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严经(第86集 文字/mp3)jingkong法师讲于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

admin 楞严经评论阅读模式

 

【如是阿难。当知如是尝苦淡知。非甜苦来。非因淡有。又非根出。不于空生。何以故。若甜苦来。淡则知灭。云何知淡。若从淡出。甜即知亡。复云何知甜苦二相。若从舌生。必无甜淡及与苦尘。斯知味根本无自性。】

 

这一段前面两句是说明,知味之知如果从舌根生,不需要藉味尘,味尘没有接触的时候舌根没味道,底下再说明它不自生、不他生、也不无因而生,就是《中观》里面讲的四句偈,「诸法不自生,亦不从他生,不共不无因,是故知无生」。这些经文读熟,如果诸位在此地领悟,就能够证得无生法忍。实在讲就是《中观论》这四句偈的注解。

 

【若于空出。虚空自味。非汝口知。又空自知。何关汝入。是故当知。舌入虚妄。本非因缘。非自然性。】

 

「六入」我们读了四段,在整个这一大科后面还有两段,身入与意入。虽然讲破的是根,六入破的是根,实际上都是就六尘上来破。因为根与尘的关系非常密切,它是相对而生的,一边不成立,另外一边当然也不能够成立,所以说根要是离尘毕竟无体。譬如前面讲眼因明暗,耳因动静,鼻因通塞,舌因有味跟无味(就是甜淡),后面讲身有离合,意就是心有念头的生灭。但是我们应当要明了,这六种浮尘根用与此地讲的有不同。浮尘根这个相很粗,譬如我们讲,眼有开合,睁眼睛又把眼睛闭起来,这是浮尘根它的作用;耳有动有静;甚至我们讲,意也有开合。现在我们讲的舌根、舌入,经文里面说,有甜与苦,显舌根不动的时候淡味常存,也是说明这桩事情,正是显示出外面尘境有、识就有,所以讲根尘识,舌识就有,五俱起意识由这里引发而现前。诸位要晓得,我们在一般讲是眼讲得最多,一般经里面,譬如《楞严》前面的十番显见,六根里面取出这个见来说明。既然有十番显见,当然也可以十番显舌尝味,一样的道理,尘有、识就有,可见得它是虚妄的,不是真实的。如果是真实的,它是永远存在,不受根尘的干涉,这就是真理。在六根里面,确实从眼根来显是最为方便,我们很容易能够体会到,很容易能够觉察得到,其余根里头比较有困难,实际上它是一个理。所以一个道理明白了,其余都能够触类旁通。

 

【阿难。譬如有人。以一冷手触于热手。】

 

这是讲身入,身就是讲离合,接触就是合,有合就有分开。还是从比喻上说,如果有一个人手很冷,接触一个很热的手,这里面就有冷热的现象,触相生了。

 

【若冷势多。热者从冷。】

 

这就是手的冷比热的力量要大,那热手渐渐的也就冷了。

 

【若热功胜。冷者成热。】

 

这个冷手慢慢它就暖和了。

 

【如是以此合觉之触。】

 

这是讲一个合,注重在一个合。

 

【显于离知。】

 

这个一合一离就是身入之知,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身体上的感觉、觉知,就是身体的觉知。

 

【涉势若成。因于劳触。】

 

这个『势』就是冷热之势力,在此地当作力量讲,一个是冷的力量,一个是热的力量。

 

【兼身与劳。同是菩提瞪发劳相。】

 

冷是劳相,热也是劳所现之相。

 

【因于离合二种妄尘。】

 

我们身的觉知、感觉:

 

【发觉居中。】

 

在这两种妄尘,发觉居中。

 

【吸此尘象。名知觉性。】

 

在这个地方我特别要提醒同修们,佛经里面所讲与现在医学里所讲的不一样。医学讲神经系统,佛法在此地不说那些,佛法从总纲领、总原则上说。可是你无论怎么样去分析,确实脱不了这个大前提、大原则,就是菩提真心瞪发劳相,确实没有办法超越。为什么?因为从极细的地方讲,佛法讲到三细六粗。可见得拿今天来说所谓分子、原子,甚至到基本粒子,统统都是菩提瞪发劳相。「因于离合二种妄尘,发觉居中,吸此尘象,名知觉性」。

 

【此知觉体。离彼离合违顺二尘。毕竟无体。】

 

『违顺』,「顺」就是自己这个身体接触,感觉到很舒服、很自在的,顺境;逆境就相反,不自在、不舒服的接触。把接触的尘象就分为这两种,一种是顺境,一种是逆境,逆境在此地就是「违」。譬如我们在夏天很热的时候,得到凉风吹在身上,这是个接触,这是顺境,很舒服。如果热天在一个火炉的旁边,身体感觉就很不舒服,那就是违境,是自己不愿意受的境界。

 

【如是阿难。当知是觉。非离合来。非违顺有。不于根出。又非空生。】

 

『非离合来』是破共生的,自他共生就是离合来。譬如甲跟乙握手,甲的手很凉,乙的手很热,这个地方彼此两个都有冷热的感受,他觉得你的手很热,你觉得他的手这么冷,有这个感受。这种觉是不是自他共有的?不是,所以这一句是破共生。『非违顺有』是破他生,刚才举夏天我们吹冷风或接暖气,暖气与冷风都是外头境界,外面境界就是他,「非违顺有」,不是他生的。『不于根出』,是破不自生;『又非空生』,破无因而生。前面几段四种生里少了一个共生,前面句子里头我们所看到的都有,看得出是不自生、不他生、不无因生,在这个地方四个意思都圆满了,有不共生。

 

【何以故。若合时来。离当已灭。云何觉离。违顺二相。亦复如是。若从根出。必无离合违顺四相。则汝身知。元无自性。】

 

这是说明其所以然的道理,也就是说明无自性。

 

【必于空出。空自知觉。何关汝入。】

 

如果这个身觉知是从空来的,空有知,与我们自己的身心应当是没有交涉的。

 

【是故当知身入虚妄。本非因缘。非自然性。】

 

以上见闻觉知都是指前五识,前五识对境才有。这个知,实在讲并不是分别才有的,而是如来藏性所现的作用。我们如果在这里面再起分别心,就不是前五识,那就是第六识在起作用;如果在境界里头又有很深的成见、固执,就变成第七识起作用。所以我们在见色闻声、六根接触六尘境界,这个心理的作用非常复杂,诸位要是深入《唯识论》,你就能够了解,绝不是简单的。而这个复杂的程度,与这整个大宇宙完全相同,我们看到无量无边的世界,这些银河系、星星,我们看复杂得不得了。实际上那个复杂,就跟我们一天到晚见色闻声头脑里妄念生灭是同样复杂,不增不减,妙极了,是一不是二,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。现在有些科学家有这个意思、有这种看法,可是那只是想象,是这么说的,没有佛法里说得这么肯定。佛法里面给我们说,一切万法是一不是二,是一个真性所生。而自己一个身心跟整个宇宙是一不是二,自己的身心是大宇宙的缩小,大宇宙就是自己身心的扩大,所以它是一不是二。我们在小的身心看到好像有生灭,大的宇宙不生不灭,所以佛法里面讲法身,法身就是以宇宙万法为身,因为宇宙万法确实与自己有密切的关系。不但与自己的心有密切关系,与自己的身也是有密切关系,这个诸位要去探求,实在是其味无穷,这是真理。今天就讲到此地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3月7日18:19:51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9553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