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134集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这八个人,有的注解说不一定是鲁哀公时期的人,还有可能是殷纣王的乐官,这有这样说法。也有的先儒的注解说这应该是周平王时代的人。众说不一,但是《雪公讲要》讲这八个人,他用《白虎通疏证》做考证,说应该是孔子同时代的人,春秋时代人。为什麽这麽说?《白虎通疏证》说,「孔子尝语鲁太师乐」,孔子曾经讲过鲁国的太师这个音乐。「又曰:师挚之始,关雎之乱。若是纣时,无缘歌关雎之诗。说《论语》者,自当为鲁哀公时人焉」。这是考证出来的,因为「师挚之始,关雎之乱」这是在《论语》当中我们看到的。孔子曾经说过「师挚之始,关雎之乱,洋洋乎,盈耳哉」。这个乱,关雎之乱的乱是讲一个乐章的末尾。师挚之始是鲁国的乐师叫挚,他带着一些盲人登台唱歌,这是开始,一直到「关雎」这首诗歌做结尾,就是从头到尾这一场,等于像个音乐会一样。孔子讚歎洋洋乎盈耳哉,这是讲非常的动听。洋洋是美的意思,这音乐太美了。所以从这裡可以判断,这离去的八个人应该是跟孔子同时代的人,春秋鲁国人。

 

蕅益大师评注当中说到,「悽怆之景,万古堕泪。亦可助发苦空无常观门」。虽然《论语》当中这一段话很平常,但是你细细琢磨琢磨,为什麽这八个人,这麽好的乐师会纷纷离去?国家无道,礼崩乐坏,这些人才都离开,所以礼乐也就不能传下去了。礼乐不传,圣贤的政治就不兴,人民将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。所以蕅益大师在这裡发出感慨,悽怆之景,很凄凉,悲怆,令人看到了这种情景都流下眼泪。万古之后,后世之人,我们现在读到这段《论语》,想像当时的那种悲凉的惨景,我们也感觉到很难过。这也是蕅益大师说苦空无常,世间一切法都是苦空无常,没有长久,苦,没有乐。纵然像孔老夫子说这音乐「洋洋乎,盈耳哉」,但后来这些乐师也都纷纷离去了。当时的乐更让看到他们离去之后的心情觉得更苦,所以当时的乐已经是苦之因。空,一切法空,无常,不可能长久。即使是再美好的乐章,呈现出来也是昙花一现,过眼云烟。

 

从这裡我们去联想到我们人生、社会,一切的富贵、一切的荣华,都是苦空无常。人生没有不散的宴席,这宴席即使是再丰盛,最后也要散去。人命也是无常,短短几十年,转眼功夫,时不待人。古德提醒我们「渐渐鹤髮鸡皮」,渐渐是不知不觉,自己已到了鹤髮鸡皮的年纪。看到这个要觉悟,世间法一切都是无常的,都如梦幻泡影一样,要放下。这世间即使是再快乐的事情也是暂短,而且乐极生悲。所以在这世间如果企图要寻找什麽快乐,企图要保住长久的荣华富贵,这些念头都叫痴心妄想,不可能的。所以要入这个观门,观就是看破,把人生百态看破,你才能够发心学道。发心学道,就是前面一章讲的做一个逸民,放下世俗种种一切的享受,追求永恆的真理。道是不生不灭的,就是回归到本性,真正的自己的面目是自性,它是不生不灭,它是真常。我们眼前所见的一切法、一切现象都是无常,那是相,相都有生灭,性是不生不灭的,学道之人就是离一切相而回归到性上。凡人忘失了自性,而攀缘在相上,希望这相能永恆,最后只会得到忧悲苦恼。所以第九章《论语》裡面这段话,孔老夫子没有评论,但是这个裡头的意思其味无穷,真正觉悟了之后要发心学道。

 

江谦先生在补注当中说到,「此周时天子失官、学在四夷之实录也」。他说的这个是周朝末年,应该就是夫子同时代的时候。天子失官,官就是代表职守,天子丧失了自己的职守,官学散落在四夷之地。夷,这是古代讲外族,文化落后的地方,叫四夷,所谓东夷、西戎、南蛮、北狄,这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地区。这章《论语》就说明了天子失官、学在四夷的这个现象。「古者百官各专其学,各世其官,赖有世禄以养之也。周东迁后,王政不行于诸侯,所入不足以养官,而散在四方。百官之学,遂变为百家之学,而古学渐衰矣。读班固《艺文志》,可知其大略也」。在古代,就是周朝兴盛的时候,百官各专其学,这个官是讲礼乐各种专长的人才为朝廷服务,他们各有所长。他们各世其官,就是他们的后代世袭这个官位,所以他们这个学问父传子,一直传下去。因为有世袭的制度,所以他们能够不用为生活而去奔忙,可以专心在他们的学问上,赖有世禄以养之,他们就可以专心来学习。所以学问都很精良,技艺都很高明。结果后来周东迁之后,周朝我们知道,西周最后周幽王无道,犬戎叛乱,西周灭亡。周平王东迁,从镐京,大概是我们现在西安附近那个地方,迁都到河南洛阳这个地方,这是东迁,建立了东周。东周建立之后就一落千丈,王政不行于诸侯,所入不足以养官,国力衰弱,诸侯开始专权,天子失位。所以这些百官他们的俸禄慢慢就少了,很多的这些家族也就没落,经济基础没有了,他们的学问、他们的技艺也就开始零落,散在四方,百官之学就变成百家之学。原来百官都是为天子服务,后来变成了为大夫服务,这是古学渐衰,古代的这些礼乐学问慢慢就衰落了。这个在汉朝班固写的《汉书.艺文志》裡头我们可以看得到介绍。

 

读到这裡我们也想到,当今传统文化也是衰落到极点了。在古时候,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有帝王来推动弘扬,所以这教化能够非常兴盛,真正能够利益广大的百姓。自从满清末年国力衰弱,尤其是慈禧当政,国家不重视文化教育。过去前清时代康熙、雍正、乾隆这些帝王,天天都请国学大师到宫廷裡面讲课。我们在《四库全书》裡面就看到有一套叫日讲诸经解义,这是什麽意思?帝王天天听这些国学大师给他们上课,讲这些经典,把这些讲义会集在一起。每一部经典都有,譬如说《日讲书经解义》、《日讲礼记解义》,这诸经,每部经典它都有人去讲,有这些讲义留下来,会集在《四库全书》当中,代表着当时清朝的学问到了一个高潮。满清末年传统文化衰落,自从鸦片战争开始,民不聊生。到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,孙中山先生推翻了满清政府建立民国,到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,到而今,从满清被推翻到现在整整一百年。这一百年当中,传统文化都没有得到复兴,现在这个场景,确实比当时春秋时期孔老夫子所见到的场景更为凄惨。

 

直到最近几年,我们看到中国政府对传统文化开始重视,提出「弘扬中华文化,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」这个口号,为传统文化复兴打开了门。但是要真正把它复兴起来,非常不容易!为什麽?这文化断了那麽久,一般来讲我们的祖父辈都没有正式学过,一百多年了,可能到曾祖、高祖他们才有学过,现在这些人也不在了。现在要把它复兴真的是步履维艰,需要有真正立志的年轻人,以成就圣贤为己志,以复兴文化为己任,去努力学道弘道。孔子讲,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,关键要有人!没有人,道不可能复兴,道不是只在经典裡。经典现在有保存下来,四书五经、十三经都有,道家的《老子》《庄子》,佛家的《大藏经》统统都在,但是有没有人真正体会得,能不能够入孔孟、老庄、释迦牟尼佛的这些境界,不是说对这些经典我能读得多、背得多,还能讲、还能注释,这就叫做能弘扬,那不是。真正要入这个境界才行。你要学《论语》得得孔子的心法;你学《道德经》,你要得到老子的心法;你学佛经,要得到释迦牟尼佛的心法。得到一家之心法,每一家的心法都得到了,为什麽?心是一,没有分别的。老子、孔子、释迦牟尼佛的心都是一个心,都是真心、本性,也是你自己的心。

 

你怎麽能得?你要放下。你不肯放下,学得再多都不管用。不仅世间名利、欲望、享受统统放下,连传统文化裡面这些语言文字你也要放下,这才能够行中庸,这才能得到道。世间法,你看孔子给我们做榜样,他说自己「饭疏食,饮水,曲肱而枕之,乐亦在其中矣」。吃饭,粗茶澹饭;喝的是清水;睡觉枕头都没有,曲着手臂,叫「曲肱而枕之」,他乐在其中。颜回也是在箪食瓢饮居陋巷的贫苦生活当中不改其乐,能耐得住这种贫穷寂寞的生活,安贫乐道。还对世间名利有执着,放不下,那你就不是孔颜家中之人。这是世法要放下。你学道,你真以为有个道可以学,这又是执着,成了所知障。所以夫子告诉你,他是「空空如也」,心是空的,什麽都没有。「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」他说「予欲无言,天何言哉?」你说我说了什麽法,我没说法,天有说法吗?告诉我们什麽?要息心绝虑,放下一切妄想分别执着,你才能见自己本性。这又是上一个层次,这种人才真正有资格弘道,他得道了。光放下世间的名利,还没有得道;真正得道的人,世间法放下,出世间法也放下,真正是空空如也。但是你放下世间是第一步,放下世间这些种种名利,你是有资格学道,没有证道,可以学道。学成功了,你就证道了。我们再看底下第十章:

 

【周公谓鲁公曰。君子不施其亲。不使大臣怨乎不以。故旧无大故。则不弃也。无求备于一人。】

 

这章是记录了周公(就是武王的弟弟)训示他的儿子伯禽的话。伯禽封为鲁国的国君,是武王所封的,所以鲁国是周公之后。孔安国注解就说,「鲁公,周公之子伯禽,封于鲁」。周公在这教子,这个话就很重要了,周公的家训,圣人的家训,教你怎麽做君子。这个君子尤其是指在上位的人,就是你怎麽做一个国君,做一个领导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:53:30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643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