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33集 视频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 锺茂森博士主讲  (第三十三集)  2010/4/29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57-007-0033

 

尊敬的诸位仁者,大家好!大家请坐。我们继续来学习《论语》,我们看「公冶长第五」,看这篇的第十九章。

 

【子张问曰。令尹子文。三仕为令尹。无喜色。三已之。无愠色。旧令尹之政。必以告新令尹。何如。子曰。忠矣。曰。仁矣乎。曰。未知。焉得仁。崔子弑齐君。陈文子有马十乘。弃而违之。至于他邦。则曰。犹吾大夫崔子也。违之。之一邦。则又曰。犹吾大夫崔子也。违之。何如。子曰。清矣。曰。仁矣乎。曰。未知。焉得仁。】

 

我们来看这章,这章比较长。这是孔子的弟子子张向老师请问,他问了两个人,关于这两个人的为人如何。当然,问这个的目的,是为了学习这些君子的行持。我们从孔子的评价当中,也能够知道什麽叫仁。孔子说这两个人都不能叫仁,我们来看《雪公讲要》当中他是怎样来讲解的。首先我们看『子张问曰』,子张问『令尹子文』,「令尹」是楚国的官名,当时春秋楚国,「子文」是一个人,当时做令尹这个官,「如中原各国之宰相」,令尹就是宰相,所谓「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」。「《集解》孔安国曰」,雪公引何晏《论语集解》当中,引孔安国先生的注解。何晏是三国时代的人,他写的这部《论语集解》很权威。孔安国比他早,是西汉的学者,是孔子的后裔。孔安国说,「令尹子文,楚大夫,姓鬭,名穀,字于菟(音污图)」。这是讲子文这个人,叫鬭穀,字于菟。这个于字不念于(音愚),念菟(音污),于菟。「但闻其忠事,未知其仁也」。孔安国说子文,这是用孔子的评价,孔子说子文这个人可以称得上忠,但是不能称得上仁。

 

我们再看具体的,下面的讲法。令尹子文是『三仕为令尹』,三仕,我们看《雪公讲要》裡讲,「三仕、三已,事无详考」,这个已经是二千五百年前的事,所以《论语》当中讲的子文三仕、三已,仕是做官,三次出来做官,又三次被罢官,这麽一个人。这个事情已经没有办法考究了,太久远。这使我想到前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同志,他在文革当中也是三起三落。这裡子文是三仕三已,跟这三起三落就是一个意思。子文三仕为令尹,『无喜色』,他起来做官,做宰相了,他没有什麽欢喜的表现;『三已之』,把他三次罢官,『无愠色』,也没有什麽不高兴。子文这个人的历史不多,我们看雪公有一段这样的讲法,说「惟在楚庄王时,楚晋之战,楚以子玉为帅」。当时在楚庄王的时候,楚国和晋国两个国家交战,楚国派子玉为元帅,「败绩自杀」,子玉打了败战自杀,「子玉是子文所举之人」,子玉是子文举荐的,「子文以此去职」。想必这是其中一次罢官,因为他举荐的人打了败战,现在自杀了,子文也受到牵连,举荐错了,被罢免了职务。「馀皆不详」,其馀的故事就没办法考究了。「诸儒之注,议论纷纭」,历代这些大儒们注解《论语》,各有各的说法。「然子张所举三仕三已,且以旧政告新令尹,必有所据」。子张在问孔子的时候,举出子文是三仕三已,就是三起三落,而且他能够在『旧令尹』(就是旧的宰相),就是他自己当宰相的时候,他把旧政,他主理的事务完全告诉新的宰相。就是他交接工作的时候,非常的完善。讲这个「必有所据」,子张讲这个一定是有历史根据,但是现在已经无从考察了。「孔子答曰,忠矣」。

 

子文能够做到做官的时候无喜色,被罢官的时候无愠色,心很泰然。正如古德有一副对联,叫「看庭前花开花落,荣辱不惊;望空中云卷云舒,去留无意」。这是讲君子泰然的心境,看到花开、花落,自己受到的荣辱,一点不以为然,荣辱不惊;空中的云来、云走,也去留无意。他在交接工作的时候,子文一定把自己旧的工作转交给新的人,一点不马虎。一般人被人罢官、被人降级了,心裡都有一种怨气,「我才不理你,你来了我还给你交接工作?你自己看着,自己去慢慢上手」。一般小人都有这种想法,报复心理,「谁要你把我罢官?我做得好好的,又没有真正犯错误,我举荐一个人错了,其实又怎样?又不是我自己错」,心裡都有不平,但是子文没有这样。所以子张问『何如?』孔子说『忠矣』。这个人真正做到忠,是个忠臣。子张又进而问曰,『仁矣乎?』子文这个人做到忠,那他算不算仁人?因为仁比忠要高。子张也很会学、很会问,他是做到忠了,但是仁怎麽样?「孔子答曰:未知,焉得仁?」孔子说,他没有到达仁的境界,为什麽?因为他没有智慧,这个「知」是念去声,智慧的意思。

 

「《集解》孔安国注,但闻其忠事,未知其仁也」。这是刚才我们讲到,孔子当时一定是有历史的考据,知道子文是个忠臣,但是未知其仁也,对他是不是仁人就没有办法判断。仅仅做到了三仕、三已而泰然,而且做官的时候无喜色,被罢官了无愠色,还能够认真的交接自己的工作,这种只能叫忠。从这事上判断,他只是做到忠,他没有做到仁。「《集注》从之」。朱熹朱夫子《四书集注》也跟孔安国注解的是一个意思,从孔安国注。「然经文『未知』下加『焉得』二字,究作何解?」这经文当中讲的『未知,焉得仁』,这个是怎麽解释?古儒有多种讲法,下面说「若依郑康成读知为智字」,这个知是当智字讲,智慧的智。「即有智始有仁」,有智慧才会有仁,仁是建立在智慧基础上的。「则文易解矣」,这样讲得比较通,比较容易理解。「智与仁孰先孰重?」这两个,智慧和仁,哪一个重,哪一个先?「《中庸》、《论语》所说智仁勇,皆是智在仁上」,智排在仁之先,所以先要有智,才能有仁,因此讲「未知,焉得仁?」这个确实讲得通,因为智排在仁之前,一个人没有智慧,他不可能是仁,一个仁人一定有智慧。

 

「若依内典,智尤重要」,内典是讲佛经,佛经称内典。为什麽称内典?典是经典,内是什麽意思?内是讲心内求法,不是心外求法,所以佛经叫内典,佛法是内学,就是让我们返归自性,不向外求。佛经裡面讲的智就更重要。智慧,佛法裡面往往用一个名词,叫般若,菩萨六度,般若先导。般若犹如人的眼目,眼睛看路、看方向,菩萨前五度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这五度犹如我们的双腿,双腿走路,但是需要眼睛来看。如果没了眼睛,有腿没用,那是瞎矇、瞎撞,那很危险,万一走偏、走斜了,掉到山沟裡了,怎麽办?光有眼睛没有腿也不行,两者兼具。但是眼睛尤为重要,先得看,看清路了才能走,所以智慧是先导的。

 

「皇疏引李充云」,皇疏这个「皇」,是南北朝时代的大儒皇侃,他对《论语》的注疏,引李充说,「进无喜色,退无怨色,公家之事,知无不为,忠臣之至也」。皇侃引李充讲的道理也讲得通,进就是当官,出来做宰相无喜色。为什麽无喜色?要知道当官不好当,得真正为百姓服务。做得好,是应该的,国家信任你;你做不好,做不好就有罪过,所以这个何足以为喜?是压力、负担,真的是像三国时代诸葛亮一样,要「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」,所以有什麽可喜?这是君子没有任何名闻利养的念头,所以他不以当官为喜。被罢了官,就是退下来,甚至回家养老,或者是武将解甲归田,退下来,退下来也无怨色,这不是好事吗?正好不用受这麽大的压力,出来做那是不得已,很苦。真正有这个机会,确确实实应该全心全力为国家、为人民尽孝尽忠;现在正好责任也尽到了,自己问心无愧,我也不希望老待在这个官位上。退下来了,一点怨言没有,因为他当官根本不是为了名闻利养,真正是忧国忧民,所以退下来反而是好事情,哪会有怨?「公家之事」,这是讲国家的事情,「知无不为」,只要知道,必定去做,没有任何的私心,真正是全心全意为国家效力。「忠臣之至」,这是最难得的,一个忠臣,「至」是他做到圆满,忠做到圆满。下面皇侃还继续说,「子玉之败,子文之举,举以败国,不可谓智也。贼夫人之子,不可谓仁」。皇侃讲,子玉败下来,打了败仗,跟晋国打仗打败,自杀了;子文举荐子玉,结果举荐了子玉使得国家败了,这确确实实举荐的人要负责任。这是因为子文没有智慧,智慧不足,所以令国家遭受这样的一次失败。没有智慧,当然就不可能有仁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19:09:53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241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