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文—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(第27集)蔡礼旭老师主讲

 

子路有一次出去当官,在蒲邑这个地方,结果当地做水灾。做了水灾之后,就要建一些防灾的设施,就要很多老百姓一起来做工。子路是跟着夫子学,夫子特别强调仁慈,看到他们这样做工,又不能吃得很好,子路拿出自己的俸禄,开始煮粥,煮吃的,供给这些老百姓吃。结果煮了没多久,孔子派子贡,「你赶紧去子路蒲邑那个县城,把那些煮粥的锅统统给我翻掉,让他别煮了。」子贡赶紧去办了,就把这些锅都推掉了。结果子路就很生气,夫子教我要行仁政,我现在就是念念为老百姓着想,他都饿成这样子了,我赶紧煮给他吃,有什么不对?子路就跑去找孔子,「夫子,您时时都是教我们要仁慈,怎么我这么爱护老百姓,您还反对我这么做,还把锅都给推倒了?」

 

诸位学长,故事讲到这里,你们现在人在哪里?你要会听故事,你们现在已经在春秋时代,你们就是子路,当场,「奇怪了,我这么做了,怎么会变成这样呢?」而当我们在力行学问,结果我们的看法跟师长不一样的时候,下一个念头是什么?假如我们的念头是「我对」,那就麻烦了。我们之前曾经跟大家讲过一个故事,曾子不是去帮父亲耕作,把瓜的根给刨断了,有没有?不简单,他爸爸生气,棍子拿起来,曾子连跑都没跑,就给打下去,打昏过去了。昏过去以后醒过来,先弹琴、唱歌,歌声洪亮,让他爸别担心他。看他爸脸上的忧虑都「没事,孩子还好」,他才离开他父亲的视线。这么孝顺,念念为他父亲着想。结果这个事传到孔子那里,孔子说:「曾子不是我的学生。」假如我们是曾子,当下会怎么样?「有什么了不起,我都做得这么好了,你还说我不对。」

 

所以曾子、子路他们对夫子很信任,最后去就教。夫子也是「当其可之谓时」。「今天这个地方常有水灾,老百姓会缺吃的,你要赶紧请你的国君开仓放粮去救济他的老百姓。结果你现在没叫国君开仓放粮,反而你自己拿你的钱出来请老百姓吃,那你是要告诉老百姓君王没德,谁有德?我。」所以他只看到了要对老百姓有爱心,他没有观照到人情事理,君臣关系。你功高震主,那就麻烦了,就不符合君臣的一个互动、一个分寸。所以在《孔子家语》里面就提到了这句话,你这么做,「是汝明君之无惠,而见己之德美」。因为我们是文言文课,尽量把原文抄出来,让大家读诵读诵这么美的文章。是汝明君,你就是让人好像看着就是这个国君没有恩惠,而好像都看到自己最有德行,见己之德美。「但力行,不学文」,有可能也会「任己见」,做出一些不妥当的事情出来。这个或失则寡,见识就没有孔子考虑得这么周到。

 

而子路当时候一开始来见夫子,很粗犷。跟大家讲过的,头上戴着鸡毛,肚子前面围着一个野猪皮。孔子说:这位壮士,你最爱好什么?子路一听,爱好什么,我喜欢长剑。他心里想他要配上一把长剑,那就真是非常威武了。孔子接着说:壮士,我不是这个意思。好什么,其实夫子要引导他好学。就跟他讲到,你有这么好的特质,这么勇猛,你假如再经过学习,一定会非常好。夫子就讲到一段话,士无教友则失听,君无谏臣则失正。木受绳则直,人受谏则圣。毁仁恶士,且近于刑。

 

夫子引导,这个士是读书人,士无教友就是没有好的同学互相切磋的话,则失听,他可能没有办法听到这些忠言,重要的劝告,可能就误入歧途,或做错事了。君无谏臣,一个领导者、国君,没有正直的忠臣劝他,则失正,这个失正就是心偏颇了,做的决策错误了,国家就有灾祸了。所以木受绳则直,这一句不知道大家了不了解。那个木匠,他以前还没有尺,他是拿一个线拉直,用那个黑色的墨,一弹,那条直线就出来了,木受绳,那个绳一画,这个木头就可以切得很直。比喻下一句,人受谏则能成圣成贤。其实这个受谏最重要的是接受古圣先贤的教诲。但一个人假如毁谤这些仁德之人,然后又厌恶这一些,这个士就是指领导者,士是当官的人、领导者,这个人近于刑,就危险了。为什么危险?第一个,他面对有德行的人他还毁谤,他还看不顺眼,这叫不重视道德。

 

我们在《孝经》里面有一段话,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。「要君者无上,非圣人者无法,非孝者无亲,此大乱之道也」。乱一定是从人心当中乱,人心出现什么状况的时候会大乱?就是心里没有领导、没有国君。就像一个国家里面,老百姓都不把国家领导人放在眼里,这叫要君者无上。这样的社会,老百姓在团体里工作,也瞧不起、也不听他领导的话,乱,无君。非圣人者无法,面对圣贤人的教诲他都不接受、排斥,叫无师,心里没有师长。非孝者无亲,就是当人都没有孝心了,就不把父母放在心里。就无君亲师,人这种心地已经不是人的状态了,不是人的状态就会做出不是人的行为,大乱之道就从这里。一个人能尊师、能孝亲、能敬长,这德行已经有根基了。但这些都要透过学习。孔子强调了这一点,学习的重要,而且要尊敬圣贤,然后还要尊敬领导者,提的都是关键的重点。

 

结果,子路听到这里,反应也很快。子路说:「南山的竹子砍下来就可以做弓箭,射出去还能把犀牛皮都射穿,他哪有什么还要修饰、还要学习?」所以教学的人还得要上知天文,不然有时候人家出一招,不知道这些事。大家有没有注意,现在像师长讲课,微观物理学、近代物理学、量子物理学都得研究,不然现在的人这么重视科学,你不讲这些,他还不容易接受。夫子马上,这些常识非常丰富,就给子路讲,南山的箭虽然很锋利,你假如「括而羽之」,这个字念「瓜」,「镞而砺之」,括是指箭尾,那个字念「瓜」,你在箭尾加一些羽毛,镞是箭头,弓箭的头,你把它再磨利一点,它可以射得更准,可以射得更深。这叫共通语言,子路一定特别喜欢射箭,这么一讲,「有道理」,就这样跟着孔子学了一辈子。他一开始也是或失则寡,他觉得这样就很好了,干嘛还学?

 

所以都是心地上要调整错误的心态,学习不能贪多,学习不能傲慢,不能满足现状。一个人学习学得好,就要好像没有学习就像肚子饿得不得了一样,非常渴望学习。

 

「或失则易」,这个易,比方,想找容易的方法,这个就变成想找捷径学习,「你有没有好一点的方法?」我记得有一次我刚好到澳洲,去跟大家交流《弟子规》。结果有一个妈妈,他的儿子跟我差不多大,刚好她把我叫到没有人的地方,然后跟我讲,她说你最近比较有机会跟师长他们在一起,是不是有教你什么特别的方法,你赶紧跟我讲一下。好像人都觉得一定有什么捷径可以走。其实学习有没有捷径?有,老实就是捷径,真诚、恭敬就是捷径。而且说实在的,假如觉得师长讲的有捷径,这一个心态已经不相信老人家了!我们这些念头错了,自己不一定知道。我们之前学习《论语》,其实就已经有彰显这一点。孔子不是对着学生讲,「二三子,以我为隐乎?」你们觉得我还有隐瞒你们什么吗?没有,我都没有隐瞒,全部都告诉你们了。师长所有修学上的智慧全部都和盘托出跟我们讲,哪有对哪一个人说什么捷径的方法?

 

所以相信圣贤、相信师长容不容易?所以你看老人家常讲,一个好学生找一个好老师不容易,难,一个好老师找一个好学生更难!难在哪?完全的信任,不容易。有一个老人教了很多弟子,有一个学生特别认真要学。结果这个老人就叫他帮他洗脚,洗洗洗,然后洗完之后,就拿着那个水倒在他的头上。然后还赶他走,「不让你听课,你给我出去、给我滚。」结果他就真的出去了,可是没走,在那个教室窗户底下蹲在那里听,不敢给他的师父知道。结果就这样好多年过去了,统统是偷偷的在那里学。结果这个师父年纪大了,「好,现在要传一个学生,你们把那个窗户底下那个人叫过来」,要传给这个弟子。所以那个是完全信任,听每一句入心。就像颜回跟夫子学一样,讲的时候,一句怀疑、一句反驳的话都没有,然后就一直听听听,讲完都觉得,他到底有没有听懂?结果看他在生活当中,讲的全部都去做了,「回也不愚」,他一点都不愚昧,他太老实了。

 

好,那这一节课我们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,谢谢大家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1日03:35:32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5538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