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文—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(第17集)蔡礼旭老师主讲

 

【古之学者必有师。】

 

意思就是,古代的读书人、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。所以我们中华文化特别强调要有师承,透过老师的教诲,能领受古圣先贤的智慧,所谓「正法无人说,虽智莫能解」,用聪明是很难能够理解,很难能够承传古圣先贤的大道。而孔子他也是尊崇师承。其实我们求学问,时时都以孔子的风范来效法、来要求自己就对了。所以学儒就要学孔子。孔子在《中庸》当中有提到,「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」,这个就已经写出来孔子求学问的师承所在。这个祖,那就是以尧舜禹汤的学问为正宗,来效法、传承;这个述字,我们常说「继志述事」,一般用在儿子能够继承父亲的志向,都用继志述事,延伸到一个民族道统的承传,也可以用这个述字。所以孔子他求学问,他是非常有远大的目标志向,孔子要学,他就是要能够承传起整个民族的文化。

 

而且孔子在面对危难的时候他都不怕,他说上天假如要把中华文化承传下去,任何人都杀不了我。大家有没有这个信心?文化要透过我承传,任何情况我都不会有危险。当然,你不可以自己跑到高速公路上面去,这个就有点反常了。是说真正面临一些很危险的时候,孔子都有信心,老天爷会保佑,古圣先贤会保佑,不担心。所以「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」,以天下、以文化兴亡为己任,「天不能绝」。所以,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孔子的使命,以及孔子他对于这个道理的信心。所以孔子是「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」。这个宪就是效法文武周公他们的学问、他们的治理国家的这些智慧,这个就是孔子他的整个承传,都是从我们这些古圣先王的教诲当中,他去学习、他去力行、他去感悟的。接着提到:

 

【师者,所以传道、授业、解惑也。】

 

这一句话对于要从事教育工作者就非常非常重要,就非常明确的讲出了一个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。我们各行各业都有不同服务大众的职责、使命所在。所以『传道、授业、解惑』,假如现在的人不知道什么是「道」,不知道人生的真相,有很多的疑惑,那从事教育工作者就失职了。而这个道,其实万物都有它自然的轨迹,所谓「道法自然」,这个整个星体的运行都有它的道、它的轨迹。天地如此,其实人也有他做人应该遵循的常道,我们熟悉的五常,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。

 

所以,在《孟子》当中有一段话就可以阐述人一定要学做人的常道。《孟子》里讲到,「人之有道也」,人假如「饱食、煖衣、逸居而无教,则近于禽兽」,圣人担忧这个情况,「圣人有忧之,使契」,这个字念「谢」,「为司徒」,这个司徒就是教育部长,「教以人伦」,父子、君臣、夫妇、长幼、朋友。这个是在《孟子.滕文公》第三的经文当中。这段话提到的,人之有道,人应该有他做人的道理,假如人不懂做人的道理,每天吃得很饱、穿得很暖,然后很放逸,无所事事,又没有教育他,他的行为可能就偏近跟禽兽一样。这一段话我们想一想,假如一个年轻的人每天就是吃饱穿暖,他也不懂得做人的道理,他对家庭也没有责任感,那他过的日子就是放纵享乐的人生,做出来很多行为则近于禽兽,都有可能。所以圣人有忧之,有担忧了,赶紧让契为教育的负责人,来教导这个五伦的道理。

 

从这一段文章我们也感受得到,「传道」,这个道最重要的还是要从「五伦大道」来传承起。而这个五伦当中,事实上,从父子有亲的天性,孩子对父母的爱,延伸到对兄弟姐妹、对家族,再延伸到对邻里乡党,之后对社会大众。其实这个道也就是仁慈博爱,所有圣贤、所有优秀的民族他们的教育,其实核心就是一个爱的教育。所以,孟子讲,「仁也者,人也。合而言之,道也」。我们在《三字经》当中说到,孟子是「讲道德,说仁义」,孟子对很多事理开显得非常的透彻。所以刚刚我们读的这一段,可以了解到,人一定要受伦理道德的教育,不然会近于禽兽。而孟子这一段话又讲到,仁爱,仁也者,人也,这仁就是每一个人天性里都有的。而合而言之,就是人他只要时时处世待人都能够用仁爱的心,一个人跟仁爱完全结合在一起,念念能为人着想。我们看这个仁字,两个人,想到自己就能够想到他人,其实处处都有仁慈之心,这个人就是在修道,在道中了。所以传这个道,其实就是传这个爱心。古圣先贤的教育,核心真的就是爱的教育,从爱父母到爱一切的人,爱一切的生命,核心还是一个爱字。这是传道。

 

而事实上,任何一个行业都有道。在医学界有医道,商业有商道,当领导有王道,扮演任何一个角色、任何一个行业,都要符合伦理道德,才在道中。所以现在为什么很多乱象出现?因为各个行业假如没有遵守这个常道,乱象就出来了。我们想一想,假如医生没有医道,会怎么样?假如老师没有师道,会怎么样?假如医生都想要开宝马的,老师都想开宾士的,那这个很麻烦了。在古代,这两个行业是最受尊重的,因为他们重道,重道义、轻利益,尽心尽力救人的生命、救人的慧命,重义轻利。但是假如没有在常道当中,转过来变重利轻义,那就很麻烦。所以这个传道太重要了。

 

尤其像我,我是教小学的,我看报纸,看到任何犯罪事件,我都会觉得很汗颜,因为任何一个犯罪的人都读过小学毕业了。那我们守在小学这个岗位六年,有没有把做人的道理教给他们?假如有,他应该不会走到这样的地步才对。我们当老师的要常常这样反思,任何的社会现象离不开我们的教导。然后再拉往前去,每一个人又从家庭出来,所以人会出状况,父母的教育也是一个关键。所以《三字经》讲得很清楚,「养不教,父之过,教不严,师之惰」。这个是「传道」。

 

「授业」,讲授学业。而这一个业字,说实在的,学业是要学习成为有学问的人,而学问是拿来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的,那才叫学问。不能学习了东西只是拿来考试,考完之后,什么也用不上,那这个就跟我们的人生目标它不是很相应了。应该是学习了道德学问,都能够利益家庭、利益社会才对。所以这个业字,学业它包含学了以后,懂得如何经营人生、如何经营家道、如何经营事业,授业里面要包含这样的格局才对。所学的东西都是能扩宽学生的心量,能让他时时以一生幸福来思考、来经营,甚至于能让他懂得怎么样成就他后代子孙世世代代的兴旺,授这样的学业、学问才对。

 

而我们看到现在好像经营人生这个概念很模糊。我都感觉我自己在念初中、高中的时候,哪有想什么人生这两个字?就想说这一次考试能过关就好了。然后一考完试,就好像没什么事情可以做,就好像要去娱乐一下,去happy一下,把时间二十四小时给它填满。真是蹉跎光阴!所以假如没有一个远大的目标,人生的经营往往会变成只是在欲望的追求、享受而已。尤其,假如从小就很会玩,很爱玩,父母他什么要求都给他,这个就是从小就享福了。从小享福,我们刚好上上个礼拜,大家一起学习过「训俭示康」,我们想一想,假如一个孩子从小就是很会玩,很会花钱,他往后的人生会怎么样?我们看,在很多古文当中都可以看到,古人他特别会分析整个事物的发展,他能看得很远。

 

所以今天有一个说法,「小朋友他想要怎样就让他自由,就不要管他了,他想玩什么就让他玩吧」,天堂,就享乐了。享乐,「由奢入俭难」,他就花钱花习惯了。结果一出社会,他因为花了很多钱,还没赚钱就已经负债了,信用卡好几张了,所以一入社会,他就必须要赶紧赚钱还钱。而且他还不能没有那一份工作,因为没有工作他就还不起钱了。所以他去赚钱,他想着我一定要工作能不断的爬升上去才能赚更多的钱,不然我还不起钱。所以都是想到自己的享受、自己的名利,看到同仁,感觉都是对手,他会跟人家嫉妒、他会跟人家对立,那他在职场当中就喘不过气来,像打仗一样,「我不能输,别人可以输,我不能输」,战场。工作了一辈子,因为享受习惯了,都在负债。很多人假如是这样子经营人生,等他生命结束的时候,他还在负债,有很多这种情况。

 

所以他必须在他成年的时候,用大量的精神、大量的时间都在赚钱当中,他就忽略了家庭的经营,最后可能离婚了,最后可能孩子都没管好。现在这种家庭状况太多了,俗话讲的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」,现在还不只一本,很多本。太太有太太的问题,儿子有儿子的问题。为什么?没传道。婆婆有婆婆的问题,丈母娘有丈母娘的问题。每一个角色都有正道才对,要学才能。结果,忽略了经营家庭,问题出来了,孩子不孝顺,晚年没人管,很多西方国家,人老了就在养老院里面,坐吃就等死了。人中晚年之后能不能幸福,完全来自于他有没有家庭的温暖、有没有天伦之乐。所以,假如是享乐的一个人生方向,这个往后发展一定是不平衡,一定会有种种情况出现。我们老祖宗走的人生,他是很循序的、很稳健的、很全面的发展,来经营他的人生,不能只有事业,没有家庭,这个都错误的。

 

其实在西方的经典当中也是强调,任何的成功都弥补不了家庭的破碎,也是很正确的。但是问题就出在现在这个时代,东方人忽略掉了孔孟的教育、圣贤的教育,西方人忽略了宗教的教育,整个人生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,然后就追名逐利,就失去平衡,都很痛苦,心灵空虚,得不到家庭的温暖。所以今天假如贪心愈来愈长,最后铤而走险,就触犯法网,现在听说监狱愈盖愈大,都装不进了。或者放纵了,放纵欲望,那他行为偏颇掉了,醉生梦死,过著禽兽不如的生活就有可能。或者很迷茫,追名逐利,最后是麻木不仁,整个机械式的工作生活,到最后就很麻木,每天还要应酬、喝酒,回来就躺在那里睡了,家里的人都很少沟通,甚至于家人最后都形同陌路,不打招呼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10月20日17:06:52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5516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