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ngkong法师 发大誓愿第六(第一集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admin 发大誓愿第六评论阅读模式

 

还讲其他的经,那是什麽?现在佛法衰了,大乘八个宗也是虚有其名,每个宗派都没有真正修行人。黄念祖老居士跟我讲得很多,在中国流行的,实实在在到现在只有三个宗派,禅宗、淨土宗、密宗,天台、贤首没有人了,其他的更不必说了。而真正能成就的只有淨土,念老告诉我,他跟虚云老和尚学禅,他也学密,都不能成就。最后往生的时候告诉我,每天念佛号十四万声,追顶念佛,佛号不断,一天十四万声,他念佛走的。我们如果说有缘,其他宗派是应当要帮助,为什麽?都是方便接引。但是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到最后成就一定是念佛,不念佛不能成就。如果是不念佛的话,修学一切法门,都是现在所讲的佛学,说得清楚一点就是佛学知识,搞这个东西不是智慧,他放不下!真放下了,那是智慧,放不下是知识,知识不能了生死,不能出三界,智慧才能出,智慧才是真正的方便藏。「良可奉持,特可顶戴也」,这个奉持就是依教奉行,特别可以顶戴的,这顶戴是放在头顶上,尊崇的意思。这段是把弥陀的本愿功德做了简单的介绍。

  

下面需要说明的,「至于愿文多寡,诸译颇有差异」。通常我们讲四十八愿,四十八愿是康僧铠的译本,曹魏时代,三国,曹操是魏,是那个时候,康僧铠住在魏地翻译这部经,所以称之为《魏译》。在五种,就是现在保存的五种原译本,这个本子流通最广。我在早年学过,用康僧铠的本子,这个本子裡面是四十八愿,所以大家习惯都知道四十八愿,其实它这五种原译本裡面,愿文多寡并不相同,有二十四愿的,有三十六愿的,这个地方给我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。「汉吴两译同为廿四愿。且经中明言便结得二十四愿经」,经文上有这麽一句话,《宋译》本则为三十六愿。魏译唐译这两种是四十八愿。「至于《后出阿弥陀偈经》」,这部经上有「誓二十四章,可见二十四愿于诸经中实居多数」。讲到二十四有三种,讲四十八有两种,三十六有一种,所以二十四它还是佔多数。「但世间流通者,只是《魏译》。故世人熟知四十八,而罕闻二十四愿也。」现在这个会集本它是以二十四为纲,四十八为目,所以二十四章,总共四十八愿,两面都兼顾到了,这是会集的善巧。

  

下面说,「且汉吴两译虽同为廿四愿,但内容亦甚不同」。从这些地方我们能够想到,这部经肯定是释迦牟尼佛在世多次宣说,才会有这种情形。如果他只讲一次,一个原本,无论什麽样的人去翻译,这个愿文总不能够搞错。从这些地方我们能够理解古大德的想法,这部经是世尊多次宣讲,何况失传的还有七种,我们没见到,那裡头还有没有差别就不知道了。《无量寿经》在中国总共译本十二种,从汉朝到南宋八百年间,翻译十二次。我们相信,从译本上来看,相信不是一次说的,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说。这个情形很少,世尊当年在世讲经只讲一遍,没有讲重複的,唯独这部经重複讲多遍,古大德判它最少是三次。你看二十四愿、四十八愿、三十六愿,至少是三次,要不然不可能有这麽大的差别。再细看,你看二十四愿两种,二十四也不一样;四十八有两种,那四十八也不一样。这就是证明佛曾经多次宣讲,多次宣讲一定是非常重要,因为这部经才是诸佛如来圆满功德。

  

这个地方举出例子,你看这个例子太重要了,「《吴译》第二愿为使某作佛时,令我国中无有妇人。女人欲来生我国中者,即作男子」。你看他有这一愿,国无女人愿。译文又是「诸无央数天人民、蜎飞蠕动之类,来生我国者,皆于七宝水池莲花中化生长大,皆作菩萨、阿罗汉,都无央数。得是愿,乃作佛。不得是愿,终不作佛」。你看这裡面有莲花化生,国无妇女,有这两愿,这两愿其他的本子裡面没有。你看《汉译》没有,其他诸译也缺。「由此可见,诸译差异之甚」,像这个都是不应该有问题的,那可见得决定不是同一个原本,传到中国来的不是同一个原本。那就说明不是释迦牟尼佛一次讲的,就证明佛当年在世多次宣讲。「且汉吴两译虽同曰廿四愿。但实际内容,则不止廿四」。你看《吴译》,刚才我们念的第二愿为例子,它裡面就有三个,就有三愿,所以它一愿当中实在是具有「国无妇女」,这是一愿,「莲花化生」,就是畜生也能往生,蜎飞蠕动这些小动物叫畜生道,畜生道也能往生,生到极乐世界都是作菩萨、作阿罗汉。

  

第四,「菩萨、阿罗汉无量等,精要胜愿」,就是这一愿裡面它包括有四愿在裡头,「准是可知,所谓廿四愿,实不止廿四。据诸《后出阿弥陀偈经》誓二十四章之经文。可知弥陀誓愿实为廿四章,非仅廿四愿也。」这个说法很合逻辑,合理,我们能够相信。至于魏唐二种译本都是四十八愿,但名为四十八愿,「实际则不足四十八」。你细心去观察,「例如《魏译》第廿九愿」,二十九愿是这样说的,「设我得佛,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,讽诵持说,而不得辩才智慧者,不取正觉」。那他第三十愿,这个经文是「设我得佛,国中菩萨智慧辩才,若可限量者,不取正觉。实则此两愿祗有广略之异,第三十愿只是第廿九愿之补充与引申而已」。换句话说,这两愿可以合併成一愿。

  

「《唐译》中第廿九与三十愿,亦与此同。更有进者,魏唐两译均缺国无女人及莲花化生之愿。可见魏唐两译之四十八愿,并未圆具诸愿。」细看这些愿文,裡面有很大的差异。至于汉吴两种译本,「则缺十念必生之根本大愿」,十念必生这个愿太重要了,让我们修淨土的人在这个地方才真正建立了信心,对于淨土才肯定我们这一生真的是有分,不再怀疑了,这是我们能不能在这一生成就,关键!所以这一愿,古今的大德都非常重视,叫根本大愿。可见汉吴魏唐宋这五种译本,「均非无量寿经之善本」,所以以前要读《无量寿经》,你要不把五种本子全读,你就会有缺失,漏掉的。五种本子都念又相当困难,五种本子不好找,连王龙舒居士会集《无量寿经》,他只看到四种本子,《唐译》的他没看到。这样身分的人,大富长者,在那个时候会集他也晓得有五种本子,这本子没找到,那是个遗憾,因为《唐译》本子裡面有一些是前面四种裡头没有的。

  

「是以会集诸译,广撷众长,另成会本,实不容缓也。」所以王龙舒居士,宋朝人,第一个做会集本,由于他没有看到唐本,唐本就是《宝积经》的无量寿这一会他没有看到。所以前清魏默深居士第二次的会集,他是五种本子都看到了,这个会集超过了王龙舒,比王龙舒的译得好,但是流通不广,知道的人很少。龙舒的本子出名了,流通得多,大家都看到。魏默深的本子也有问题,印光大师批评过他。头一个大问题,取捨不当,这是大问题,该取的、重要的他没取,不该取的他也节录不少。还有的时候,这是古人的一个忌讳,裡面有一些文字他改动了,翻译经的时候自己可以用自己意思,会集不可以,一定要原文,决定不能改动人家一个字,你才能取信于大众,这是会集决定不容许的。所以才有夏莲居第三次的会集,这一次会集,前面两种的毛病都改正过来了,而且用的时间长,夏老会集这部经用了十年时间。三年完成初稿,又经过十次修订,总共十年的时间才成为定本,就这个本子,所以非常可贵!

  

我们看此地的介绍,「于是夏师会集诸译之大愿」,夏莲居老居士是黄念祖的老师,所以他称夏师。「既重古译多见之廿四,又採世间所流通之四十八,乃以廿四为章,四十八为目,既符誓廿四章,又合四十八愿。经中备集诸译之长,十念必生、国无女人、莲花化生诸愿,皆见于会本。」《无量寿经》到这是圆满了,到我们这一代。上一代圆满了,但是没有流通,战乱的期间没有法子流通,那个时候只印过一次,分量大概不多。这个本子是律航法师从山东得到的,带到台湾送给李老师,李老师看了之后非常欢喜,好像当时在台中就印了三千本,提供给莲社的同修们学习。他老人家自己把这个本子讲过一遍,好像在台中法华寺讲过一遍,做过眉注,李老师那个时候大概是六十多岁,我跟他见面的时候是六十九岁跟他见面的,在这个前几年,所以他讲这个我没听到。以后讲康僧铠的本子我就听过,从头到尾听他讲了一遍。不容易,流通也非常不容易!障碍重重。一直到现在,总算这个关通过,现在反对的人不多,国家也承认了,宗教局印的淨土五经,裡面《无量寿经》就用夏莲老的这个会集本。

  

我们知道这些经过,才晓得这部大经的稀有难逢,我们这一生能遇到,特别值得庆幸的,多少修学淨土的人,没有看到这部经。夏莲居老居士会集之后,自己讲过,黄念老亲自听讲,而且还有笔记。莲公嘱咐他要给这部经做一部注解,他是奉老师的命做这个注解,注解也注得很辛苦,三宝加持,在身体多病这样艰难困苦的时候,把这部注解完成。注解完成之后不久我们才遇上,才遇到,我跟他是在美国碰的头,遇到的,他那个时候带了一套注解,那一套油印本,蜡纸写的油印本。我们知道那是很不容易,因为蜡纸顶多只能印到一百份,那纸就不能用了,所以我们晓得分量很少很少。我看了之后非常欢喜,打电话问他老人家有没有版权,有版权我们就不敢翻印了,如果没有版权,我说我替你翻印,在海外流通。他说欢喜,没有版权,欢迎翻印。所以我们第一次就印了一万册,精装本一万册,他非常欢喜。现在这个本子流通就很广很广了,到处都有人印。

  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4月1日18:22:03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2014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