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137集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所以二贤各出手眼接引门人,二贤就是子游、子夏,两位都是贤人,他们是夫子的学生,高徒,继续传夫子之道,接引再下一辈的这些弟子们。你看两个人合作表演,表演得那麽逼真,让门人先起疑情,怎麽子游这麽说、子夏这麽说?两位老师这一逼,逼着门人开悟。小疑则小悟,大疑则大悟,不疑则不悟。所以莫作是非会也,这不是子游和子夏互相说是非,你要这样想,简直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,人家是高度的教学的善巧。像禅宗裡面常常用什麽?一棍打下去,这门一夹腿,或者是一刀把那手指头给削掉了,用这种种我们凡人不能理解的手段逼着弟子开悟。这你也不可以说他粗暴,你这样想,完全是把圣人的境界看得跟你自己一样了。所以不是蕅益大师给我们这麽开解出来,我们真的把这段精彩的表演就错会了,原来儒家也有这种机锋。

 

下面我们看江谦先生一段补注,「佛以一音演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。天以一味降时雨,草木随类各滋荣。君子之道,本末不二。见本见末,见先见后,皆学者机感之不同也」。先看到这,这是用佛法联繫起来说。佛以一音而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,这是经上的话,佛讲经说法一个音声,可是众生(听者)领会各人不同,有的人开大悟,有的人只开小悟。正如天降雨,刚才我们也讲到这个例子,一味的降时雨,时雨就是及时雨,正好需要的雨露,它一味平等的降雨,草木随类各滋荣,它们吸水量不一样。这是比喻佛讲经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其解。

 

君子之道,本末不二,这是讲圣人。圣人的道,圣人的教诲,在相上说有本有末,实际上本末不二。说本说末都是方便说,见本见末,见先见后,都是学者机感之不同,各人见解不一。譬如说子游问,洒扫应对进退这是末,那什麽是本?你说本是仁,仁者爱人,爱人才是本。那反过来说,爱人是末,洒扫进退应对是本,能不能说得通?也能说得通。为什麽?这些都是方便,就是方法,帮助我们体会到这个仁心,回归到自性。自性本不可说,它无形无相,能说出来的都叫方便。你能看到的这些相也都是方便,爱人是相,洒扫进退应对也是相,都是末,岂能说一个是本、一个是末?所以说本说末、说先说后,哪个先哪个后,那都是根据学者不同的根机,圣人施教不一样。

 

「若即末知本,即始知卒,则非至圆至顿之圣人不能。故一乘佛法,分别而说三说五,乃至无量,为菩萨、缘觉、声闻、天、人及恶道众生,曲垂方便。十方三世佛,等一大慈也」。这是拔高到佛法的高度。这个末是讲相,本是讲性,即末知本就是即相见性,即始知卒也是这个意思。这个终始、先后、本末,其实都讲的一个道理,这是要从相上见性,不能够执相,执着在相上而迷了性。这种见性的人就是至圆至顿的圣人,圆是圆满,顿是讲他的方法迅速,就是一步登天,顿法,不用循序渐进的,那只有圣人能够圆满的彻悟自性。见性的人,他看到法法都是自性,法法(就是每一法、每一个现象)是枝末,但是每一个枝末也是自性,都是本,所以本末不二。所以见了性的人,你去问他性在哪裡?他随拈一物,这就是。这是毛巾,毛巾也是自性,哪一法不是自性?如果说毛巾除外,自性就缺那一块,这种人没见性。自性无所不在,哪能说只缺了毛巾那一块?法法都是自性。所以本和末是一不是二,事相,相和性也是一不是二。所以圣人证了自性之后,他在事相上的教学,那事相上是千变万化,每一种方法教你都能帮助你见性,因为法法都是自性,所以只有圣人能够做到。

 

佛最后晚年讲一乘佛法,一乘佛法是只有一佛乘,这是众生本来就是佛,你只要放下妄想分别执着,当下你就知道自己是佛。那之前讲了很多不同的次第法门,有说三乘,有说五乘,这是分别说,分别什麽?根据众生根性不同而说分别法。说三乘是指声闻、缘觉、菩萨,说五乘的是指加上天和人,所以有人乘、天乘、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,菩萨是大乘,缘觉、声闻属于二乘(也叫小乘)。缘觉、声闻已经出了六道,但是没出十法界,因为他分别没放下。菩萨放下分别了,还有妄想,把妄想放下就成佛了。天和人都属于六道众生之一,他们没出六道,执着都没放下。还有恶道众生,要度恶道众生就不能用五乘法了,用特别的恶道众生的那一乘法。无量乘都是曲垂方便,垂是垂下来的,就是等于佛垂训,曲是指善巧方便,讲到最后就是一乘法,法法皆是佛乘,所以恶道众生最后也能成佛。所以,怎麽成佛?有一个一乘法教你念佛成佛,你能念阿弥陀佛,不管你在哪一道,甚至在恶道,乃至地狱道,如果真能放下,念佛求生淨土,一样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不退成佛。这是十方三世佛,等一大慈也,十方三世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所有的佛都要讲念佛法门,等是平等,一是一乘,平等度化众生,一乘的大慈悲法。这是江谦先生把《论语》这一章推到了极致。蕅益大师是禅解,到江谦先生这导归淨土了,导归一乘法。我们再看底下第十三章:

 

【子夏曰。仕而优则学。学而优则仕。】

 

根据《雪公讲要》,他引了马融的注解,「仕优则学,行有馀力,则可以学文也」。这是我们很熟悉的《论语.学而篇》第六章,也是《弟子规.总叙》裡面讲到的。「仕而优」的优字,根据马融这个意思,就是讲行有馀力。这个仕是讲做官、办公事、做事业的人,尚有馀力的话,则应该研究学问,这是讲『仕而优则学』。根据皇侃《论语义疏》讲的,这个优字,可以讲是充足的意思,意思是说,读书的人在学到丰足的时候,就是第二句,『学而优则仕』,优是充足,这是读书人要学,学到丰足的学问以后就应该出来做官,从事政治,替国民造福。学,这裡讲到的关键是学习圣贤之道,包括先王治世之道,这些都要学习。要办政事,没有这种理论的基础,你很难做好,所以一定要学。这特别是在中国,五千年的经验、智慧,老祖宗给我们留下来的这些宝典,我们要学。

 

现在我们恩师提倡《群书治要》这部书,这是唐朝唐太宗命魏徵等一批文臣,从这些古圣先贤的经典、诸子的言论、还有史书上,会集出来关于治国平天下的道理,这些文句把它汇编在一起成为一部书,题目叫《群书治要》,总共五十卷,有六十五部经典,包括经、史、子三类的文献,五十万字。当时唐太宗对这部书是爱不释手,所以他能够有贞观之治,是得力于这本书,这都是圣贤人指导怎麽去治理国家、怎麽办政治。这部书我们一定要学,学了这部书,你出来做官,你一定做得好。不仅是做官,凡是做领导的,一个团体的领导,一个公司的领导,一个机关的领导,都得要学这本书,要不然都不知道怎麽做领导。那要不做领导,也要学这本书,为什麽?你才懂得怎麽选举领导,现在领导都是民选的,投哪个人的票我们要会看,用什麽来做标准?《群书治要》就是标准。整部《群书治要》,你仔细看看,其实都是讲以德为本,治国是以德治国的。要以德治国,首先你得以德修身,否则自己身未修,家也不能齐,国也不能治,社会怎麽能和谐?所以要真正办好政事,对这本书就要努力的去学。我们现在也在协助恩师为这部书做编译的工作,把原文编译成白话文,做详细的注释。将来希望我们还能够讲解这部书,希望有志同道合的同仁我们一起来推动,这部书真是治世宝典。那麽做官的仕而优得学,那得学这部宝典,这已经是汇集了先王古圣的智慧,我们只要好好学,懂得怎麽应用在现代,就能够把政事办好。希望选拔领导干部那个学问的考核,都应该用这本书。

 

对于做事情来说,这裡子夏的这两句话给我们一个启示,你想做事,尤其是做好事,为社会、为国家、为弘扬正法做好事,你要学习。如果你不学这些古圣先贤的经典,凭着自己的意思去做,肯定做得偏差。为什麽?因为你自己那个思想见解肯定是有偏差的。在佛法裡面讲,没证得阿罗汉果之前,你不可以相信自己的意思。为什麽?证得阿罗汉才叫成正觉,那个自己意思才是正确的,才可以相信自己意思。你没证得阿罗汉,你相信自己意思,那很危险,就是我知我见,甚至是邪知邪见。所以要把自己意思放下,那用谁的意思?用古圣先贤的意思,他们都是开悟证果的人。像儒家的这些圣贤,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王、武王、周公、孔子、孟子,虽然他们是不是证果的菩萨我们没有事实证据,但是从他们的这些言语、行持,我们判断他们的见地,知道他们的境界那都是菩萨境界。换句话说,他们的言语、他们的垂训都是自性自然的流露,他不是自己凭空想像的,不是打妄想想出来的,是自性性德流露,那完全是真实、正确的。见了性的人就不会做错事,不会有错误的知见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1:01:33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649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