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严经(第90集 文字/mp3)jingkong法师讲于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

admin 楞严经评论1阅读模式

 

从唯识上来说,我们眼见色,唯识是不讲第一义,这讲的是第二义,单单讲见色,我们眼是不是真的见色?没有。眼根就像照相机的镜头一样,是把外面的色相照在里面,由于眼识造成一个相、一个画面,这个画面跟外面的画面完全一样。诸位晓得,眼识是不分别的,我们读唯识,晓得前五识也有相应的心所,更有相应的烦恼心所。实际上前五识哪里会有相应的心所?唯识学里头说得很清楚,这些相应心所是被拐带的,被第六识、第七识连带而生,不像第六、第七的心所是直接的,前五识它的心所起作用是被牵连的。能够分别一切色相是第六识,不是眼识,所以眼识只有了别,而没有分别,分别色相的好丑、善恶是第六意识。第六意识是不是分别我们外面色相?没有。第六意识就好像现在的无线电传播一样,将眼识的画面传播到第六识,于是第六识又起了个相分。你们读过唯识的就晓得,心心所都有四分,各有各的见分,各有各的相分。第六意识把画面传过去,贪心所这个画面每个心所都接触,但是哪个心所会跟它起作用,这个心所它的力量就特别强,就是它贪爱了。贪爱,你们晓得,二十六个烦恼里面贪心所贪爱,贪心所于是又从第六意识的画面接收过去,它自己又造出一个画面。你要是真正懂这个道理,与外面境界简直不相干,简直叫胡闹!所以佛给我们说,迷惑颠倒。眼色处情形是这样的,下面五处都是一样,没有一样是例外。唯识说得精细,把这些详细情形一样一样给我们仔细说明。但是在楞严会上,就不是那样的细说,因为《楞严经》在佛法里面它是一部相当高深也是重要的一部经典,它不是属于初学的。譬如唯识里面《百法明门》那是初学,在初学的时候已经把这些事情跟你讲清楚,所以在这些经典里头不必要再那么详细的说明,一提大家都晓得。

 

这是叫我们认识见色闻声以及心里起种种感受,实际上这些情状、过程是非常的复杂。这还没有说到体性,如果说到体性完全是虚妄的,所以大经里面常常把这些现象比作空花、比作灯上的圆影。《金刚经》上佛说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」,是拿这个东西来做比喻。一切有为法是哪些?世出世间一切法可以说都是有为法。如果诸位要是读百法,百法前面九十四种都是有为法,心法、心所法、色法、不相应行法全是有为法。佛说有为法皆是梦幻泡影,不是实在的,何止二处虚妄,这九十四处统统是虚妄的。『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』,我们要是执着因缘,因缘里头找不到;执着自然,自然里头也没有,这是说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。

 

但是诸位要晓得,虚妄之相从哪里来的?是从真性当中来的。妄是依真起的,迷是依悟起的,正如同《起信论》里面讲不觉是依觉而起的,这要很细心去体会。因为妄是依真而起,所以就相上来说它是虚妄的,就性上来说它是真实的,所以在一乘教义里面给我们讲真妄不二、性相一如。如果对这个意思我们一下还不容易会通,实际上从梦幻泡影的比喻也能够想得到。古人还有个比喻比较浅显,容易体会,所谓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把金比作真性,把金器比作妄相。我们用黄金可以造成千成万不相同的样子,做出很多花样来,花样是随时可以变化的,所以这些花样是虚妄的,但是金是真实的。这个比喻没有法子比到恰到好处,只能比个彷彿,希望从这个彷彿的意思,诸位能够悟入实相。

 

说到性相不二,我们用唯识的话来讲就很容易明了,见分、相分是同出于自证分,在此地我们讲的色相是指相分,眼见是讲见分,见相都是从自证分出生的,可见得见相同源,同是一体。经上常讲理智一如,如如理与如如智是一不是二,所以才说明「本非因缘,非自然性」。佛在前面跟我们说过,在纲领上给我们提过「俱无处所」,这总纲上有这么一句话,在此地又给我们说出「二处虚妄」,我们要从这些言语文字当中去体会妙真如性。佛这个说法,是用一种所谓烘云托月的方法来显示出来,言外有音,言外有意思我们要能够体会,这个意思就是叫我们体会妙真如性。诸位再看下面第二段,第二段讲的是耳声处,我们的耳根,它起作用的对象是声尘。

 

【阿难。汝更听此祇陀园中。食办击鼓。众集撞钟。钟鼓音声前后相续。】

 

佛叫着阿难给他说,说法的前提都是眼前的境界。『祇陀园』,就是《金刚经》上所讲的「祇树给孤独园」,佛在这个地方讲过很多重要的经论,这个地方今天也是佛教的圣地。在当年佛在世的时候,可以说这个精舍是有相当的规模。因为跟佛在一起的这些常随众,就是常随的学生,佛到哪里他们就跟到那里,都不散的,这些人在经典里面所说的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,所以有这样大的一个团体。可是在当时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是乞食制度,所以精舍只是住宿、讲经的地方。每天吃饭都要到舍卫大城去托钵,这在《楞严经》前面跟诸位讲过,是托钵的制度。一直到今天,南洋小乘佛法依然是行托钵制度,日中一食,是行托钵制度。但是托钵,诸位要记住,绝不是在外面人家供养的饭,一面走着一面吃,不是的,那人家看这出家人也没有威仪,人家也瞧不起。托着这一钵饭,还要回到精舍里面来吃,不是一面走着一面吃。诸位想想,祇园精舍到舍卫大城,经典里说有三、四里的路程,这一个往返至少要一个小时,每天这样的托钵。大众在一块吃的时候,『击鼓』,一同进食,僧团里面生活是有规律的。『众集撞钟』,集众都是讲经、上课的时候敲钟。敲钟是上课的信号,击鼓是大家在一块用斋的信号,就是吃午饭的信号。

 

我们晓得佛陀在世,他的事业就是教学,经里面常说讲经三百余会、说法四十九年,所以佛教我们一定要把它搞清楚。诸位要是认为佛教是个宗教,那你是一开头就错了,这一错就错到底,佛教不是宗教。宗教有没有?有,当时在印度九十六种外道,宗教是外道。佛教传到中国来,我们中国人也没有把它看作宗教。而我们今天一学佛,佛教是属于宗教,所以你不能开悟,为什么?一开头你就错了。佛教是什么?你从佛教的宗旨上来说,它的宗旨是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。所以佛陀在世的时候一生是教学,与我们中国孔子差不多,而只是说教学的内容方面有点差别,他的精神、他的方法可以说没有差别,实在是最伟大的教育家。孔子教学的范围侷限在一世,就是我们一生,始从胎教一直到老死,慎终追远,这是孔子的教学。而佛的教学比这个范围要大,佛法里面所讲的不止这一世,它讲过去世、讲未来世,我们可以说佛陀的教学是三世的教育,孔子的教学是一世的教育。他们两个相同的、相通的所在很多很多,诸位如果细细的去观察,你就能够了解。这是我们首先要认识清楚,我们绝不是在这里学宗教。因此任何宗教徒都可以学佛,学佛是接受教育,你不能说宗教徒就不接受教育,哪有这个话?没有这个话。不接受教育怎么能开智慧?这是我们首先要把它认识清楚的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3月7日18:22:53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9557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