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文—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(第17集)蔡礼旭老师主讲

 

我们是要追求人生的幸福美满,怎么搞到最后变成这个样子了?诸位学长,您希望你的孩子跟你过一样的生活吗?你们怎么没反应?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很值得思考的问题。不管是为人父母、为人老师,甚至于是为人领导,到底我们要把孩子、把员工带到什么样的人生方向去?台湾有一首歌叫「你快乐吗」,我们也要问问自己,孩子都跟着我们,「爸爸,你要往哪里去?妈妈,妳要往哪里去?」我们回头看看他,「你问我,我问谁?过一天算一天!」真的,追求享乐的人生就是过一天算一天,没有很深远的眼光。所以,讲授这些学业正确的思想价值观,人生才没有迷惑。而老师明白这些道理才能够指导学生的人生,他人生有哪些迷惑他可以马上帮他解决。

 

在《孟子》当中有一段话讲到,「贤者以其昭昭」,这个昭昭就是指他明白理解圣贤的这些道理,「贤者以其昭昭,使人昭昭」。其实这个就是古圣先贤讲的「先觉觉后觉」,先觉悟的人再去觉悟他人。就像我们常常点灯、点蜡烛,一定是自己先亮了才能够去点亮别人的蜡烛,点亮别人的心灯。贤者,有学问的人,以他的智慧、以他的明理来让人明理。「今以其昏昏」,可是现代的人,他自己都搞不清楚道理,却要让人家明白道理,要「使人昭昭」。这个今以其昏昏,这个今就是指,比方在位的领导者,一个政治人物,他很多的决策都影响着整个国家民族的未来,他假如都搞错方向了,怎么可能让老百姓明白?比方《礼记.学记》里面讲到「建国君民,教学为先」,教育要摆在第一位,但是有这种见地的领导者现在就不多,都是强调拼经济、赚钱,是吧?《大学》讲,「德者本也,财者末也」,怎么一个家庭、一个社会都在舍本逐末了,才会有这些乱象出现。

 

所以这个在位者,除了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之外,他同时还可以指父母。父母是一家之长,父母要能明理了,才能让他的孩子明理。所以我们的文化特别强调三个角色,君、亲、师,可以列为五个最尊贵的身分,「天地君亲师」,我们也要对得起这个身分、这个尊崇。教学的人不能昏昏要使人昭昭,那也不可能。所以要解别人的惑,首先要解自己的惑,自己要统统明白事理了,没有疑惑了,才能解别人的疑惑。

 

我们认识一位研究所的同学,他成绩算是很优秀的,从小到大,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,大家觉得优不优秀?优秀不能只看分数,是吧?换另外一个角度讲,在大学研究所跳楼自杀的,成绩好不好?很多都很好,一直都很好。可是只注意到他的分数,却没注意到他的心灵状况,随着他的成绩好的表现,他的得失心会跟着上去。所以会变成他没有办法接受自己成绩不好的状况,一下子就心理调整不过来,会有轻生的倾向。你们好像都不能理解,我也不大能理解,因为我从小成绩就不怎么样。大家假如有机会遇到从小到大都是第一名、第二名的,可以跟他探讨一下。因为我们看到很多研究生、博士生自杀,他们能读到那个学校都一定是身经百战才达到那个程度的。所以还是要关注到他心灵的状况。

 

结果这一位研究生他真的读得很痛苦了,他说他走出图书馆,看到有市民带着家里的狗出来遛一遛,他看着那只狗,挺开心的。他说我怎么活得都不如一条狗?现在狗还可以悠哉悠哉在那里散步,现在一百个人里面,不知道有几个人能悠哉悠哉散步了。结果他就去请教他的导师。他说老师,《论语》第一句话就说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」,怎么我觉得人生读书很苦?结果他老师跟他讲,我跟你一样。所以刚刚问大家一个问题,你希不希望你的孩子的人生跟你一样?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要解开的疑惑,苦在哪、苦从何来,得搞清楚,不从苦的根源解决掉,苦是不可能减少的。结果他老师这么一跟他讲,他还不死心,他去问他系里面最受欢迎的那个老师,又问他,孔子讲「不亦说乎」,怎么我这么苦?结果这个老师跟他讲,人生本来就是这样!诸位学长,人生假如一定要苦,你还想不想过?那人生假如一定要苦,那不就叫自讨苦吃吗?不就叫自掘坟墓吗?刚刚讲的这个故事,经典没有这么讲,是吧?经典说「种瓜得瓜,种豆得豆」,你种下好的、幸福的种子,以后就开好的花朵了。

 

所以,怎么「解惑」就很重要了,当父母的、当领导的、当老师的要能解惑。那现在你的孩子问你,「妈,人生怎么这么苦?」诸位学长,我们要怎么回答?苦、乐主要的都在他心态的问题,他贪求、他患得患失了,苦就来了。一个人能平常心,一个人能不自私自利,一个人能知足常乐,他就不苦了。所以俗话说「人生解知足,烦恼一时除」。所有的苦,三个字就讲透了,叫「求不得」苦。所以我们给孩子的人生态度,从小就不要贪求,懂得付出,他就能体会什么叫「为善最乐」、「助人为乐」。

 

大家看过「暖春」这个片子没有?大家想一想,小花苦不苦?那个片子里面就已经告诉我们谁最苦了。谁睡得最不好?那个镜头出来,都是在那床上翻来翻去,是吧?谁?婶娘。你说她挺凶的,可是她最苦,晚上都睡不着觉。所以那个很凶的人你不要跟他计较,他晚上都睡不着觉,他有时候还得吃安眠药,是不是?每天发那么大脾气,心都静不下来,还得吃药。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。小花什么都不求,她就没苦。她乐在哪?「我最喜欢看爷爷笑」。她的乐在哪?报恩!这是她的快乐。你看那个镜头好几次,每一次拿着考卷跑回来,「我又考第一了、我又考第一了」,找谁?找爷爷,他高兴。所以人生都是在感恩当中、都是在报恩当中,她一定幸福的。

 

而且,我们看小花,她快乐在哪?「恩欲报,怨欲忘」,小花的功夫很好,她是怨不生,她连个怨的念头都不起。一般的人说,「妳怎么这么傻?」到底谁傻?是不?不计较的人、不把任何人的不好放心上的人,傻吗?那叫会过日子。常常把别人的不是都放在心上,那叫自己找罪受。你看邻居问小花。怎么讲到小花来了?人生如戏,这个戏里面都有很多学问的。邻居问她,「妳不恨婶娘吗?」「婶娘不是坏人,你看上一次她带我去的时候,她也没有把我给人。」她婶娘连做不好她都记她那一点点好,有没有?明明是带她要去把她送人,结果她追她婶娘追到婶娘的脚踏车不是倒下去了吗?后来没把她送走。她就记那个没送走,她都不记那些什么把她带去哪,都不记,就记住她没有把我给别人,就专记别人的好,她就乐了。

 

那我们说到这里,我们的亲人、我们的孩子,有没有这样的人生态度?有没有快乐幸福的人生态度?他现在有了,他以后一定幸福;他现在都是在求不得的痛苦当中,哪怕他以后再有钱、再有地位,苦会愈来愈多而已,没有侥幸的。所以科学家研究出来,他们统计,一、二岁的孩子一天平均笑一百七十次,成人平均一天笑七次。我们想一想,这叫愈活愈怎么样?人生是追求幸福快乐,怎么愈活愈笑不出来了?这个都是我们值得去深思的问题,笑不出来就是太多的苦,就是太多的执著、太多的贪求了。所以,说实在的,刚刚跟大家交流,这都是接触老祖宗的教诲才慢慢明白的道理。

 

我从小就是得失心特别重的,然后一到考试就紧张得不行,考大学联考还吃两颗镇定剂,结果吃了还是没睡着。你说人都被自己这些错误的心态搞得是累得半死,不是自己累而已,全家跟着累。我考大学,那是全家总动员,都在那紧张的气氛,刚好一台车五个人,四个人陪考。我们就有同学,性格就非常的豪爽,人家遇到考试很轻松,「爸妈都不用去了,我自己去就好」,拿个矿泉水就走了,家里像没什么事一样。结果我去考试,看到我一个同学,他妈妈陪他来考,打了招呼,他妈妈就说了,「礼旭,你怎么这么有福气,两个妹妹都来陪你考试」,我还没考,已经心情很郁闷。「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」,我还没进考场就遇到这个皱眉头的事情。结果进去考试,写了没几题,感觉镇定剂还是满有效的,它在发挥药效了。所以第一科就考中文,我没考及格,那后来大学就考得不是很好。

 

从小就是这样。初中为了要编进好的班级,英文考了九十八分,哭了两个小时,因为没有一百分,就为了那两分可以哭两个小时。然后还打电话给我爸,我爸:别哭了、别哭了。我的得失心都是有赖于父母他们的豁达,慢慢把我调过来的,不然实在太严重了,现在可能都得忧郁症了。所以我记得我毕业的时候,我有一个同学,他三年都跟我是初中的同班同学。毕业的时候,我们就有一个纪念册,拿给每个同学写几句话,给我们做纪念的。我那个同学跟我三年同班,他就画了一个小男生,然后滴了几滴眼泪。你看,初中一年级的事他都把我记住了。

 

所以确确实实,人没有遇到经典,他的人生真的是黑暗,染上太多错误的思想、错误的价值观,自己都不知道。接下来讲:

 

【人非生而知之者,孰能无惑。】

 

这个『孰』就是指谁能无惑。而孔子也说他『非生而知之』,但是孔子是「敏而好学」,他非常的用功、非常下功夫。孔子是「学而不厌」,学习非常的积极、快乐,「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」,读书之乐都忘了自己现在几岁了。所以人都不是「生而知之」,都需要透过经典的教育来解决他人生很多的不明白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0日17:06:52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5516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