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132集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我们再想想孔老夫子一生,不也是这样蒙耻救民吗?他周游列国十四年,就希望能够为这些诸侯国君效力,而能施展他的抱负,复兴礼乐之治,这是救民。每一个国君最后都没有用他,这对一个士人来讲,就是对读书人、有骨气的人来讲,那何尝不是一种耻辱?甚至更有甚者,还有很多人故意羞辱他,就像鲁国的阳虎,我们上一篇刚刚学到,阳虎对他傲慢无礼,孔子能忍受。到了卫国,南子召见他,南子名声不好,召见孔子,孔子还是去见她。他是为自己名利吗,为了在卫国求得一官半职吗?不是为自己,真的就是为救民。乃至公山弗扰、佛肸(音必西)这类小人召他,孔子都想去,想去的目的没有别的,就是找这个机会能够帮助百姓,这个德太厚了!所以在乱世裡头要想真正做出救世救民的工作,那要忍大耻辱的,很多人会说閒话,甚至你看子路、子贡这类人,最忠实的弟子了,都会对老师起疑惑,因为他没达到老师的境界。那你要不要忍?要,不忍怎麽能成就大德!

 

时至今天,我们再看看我们的恩师一生,何尝不是蒙耻救民?很多人也是对他误会,还有毁谤,这一生不知经历多少,但是他老人家还是这样的不卑不亢,顽强坚毅,来推动圣贤教育。圣贤教育可以救世救民,这个德也是太大了!虽然现在很多人对他不理解,有毁谤,看看百千年后,历史是会公正的,那一定是会给他最高的荣誉。就像孔老夫子当年没有知己,没有人能够用他,他没有气馁,依旧是这样做,仁以为己任,死而后已。结果他自己也没想到,到了汉朝,汉武帝听了董仲舒的推荐,起用孔子的思想、儒家的学派,做为整个天下考核科举、考核公务员的教学内容,把儒家做为真正的国学。自此以后,儒家就成为了中国主流学派,历代帝王都尊孔,都用儒家学问来治理天下,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,至圣先师。所以蒙的耻辱愈大,后福愈大。在这个世间又何必惧怕耻辱,何必要把耻辱摆在心上?我们恩师常常提醒我:你在现在走圣贤教育的道路不容易,会困难重重,人家的毁谤甚至陷害,你都会遭受。当然这是老人家非常慈悲提醒我、告诫我,可是我不害怕、我不担心,知道这一切都是考验而已,就得要接受考验才能成就大德,真金是要经历过火烧,钢铁是要在熔炉裡面炼成的。如果你惧怕,你不干,迴避、退缩了,那你就成就不了大德。

 

蕅益大师注解当中又引卓吾先生的话,「卓吾曰:有见有守」。见是见地;守是持守、操守。有这样的见地,才有这样的操守,才有这种行持。「方外史曰:惟见得真,故守得定」。只有是见地真实,这是智慧,这可不是知识,是智慧,是你的境界。这不是从别人那学来的、听来的,记问之学不可以为人师。这个见,是你真正体验到的,证得的,你这个见地真,你就守得定。定和慧是相应,见是智慧,定是你的定力,有一分智慧就有一分定力,有一分定力也就有一分智慧。有定力的人不怕人嘲笑,不怕人羞辱,抱定一个仁心,立定为天下人服务这种志愿,无论人家怎麽说、怎麽障碍,都不改其志,不变心。这种行持必定是要你自己把一切名闻利养统统放下,把个人得失乃至身家性命都完全放下,不放在心上,你才能做到。还有一丝毫保留,还有一丝毫放不下,没看破。没看破,到时候就守不定。别说「现在我没问题,我很定,我不怕诱惑」。假如内心裡还夹杂着一丝毫名利心,在高名厚利的诱惑面前就会倒下,就会堕落。因为见得不真,所以守得不稳。所以学者必须自己从内心深处把这些名闻利养、自私自利的污染,洗除得乾乾淨淨,你的境界才会真实,你能够一帆风顺成圣成贤。否则那就是古德讲的,「因地不真,果招迂曲」。这个完全是自作自受,骗不了人的,更不能骗自己。我们再看第三章:

 

【齐景公待孔子曰。若季氏。则吾不能。以季孟之间待之。曰。吾老矣。不能用也。孔子行。】

 

这章论语记载了齐景公两段话,孔子没讲话,孔子只有一个动作,他离开了。这桩史实在《史记.孔子世家》裡面记载得很详细,大意就是说,当时孔子三十五岁,鲁昭公逃离了鲁国。因为季孙氏还有孟孙氏、叔孙氏这三家当时专权,鲁昭公企图收回自己的政权,但是失败了,逃离,后来就死在国外。当时鲁昭公逃到齐国不久,孔子也追随到齐国,住了一段时间。在这段期间当中,齐景公很欣赏孔子,常常问政于孔子,向孔子请教政事,如何治理国家。在典籍裡面我们看到两次齐景公问政于孔子,《论语》上,孔子答以「君君、臣臣,父父、子子」,这是一次。怎麽样治理好国家?你把伦常关係摆正了就行,君得像君,做国君的得像个国君,要有仁心,对待臣子、百姓要仁爱;臣臣,当臣子的要效忠于君主,当君主做错了事情,臣子要劝谏。父父、子子,做父母的要慈爱,关心儿女;子子,做儿女的要孝顺父母。这些君臣父子的关係都摆正了,你这个国家自然就和谐,就太平。《后汉书》记载的,孔子又有一次在答覆齐景公问政的时候又讲到,「政在节财」,节约使用,不能够奢侈浪费。

 

所以这些孔子的谏言让齐景公都觉得非常欢喜,想封一块地给孔子,结果齐景公就说出待孔子之道,就是这一章所说的。『齐景公待孔子曰』。这个「待」字,根据《史记.孔子世家》所说,当止字讲,停止的止,安止的止。就是齐景公想要让孔子安止下来、安定下来,留在齐国。他说,『若季氏,则吾不能,以季孟之间待之』。季氏是鲁国三卿大夫之一,季孙氏就是上卿,最有实权,其他两个就是孟孙和叔孙。这三家原来是兄弟,代代延续下来,他们跟鲁君原来都是一家人,四兄弟。长子继位就是君王,就是国君,其他三个次子就是大夫。发展下来结果三家专权,国君没有权力。当时齐国也有类似的情形,齐国当时田氏专权。所以景公对孔子说:我是很愿意善待你,但是要对待你以上卿之位,就像季氏这样,鲁国的季氏,「则吾不能」,我就做不到。因为已经有田氏专权了,他是上卿大夫。但是又不可以让你比鲁国的孟氏更卑微。孟氏,三家之一。换句话说,齐景公对孔子非常赏识,所以他说「以季孟之间待之」,用介乎季氏和孟氏之间,给你这样的待遇来留你。这是显示出齐景公对孔老夫子那种高度的礼遇。季氏和孟氏之间应该就是叔孙氏,三家,孟氏等于是三家最弱,季氏是最强,不能最上也不能最下,那就中间,但是这是已经相当了不起,这个待遇很好了。

 

可是晏婴就反对了,晏婴是当时齐国的相。底下这段话就是另外一个时期说的,『曰:吾老矣,不能用也』。大概孔子在齐国住了一段时间之后,齐景公他被臣下挟制,他自己做不了主。虽然他很喜欢孔子之道,但是他觉得没有办法用孔子,所以只好託辞说,「我老了,圣道难成,我不能用你了」。结果『孔子行』,孔子便离开了齐国,后来就回到了鲁国。从孔子的这种行动我们看到,他老人家在齐国并不是要谋求什麽官位,他是志在行道。道不能行了,他就离去,根本没有跟齐景公讲,「我在你这儿给了你这麽多建议,你应该有什麽条件,给我什麽报酬」,根本没谈这些。一听到齐景公这话,立刻就走,什麽都不要,无求。从这就看到,孔子是真正放下名利心。放下名利心才能做圣贤的事业,你自己还有名利,还放不下,那怎麽可能把圣贤事业做得好?

 

下面我们再看《雪公讲要》裡头引用了刘宝楠的注解,刘氏宝楠《正义》,就是刘宝楠的《论语正义》。裡面是这样解释说,「景公虽欲待孔子,而终不果行。后又託于吾老,而不能用,孔子所以去齐而反鲁也。待孔子与吾老之言,非在一时,故《论语》用两曰字别之」。这是给我们说清楚了,齐景公他是很喜欢孔子。欲待孔子,就是欲厚待孔子,要留他,要用他,但是他是力不从心,有心而无力。终不果行,最后没有能够成功。孔老夫子这个道没办法施展,那肯定是什麽?触动了当时那个国裡头的利益集团他们的利益,所以他们反对。你要行道那不容易,你肯定要有这个冲突起来。人家不行道,你行道,那当然就有对立冲突,就要看那个君主了,他能不能够担当,能不能够锲而不捨推行道。他如果没这个决心、没这个意志,就难了。虽然孔子有心帮助齐景公,齐景公意志不坚决,那也做不到。齐景公后来託辞说,我已经老了,不能用你了,所以孔子就离开齐国返回鲁国。说两段话的时期,待孔子与吾老之言,这两个时期不是在一个时期,非在一时,所以这章《论语》用两个「曰」字来分开。前面说「待孔子曰」,下面又说「曰:吾老矣」。这说明是两个不同时期说的话。

 

在这裡确实,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教育,有心来弘扬圣贤教育的人,读到这章要觉悟。学道、弘道,你就得像孔子那样做一个铁汉,所谓「富贵不能淫,威武不能屈,贫贱不能移」,经过这三种考验。遇到富贵,孔子在齐国是富贵,受到齐景公的赏识,那会不会生起骄淫之心?有一点名利心,就往往会生出骄淫来,骄奢淫逸、傲慢、自以为是都会起来,贪着于名利了。这个事情确实不容易,在佛门裡面很多大德尚且未能过这个关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10:48:22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639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