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141集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温家宝总理二OO九年二月在剑桥大学演讲,讲了一句话,那是一针见血。他说,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道德缺失,一些人见利忘义,丧失了道德的底限,导致了这场金融危机。这话说得太到位了,金融危机是人为因素,其根源就在于见利忘义。金融的机构为了利益,为了自己的利润,不惜发放大量的贷款,这叫次级贷款;然后又把这些贷款的债权重新打包成为债券卖出去,把风险转移到社会上;然后又把这些钱收回来继续放贷,又一轮的次级贷款放出去;然后又把债权重新打包又卖成债券,你看看,把一点点的风险可以扩大几十倍,所以稍稍有一点利率的波动,立刻就出现金融危机。见利忘义,短期行为,难道他们不知道这个风险吗?知道,仍然铤而走险。这就是所谓的「小人行险以侥倖」,他侥倖以为,看看能不能突破,反正出现危机也不是他一个人扛,大家给我扛,风险大家去担,利润我一个人拿,他觉得值得。在盈利率跟风险的这个座标盘上,他看到应该这麽做,应该铤而走险,他完全用利益来计算他去不去投资、去不去放贷。所以政府如果没有在道德教育上加强,只是在这种形式上补漏子,不行的,补了今天,补不了明天,明天的危机可能更大。所以最重要的是回归到道德教育上,这才是真正的利民,惠而不费。

 

第二,『择可劳而劳之,又谁怨?』这是解释劳而不怨。在邢昺的注疏裡头,他引了「学而篇」孔子的话说,「使民以时,则又谁怨恨哉?」为政者要劳民的时候,要动用民力了,譬如说兴建公共设施,古时候要兴建桥梁、开荒、修路等等,现在更多了,凡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民间的劳力。这裡说,「择可劳而劳之」,就看该不该这个时候劳民。那古代农业社会,要「劳民以时」,要看着时间,一年当中选择农閒时期,百姓比较清閒的时候,你再去动用民力,这就不会招致人民的怨恨。假如你在农忙的时间去拉壮丁,劳民,那人民就会怨恨了,而且他没有时间耕种,错过了农时,来年没有收成,这也是国家的损失。

 

现在很多国家不是以农业为主,是以工业为主,甚至像我们香港这裡是以商业为主,这个使民以时,就是你要看经济的週期,这要活学活用。如果是现在的经济建设非常旺,大家都很忙,那你就不要再去搞太多的一些不必要的或者是不急的建设。如果经济不是那麽景气的时候,这时候政府可以拉动内需,在这个时候搞经济建设,一来可以刺激需求,创造就业,刺激经济发展,而且能够把这些建设做得更好,因为有更多的劳力,这个就需要政府领导他有这个智慧。如果是超过了自己能够负荷的力量,这些项目就不要去接。譬如说一些大型的项目,国际上的项目,我们要不要去接它,要不要去争取,这要看我们自己的国力,量力而为。如果是超过了自己的负荷,这也就会使人民生怨。

 

举最简单的例子,像现在英国、法国、美国出兵打利比亚,现在是各国刚刚从经济危机裡面走出来,这场经济危机是很大的一个衰退,刚刚走出来没多久,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,又开始打仗。所以我听说,英国好像好几万人集中在政府广场示威,反对战争,这是民怨。当然战争本来也是不对,中国就不参与,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投弃权票,表示遗憾,这就对了。这是劳民伤财,而且增加民怨的事,为什麽要做?不仅增加本国民怨,还增加外国、敌对国对我们的深仇大恨。而且战争必定是死人,死的不是恐怖主义者,不是独裁者,死的都是老百姓。战争不是谋求和平的方法,你想要促进世界和平,怎麽可以用战争来促进?不可能的!战争只会打乱世界和谐的秩序,增加民怨,增加对立。

 

下面第三条,『欲仁而得仁,又焉贪?』这是解释「欲而不贪」。君子为政者,有没有欲?有欲,这个欲不是个人的欲望,他是希望,希望什麽?推行仁政。「欲仁而得仁」,他能够有这个希望推行仁政,就得到仁了。所以仁是心,讲心地法门。你虽然这个事情没做,但是你已经有这个欲,有这个想法,你已经是仁心了。所以欲仁就得仁,不用等到成就那个事业,你有这个欲就已经是仁者了。你希望利民,你希望让人民修养生息,能够安定和谐、幸福快乐,这就是仁。这个仁不是贪,贪是为自己的,仁是为别人,仁者爱人。所以在皇侃的《论语义疏》裡面是这样说的,「欲仁义者为廉,欲财色者为贪。言人君当欲于仁义,使仁义事显,不为欲财色之贪,故云欲仁而得仁,又焉贪也?」这个解释就很好。为政者欲仁义,不是欲财利,希望自己能够有仁有义,仁者爱人,义者循理,合乎天理,顺乎民心,这是仁义之政,这叫廉。廉者为公不为私,不会想着自私自利,更不可以贪污受贿,这是为政者大戒。贪污受贿、不廉的人多半是因为欲财色,因为有贪(这个色是男女之色,淫为万恶之首),多少贪官污吏就栽在这两样东西上面,一个是财,一个是色。

 

现在不仅是当官的人,举世之人在这两种东西面前往往都会堕落,这两样东西太厉害了!所以现在的社会是「二狼神」统治。什麽是二狼神?一个是财狼,一个是色狼,好厉害!一遇到它,自己要是定力不够,肯定就堕落。贪心太厉害了,外面缘的诱惑又太厉害了。有贪就不仁,有仁就不贪,所以我们要想希望成就仁义,做君子、做圣贤,得把这个贪心要伏住。纵然不能马上断,起码得伏住。这个念头不起作用,就叫伏住,用正义、用天理、用良知把这个贪伏住。有的人说,这个好难!为什麽会难?一个是自己内心烦恼种子很强,业力习气很强;第二个是外面诱惑非常厉害,内外交感,内外夹攻,所以焉能不堕落!要保住在现在这个五浊恶世当中不堕落,真的只有一个方法,天天学习圣贤教诲,一天都不能中断。古人讲,「三日不读圣贤书,则面目可憎」,那是在古代社会,还比较的清淨。现代社会三日太久了,一日不读圣贤书,则面目可憎。你一天不听经闻法,一天不学习圣教,你看看,你肯定烦恼会起来,不知不觉贪瞋痴慢就往外冒,很可怕!

 

我自己就是很有体会,我根性很劣,烦恼也很重,能够在这个社会当中还不受染污,至少这几年都在进步,没有堕落,原因在哪?天天学习圣贤教诲,一天都没中断。你看《论语》,我们这样慢慢的讲下来,讲到今天二百八十多小时。有同学告诉我:你这讲法是历史上最详细的一次讲解了,讲《论语》。这我还没有真正去考据过,是不是我讲得最详细,不过确实现代人不会用我这种讲法,逐字逐句的解,而且开解得很透。不透不行,不透我们不知道这《论语》怎麽用。开解的同时,自己也是深入学习,慢慢就化除自己的贪瞋痴习气,逐渐逐渐对财色不太动心了。但是烦恼还没根除,还得保任;如果不保任,可能还会起来。

 

底下说,言人君当欲于仁义。做人君的,就是做领导的,应当以仁义为欲,你所想的是仁义,不能想财色,不能想自私自利、名闻利养。使仁义事显,你想仁义,你肯定会做仁义的事情,你一天到晚就想着怎麽样能够帮助人民百姓,让他们能离苦得乐,让他们能够破迷开悟,你想着这桩事情,真正是利民。不为欲财色之贪,不会贪财色,这很可耻的,远离财色。故云,这就是「欲仁而得仁,又焉贪」这个话的意思。

 

《皇疏》又引江熙的话,江熙是东晋时期经学家,他有一部《论语集解》,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一部《论语》注解。他就说,「我欲仁,则仁至,非贪也」,这也是用《论语》上的话,以经解经。我欲仁,我这个念是仁念,爱人的念头,不是想自己的,念头一起来,仁已经来了,境界就变成仁的境界了;换句话说,就入圣贤境界了。凡夫和圣人区别就在于那一念,凡人这一念是自私自利,圣人这一念完全没有自私自利。君子也是没有自私自利,大公无私,只是君子比圣人要差一些,在于什麽?他虽然没有自私自利,但是他还有分别、执着,只是分别、执着都用得正,都跟仁相应。贤人没有执着,还有分别。圣人连分别也没有,甚至连妄想都没有了,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着,这就是仁圣的境界。这个跟贪完全是不同,贪是执着裡面的恶的执着;君子的执着是择善固执,他执着善的,那就已经没有贪心了。

 

为政者至少得做个君子,不是君子,那只能做小人了,小人当政那人民可苦了。而且他当政肯定造无穷的罪业,他自私自利,造罪业将来受的果报就惨烈了。所谓「积善之家必有馀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」,他这个灾殃就多了。你看秦桧,下谗言诬告岳飞,害死岳飞。一千多年后的今天,你看杭州岳王庙那裡,岳王像外面,秦桧有一个青铜像,跪在那裡,夫妇俩跪在那裡。人现在去拜见岳飞的时候,出来一定是拿那个板打这个青铜像,把他痛骂一顿,这叫遗臭万年。这真是积恶必有馀殃,在阳间背负万世的恶名,阴间受无穷的苦报。所以怎麽能够贪,为政者岂能不仁不义?

 

下面再看第四条,『君子无众寡、无小大、无敢慢,斯不亦泰而不骄乎?』孔安国的注解说,「言君子不以寡小而慢也」,这个慢就是傲慢,君子不会因为人的数目的多寡或者是人物的大小、地位的高下而产生分别,看到寡数(少数)或者是小人物就会生怠慢,不会。所以君子「无众寡」,多和寡一样的对待,小人物、大人物一样的对待,「无敢慢」,不敢怠慢,这就是「泰而不骄」的意思。这是说明什麽?君子不敢在这些境界上分别好丑,这是修心。小人往往是攀缘外面境界,看到人多就高兴,人少就不高兴,看到大人物,那就阿谀奉承、熘鬚拍马;看到小人物,就傲慢无礼,看不起人,就是小人在境界上妄自分别。君子不着于境界而反观内心,所以时时刻刻保持虚心平等,对什麽样的境界都心平气和的来对待,所以待人接物就不会有怠慢,没有骄傲,而能够心中安泰,心平气和。这个为政者很重要,对人民百姓不可以看不起人,就好像父母对每一个儿女都爱,不能有偏私,偏私就会引起人心不服。待人平等就能服众,自己心始终得保持安泰、保持中正才可以做到。所以君子一味的修心,你正心了才能够修身,修身才能够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你身心都没修好,怎麽可能办治国平天下的政事?

 

下面第五个方面,五美最后一条,『君子正其衣冠,尊其瞻视,俨然人望而畏之,斯不亦威而不勐乎?』一个君子端正自己的衣冠,自己尊严其瞻视仪容。所以家裡要有镜子,常常照照。「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」,正衣冠目的不是打扮,那是什麽?庄严自身以庄严自心。我们的衣冠不必要华丽,《弟子规》上讲的,只要「上循分,下称家」就可以,符合你自己的身分。特别是古代的礼服,那都有等级的,如果穿的这个礼服穿错乱了,这叫做僭越,越礼了,这是大不敬。现在没有那麽讲究了,至少符合自己的身分。为政者穿着要得体、要大方,这个仪容很重要。儒家也讲三千威仪,威仪是什麽?自重,自己尊重自己,别人才尊重你。自己要是衣冠随便,衣领什麽的很髒,衣扣也对不上号,鞋子趿拉着,一看这种形象,人民百姓对你就丧失信心了,你自己都没整好自己,你还整什麽国家、办什麽政事?所以这是什麽?你自重而民重之,自尊而民尊之。这种威仪不仅是衣冠,还有你的仪容、你的言动举止都端庄得体,进退有度,令人俨然望而畏之,畏是敬畏。看到这种君子的形象,油然而生敬意,对他又尊敬、又爱戴,但又不敢随便。这就是所谓「威而不勐」的意思,这个勐是凶勐,君子没有凶勐的气质,他的威风就在于他的庄重。那种尊严是自己自然言语带出来的,举止带出来的,他的仪容带出来的。不是杀气腾腾的那种,那种人民望而畏之,那是怕你,像看见毒蛇勐兽一样,赶紧就熘掉了,那是勐而不威。君子威而不勐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1:13:11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657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