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言文—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(第7集)蔡礼旭老师主讲

 

再来,我们看下一句:

 

【孟武伯问孝。子曰:父母唯其疾之忧。】

 

当然,我们从这几句可以看到,孔子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,叫因材施教,每一个学生问的,答的都不一样。显然是针对他每一个学生目前的状况来教育、来提醒他。可能这个孟武伯身体不是很好,所以孔子讲,『唯其疾之忧』。诸位学长,我们看到这一句最关键的字是哪一个字?这个「唯」字很有味道,当然「疾」也是很重要。但是为什么用「唯」?就用「父母疾之忧」就好了,还用「唯」?我们从经典当中来学习孝道,而孝道是做人的根本、做人的标准。这些道德标准不会因时代而变,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句子都要效法这些精神。今天假如孔子说,「好,孝道,我这一代降一点」,那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开始降了,降到现在会变成什么样?标准不能乱变的。所以我们看到这些经句,都要承传这些精神,不然我们说,「不行了,我这样就好了」,那我们的下一代呢?那就只有这样就好了。那以后就不像人了,二、三代下去就不像人了。

 

我们看,儿子的标准,是唯有生病的时候父母才担忧他,平常没生病,不担心。那就代表孩子的德行让父母不用操心。我们今天去工作了,父母还得要,「会不会跟同事不高兴,吵架了?」那都是不孝!还要让父母说,「现在娶妻了,会不会跟媳妇吵架?」不孝!「现在都生孩子了,会不会教孩子?」还得让父母这么挂虑,不孝!但是,大家冷静去感受一下。我自己的父亲,因为我是从小,我们是三代同堂,爷爷奶奶看着我们长大,从我的感受跟记忆当中,三十多年来,我的爷爷奶奶没有因为我父亲哪件事让他担心,皱一下眉头,我没有看过一次。所以以前的为人子,尤其是长子,特别有那种担当。他是要让父母早点过好日子,他扛起来,他怎么还忍心让他的父母操心他的事,操心他的工作、夫妻、孩子,他不愿意让父母操这些心的。这个就是标准,不能让父母多操心,要赶快成就自己的德行,还有工作能力。不然还父母在那里,「我这儿子的能力我看找不到工作,混不下去了」,这都是不孝了。以前的人为什么道德、才能能提升得这么快?他有一个责任心,他有一个孝心的动力,自强不息。

 

所以,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不生病,除非他完全照《黄帝内经》去做,活到一百多岁。一般可能不注意到了,感了风寒什么的,饮食没有平衡,金木水火土这五行失调了,还是会生病。生病了,这个时候父母才担忧,其他不担忧。所以也告诉我们,德行父母不担忧,更不可能因为犯法而让父母操心、痛苦,他更不可能做出这样的行为。所以这个「疾」,除了生病以外,你今天说,他去赌博了,父母会很痛苦、担心,没面子。他吃喝嫖赌了,这个都是人家公认不好的,父母一定会操心的,不会不操心的。所以,不可能去犯法,也不可能去做这些不好的习惯,一般人看到的不好的习惯他不会去做。

 

可是,父母除了生病的一种担忧之外,它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是现在人比较容易忽略掉的,就是,这个「疾」就是他一些习惯会损害到身体,父母会担心。其中哪一个习惯?就是夫妻之间相处要懂得节制欲望,这一点父母也会担心。这个在现代特别严重,因为西方东进,人对欲望愈来愈开放。所以大家想一想,现在男人能够安享天年的,十个里面有几个?九个半都不行了,是吧?以前的妻子懂这个道理,夫妻都懂这个道理,互相爱惜,不会放纵欲望。

 

在《寿康宝鉴》这本书,这本书大家要看,很重要,里面就有一个真实的例子。有一个读书人上京赶考,结果还没考完,太想他太太了,考不下去了,跑回家来了。诸位女士,妳的先生太想妳了,都不干了,跑回来妳高不高兴?高兴,「心里只有我」。所以现在人情歌听太多了,有时候认知、判断都错误了。一个男人没有远大的志向,妳跟他一辈子铁定完蛋。结果赶回来,晚上才赶到,而且是连赶好几天,路途遥远,在那儿累得半死。他爸爸一看到他非常生气,把他抓起来,关起来,关到一个房间里面去,然后还骂他,明天我好好修理你。结果隔天天亮了,他爸爸很晚才去开门,结果开了他的门,也没骂他,也没处罚他。他正在那里莫名其妙,我爸昨天气成那个样子,怎么今天都不打我了?突然传来一个消息,他的一个同学一起去考试,结果他这个同学也太想他太太,两个人一起跑回家。

 

所以诸位学长,人的念头是会互相感染,所以人连起念头,起不对的念头,都在造业。比方说有一个人打呵欠,你会突然觉得,怎么二、三个人好像接二连三?比方说有一个人打瞌睡了,会起连锁反应。不过我们都是一家人,打瞌睡没关系。因为,最想打瞌睡的时候不打瞌睡,可能后面半个小时、一个小时都在那里晃,不如痛痛快快睡他个十分钟,是不是?边际效应最好。你后面还可以赚半个小时,好好听,是吧?不过有一个规定,打瞌睡的时候只能前后打,这样不会影响前面的人的灵感,你在那儿点头,他愈讲愈起劲。你假如打瞌睡是摇头,那他会没灵感。好,所以会互相影响。

 

所以他这个同学跟着他一起赶回来。隔天早上他听到了一个消息让他非常震惊,就是他这个同学赶回来之后,隔天就暴毙死了。他突然明白到为什么他爸爸昨天要把他关在那个房间里面,今天出来又不打他。其实他爸爸就是怕他,赶了长途连夜跋涉,那个身体状况是非常的耗损,这个时候夫妻还行房,会有生命危险。他爸爸懂,赶紧把他关起来,先让他缓下来。结果隔天,你看他的同学不懂,家里也不懂,没提醒,他的同学就这样就死了。所以《寿康宝鉴》里面讲得非常清楚,包含,不管男女,生病没有调养好,再行房的话,都会让病更严重。所以人往往就是在不经意当中身体有很大的损伤。比方说人最容易病情加重就是在他觉得病快好的时候,就特别容易再加重。所以至于夫妻相处还有哪一些要注意的,请大家可以看这一本《寿康宝鉴》。懂了这些道理,父母才不担心,才懂得怎么样互相爱惜。好,这个是父母唯其疾之忧。再来:

 

【子游问孝。子曰:今之孝者,是谓能养。至于犬马,皆能有养;不敬,何以别乎。】

 

这个是对父母恭敬,我们在前面跟大家谈过了,你是发自内心的恭敬、孝敬父母。不然那个『犬马』拉着主人,不就跟那个「犬马」侍候牠的主人一样了吗?所以,人侍奉父母有恭敬,畜生侍奉主人,牠缺了这一个恭敬的态度,是有差别的。

 

好,这个是《论语》里面讲到孝悌的这些经句,这个要背。我们现在要背的是「礼运大同篇」,然后「陈情表」,孝的「绪余」,还有这里,《论语》,「论孝悌」这个部分,这四个部分。有没有学长觉得这么少,太小看我了,放马过来,是吧?这个多读,很受用的。因为我们读熟了这些教诲,我们遇到境界的时候就很能提得起来。

 

接着我们来看,因为我们谈的都是孝道,为人子之道,我们接着来谈为人父母之道。父慈子孝,父母懂得慈爱,懂得教育孩子了,孩子就有德行。我们翻到七十四页,诸葛亮「诫子书」。诸葛亮先生我们是比较熟悉了,魏晋南北朝,三国时代的人,是在汉朝末年,三国鼎立的这个时代。而诸葛亮先生,他是政治家、军事家,也是思想家、教育家。这篇文章是他五十四岁的时候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篇文章。

 

《易经》里面六十四卦,其中有一卦叫家人卦,这个家人卦里面讲到,为人父母要「言有物,行有恒」。言有物就是父母讲出来都要有东西,都要是圣贤的教诲,都要让孩子听了受益,懂得怎么做人。一个人讲出来的话都是符合经典的教诲,孩子会打从心里佩服父母的修养。当然行有恒,不只讲的是道理,做出来一定跟自己讲的相应,言行一致。而且,这个恒还表现在说出来的道理都是做给孩子看,而且是终身保持这些德行。我们接着来看,诸葛亮他讲的这些道理,他自己确确实实是完全做到了,传承给他的孩子了。今天假如他做不到,谈出来,心里都发虚。好,我们也从这一段教诲当中,可以体会到诸葛亮他的人生态度,以及他求学问的心境。我们把它念一遍,大家一起来念一遍,预备起:

 

【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,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淫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治性。年与时驰,意与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。】

 

诸葛亮讲到,君子的德行,他的风范,『静以修身』,这个「静」,静思、反省。以前有德行的人他常常会静下来反思自己,就像曾子说的,「吾日三省吾身,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」我们看到的,要求自己,在君臣关系当中有没有尽忠?在朋友关系当中有没有守信义?传不习乎?在师生关系当中,有没有把孔夫子的教诲能够真正去落实在生活工作、处世待人当中?人能这样去反思,才叫修身。为什么?修身是修正行为,能够时时冷静下来反省,才知道错在哪,才能改正,所以「静以修身」。我们旁边刚好有一个湖,静水照大千,人静下来,就好像那个湖面很平静,才能把周围的这些树木、东西照得清清楚楚。相同的,我们的心真正静下来了,才能看清我们今天这一段时间有哪里做得不妥当的地方。所以人的一天再怎么忙,都要有静下来的时间。所以修行人常说要做早晚课,早上提醒自己,晚课反省,今天有哪些做得不妥当的,对照对照,这个也是静以修身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9月11日11:36:44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5341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