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严经(第92集 文字/mp3)jingkong法师讲于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

admin 楞严经评论阅读模式

 

第二个意思就是长养慈悲心,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所谓,「君子远庖厨,闻其声而不忍食其肉」。因此佛法在戒条里面讲饮食三净肉,第一个是没有见到杀,不见杀;不闻杀,没有听到杀的声音;第三种是不为己杀,不是为我杀的,这叫三净肉。如果是住在山里面苦修的,佛就有五净肉,五净肉是再加一种,野兽自己死的,自死的;还有一种叫鸟残,鸟残就是互相残杀,野兽吃剩下来的,残余的你也可以吃,这叫五净肉。这些都是普通的常识,我们要是到国外去,看到人家佛教徒都是吃荤吃肉,我们就讥笑人家,错误了,人家并没有错;我们素食,我们也没有错,彼此都没有错,千万不可以讥笑别人,要晓得制度的起源。

 

可是在大乘佛法里饮食是功课,所以在中国佛法饮食被列为五堂功课之一。为什么说它是功课?舌根尝味尘,他就开悟了,凡是能叫我们开悟的这就是妙法。能够叫我们开悟的,不一定是听经、读诵、拜佛、念佛,任何因缘都能够帮助我们开悟。所以佛法里面一切的设施全都是功课,真是二六时中绝没有一时一刻空过,这才叫精进不懈。但是我们吃东西不悟,为什么不悟?我们染着在味尘,讲求色香美味,吃东西的那个心,「这个菜好吃、这个味道不错,这个菜做得很好」,我们的心都被那几盘菜勾引去,在那里面起分别、起执着,这怎么能开悟?这叫不会吃饭。会吃饭的怎么样?舌根尝味,如如不动,他用的是什么?用的是舌根的根性,所尝的是五味的味性,那不明心见性是什么!这叫会吃,就在饮食之间常生智慧。我们的饮食是常生烦恼,为什么?我们在饮食之间用的是第六意识、五俱起意识,与这些意识相应的这些烦恼心所,搞的是这个。这样饮食不能叫功课,这是迷在里面,纵然有寺院丛林里面过堂的形式,可是内容没有,样子还有,观照的功夫失掉了。最要紧的就是观照功夫,舌根在味尘上起观照,这是佛教给我们的。这个经文与前面几段格局是相似的,像这样的经文属于流水文章,前面一段细讲了,后头念念就可以。除了它有特别的意思在,没有特别意思在,一看就懂。请看底下经文:

 

【于意云何。此味为复生于空中。生于舌中。为生食中。】

 

先立下大前提。

 

【阿难。若复此味生于汝舌。在汝口中祇有一舌。】

 

舌头只有一个。

 

【其舌尔时已成酥味。遇黑石蜜应不推移。】

 

前面讲你正在吃「酥酪醍醐」,这是奶品里面的上味,你吃这个东西。『黑石蜜』,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糖,石蜜应当是冰糖。糖是甜的,酥不是甜的,你的舌根只有一个,你已经尝到酥的味道,现在再叫你吃糖,你应该不晓得甜才对,因为你只有一个舌根。古注子里面讲「黑石蜜」,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红色砂糖。比喻里面的义趣,诸位应当要体会得到。

 

【若不变移。不名知味。】

 

如果他真的吃酥的时候只有酥的味道,再尝尝糖,没有尝出糖的味道出来,那这个舌不能叫『知味』。舌的功能、功德就是知味性,它就失掉知味的意义。

 

【若变移者。舌非多体。云何多味一舌之知。】

 

但是这一桩确是事实,舌确实是一个,我们尝一切味都能够辨别。实在讲我们的能力还差得远,像龙树菩萨是真了不起,人家用一百多种草药配的药丸,龙树菩萨一尝就晓得这一丸里面有哪些药,他都能说得出来,这真厉害。我们今天用仪器去化验,有的时候还化验不出来。他一尝就晓得你这一丸药里头有哪些东西,这是什么?舌根利,他一尝就能够辨别,这里头有多少成分,哪些种东西多少分量,他都知道。在此地世尊这一番话是说明,也就是从前面大前提上说,如果一舌要是知多味,不就变成多舌了吗?应当一舌知一味,你怎么一舌知多味?这个意思很明显的衬托出来,味不是从舌出的;如果从舌出的话,舌只能知一味。不是舌,是不是从食品里面产生的味?在我们一般人感官里头一定是这样想,舌确实不会生这些味道,这味从哪里来的?酸甜苦辣咸,菜里头的,食品里面才有这些味。底下再从食里面去看:

 

【若生于食。】

 

『食』是指饮食,这是物质。

 

【食非有识。】

 

它这里头没有了别、没有分别,它是属于色法,不是心法。

 

【云何自知。】

 

它怎么会晓得它是什么味道?它要晓得那是什么味道,它就变成活人了。

 

【又食自知。即同他食。何预于汝。名味之知。】

 

如果它不知,它是色法,同于无情的色相,它怎么晓得它是酸甜苦辣咸?如果说食它自己知道,它自己如果知道,就如同别人尝它的味道一样,可是别人尝它的味道,与它自己又有什么关系?所以说此食,『即同他食,何预于汝?』你怎么能够称之为知味?这是说明味也不生于食品。是不是从空中来的?

 

【若生于空。汝噉虚空。当作何味。】

 

你要是说虚空当中能生味,你把舌头舔舔虚空,你看看是什么味道。

 

【必其虚空若作咸味。既咸汝舌亦咸汝面。则此界人同于海鱼。】

 

这意思很浅显。

 

【既常受咸。了不知淡。】

 

如果整个虚空都是咸的,你生活在咸的已经习惯,那你就不应该再知道有淡味。

 

【若不识淡亦不觉咸。必无所知。云何名味。】

 

味也是相对建立,如果你要是不知淡的话,当然你也不会感觉得有咸,因为没有比较。这就说明像《中观》里面所讲,「诸法不自生,亦不从他生,不共不无因,是故知无生」,这四句偈把宇宙间一切万事万相说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你要是说佛法繁琐,佛法真的不繁琐,简单几句话就把它说尽了。所谓繁琐,是因为你听了之后没有法子体会,再加以解释,解释还不懂,解释里头再做注解,才有说法四十九年、讲经三百余会。但是诸位要晓得,佛法没有浅深,为什么?佛说经的义趣是处处指归,换句话说,句句里面都有悟处,这才叫善巧方便。这一句里头没有悟不要紧,也许别的地方你开悟。甲在这个地方悟,乙没有悟到,佛另外一种说法,也许乙就悟到了,还有丙没有悟到,这才开无量无边的方便门。但是总而言之一句话,其目的都是叫众生悟入佛之知见,悟入自心如此而已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3月7日18:25:09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9558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