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137集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那对其他的人,就不可能用对颜回的方法。譬如说「司马牛问仁」,司马牛的根性比颜回差很多,司马牛是一个比较爱讲话的人,说话不够慎重,这是他最大的习气。而他当时又面临着他的国家的一种危机,宋国,他的兄长司马桓魋是宋国的大夫,想要谋反。这个司马牛知道了,他很惶恐,不知如何是好,来问孔子什麽是仁?孔老夫子教他,「仁者,其言也訒」,这是讲他的进退应对,其言也訒。訒,就是好像说话笨笨的,笨嘴笨舌,说不出来的样子,这是教他慎于言,说话要谨慎,不要随便说话。特别是在乱世当中一定要慎言,这就是仁,仁其中的一个表现。其言也訒,这是属于枝末,它本身不代表仁,但是仁者必定是其言也訒,他在这种乱世当中,他肯定是谨言慎行。可是,你能谨言慎行当然也不一定就是仁,因为那只是枝末,枝末不是根本。但是根本得到了,枝末也能得到。你没得到根本,你得先从枝末下手,这就是从进退应对下手。这是讲说话如何说,如何待人,如何做事,「敏于事而慎于言」,从这下手。你看孔子教学善巧,有没有跟仁违背?没有,教的都是教你怎麽行仁,但是下手处完全不同。这是子夏说的,圣人有始有终,始终一如。对颜回所说的跟对司马牛所说的完全是一致的,都不违背仁,只是弟子根性有别,所以教学方法就不同。这个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,只有圣人,其惟圣人乎,圣人才能够有这样的善巧教学的方法。

 

那我们问了,我们现在遇不到圣人,我们该怎麽学习?这是一个很具体、客观的问题。遇到圣人,圣人直接点化我们,教给我们一个下手处,我们就容易下手了。像颜回,孔子教他非礼勿视,这个四勿是下手处;司马牛教他其言也訒,这是下手处;樊迟问仁,孔子教他仁者爱人,这也是下手处,爱别人,不要想自己。那我们呢?我们根性自己都不知道,我们从哪下手?那麽虽然没有遇到圣人,但是圣人有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遵循的一种学习方法、学习的次第,这个学习的次第是渐进,次第,不可以躐等,得要从初级的逐渐提升到高级的。就好像你读书,你先得读一年级,然后二年级,然后小学毕业了读中学,中学毕业了读大学,要有这个次第,这个比较保险。你要真正下手用功,时间也不算长。像学儒,真正能够得到圣人的心法,从哪下手?从《弟子规》,这是圣贤之根。儒之根在《弟子规》,最底层的,好比一棵大树,它埋在地底下的那个根,你见不到它,但是它非常重要,没有它这树就死了。先把《弟子规》认真落实,然后逐渐去提升。我们现在学的四书,可以说在学习上面是一个很好的课程,这属于学文,《弟子规》是属于力行。

 

力行,对儒家来讲,《大学》裡面讲到的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这是力行渐进的次序。先是修身,用什麽修?用《弟子规》,那修身在正其心,所以《弟子规》一定是要辅助以正心的教材。用什麽正心?要用因果教育正心,人明瞭因果,自然生起敬畏之心,不敢造恶。那用什麽课程来培养我们的敬畏心?用《太上感应篇》,这个是因果教材裡面非常好的,属于道家的根,但是我们也应该拿来用;还要加上佛家的《十善业道经》,这是正心正到极处了,纯淨纯善。正心、修身你做到,你就能齐家了,齐家我们可以用《朱子治家格言》,这是齐家的一个很好的家训。这个朱子不是朱熹,他是明末清初的朱柏庐,也叫朱用纯。他写的这篇治家格言比《弟子规》还短,只有五百二十四个字,非常短,通篇其实还是教你修身,因为只有修身才能齐家。但是,是在一个家庭的角度上写的。那治国平天下呢?我们用《孝经》,《孝经》是先王之至德要道,「以顺天下,民用和睦,上下无怨」,这是《孝经》上讲的,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和谐社会、和谐世界。它还是基于自己修身和齐家,这是行门。《孝经》是孔子自己说,吾行在《孝经》,行门。

 

解门呢?用四书已经很够了,这是学文。刚才讲的是《弟子规》、《朱子治家格言》,还有《孝经》,包括《太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道经》,这都属于行门,解行并重。那四书,《大学》是奠立一个学问的根基,教给我们整个方法,如何来求学,圣贤学问的宗旨、目的、方法都在裡头。《论语》那是给我们打下心地的基础,我们学孔子,学他的存心。《论语》大部分的篇章都是孔子的言行,从这些言行当中去体会圣人的存心,他为什麽会这麽说,他为什麽会这麽做,我们去细细体会,希望从中悟明圣人的心法。那你这个学问就真正有根基,不倒了,然后再来学《孟子》、《中庸》。孟子是孔子的私淑弟子,他虽然跟孔子没见过面,但是他读孔子公的书,他读《论语》。当然,当时虽然《论语》可能那版本跟现在的不一样,但是我相信很多章句都差不多,那个时候应该是更为正确的版本。我们现在读到的版本是郑康成会集的。孟子他学孔老夫子的这些言行,他也悟明了孔子的心法,然后你看他怎麽发挥出来,《孟子》是观其发越,就是看他怎麽发挥的,从这裡学。所以孔子是我们的老师,孟子就好像我们的大师兄一样,他是孔子的助教,我们看他老人家是怎麽学成功的,是给我们很好的一个借鑑、参考。然后学《中庸》,《中庸》是求古人的微妙处,探索心源,探索宇宙的大道,用佛家的话来讲,求明心见性,这个学问到此可以说圆满了。

 

所以我们也很佩服朱熹朱夫子他编的这套四书,你看有理论、有方法,还带表演。理论是《中庸》,方法是《大学》,表演呢?《论语》和《孟子》,《论语》是孔子的表演,《孟子》是孟子的表演。这样学文跟力行结合在一起,你真正下苦功,用上十年功,你这儒家的精髓都得到了。你得到了,你就能成为当代的孔子、孟子,那你可以救世。所以我们这样学,循序渐进,既有力行的学习,又有经典学文,文行合一,文行并进,这才能够保证学成。

 

我们这五年在一起学习儒释道三家的经典。就用儒家的来讲,这些经典我们都在讲,讲过的,像刚才提到的力行方面的经典和学文方面的经典,我们都基本讲过。四书,《论语》也快讲完了,《孟子》、《中庸》还没讲,以后再找时间讲。但是《大学》和《论语》这两部,可以说儒家精髓都已经涵盖了,我们在讲的过程中已经在这上面做了不少的开解,果然下功夫,我相信是每个人都能成就的。要成就最重要是你真干,学了圣贤的经典要去落实,不落实没有用,那只是增长一些文化常识,学个皮毛而已,圣贤心法全无体会,那叫浪费时间了。真正善学的,你听一座课,两个小时,你都能悟入。你看颜回,整部《论语》裡面记载的,孔老夫子只跟他讲过两次话,每一次话记载下来的文字都很少,要读下来也就是五分钟,讲完了,可是人家真正悟入。从哪裡知道他是真正悟入?像孔子告诉他,「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」,然后劝他四勿,「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」,颜回就「请事斯语矣!」就真干了,没有问题了。为什麽?他悟了,悟明白了,真干!这是真正善学,所以孔老夫子讚歎颜回好学。除了颜回好学以外,其他人都不是好学的,为什麽?没悟,也没真干。那我们没有颜回那种利根性,但是不要紧,《中庸》上讲的,「人一能之己百之,人十能之己千之」,《论语》我们听一次我听不懂,人家一次就听懂了,就真干了,那我们听一百次总能懂;人家十次能行,我们是一千次总能成就,锲而不捨,金石可镂,诚之所至,金石为开。就怕你没有至诚心。

 

过去有一个人上山学道,遇到了一位仙人给他指点,说:你想学道,我可以教你,但是有一个条件。什麽条件?这裡有一个铁杵,你拿这个铁杵去凿那个大石头(那个石头很大很大),你天天凿,从这头凿到那头,凿通了,那个时候我再出现,我教你学道。结果那个人真干,也不用问第二句,立即是「请事斯语矣!」就依教奉行了,天天凿,天天凿,凿了四十七年,终于把这大石头凿通了。凿通了以后,那仙人真的出现了,也没怎麽教他,告诉他,你已经成仙了。果然他就能飞天了。为什麽?至诚感通。这些能力我们每个人本有的,通过这四十七年的磨石头,也是磨习气,习气都磨乾淨了,自性性德现前,那你就成仙了,佛家讲你成佛了。为什麽你不是佛?因为你现在有妄想分别执着,要把这些习气磨掉,就像磨那石头一样,一遍一遍的磨,有耐心,人一能之己百之,人十能之己千之,百次千次,真叫千锤百鍊,把你自性性德鍊出来了。所以学习本身只是一个善巧方便,不是目的,目的是让你开发自性,只是用的方法不一样,有的人要用学,知识分子他好学,喜欢学经典就让他学,像我们这种人只能学经典;有的人就让他磨石头,有的人让他天天干活,洒扫做饭。像六祖惠能大师到五祖会下干什麽?天天舂米,干苦力活,都是善巧方便,圣人能够因材施教。

 

蕅益大师对这段有一个评点,我们把这一章从头到尾读一遍,把蕅益大师这个评点结合起来一起说。「子游曰:子夏之门人小子,当洒扫应对进退,则可矣。抑末也,本之则无,如之何?」在这裡蕅益大师有四个字的评点,叫「钳锤小子」,小子是学生,钳锤是什麽?敲醒他,钳他他痛,锤他他也痛,这等于什麽?让他勐醒,醒什麽?醒悟要知道本。所以子游和子夏,在这裡两个人表演,一同来教学生。这两位老师苦心,一唱一和,让学生们开悟。你看,这一棍子棒喝下去,告诉我们,不能只是停留在形式枝末上,如果你只为洒扫应对而洒扫应对,那就是枝末了。你从这裡要悟入,要知本。这是子游引起一个话头,开出一种禅机,让小子们悟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1:01:33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649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