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ngkong法师 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305集 视频/文字)

 

所以学习贵在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。古人懂得,古人的善根福德比我们现在人深厚,我们现在人不如他们。他们大多数都非常老实,一生守住一门,所以他都有成就。现在的人有善根、有福德,但是薄,不厚,为什么?禁不起诱惑,现在的术语说禁不起挑战。我们心地要和平,心里常常有战斗、竞争不好,我们跟人家不争,我们不与人家斗,我们绝不跟人家战。所以我们用的言语,禁不起外面的诱惑,将自己的信心动摇了,解、行也动摇了,这是我们不如古人之处。

 

论福报,古人有福,今人也有福,不相类也。古人的福报,确实他得很多受用;今人的福报,把我们的善心、善愿反而迷惑了,把我们带向五欲六尘的享受里面去了,五欲六尘的享受,愈享受愈迷惑。换句话说,今人享福堕落,古人享福上升,果报不相类,我们要清楚。今人的福报,像我们现在用电灯,古人用什么?古人用油灯、蜡烛,没有我们这么明亮,没有我们这么方便。古人出门,有福报的人家,家里养着有马匹,骑马,乘轿子;现在人一般家庭里面,自己家里都有私家车,古人比不上。可是古人那个生活心是定的,现在人在声光化电里头心是浮的。你看在享受里头,这两个差别就太大太大了!心定容易悟道,心浮多生烦恼,妄念纷飞,自己心定不下来,虽享福,果报不若古人。我们都要清楚、都要通达、都要明了,然后佛在经典里面教给我们许许多多原理原则,我们能够掌握到少分,我们这一生就得很大的利益。

 

菩萨在这首偈颂当中,为我们显示纲领、原则,我们应当学习诸佛如来救护众生这个心愿,这是什么愿?四弘誓愿里头一条: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,我们要常常有这个愿,常常有这个心。这个心愿如何落实?那就一定要做到「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」,我所学习的是社会一切大众的表率,我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是社会大众的榜样,你就「救护诸世间」,你的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就落实了。可是你要能够做到表率、做到榜样,后面两条你不能不认真去做,「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」。四弘誓愿这四句是有次第的,不能颠倒的,正如同我们到这个讲堂上楼,这个讲堂在五层,你必须有一层、二层、三层、四层、五层,才能到达这里,不可以颠倒。换句话说,先断烦恼,后学法门。为什么?烦恼要是断了的话,你智慧就开了,学法门快,一闻千悟。过去龙树菩萨在年轻时候,他的智慧高,我们现在人讲天才儿童。他烦恼轻、智慧高,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教法,他三个月完全通达,我们今天三十年都没有办法。人家三个月完全通达,什么原因?他没有烦恼。古来祖师大德教导我们先断烦恼。为什么叫你学一部经?教你学一个法门?这个定慧等学,一部经、一个法门,你的心专、专一,专一就会把烦恼断尽。你学习的科目多你就分心;分心,妄想、杂念、烦恼断不了,你的智慧不开,学再多的东西都是学个皮毛,绝不得受用,所以古人的教学法是先断烦恼。

 

佛如是,儒家也如是。儒家,诸位要是看过四书,《大学》是方法,《中庸》是理论,你看在方法,它举的纲目,头一个「格物」,第二个「致知」,然后「诚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」,它也是有顺序、有次第的,也不可以颠倒的。第一个格物,格物是什么?断烦恼。物是欲望,我们现在讲物欲,物欲就是烦恼;格是格除,你要把物欲格除。儒家讲,道家也不例外,老子所谓的「无欲则刚,有容乃大」。这些大圣大贤他们没有开过会,没有在一块统一说法、看法,没有,英雄所见大略相同,真实智慧。这不是一家所说的,我们能不相信吗?我们能怀疑它吗?所以世出世间修学的方法都是从断烦恼下手。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就是儒家讲的「格物」,道家讲的「无欲」。佛说得透彻,佛的言语比较通俗化,我们听起来容易懂,无需要多加解释,这是佛法的好处,所以佛经的文字比起儒家、道家浅显多了。儒、道今天的人很难看得懂,但是佛法比较容易懂,这就是佛菩萨苦口婆心度化众生的方便。所谓的善巧方便,它的语言文字不太生涩,总希望别人容易了解、容易做到。

 

所以我们晓得,「一门深入,长时薰修」是教学最高明的手段,用这种方法帮助你回到清净心、回到平等心,只要心地清净、平等,老实了,这个时候智慧就现前。到智慧现前的时候再广学法门,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那个时候无量无边法门,你一接触就通达。诸位在《六祖坛经》里面可以看到很明显的例子,法达禅师到曹溪参访六祖,法达是学《法华经》的,他曾经将《法华经》念过三千遍,由此可知,他对《法华经》滚瓜烂熟。《法华经》诸位都晓得,经文相当长,它总共有七卷,二十八品。一天的时间,八个小时到十个小时,大概差不多是念一部。一天念一部,他念三千部,这说一个整数,我们估计他在这一部经上下了十年工夫,没开悟。但是他有这种功行,显示出傲慢,这就是现在人讲的「值得骄傲」。他值得骄傲,表现在行为上,到曹溪去参拜六祖,拜的时候,头没有叩地上。头没有叩地上,惠能大师看到了,三拜完了之后起来问他:你刚才礼拜头没有着地,你一定有值得骄傲之处,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?他说出来了,他念过三千部《法华经》,值得骄傲。六祖问他《法华经》的义趣,他答不出来。反过来向六祖大师请教,惠能大师说:这个经我没念过。六祖不认识字,当然没念过经。他说你念给我听听,我给你解释。法达禅师当着大众朗诵,念到第二品;《法华经》二十八品,他念到第二品「方便品」,六祖大师就叫他:不必念了,我完全明白了。你们诸位想想看,这一部经才开头念几篇,后头就统统都明白了,这是什么?智慧。法达念了十年,念了三千部,智慧不开,什么原因?值得骄傲就完了,值得骄傲就是烦恼起来了,所以没有智慧。六祖能大师没有值得骄傲之处,所以他有智慧,再大部的经,听到头,后面都清楚、都明了了。再给他讲解,他才恍然大悟,悟了之后再磕头,头磕到地下去了,他不值得骄傲了。

 

这个说明为什么叫你先断烦恼,再学法门,这叫易行道。烦恼断了,智慧开了的话,学东西容易、快速。一大藏教五千多卷经典,三个月全部通达,龙树做得到,每个人都做得到。只是我们今天烦恼太多,障住我们的智慧,所以纵然是一部经,学个十几、二十年都还不开悟。由此可知,学一个法门、读一部经典,还是以断烦恼为主要。你每天念经,经文长的像《法华经》、《楞严经》,一天念一部,纵然念得很熟,大概也要五个小时,念得不熟恐怕要八个小时到十个小时。念经是修行,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,所以在念经的时候,决定不可以有妄想分别执着,恭恭敬敬的念、老老实实的念。什么叫恭敬?什么叫老实?不夹杂分别、执着,不夹杂妄想,就叫老实、就叫恭敬;一面念经还一面打妄想,不老实、不恭敬。要晓得,恭敬、老实就是断烦恼。

 

我在念经,这个时间里面妄想、分别、执着不生,这叫功夫,这叫戒学,这叫持戒,圆满具足戒学;念的时候专心,一心一意在读经,这个一心是修定;经文自始至终念得清清楚楚,没有念错一个字,没有念颠倒,也没有念漏掉,这是修慧。所以你一天几个小时读经,这几个小时修戒定慧三学,一次完成。经文短的,像现在许多同学读《无量寿经》,《无量寿经》经文不长,念熟了,大概念一遍四十分钟、五十分钟就行了。可是我们每天用四、五十分钟来修戒定慧,时间太短了,你的功夫很难得力。那怎么办?多念几遍。念得很熟的人,念一遍只要四十分钟,希望你每天念十遍。这么长的时间修戒定慧,你才能得清净心,你才能把你的烦恼习气控制住,这种功夫自己非常清楚、非常明了。一天到晚打妄想是最糟糕的事情、最可怖的事情。如何将自己烦恼习气完全控制住,读经是个好方法,比念佛效果还好。所以念佛应当在读经之后,第二个阶段,否则的话,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,很普遍!念佛没有办法降伏自己的妄念,怎么办?用读经,读经方法好,一打妄想立刻觉察到,一打妄想,经念错了。可是那一句「阿弥陀佛」夹杂妄想,下面「阿弥陀佛」没念错,你不容易觉察,读经非常容易觉察。念几年经,心定了,妄念少了,再念佛,这个佛号功夫得力。所以妄想杂念多,用读经这个方法有效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7年3月3日20:41:14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8418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