妙法莲华经(第22集)jingkong老和尚主讲

admin 妙法莲华经评论4阅读模式

 

但是清凉的《疏》与《钞》都是他自己作的,他一个人写的,当然注解是决定没有问题、决定是正确,清凉的意思。而《文句记》,这《记》不是智者大师自己作的,是他的门人作的。但是门人作的也非常正确,为什麽?常常听大师讲经,因此《文句记》也就等于说智者大师自己作的。《文句》是章安大师,他的着作也是非常的丰富。但是章安的东西我们读起来就是能看得出来他有点囉嗦,叙说是不厌其烦。《文句记》一共是有,好像现在朱斐居士翻印的线装本,有二十本。这是天台宗最主要的一部分,就天台三大部。这就是《法华经玄义释籤》,就是谈玄,那是《法华经》的五重玄义。五重玄义你看那个本子,我们图书馆也有,是精装的,这麽厚的本子三大本,是《法华经》的玄义。《法华经文句记》的分量跟《玄义释籤》差不多是一样多,诸位想想当年大师在世的时候,谈玄说妙那种殊胜的状况。

除此之外,天台宗有一部修行的方法,这经是解理,是讲解分,解当然要行,而天台之行是用的《摩诃止观》,而是以《小止观》为入门。当时《愣严》还没传到中国,有一位印度的法师拜访智者大师,在天台看到天台运用的止观,他非常讚歎,说这个方法很像印度《愣严经》裡面讲的方法。于是《愣严经》没到中国来,我们中国人就晓得印度有部《愣严经》。《愣严经》他们视之为国宝,不对外流通的,就是不准外国人看的。所以吝法的果报,诸位现在能看到,印度人当年吝法,现在印度没有佛法,从公元十一世纪以后佛法在印度就消灭掉。佛法裡面所讲的因与果,因果报应,诸位要细细去观察,确实太明显了,一点都不假,种什麽样的因后来一定有什麽样的果报。这个法可以吝啬的吗?

但是天台的止观与《愣严经》裡面所讲的方法毕竟还是不同,可以说它类似,并不完全相同。天台的方法是用三止三观,最高的是讲到一心三观。而《愣严》裡面所讲的,大家都晓得,「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」。由于过去有这麽一段事实,所以《愣严经》传到中国之后,天台家的子孙就争着注解《愣严经》,就是以三止三观来解释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。我在此地把这桩事情说明,就是因为现在这两部经我们图书馆都在讲。这两部经确实是有很深的渊源,至少在我们中国是如此,有它历史上的渊源。这种讲法可以说一直从唐朝到明朝,很少人提出异议。在明朝的时候交光法师,就是《愣严正脉》的着作人,他就不同意天台的讲法。你看《愣严正脉》序文裡头所记载的有一段事情,那段事情我们想想大概也不会是假的,因为过去的人不大容易说假话,他也不太标榜自己。

交光法师在序文裡面说,他的寿命已经到了,命已终了,阿弥陀佛已经来接他。由此可知,交光大师是一个念佛人,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他。他就跟阿弥陀佛说,我很愿意生到佛国,可是有一桩事情很遗憾。阿弥陀佛就问他什麽事情?他说《愣严经》的注解,从古到现在意思都不甚明瞭,我很想重新把它做个新注,就是阿弥陀佛肯不肯准他几年假?阿弥陀佛就同意了,就准了他的假,他就又回头来了,有这麽一段事情。从这个地方来看,至少他在念佛上已经达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境界,其他的功夫我们不晓得,至少他往生是取得了。他是从阿弥陀佛那裡请假回来注经的,我们在他《正脉》序文裡头看到这麽一桩事情。他提出来的,他是以经来解经,就照《愣严经》裡面的意思,「捨识用根」。他不赞成天台的三止三观,天台的三止三观没有离心意识,用的是意识心。而《愣严经》裡面,「奢摩他、三摩、禅那」它不是用的心意识,它是离心意识。

从此以后,《愣严》才有新旧两大派的争执,旧派要守住他的老观念,新派觉得交光法师这一发明很有道理。圆瑛法师就是走的交光法师的路,你们看圆瑛法师的《讲义》。可是蕅益大师的《愣严文句》,他是走的保守的路线,这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。蕅益大师可以说也是宗教皆通的人,不晓得他对于《愣严经》为什麽还要守住天台的老路子。我提出这桩事情,就是前年在香港往生的海仁老法师,他往生的时候也九十多岁,他在香港有愣严王之称,一生弘扬《愣严经》。他所取的就是蕅益大师的《愣严文句》。我也跟诸位说过,他大概有五、六个学生跟他学《愣严》的。跟他学《愣严》不但背经,要背注解,就是蕅益大师的《愣严经文句》,是连经带注都要会背。你要是不会背,他就不收你做学生;你要跟他学的话,先要把经、注统统都背会,他才肯收你。这是我们晚近看到,不管他是走的哪个路线,这种态度、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的,我们在其他的门下还没有见过这麽严谨的教学。我现在要求同学们就至少要背经,注解我并不赞成,不赞成背注解,背经。因为再背注解,那真是就如同从前天台家的做法,容易被文字所转。尤其容易先入为主,免不了分别执着,这个很容易造成堵塞悟门的现象。所以我是不赞成背注解,我赞成背经。但是背经,我一再给诸位说,我们是用背诵的方法将三学三慧一次完成,决定走开悟的路子,不可以死在文句之中,我们走的是这个道路。前面交代的话我就讲到此地。

现在我们就看序分,序分裡面,在一切经裡面它的格局,都有「通序、别序」,或者叫「经后序、经前序」,也有叫「证信序、发起序」,名目很多。为什麽会有这些名目?这些名目都有来源,这是研究教的人不可以不晓得。从「如是我闻至退坐一面」,这一段是通序,为什麽说通序?一切经都有这样的字样,通于一切经。但是虽然讲通,通中有小别,有小的差别。为什麽?像处所哪裡不一样,这部经在灵鹫山讲的,有些在舍卫国讲的,处所不一样。还有说歎德也不相同,上首表法各经也不样,所以是大同小异。为什麽这个序又叫做经后序?因为这些序文并不是佛说的,佛当年讲经并没有一升座,「如是我闻一时」,没有讲这些。这些字样是佛灭度之后,结集经的人把这一部经结集完了以后,再把这段话放在这前面,所以是一部经结集完成之后再加上的,就叫做经后序。也叫做证信序,证信序我们常常讲,在此地可以少说几句,是因为裡面有说、听、时、处,记载得非常清楚,使后人能够相信,证明确实是诸大弟子结集如来当时所说的,所以称之为证信。

从「尔时世尊」到这一品的结束,这一大段是本经的别序。所谓别序是只限于本经才用得上,移到其他经典裡面就用不上,所以它不能够通于一切经,这叫做别序。别序也叫经前序,它是叙说这一部经发起因缘,所以不能够移到别的经上去,在这一部经来说它要放在最前面,所以叫做经前序。诸位要记住,因为这个平常不大讲,经前序是指一部经的别序,经后序是指一部经的通序。在次序上来讲,通序在前,别序在后,就是经后序摆在第一,经前序摆在第二,然后才入经文,经文就是正宗分,就是正说,次序是这麽样安排的。在没有说经之前,我们在经前序裡头,就是别序裡面,所见到的是六种瑞相发起,就是放光现瑞,是用这种方式来发起这次法会的,所以也叫做发起序。这是完全以事相来表法,引起正宗,所以它是正宗的先导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3月28日21:32:27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861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