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严经(第89集 文字/mp3)jingkong法师讲于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

admin 楞严经评论阅读模式

楞严经  (第八十九集)  1981 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 档名:07-001-0089

第89集A

第89集B

第六十一面第四行,十二处。

 

【复次阿难。云何十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。】

 

这是四科里面的第三大段。所谓「处」就是处所,在此地指六根为内六处,眼耳鼻舌身意。六尘是六根起作用的对象,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是外六处,这个合起来我们称它作『十二处』。十二处里面除了意处之外,其余十一处都是属于色法,唯有意处属于心法。一切众生在内外境界所迷着的不相同,如果对心法迷得重,色法迷得轻,佛就讲五阴,五阴里面色法说得最少,只说了一条,心法里面说得多,受想行识都是讲心法,这就是如果迷心迷得重,佛就对这个说得特别详细。十二处可以说跟五阴是个很强烈的对比,因为在十二处里面,色法说了十一条,心法只说一条,由此可知,这是对在色法里迷得重的、心法里迷得轻的,跟六入的性质差不多,跟前面的五阴是个强烈的对比,因为五阴完全讲的是心法。如果对于色心都迷得很重的,就在底下这一大段,就是十八界,十八界对于色法、心法都说得很详细,心法说七条,色法说十一条,所以色心都说得很详细,这是如来说法的一种体例,我们应当要晓得。

 

此地最要紧的是告诉我们,十二处也不是实法,不是真实的;换句话说,也是虚妄的,所谓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佛在经里面告诉我们「本如来藏」,如果追究它的本源,也是『如来藏妙真如性』,由于众生迷了色心,所以才有这些界限。这十二处,如果在其中任何一处你要是有个入处,这个问题全都解决。我们读《楞严经》,在初卷我们一展开经文,就看到所谓「七处征心」这一大段的经文,七处征心在交光大师的科判里叫做「七番破处」,实际上这两种标题(就是科题)都很有意思,所以我们读古人的注疏最好不要有成见,我们要很客观的来看。古德所判的叫做七处征心,征是征问,也就是征问心之所在处,七处俱不可得。这个心究竟说的是真心还是妄心,我们姑且不谈,不管是真心或者是妄心,你要找它的处所是找不到的,交光大师就直截了当的判作「七番破处」,是说明心无论是真心妄心都没有处所。

 

这个地方的十二处是破处也没有处所,不但心没有处所,就是连处所你也找不到,这是这一段经文旨趣之所在。如果我们连处所都找不到,这个事实真相完全明白了,妄念才能够消除。可见得我们要觅心,或者要觅心的处所,无非是妄想而已,决定不是事实。本经在前面五阴一科里,用比喻的方法破除众生的情执,五阴本空,如果不从比喻当中,确实很难显发五阴的空义。五阴本空,那世出世间一切法哪一法离开五阴?五阴本空,就说明诸法空义,实在就是将世出世间一切法的真实相给我们揭露了。真相明了之后,底下这就是要做功夫,因为明了在佛法里面叫开悟,就是事理的真相明白了,但是悟了还是不行,必须要自己证得这个境界才会有受用。所以悟属于解门,解了以后要修行,行成证入才能够达到这境界。修行所谓有八万四千行门,也就是所谓「方便有多门,归元无二路」。但是在这么多法门里面,它的原理原则是一个,也是永远不会变的。在初学方便讲到用心之处,首先要修慈悲心,其次要修忍辱,唯有慈悲、忍辱才有资格入门。而在修学的纲领上来讲,可以说千经万论、无量法门无不是叫我们放下,也就是六度里面所讲的布施,布施就是舍、就是放下,这是行门里面重要的纲领。

 

上面一段我们讲过的六入,六入,佛是藉事假设,发明六入是虚妄的。所以他的办法是以妄引妄,以此类推明白事实的真相。从这段十二处,乃至后面讲的十八界、七大,这是就我们现前见闻的境界,指示出它就是如来藏性,正所谓尘尘剎剎无不见。我们把《楞严》这些理论,要是会入到《华严经》里详加研究,那就很容易开悟。悟入之后,这些理论与我们现前实际的生活就可以融成一片,这就是大经里面所讲的行成证入的境界,也是佛法里面常讲超凡入圣。可见得佛法不是谈玄说妙,而是我们现前能够得到受用。经文虽然讲的十二处,讲解的方法是把它归纳,性质相同的归纳在一起,所以文字一共有六段。第一段讲眼色处,这是性质相同的,因为眼根所接触的是色尘,眼识与色尘这是相对而建立。根尘识三,到讲十八界的时候还要重复的来说。请看经文:

 

【阿难。汝且观此祇陀树林及诸泉池。于意云何。此等为是色生眼见。眼生色相。】

 

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到佛跟阿难的对话,这要特别留意,要晓得他对话用意之所在。刚才说过这以下的经文所用的方法都是讲眼前的境界,佛说本经是在祇树给孤独园讲的,讲堂外面就是林园,林园里面有池塘,这都是在讲堂从门窗往外面一看能够见得到的眼前境界。佛举出这个例子,叫他看看树林、泉池,由于你见到了,你才晓得这些树林泉池;也正因为外面有这些境界,才显示出来眼睛能见。这个事情在我们一个正常的人来说,有的时候还不大能够体会到这里头的意思。我有个朋友,他有一个眼睛失明,只有一个眼睛能见东西,他要是把左面眼睛遮起来,右面眼睛看不到,什么也看不清。昨天我去看他,他就试了一下,眼睛蒙起来,他告诉我,「我现在眼睛又能看见了」。诸位想想,如果没有外面的境界,他怎么晓得他看见、看不见?他遮住一个眼再看外面,外面的境界看到了,看到某某人在此地,就证明他这个眼睛能见。从色相上证明眼睛能见,从眼睛上证明外面的色相存在,这个意思就是说,眼之于色乃是因缘所生法,而且是互为因缘。到底是眼睛见色,还是色显示眼睛,这个问的意思在这个地方,诸位要晓得这个意思,然后你才能够懂得他讨论的宗旨。

 

下面佛就问他,你的意思怎么样?能见的是眼,所见的就是色处,能见的是眼处,我们这里讲十二处,所见的是色处。『此等为是色生眼见』,还是『眼生色相』?佛在此地就提出两个问题,意思就是说此等是根尘生法,还是色所现而后生起眼见?为什么?因为离了色处,你就不晓得见处的存在与否,不晓得自己是不是能见?就跟我举的这个例子,我昨天去看那个朋友,他要是不试验,他不知道他的眼睛能不能见。眼睛原先前几天什么都见不到,而试一试,他眼睛又能见了,所以在这个例子里头很容易体会。我们正常的眼睛,因为一张开眼睛就见到,不大容易体会。所以说眼见要是离外色,见很不容易表示出来,所以说「色生眼见」,这个生就是显发的意思。由于外面的境界相就显发,显示发明了我们的眼能见,能见性的存在,这就是前面这句「为是色生眼见」的意思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3月7日18:22:09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9556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