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134集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所以,为什麽有的领导手下能人多,有的领导自己很能干,但是底下没人?原因在此地,这还是讲德的问题。《大学》裡面讲,「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,有财此有用。德者,本也;财者,末也」。国家也好,企业也好,当然它要讲生财之道,对国家讲就是经济建设,财是枝末,德是根本。有了德,自然就有人跟着你。你看刘备,论才华不如诸葛亮,论武艺不如关公、张飞、赵云,可是这些文武人才为什麽都死心塌地跟着刘备?刘备有德行,他能容人,他不责备于人,而对人都是非常的礼让恭敬。你看他能够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来,这种行持就不同凡响。这个是青史留名,被后世人传唱,礼贤下士的一个代表。所以他自己手下有人。不求备于人,人才不可胜用,那就多,人才多。人才多,你才能办大事。有人此有土,土是土地,你看刘备他不就建立了蜀国(蜀汉),称帝?魏蜀吴三分天下,刘备是本来一无所有的,他能建立政权。有土就有财,他就能生财,就能够发展国力。有财此有用,这个用他是希望能够统一天下,恢复刘汉的政权。当然他这个愿望最后没有实现,这都是众生的业力感召,他的儿子不行,不能继承他的家道。

 

从这裡我们能看到,人才其实取决于做领导的人,你有没有人才就是看自己,你是怎麽对待人才。每一个人才都有其用,天生我才必有用,每个人都有他的用处,要是没用,他就不会生出来,天生我才必有用。哪怕是一个清洁工,他专门扫地,他就是扫地的人才;有人专门做饭,做饭的人才。百工技艺,各有人才,关键你会不会发掘出来,而且派上用场,让各人能够安于自己的职分,这就是领导的艺术。真会用人的人,就是坐享太平,垂拱而治,自己什麽心都不用操,就自然好了。要操心的就唯有一桩事情,就是办好教育,教道德、教忠信、教孝悌,让你手下的人不仅有才,而且有德。德才兼备,那你的事业当然能够兴隆。

 

底下江谦先生又说,「后世科举学校,皆以求备一人之法,使天下英才不能成材、不能成德,而国家之根本伤矣,可叹也夫!」他的这个分析也是很有道理。后世就是讲汉朝,秦汉以后开始有科举制度,科举就是国家选拔人才,尤其是宋、元、明、清这几个朝代,科举是到了极致。民国建立之后,科举制度被废除,国家选用人才不是靠科举考试,而是靠学校培养,包括我们现在都是这样,小学、中学、大学、研究所,各类的学校培养人才。江谦先生说,皆以求备一人之法,为什麽?他说得也很有道理,因为科举的制度能选取什麽样的人才?一定是很会写文章的。很会写文章的人未必有德,而且他未必真有才华。虽然他读的是四书五经这些圣贤经典,但是他还没有真正领悟圣贤心法,他不是圣贤,他还是凡夫。他又不能够学其他的才能,只会写文章,而其他的才华的人又被科举制度给筛除掉了,所以人才就出不来。

 

现在学校也是有这个问题,现在学校都是应试制度,学生都为了应付考试。小学考中学,中学考大学,这都是有规定的考试,就跟过去的科举考试性质上没什麽两样。你不能考过这个试,你就上不了高一个台阶,所以怎麽办?大家就是为了考试而去学习,就像以前为了考科举而去读书。所以学校培养出来的人,你让他马上能够担负起一项重要工作,可以吗?不可以,担负不起来,他的很多才华就在这个求学的过程中给扼杀掉了。这使天下英才不能成材,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。特别是现在学校学的东西很多、很杂。譬如说小学生一天上好几门课,第一堂课语文、第二堂课数学、第三堂课英语,这脑子还没转过来,第二堂课就开始。他脑子裡一天到晚像浆煳一样,乱乱的,不知学了些什麽,什麽都不精。到最后只是为了应付考试,考完了把知识全部还给老师了。古人讲「教之道,贵以专」,教学的方法用专。专是什麽?一门深入。你只能学一门,不能同时学两门,这样你心专,你能真正对于这个学科精髓得以领悟。这样的话,你能够通一门,就可以触类旁通,这是什麽?培养你悟性,培养你触类旁通的那种求学能力,而不是填鸭式的,学这一门只知道这一门,一点都没有变通,脑子木木的,这就没有真正的人才出来。

 

德,现在我们也知道,学校裡教道德、教做人很少,都是教知识,教技能。对于孝敬父母、奉事师长,孝悌忠信、礼义廉耻这些道德没有真正去学,所以可能他知识很丰富,但是不懂得做人,这就使国家根本受伤。国家是以人为本,人要是不成材、不成德,那就根本伤了,所以现在确实国家领导人也在呼吁要重视德育。德之本在于孝,要从孝道开始提倡,而且应国家领导带头,自上而下一起来深入学习传统文化,把这个道德的根基稳固了,每一个人他只要专精一门就可以了。孔子讲的四科教育:德行、言语、政事、文学。德行和言语每个人必学;政事就是你这一门要专精的技术,可以为国家服务;文学是你自己陶冶情操、修养这方面的学习。果然能够回归到重德的根本教育,和一门深入的教学方法,那我们国家会真正培养出很好的下一代接班人。

 

这也是提醒领导,在培养人才方面要如何去做,另外在选择人才上也不要拘泥于学位,什麽博士、硕士都不一定真正是人才。选贤与能,贤是讲他的贤德,能是他的能力,他可能只有小学程度,但是他真有贤德,真有能力,就可以培植他。他要是好学的话,这学问他不一定要去读博士才能学得到,可以自己读书,自己就能成就。你看我们的恩师,他自己说自己是初中文化程度,当时抗战期间失学了,只读到初中。可是他好学、修德,你看,成就了伟大的教育事业,可以说他是当代伟大的教育家!我们再看本篇最后一章:

 

【周有八士。伯达。伯适。仲突。仲忽。叔夜。叔夏。季随。季騧。】

 

这裡讲了『周有八士』。根据包咸的注解,说周朝那个时候「四乳生八子,皆为显士,故记之耳」,这是记载的人物。周朝,这个四乳生八子,乳就是讲生的一胎。四胎生了八子,每一胎都是双胞胎,总共八子。皆为显士,这是一家当中生的四次,每次双胞胎,总共八个人,都成为显士,所以记录下来。这八人按照伯、仲、叔、季来排行,『伯达、伯适、仲突、仲忽』,你看,这伯、仲;『叔夜,叔夏』,这是叔;『季随,季騧(音瓜)』,这是季,这是按照伯、仲、叔、季这样来排名的。根据《春秋繁露.郊祭篇》中说,这「四产而得八男」,八个人都是「君子俊雄」,都是了不起的人。这是说明当时周朝人才,善人之多,你看一家就出了八位贤人,还有其他家,这样来说,那真的不得了!

 

江谦补注当中说,「八士而出于一家兄弟,又两两双生,可想周士之多,文武周公德化之盛也」。周朝是武王建立的,武王是文王的儿子,周公的大哥,这几位都是圣人。那麽真正是圣人出世,贤人也出现得很多,这都是感召。所谓「物以类聚,人以群分」,都是感召来的。这八士都是出自于一家,他们是兄弟,又是两两双生。这个我们觉得有点不可思议,这一家全都是生的男丁,而且个个贤能。讲到「士」,这个士是有德有学的人,古代是讲读书人,实际上是真有德行、真有学问。孔子在《论语》裡面为「士」做个定义,叫「行己有耻,使于四方」,这种人叫士。就是他自己修行,他有耻心,以恶为耻,所以他耻于作恶,他不会干那些不如理不如法的事情。而自己修好了品德、学问,当国家用他,代表国家出使于四方,去完成国家给他的使命的时候,他能够完成得圆满,「不辱君命」,不会使国家国格受辱,这是士。周朝开国的时候,文王还没有称天子,武王建立周朝称天子。西周那时候都是难得的盛世,圣人治理,可以说是为政以德,天下大治,所以贤才辈出。

 

我们问,这些贤才当然在圣人治国的时候都能出来,如果到了像东周末年,春秋时期,是不是贤才都没有了?贤才,我们晓得,一方面要培养出来的,国家要是不培养,哪来的贤才?另一方面,即使是国家不培养,家能培养,培养出贤才,但是国不能用他。像孔子是不是贤才?是贤才,国家不能用他,每个国家都不能用他,所以也是等于没有贤才。所以这裡讲,可想周士之多,文武周公德化之盛。文武周公德化之盛是因,贤才多是果。所以我们希望国家贤才辈出,必须要提倡道德教化。现在我们要复兴传统文化,就是为祖国培养贤才,有贤才了,国家就能够繁荣安定。

 

今天时间到了,我们「微子第十八」这篇也全部讲完。有讲得不妥之处,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。谢谢大家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:53:30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643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