望一切众生各个回归自性,各个成佛。可是众生迷得太深,教学一定要分阶段,就好像办小学、办中学、办大学、办研究所,用这个方法来教娑婆世界众生。所以出了定之后,在鹿野苑先度五比丘,为他们讲《阿含》。以后学生愈来愈多,有一千二百多人,这是常随众,临时来参加的人我们相信不会少于常随众;换句话说,释迦牟尼佛这个讲堂应该是三千人以上,这样的讲堂。阿含就是小学,十二年;方等是中学,八年;般若是大学,二十二年;法华是研究所,八年,总共四十九年,这是释迦牟尼佛一生行谊的状况。

  

他把生活减低到最低限度,托钵,解决吃的问题;穿衣,三衣。三衣到哪裡去找?找人家穿旧的破衣服,丢掉不要了,把它捡起来,看到这布裡头还可以用的,把它剪成方块缝起来。缝起来,当然布料不一样、颜色不一样,就很难看,所以把它染色,染成咖啡色,所以叫染色衣,这衣称为袈裟。袈裟就是杂组的,组成的,溷杂组成的,不是一个单纯的,所以衣叫袈裟。吃的饭也叫袈裟,为什麽?每一家托钵的饭都不一样,溷合在一起,袈裟就是溷合的意思。过这样的生活。所以在这个世界,这种世间,这种世间在法界虚空界裡头很多很多,人有衣食住行的这些习惯、这些习气,时间太久,印象太深了,常常他会想起,所以阿弥陀佛发这个愿。

  

这下面,不但是四时不安宁,天天忙碌,一生疲于贪求。底下一段说,「何况禾下丧数千生命」,这个「禾」是种植,用这个字来代表你所种植的五榖杂粮、蔬菜水果。你在种植的时候,许许多多的小虫丧生,这造业。「镬中」,镬是大鼎,就是我们讲的大锅。古时候这个锅下面有三个脚,三支脚,或者是四支,为什麽?下面烧火。那时候锅,从前没有灶,最古的时候就是用三支脚撑起来,下面烧火,上面煮东西。这裡举什麽?煮蚕子,取丝,取蚕丝,用来做布料,你杀多少蚕子!这是举这一个例子来说。「依之沉迷无涯」,他依什麽?依这种生活方式,生生世世,你跟众生结多少冤孽?所以冤冤相报没完没了,受苦无穷,这是六道众生没有法子避免的事情。我们只讲六道裡头的人道。「是故愿言」,因为这个缘故,佛才发愿,「我土圣众」,这个「我」是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国土裡面的圣众,「衣食住宅随意现前,着衣喫饭皆助道法也」,帮助你成就道业。到西方极乐世界,你不是凡夫,你是圣人,虽然是凡圣同居土,你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,前面愿文裡面我们读到「皆作阿惟越致菩萨」,阿惟越致是什麽样的等级?是跟实报土平等,这叫阿惟越致。实报土裡菩萨还需要饮食吗?不需要了。还会起个念头我要穿衣服?也不需要了,他没有这个念头,这些分别执着、习气统统断乾淨,只有无明习气没断,无明习气不碍事。

  

下面是「种种供具者,花香、幢幡、宝盖、璎珞、卧具、天乐等等」,这是举几个例子。这是什麽?菩萨常常去拜佛,到他方世界去闻法,去接受佛陀的教诲,你去的时候总要供养,供养就是我们现在讲,总得带一点礼物,不能空手去。这些礼物都不需要去购置,自然就在你手上,你就可以拿着去供佛。供佛是修福,闻法是修慧,每天去听经、去学教,福慧双修,而且不是去供一尊佛,不是去听一种法。我们今天的修学,在娑婆世界,讲求的是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,目的是什麽?目的是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,这个佛就是实报庄严土裡面的法身菩萨。法身菩萨每一天还要去供佛、还要去闻法,他求的是什麽?他所求的就是四弘誓愿裡第三愿,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。他怎麽个学法?他同时学无量法门。我们今天一时学一个法门,他同时学无量法门,怎麽学法?分身。诸佛无量无边,他分身无量无边,每一个身去拜一尊佛,供养一尊佛,听他说法。听完之后回来回归到一身,那个福慧都在一身,他没有一样不知道,所以说「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」,我们哪能比得上他!他一天就大圆满了,我们无量劫都不能圆满,他一天都圆满了。天天学,天天圆满,这还得了吗?

  

西方极乐世界了不起,其他的诸佛刹土裡只有证得法身的人才有这个能力,西方世界不用证法身,带业往生的人也有这个能力。这是什麽?这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加持的,我们能不感激阿弥陀佛吗?能不称讚阿弥陀佛?阿弥陀佛太伟大了,诸佛如来都讚歎他「光中极尊,佛中之王」。我们这一生遇到这个法门,你要认识它,你不认识它,当面错过,那你就真错了。为什麽这个法门能够教你一生成就,圆满成就?你锁定这个方向、这个目标,你才能够把所有一切不善的念头、不善的习气统统放下。为什麽?世出世间法没有比这个更殊胜,这一部《无量寿经》、一句阿弥陀佛保证我们一生成就,这还得了吗?

  

我们再看下文,「如是一切无量无边殊胜供养之具,皆随意即至,如愿供养。」这个「意」是自己的意思,其实自己并没有意思,完全是感应。众生有感,佛也是众生之一,十方如来有感,极乐世界这些菩萨们他就应。佛感,他应是什麽?是去修福、修慧。遍法界虚空界裡面这些众生有感,就是十法界众生有感,那是去教化众生,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。你看,应诸佛是求学,应众生是教化,上求下化,我们这叫真正明白了。向上是对十方世界一切诸佛那裡去求法,遍法界虚空界所有刹土裡面的十法界众生,跟他起感应道交是教化他们。成佛了,当上法身菩萨,每天是乐此不疲,真快乐,福慧双修,对众生布施福慧。

  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4月1日20:00:09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2134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