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104集 视频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像这种情形很多,每次都是犯颜直谏,有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很生气,被魏徵当场谏诤,下不了台,失了体面,要杀他。「文死谏,武死战」,武将死在战场上,文臣往往死在谏诤。伴君如伴虎,皇上一不高兴,下令就杀头了。魏徵命大,长孙皇后也是很贤良的太太,听到唐太宗扬言要杀魏徵,她立刻自己穿戴得非常整齐,像上朝见驾一样,整整齐齐的礼服,来见唐太宗。唐太宗看了一愣,说,「妳在宫裡,妳干什麽穿得这麽整整齐齐?」长孙皇后就说了,「我要祝贺皇上,您有这样好的臣子,您必定是一位明君,你肯定治理天下会国泰民安,这是众生之福」。皇上一听,气也就消了。所以,如果不是像唐太宗这样的度量,恐怕魏徵就好像比干那样了。比干是纣王的臣子,商纣王是无道,比干去劝诤,商纣王下令把比干的心给挖出来。但是做为臣子,可以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,为什麽?这是为了正义、为了国家、为了人民。这是孔子讲「勿欺也,而犯之」,这是为臣之道,事君之道。

 

蕅益大师注解当中说,「不能阙疑,便是自欺,亦即欺君」。这个话什麽意思?不能阙疑,这个阙疑就是存疑的意思,所谓多闻阙疑。多闻就是你学得很多,听闻得很多,见多识广,但是也有还不懂的地方。不懂的地方能够存疑,这是一种谦虚好学的态度。对于看不懂的地方,不能讲它是错的,不能认为自己是对的,执着自己的见解,往往自己见解可能是错的。所以能够阙疑,就是能够存疑,这种态度是非常重要的,这是谨慎。治学需要这种态度,事君也需要这种态度。譬如说,对一些状况不是很了解,我们还没看明白,不能够自己擅自做主张,一意孤行,那也是自欺、也是欺君。孔子对子路说,「勿欺也,而犯之」。子路的性格,他是豪爽、直率的,当然他能够犯颜直谏,这个没问题。但是勿欺也,他有时未必做到,为什麽?倒不是因为子路想要欺君,或者有什麽自私自利的念头,子路已经没有了,他是一位正人君子。可是难免有时候自己会一意孤行,会执着自己的见解,那做出的事叫不能阙疑了。他自己还没搞明白,他就去擅自做主来做,这叫不能阙疑,这就是自欺,这是欺君。所以孔子教给子路,那都是对症下药,跟子路讲这个话,换另外一个人可能他就不是这样讲了。我们看到《论语》裡面,很多不同的人问同一个问题,夫子回答不一样,这是对不同人讲的,都是教化对方。

 

为什麽说子路有欺君的时候?我们看《论语》,前面我们学过的有一章,「子疾病」,孔子生病了,而且病得很严重,「子路使门人为臣」。因为孔子在鲁国做大司寇的时候,子路曾经做过孔子的家臣。孔子对子路而言,既是老师,也可以说是君,是他的领导。可是子路使门人为臣,这就是欺君了。怎麽说?因为子路认为,孔子虽然现在已经不是大夫了(他已经辞职了,不是大夫),可是他曾经做过大夫。那麽孔子现在重病,很可能就要去世了,所以子路就擅自做主,要孔子的门人,就是孔子的学生们,为臣就是做家臣,以大夫之礼为孔子治丧,办丧事。这是表示对孔子的尊敬,是出于好心。但是这种做法是不符合礼的,因为当时孔子已经不是大夫,不应该以大夫之礼,也就是当时孔子没有家臣,也不应该以孔子的弟子做家臣这样的礼来治丧。所以等孔子疾病后来好了,他没死,「病閒」,就是日渐减轻,病慢慢好了、恢复了,他知道子路让他的弟子们要做家臣,准备给他自己治丧,就说,「曰:久矣哉」,久矣哉就是我已经很久没做大夫,现在不是大夫了。「由之行诈也」,由就是子路的名仲由,仲由的行为是欺诈。「无臣而为有臣」,我没有家臣,他把我当作有家臣那样来行这个礼。「吾谁欺,欺天乎?」这种做法,你欺骗谁,难道是欺骗天吗?这个对子路的批评就很狠了。对自己学生,所以就批评得很狠;如果对外人,说话就轻描澹写。你看前面对季康子的讲话,那都是含沙射影,用通过卫国那三家来点出我们鲁国这三家也都是低低人,不能够直接说。对弟子那就不客气,所以讲得非常的狠。欺天就是自欺,欺自己良心就是欺天。

 

所以子路的毛病在什麽?不能阙疑。他对这种做法,自己并不是很明白,该不该这样做,但是竟然擅自做主,一意孤行,做出的是违礼的事。你知道孔子一生倡导礼,怎麽能够死后违礼,这不等于让老师一生的名节受损吗?而且你可以不这样做,何必讲那种虚的恭敬?这就叫自欺,这叫欺君,原因出于不能阙疑。所以蕅益大师在这裡点出来,「不能阙疑,便是自欺,亦即欺君」,专对子路讲的。固执己见的人、比较鲁莽的人,听了以后要想想,可不能认为自己很直,以为我自己很忠诚,实际上自己要是不懂,乱作胡为,也是属于欺君,这裡就更细微了。

 

蕅益大师的注解底下又说,「今之不敢犯君者,多是欺君者也。为君者喜欺,不喜犯,奈之何哉」,这个真是很感叹。今之不敢犯君者,现在不敢犯颜直谏的人,多是欺君的人,这确实。为什麽不敢犯颜直谏?因为有私心,怕龙颜大怒,自己就可能身首异处,所以不敢坚持原则,看到自己的领导做出违礼的事,还甚至会助纣为虐,这就是欺君。所以真正他要把自己放下,无我了,这种人才能够真正不欺君,他也是不自欺。自欺的人必定是有私心,自私自利就是自欺,以为自己得到利了,其实得不到,而且失了义。追逐利,把道义失了。你所追逐的利,说老实话,你命裡有时终须有,命裡无时莫强求,你也得不到。所以真正明白因果好,他就敢于坚守正义,可以为道义做牺牲。其实做出了牺牲,将来得到更多,你的福报更大。即使是把身命都捨掉,你提升了,你下一辈子可能生天,比你这一生肯定境界要高。即使是做人,也是比这一生福报更大,因为你是为义而死。更何况命不该绝也死不了,人都有命,怕什麽?害怕是妄念而已,那个是属于小人,没有智慧。为君者喜欺,当领导的人都有这种问题,当然少数英明的领导除外,一般人都是很喜欢被欺骗,所谓听骗不听劝。人家跟他讲真话,他不喜欢听;跟他讲阿谀奉承、讨好谄媚的话,喜欢得不得了。喜欺,不喜犯。

 

咱们看这个,关键不能只想历史上哪一个国君是这样的人,你关键要想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?自己是不是喜欢听好话、听顺耳之言,能不能接受逆耳之言?忠言都往往是逆耳的,「良药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」,对你真正有好处的话往往不一定好听。所以人可不能昏,得要有智慧,像唐太宗这样,他就是属于明君。如果喜欺,不喜犯,奈之何哉?那有什麽办法?即使遇到一个忠臣、义士在你身边来帮助你,可是你不能听劝谏,没用。我们再看底下第二十三章:

 

【子曰。君子上达。小人下达。】

 

《雪公讲要》裡面引用了何晏的注解,就是《集解》,说「本为上,末为下也」。上和下什麽意思?上是讲本,根本,下是讲枝末,就像一棵树,有根本,也有枝末。「上达」和「下达」,如果按照这个解释,是本末,雪公也是认为这个意思比较可取。按照这样来解释,上达这个达是当作晓字讲,邢昺的注疏当作晓,就是知晓,也就是君子知本,小人知末。君子能够知道根本、抓住根本,小人就不能知道根本,他只能寻求枝末,只知道有枝末在,叫捨本逐末。所以,要做一个君子,最重要的是知本。你能够知道什麽是本、什麽是末,抓住根本了,你就能成就,君子能成就圣贤。

 

什麽是本,什麽是末?《大学》裡面有很多就讲到这个方面。譬如说在做生意的时候,现在人都喜欢钱财,把钱财当作根本。听说有一个调查,问了七千个人,问他们:「你认为什麽东西对你最重要?」七千人裡面只有四个人没有说钱对自己最重要,换句话说,其他人都认为钱是最重要的。所以都把钱、财当作根本了。做生意的人,我刚刚上个月底到上海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「商亦载道」企业家论坛,论坛请我做演讲,跟企业家们有个对话,就谈到这个问题。不少人都认为,做生意、经商肯定要以利为本,得先抓住财利,不挣钱,经商干什麽?我就问当场在座的人,三、四百人,「你们这些企业家,认为做生意应该把义字放在第一的,请举手」。「君子喻于义,小人喻于利」,你把义放在第一位的,不为钱财,为道义、正义来做生意。这就发现,三百人左右,大概也就三个人举手,这三个人算不错了,百分之一。这三个人裡面有两个我认识,都是咱们学传统文化的。所以你看,他们都认为利是本、财是本。

 

你要追逐财、追逐利,到最后是什麽?就是危机。二OO八年年底产生的金融海啸,最后导致全球经济危机,原因是什麽?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的时候就一语道破,说道德缺失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,一些人见利忘义,丧失了道德的底限,产生了危机。所以大家都争利,争到最后就是危机,孟子讲的,上下交征利,其国危矣。现在是世界,举世之人都争利,所以其世危矣,肯定就有危机产生。不仅是经济危机,还有什麽危机?环境危机、气候危机、粮食危机、恐怖主义、天灾人祸,种种的危机都会出来。其根本就在于捨本逐末,就是这个世界小人太多了,没有君子,都是捨本逐末的人,都是喻于利的人当令,这世界就搞得乱七八糟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08:09:24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582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