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104集 视频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蕅益大师注解当中说「正要人怍」四个字,这个意思点得太好了。夫子讲,「其言之不怍,则为之也难」,你讲的言语,讲出来能够问心无愧,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情。这个意思我们一听就要懂,夫子是教我们要去做。首先你要生惭愧心,正要人怍,正是要你生惭愧心,为什麽?你现在学了《论语》、学了圣贤之道,学了这些言语,不是说我们不跟人家讲,还是要跟人家讲。如果没人讲,那圣贤之教没有人去发扬光大,没有人弘扬,怎麽行?一定要去讲。但讲的同时,自己要去做,先做个贤人,最后成圣人。所以自己生惭愧心,如果做不到,生惭愧心,惭愧是善心;如果一个人无惭无愧,这个人就没救了,他做恶事,他不觉得不好意思,那他怎麽可能改?听到圣贤的道理,自己做不到,居然还不生惭愧,那他怎麽可能提高?所以能惭愧,这个人就能进步。蕅益大师把夫子的意思点出来了,这真的是心要。自古以来,凡是成圣成贤的人,都是这个惭愧心,也就是知耻的心成就的。他们这些古圣先贤成了圣人,我本性跟他一样,为什麽我不能成圣人?要惭愧,而这是知耻,知耻近乎勇,你才能够勇于改过自新,才能够难行能行。你为之难,难也能为,正是因为有怍、有惭愧、能知耻。我们再看底下第二十一章:

 

【陈成子弑简公。孔子沐浴而朝。告于哀公曰。陈恆弑其君。请讨之。公曰。告夫三子。孔子曰。以吾从大夫之后。不敢不告也。君曰。告夫三子者。之三子告。不可。孔子曰。以吾从大夫之后。不敢不告也。】

 

这一段话是讲齐国的大夫『陈成子』,就是陈恆,这个人将国君给杀了。这个事情是发生在鲁哀公十四年,他把齐国的国君齐简公杀了,这是犯上、弑君,严重的犯罪,这个是天地不能容、人神共怒的,完全毁坏了礼法。陈恆就是世俗称他作田常这个人。齐国跟鲁国是同盟国,是邻国,齐君被杀了,鲁国按道理不能够袖手旁观。自己邻国严重的行出非礼之事,大家都属于周天子的诸侯,岂能够容忍这样的非礼之事!所以孔子就劝谏鲁国国君鲁哀公,请求他出兵讨伐齐国的乱贼,诛杀陈恆,维护礼法。孔子在建议之前,『沐浴而朝』,非常的重视,他先是斋戒沐浴,他沐浴肯定也有斋戒,这是表郑重其事。这个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,引起鲁哀公和国人的注意,然后他上朝,朝见鲁哀公,『告于哀公曰』。孔子当时已经不是大夫了,是鲁国的国老,他已经周游列国回来,年纪也大了,鲁国国君也不用他。但是他曾经在鲁国做过大司寇,他曾经任过大夫,现在又是国老,国老就是德高望重的人,一般的要事,国君会谘询国老。所以小事孔子就不会去见国君,大事他是可以见国君。这是大事,所以孔子沐浴而朝。见了哀公,就跟哀公讲,『陈恆弑其君,请讨之』,齐国的大夫陈恆竟然杀自己的国君,严重的违礼,请求我们鲁国派兵征讨。结果鲁哀公什麽样的反应?『公曰:告夫三子』。鲁哀公推避责任说,「你去跟三家讲」。因为鲁国季孙氏、仲孙氏、叔孙氏三家专权,把持朝政,什麽重大的事情全部经过他们决定,国君他自己知道名存实亡,他也不敢做决定,结果孔子只好退下来了。

 

『孔子曰:以吾从大夫之后,不敢不告也』,这就是孔子退下来之后跟别人讲的话。以就是因为,我从大夫之后,意思就是他过去曾做过大夫,现在又是国老。这是很谦虚的话,说从大夫之后,就是跟着大夫后面走的人,实际上他的资格也是大夫。既然身为大夫,对于国家的大事就不能不管,所以不敢不告也,他就有这个义务上朝来建议国君。可是国君不听,『君曰:告夫三子者』,这还是孔子的话,国君就说,「你去告诉那三子」,他不肯做主。国君这样说,他只能照着国君这个话来办,他是臣子,必须听命国君。国君虽然没有智慧,也得顺从,这是符合礼的。于是他就去找那三子了。『之三子告』,之当往字讲,就是去,去到那三家,一家挨一家的跟他们讲,请求他们都出兵。因为兵权在他们手上,他们有军队,所以这三家一个家、一个家的跟他们讲。『不可』,没有一家能够愿意听从,谁都不肯出兵。最后,『孔子曰:以吾从大夫之后,不敢不告也』。这什麽意思?就是说,我身为鲁国的大夫,鲁君叫我来跟你们讲,那我就不敢不跟你们讲。这意思就是说,我得听鲁君的话。所以他对三个人也是同样的这番话。这裡头的意思也是很多,我们讲一讲、分析分析,把当时的情境以及孔子的心态做一番分析、研究,从中来学习。

 

根据《雪公讲要》裡面讲的,说古注对此议论很多,《雪公讲要》裡面摘录了三条议论。第一个,根据《左传》裡面的记载,说在哀公十四年的时候,就是陈恆弑君,孔子请求鲁哀公讨伐齐国的陈恆。其实他也为鲁哀公做过分析,讨伐是必胜的。第一个,齐国有一半人是反对陈恆弑君,他是严重违礼,不得人心,齐国一半人都是厌恶他的。鲁国虽然是小国,但是鲁国出了兵,再加上齐国的一半人,内外夹攻,肯定得胜。这是义战,为正义而战,而且会使鲁国声名就能够提起来。因为鲁国是最讲礼的国度,他是周公之后,周公制礼作乐,孔子又是鲁国人,所以树立鲁国讲礼的这样一个形象,这是个很好的契机。所以你看孔子念念都不忘恢复礼治。这个出兵实际上是维护礼法,可能将来有希望改变全天下非礼乱世的局面。所以这个举动,我们讲是很有战略影响的,只可惜鲁哀公不能听从,放弃了这个大好机会。

 

第二个说法,根据顾栋高《春秋大事年表》说的,鲁国当时的兵权都在三家手上,而三家的兵权又都在家臣手裡。譬如说当时季氏家,那是最大的家族,他兵也最多,可是兵权实际上由孔子的弟子冉求掌握着,冉求是季氏家臣。如果当时鲁君要是下令,譬如说派遣孔子带兵出去征讨齐国的陈恆,这是非常顺民心,这是正义之战,肯定鲁国这些人民百姓会响应。而且鲁君下令,命三家的家臣出兵,三家也不好说话,这是正义的战斗,必须要做的。家臣也肯定会响应,最起码季氏家臣冉求肯定会响应,因为他是孔子的弟子,都是自己人,所以这三家是不敢违抗命令。孔子还有其他的弟子,也是非常英勇的,有樊迟、有有若,这都是勇勐的将士,他们再一号召,可能还有很多百姓来参与,共同来声讨乱贼。甚至可能其他国家的诸侯也会来响应,这种声势是必胜无疑。很可惜鲁国国君没有採纳,他害怕,他不敢做主,错过机会。

 

还有第三种说法,这三种说法是并存的,都是非常好的。《刘氏正义》上讲,鲁哀公当时如果他真正奋发有为,愿意改变鲁国当时的乱象,趁机把三家的兵权收回来,这是个好的机会。他应该就让孔子带兵,他带兵打仗肯定是胜利。把陈恆除掉以后,齐国上下肯定非常拥护孔子、拥护鲁国、感恩鲁国。在回来的时候就可一举把这三家的权力收回来,有齐国的帮忙,鲁国兵权现在又在孔子手上。所以,这一个举动既能为齐国除害,又能够帮鲁国恢复大治,一举两得。甚至鲁国要是安定了,它恢复礼治,三家不专权,鲁君有他真正的权力了,那鲁君能够任用孔子,这时候说不定也能像管仲辅佐齐桓公一样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,使天下大治。所以这个举动很有战略的深远意义,可是很不幸,鲁哀公不能用孔子,这就没办法,这只能是说众生没有福报。

 

蕅益大师解释说,「陈恆、三子,一齐讨矣」,这是说到关键点上了。陈恆是齐国的乱贼,三子是鲁国这三家,一齐都得征讨,这一个举动就能够一举两得。所以圣人的智慧很高,遇到圣贤人,做为领导的,最重要的是知人善用,你用他不要怀疑,所谓「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」。你用他又担心、又害怕,可能担心孔子掌握了兵权,会不会孔子取代了三家,原来三家专权,现在孔子专权怎麽办?他有这个顾虑就麻烦了。或者会担心,即使孔子会忠心耿耿,不会做出这样违心的事情,可是万一这个举动不成功怎麽办?那三家岂不是会把我也赶出去?过去曾经鲁国的鲁昭公就被三家赶出国外,死在他乡。鲁哀公不敢,他怕自己会受害。你看,私心作祟,结果使一国社稷不能得兴,这种人叫小人,都是为自己打算。真正君子,他为了正义可以捨命,杀身成仁、舍生取义都可以做到,还有什麽担心害怕的?孔子不害怕,他去这样建议。只可惜领导不高明、不英明,即使圣贤人就在自己国裡头,都没办法去用他,所以不能改变当时的溷乱局面。我们再看底下第二十二章:

 

【子路问事君。子曰。勿欺也。而犯之。】

 

子路是孔子的弟子,他问『事君』的道理,怎麽事奉领导,君就是领导。这个问题,实际上古今都是很重要的问题,古今都会有领导和被领导的关係,就是你怎麽事奉领导人,包括你的老闆、你的顶头上司。『子曰:勿欺也,而犯之』,欺是欺骗,犯是犯颜,所谓犯颜直谏。在《集解》,就是何晏的《论语集解》,他引了孔安国的注解,「孔曰:事君之道,义不可欺,当能犯颜谏争」。事君的道理,勿欺也,就是义不可欺,要讲求道义,君臣有义。义是循理的意思,也就是要符合天理良心,不能够悖天理、昧良心来做事,这叫义,就是不可欺。怎麽能欺君?不可欺君,也不能自欺。对于国君、领导,如果看到他们有过失,那我们都要劝谏。当然劝谏,一开始要像《弟子规》上讲的,「亲有过,谏使更,怡吾色,柔吾声」,你劝谏他们要讲究形式、讲究艺术,让他们能听得进去。但是你自己要坚持原则,据理还要力争。假使国君不高兴了,还要犯颜直谏,不能够为了国君高兴,自己就让步,就不能把持原则,那不行,那就是欺君。让国君很高兴,但实际上是欺君。能够犯君者,就不会欺君。

 

像唐朝唐太宗的谏臣魏徵,这个人就是忠臣。他对皇上劝谏,那是敢于犯颜直谏、据理力争,甚至皇上不高兴,他也绝不让步,完全把自己生死置之于度外。不过唐太宗很难得,心量很大,很有抱负的一个君王,所以他都能够听取魏徵的建议,因此才有贞观之治。譬如说,魏徵有时候劝谏他,是让他自己要忍痛割爱。有一次,长孙皇后为唐太宗挑了一个美女来做嫔妃,这女孩子实际上早已许配他人,许配到陆家,唐太宗也不知道,于是下诏要选她入宫。结果魏徵知道了,立刻进宫劝谏,「皇上,这不行,你这样做是等于失了百姓的心,为什麽?这女子已经许配了陆家」。「是这样?那怎麽可以!」于是就要想收回诏令。当时房玄龄在旁边还劝说,「其实据我所知,这个女孩子家跟陆家是有来往,但没有定亲」。而且他还让陆家写了一个奏章给皇上看,说并无定亲之事,请皇上放心的选她入宫。魏徵说,这不行,你想想,她真有定亲,她怎麽敢说定亲?你皇上要选她入宫,她还敢违背你皇上的意思吗?唐太宗想想也对,于是忍痛割爱,把诏令也就收回来了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08:09:24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582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