认识观世音菩萨●如何如理如法诵持大悲咒(第10集)悟道法师主讲 台湾华藏淨宗学会

 

我们诵持大悲咒,如果没有得到这些效果、这些感应,那这两句就是给我们解释你为什麽求没有感应、得不到,你不是不善就是不至诚,这两个因素。这个不善,比如说你求不善的事情,那菩萨不答应的,你要干坏事的他不会帮助你。你是好事,但是也是没感应,没感应那就是你这个心不至诚,你这个心还有夹杂妄念。所以清朝曾国藩先生解释诚这个字,他说「一念不生谓之诚」,跟这个意思是一样的。如果我们念到像云谷禅师给了凡先生讲的,你也一念不生了,念而无念,无念而念了,于持中不持,于不持中持了,到了念头不动,便灵验已。他念头不动,它就灵了。现在为什麽不灵?被我们心裡的妄念障碍住了。现在我们不管是念经也好,念咒也好,念佛也好,或者念菩萨的名号也好,所谓八万四千法门、无量法门,都是在修这个了,只是方法、门径不一样,目标是一样的,都是要达到这个目标。

  

但是古人又有一个比较,说念经就不如念咒,念咒就不如念佛,这句话现在淨老和尚劝我们看海贤老和尚光碟,我们也得到一个具体的例子。之前我们师父讲经都是引用民国二十几年那个时候,锅漏匠,在浙江宁波观宗寺,锅漏匠这个公桉。这个锅漏匠,他是补锅补碗的,也不认识字,是谛闲老法师童年时候他们的邻居玩伴,小时候一起在玩的。谛闲法师他们家,他们家有钱,能够读书。这个补锅补碗,童年的玩伴,他家没钱,所以就没有办法读书,就学个一技之长,替人家补锅补碗,生活非常艰苦。到了中年,四十几岁,感到人生非常苦,听到他童年时候的玩伴现在出家了,做大法师了,在观宗寺。那个时候谛闲老法师还是做知客。他去找他了,请他帮他剃度,他感觉出家总比他在补锅补碗好,他一个人,生活那麽苦,就求剃度。那谛老看到他这个,他说你不要来找我麻烦了,你现在四十几岁了,又不认识字,你到这个寺院来,你不参加人家那个五堂功课,人家不让你住的,人家看你看得不顺眼,你自己也很难过,你还是去做你的生意!但是这个锅漏匠他就死也不肯走,一直求他帮他剃度,他说你只要帮我剃度,你开什麽条件我都答应。后来被他求得没办法了,就跟他讲了条件,说帮你剃度可以,但是你一定要接受我的条件,不接受不帮你剃度。他说你讲,他都可以接受。

  

第一个条件,就是你剃度了,你就不要住在寺院,你也不认识字,经也不会念,咒也不会念,五堂功课、规矩都不懂,人家不能接受你的,你现在四十几岁了,要学也是不容易,就不要住在寺院。第二个,就是你也不用去受戒。以前那个时代受戒是五十三天,后来改为三十二天。以前传戒也是很严格的,他说你这个规矩也不懂,大老粗一个,去戒场肯定很多地方你都犯规,你到戒场去受戒没几天,你就肯定被赶出来了,人家不让你受了,你也就不要去受戒。第三个,就是在宁波乡下给你找个小庙,找两个老菩萨给你煮饭,中餐、晚餐,早餐你自己处理,供养你一些米、菜。你住在小庙,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就继续念,赶快念,你这样一直念下去一定有好处。什麽好处也没有跟他讲,只是跟他讲,你一直念一定有好处。他开出这三个条件,那锅漏匠听了很欢喜,只要帮他剃度,他这个条件他都接受。后来谛老真的在宁波乡下给他找个小庙,没有人要住的,找两个附近的老菩萨给他煮两餐饭。他就在那个小庙,就是每天念南无阿弥陀佛,念累了就休息,休息好了再念,念了三年,站着往生。

  

最近海贤老和尚也是这样一个例子,也是因为年轻的时候家庭贫穷,真的吃饭都成问题了,哪有钱去念书?后来出家,他的剃度师也是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也不会念经,也不会念咒,一部经也没听过,一部经也没念过,他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。除了念佛之外,就是干活,什麽工作他就做。念到明心见性,大彻大悟,他就一句佛号,就成功了。这个是给我们举出一个具体的例子,念经不如念咒,念咒不如念佛。

  

既然如此,那佛为什麽又讲经,又教人念咒,又教人念佛?实在讲佛他没有说法,佛哪有法可以说!那说法是怎麽来?应众生的根机,比如说你妄念比较多的,还不能收摄,先念经,念了妄念比较减少了,再来念咒,念咒念到一段时间又少了,那就来念佛。这个方面,我们看古来一些祖师大德,特别我们淨宗的祖师大德,你看莲池大师、蕅益大师,包括近代的我们这个十三祖,印光大师,他们这些人都是读书人,都是知识分子。知识分子,那妄念很多,为什麽?所知障重,所谓「知事多时烦恼多,识人多时是非多」,你知道的太多了,他那个妄念就多了。你像锅漏匠跟海贤老和尚,他都不认识字,当然他的妄念就比较少了,他就很单纯了,他一句佛号就可以了。但是你知识分子,读书人,那不行的。读书人他有很多疑问,他这个疑问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,没有搞清楚,你跟他讲你这样念就好了,他不会接受的。

  

我们师父淨老和尚,他是一个知识分子的代表,所以他要讲经说法,不讲经说法,那妄念就控制不住,一天不讲不行的,要讲。讲到最后,你搞明白了,你就放下了。像莲池大师,他也是着作等身,蕅益大师也是一样,到晚年怎麽样?莲池大师讲,「三藏十二部,让给别人悟;八万四千行,饶与别人行」,他就一部《弥陀经》,一句佛号。他最后的愿望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莲池裡面,所以他称为莲池大师。所以这些祖师大德也都是通宗通教,世出世间法都通达,到最后他搞明白,心甘情愿放下了。如果还心不甘,情不愿,那你这个学习经教就需要,因为什麽?因为你心中有怀疑,有疑惑,这些都是方便帮助我们断除疑惑的,疑惑断了,那你就放下了。放下,那你一句佛号就得力了。

  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5年3月25日21:07:16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740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