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文—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(第7集)蔡礼旭老师主讲

文言文—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  蔡礼旭老师主讲  (第七集)  2010/5/29 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 档名:55-028-0007

play-sharp-fill

视频下载MP3下载

大家下午好。我们上一节课主要谈「陈情表」,谈《八德故事》里面孝的「绪余」。今天一开始我们接着看《论语》里面谈到孝悌的教诲,在我们《古文读本》十六页。提到这个孝悌,我们很熟悉一句话,「尧舜之道,孝弟而已矣」,尧舜传下来的道统其实都是阐明孝悌的德行、道理而已。为什么孝悌这么重要?我们看到《论语.学而第一》第二章这段经文,我们来看一下:

 

【有子曰:其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鲜矣。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。】

 

这个经文事实上每一句其实含义都很深远,所以我们不只是看到这些文字而已,文字背后的义理我们要用心去体悟。有子也是孔子的弟子之一,而且跟孔子长得很像。所以祭祀孔子的时候,请有子上座,因为他跟孔子长得特别像。当然,跟孔子特别像,「相由心生」,修养应该也是很不错的。而我们看到经句一开始就说,『其为人也孝弟』,这个人做人处世非常有孝悌的德行。我们想到《弟子规》开头就说,「弟子规,圣人训」,《弟子规》是孔子、孟子古圣先贤传下来的教诲。而这些教诲当中都是谈做人,而做人当中最重要的首先就是「首孝弟」。我们应该是第一节课有跟大家探讨到,这个孝是德行的根本,「德之本也」。而且是孝心开,百善皆开。

 

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我们上次画了一个图,根是孝,悌忠信是本,礼义廉耻是枝干,仁爱和平是花果?大家的表情好像没有听过,这是很正常的。一般统计要听二十一次才会记住,才听第二次不记得太正常了。所以,孝悌是人的根,忠信是本,礼义廉耻是枝干,仁爱和平是花果。这棵果树就好比是一个人的人生来比喻,它要开好花,结好果,它得从根本好好的培养它。我们之前也跟大家探讨过,「兄道友,弟道恭,兄弟睦,孝在中」。悌是从孝心流露出来的德行,忠亦如是。一个人能尽忠于父母,他才能尽忠于他人。他连父母对他的期许他都吊儿郎当了,他怎么再去为他人尽忠?不可能。忠是「亲所好,力为具」,都是从孝当中流露出来的德行,孝心开了,他各种德行也会开。

 

我们看到,这个孝悌忠信,很重要的,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我们冷静去看,其实所有的教诲都不外乎这五伦八德,不外乎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,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我们看这一段经文,他抓到了修身是本。而怎么修身?孝悌是修身的根本。所以《大学》里面说,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」。我们老祖宗修养自己,成就自己的家庭,成就自己的人生都要把根本先找到,『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』,自己的学问才能成就,自己的家道、自己的事业才能成就。根坏掉了,这棵树铁定是死了,哪怕它现在看起来很漂亮,撑不了多久。

 

我们看到这个经文里面讲,「其为人也孝弟」,这个「孝弟」就是抓到修身的根本了。『而好犯上者』,这个「犯上」是指在家庭当中。他有修身的基础了,他能齐家。一个人孝悌了,孝顺父母,恭敬长辈,他不可能对他的父母跟长辈无礼。而好犯上者,『鲜矣』,这个「鲜」就是很少,其实意思就是不可能。他有孝悌的存心了,恭敬长者了,不可能冒犯、忤逆他的父母跟长辈。这个再延伸,就是他不可能去忤逆他的师长,这个是在学校,不可能忤逆师长。延伸到社会团体,他不会忤逆他的领导,忤逆他工作里面的长者。所以我们看到,为什么我们几千年的文化特别重视家庭教育?因为一个人处世待人的态度是从家庭当中形成的。大家感受一下,这孝悌二字很微妙。在家是对父母,对兄长;到学校是对师父,对师兄、师弟;到单位去,他不管学哪一门技能,他到哪一个行业,他跟着这个师傅学,还是待他就好像自己的父母一样恭敬,跟着他一起学这一门技能的,那也是他的师兄弟。都是孝悌二字延伸到学校,延伸到社会团体,都是一个家道的延续。而人真正能孝悌存心了,他走到哪里,真的把所有的朋友当兄弟看,「四海之内皆兄弟也」。对他有恩的领导、长者,他像自家的长辈、父母一样的回报他的恩德。

 

诸位学长,我们现在讲到这里,感受到这种心境没有?很难感受。可是我们看我们父母那一辈可以感受得到。我们父母那一辈可能,比方说他学剪头发,他学修汽车,他们很可贵在哪里?能力有了,常常都去看望教他的师傅,给他送好吃的,送好穿的,一辈子都不忘这个恩,这是有孝悌基础。像我们现在年轻人一学会了怎么样?好,终于学会了,马上对着干,跟他抢生意,是吧?所以有孝悌存心,感恩、恭敬,终身保持不失,他立住了做人的根基了。不忘恩负义才有根基。所以在家庭里面不可能冒犯他的长上。

 

而一个人不冒犯长上,『不好犯上,而好作乱者』,这个「作乱」就是在国家、团体里面搞破坏,作乱,这个是指在一个国家天下当中,他不可能作乱。因为他已经有尊重、恭敬的态度了。他的心境,就好像我们想一想,今天父母长辈有错了,我们只有一个心境,「亲有过,谏使更」,为父母长辈好,只有这个目的;「怡吾色,柔吾声」,想尽一切方法,非常柔软、恭敬、善巧方便的去协助父母、长辈改过。有没有哪一个儿子很有孝心,父母做错事了,然后这个儿子说,好,把他废了,我跟他断绝父子关系?有孝心的人不会这么干的。所以,真的有孝心、恭敬心,有忠诚的人,他怎么可能会作乱?他把父母视作一体,把领导也是视作君父,一体的态度。就像《孝经》里面说的,「进思尽忠,退思补过,将顺其美,匡救其恶」,时时刻刻都想着,我怎么协助我的君父、我的领导,尽心尽力。连离开朝廷了都还在那里想,怎么样善巧的提醒领导人他的问题在哪里。领导者有好的理念,不断的协助他、辅助他;有不对的地方,怎么样去匡正、辅正他。所以,其实这一句话里面都已经提到修身、齐家、治国的道理都在孝悌的德行上。

 

现在整个社会说找不到忠臣,都是犯上作乱的人,问题出在没有孝子。所以没找到根,怎么也解决不了问题。就好像一棵树,问题在根上,然后出来的叶子、果实不好,我们就想方设法在叶子、果实上处理,怎么处理还是解决不了问题,得从根上解决。而社会出不了人才,家庭也很有责任。一个人德行的根基从家庭扎好的。所以《三字经》特别告诉我们,「养不教,父之过」,父母过;当然,「教不严,师之惰」。父母、老师都有责任把孩子教好。这里提到「君子务本」,一定要抓到德行的本、做人的本,「本立而道生」,他的学问、道德,他的家庭,才能够立得住,才能承传下去。

 

所以『孝弟也者,其为仁之本与』。而且,我们其实处世待人,都要行仁道,仁慈待人。而一个人仁爱心的根也是从孝悌当中延伸出来的。他连父母、兄长都不爱,他怎么可能会去爱别人?而我们中国人,我们这个民族,特别重视教育,而教的最重要的就是教孝悌,就是教仁爱,所谓「爱的教育」。整本《论语》提仁爱提了超过一百次。而仁爱的根我们也找到了,就是在孝悌上。好,这个是有子给我们有关孝悌的一个教诲。

 

再来,是第二个:

 

【孟懿子问孝。】

 

在孔子那个时代,孔子是鲁国人,鲁国那个时候已经被三家大夫掌了权,反而君王比较没有权。三家叫季孙氏、孟孙氏、叔孙氏,这三家专权。我们讲到专权,就提醒我们,其为人也不孝悌了,所以才会犯上。这个孟懿子,他的父亲临终的时候就交代他要跟孔老夫子学礼,所以他也是孔老夫子的学生。因为他的父亲曾经有一次不懂礼,做出来让人家很羞辱的事情,所以他终身很难受,赶紧交代孩子要跟孔老夫子学礼。而孟懿子问孝的时候,孔子说,「无违」。

 

【子曰:无违。樊迟御。】

 

『御』是驾车,樊迟驾车载着孔老夫子。结果孔子回答孟懿子『无违』。接着樊迟驾着车载孔子,孔子就告诉他:

 

【子告之曰。】

 

告诉他:

 

【孟孙问孝于我,我对曰无违。】

 

结果樊迟这个学生说,什么意思?

 

【樊迟曰:何谓也。】

 

在这里我们看到孔子跟学生的互动,是孔子主动问樊迟:我刚刚说「无违」,你知道什么意思吗?樊迟说:不知道。这个也提醒我们,樊迟当学生,好不容易跟着夫子出去,遇到一个机会,他的同学孟懿子问孝的道理,这么好的机会,是学习的一个难得的因缘。结果这个樊迟连问也没问,不懂算了,就不懂了。还得孔子主动的问他,你懂了没有?所以《弟子规》告诉我们,「心有疑,随札记」,每一次学习的机会都很难得,一有不懂,记下来,赶紧请教。所以「学问、学问」,要学着主动问。假如不主动学习,常常在孔夫子旁边,还帮孔夫子驾车,每天还陪着,能不能学到东西?还学不到。所以这么好的因缘他当面就错过了。

 

而我们现在,其实有疑问主动请教发问这个习惯没有养成。我们想一想,我们都不主动问,请问我们的孩子会主动问吗?我们时时要想到,哪一些好的习惯我们养成没有?教育最重要是身教!我们常常在那里,「你要好学,你要好学」,都是要求孩子的,不是要求自己的。要求学生、要求孩子,自己不做,会形成学生跟孩子不服气,「你都不做,只叫我们做」。可是我们先做了,这个德行就像一阵凉风吹过去,孩子很容易接受的。结果这个樊迟不知道什么意思,孔子就讲了:

 

【子曰:生,事之以礼;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。】

 

其实就是最强调的,要守住为人子的规矩来侍奉自己的父母。你说,那『生,事之以礼』是什么意思?怎么做?其实我们学过《弟子规》之后,再来看这些《论语》的句子就很容易理解了。怎么「事之以礼」?「父母呼,应勿缓」,这才是礼敬;「父母教,须敬听」,这都是「生,事之以礼」。「父母教」,讲我们一句,我们顶九句,「一言九顶」,这个就有违了,违逆父母,不是「无违」。「父母责,须顺承」,而且是「冬则温,夏则凊」,这个都是事之以礼。这么去做了,父母一定会非常的欣慰、欢喜。『死,葬之以礼,祭之以礼』。都能照礼行事,那父母生的时候,非常的欣喜有这样孝顺的孩子;而他往后的大事,生死大事,他知道孩子一定会尽心尽力去操办,以至于都能够「事死者,如事生」,「祭之以礼」。

 

而这个祭祀,其实不只是展现了儿女、子孙的一种孝思,更难得的是把这个慎终追远、饮水思源的心境传承给了后代了。所以我们这个民族为什么可以绵延五千年不衰?跟孝道、跟重视祭祀,缅怀祖先,饮水思源,有很大的关系。连祖先都不忘,怎么可能会忘了自己的父母?这个是《论语》里面「为政篇」教导的孝道,「无违」。所以我们要做到无违,也是时时依照《弟子规》的教诲,依照礼的教诲。这个礼其实就是天地之序,人与人当中很自然的道理,自然的一个伦常,都包含在这里面了。

 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9月11日11:36:44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5341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