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103集 视频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 锺茂森博士主讲  (第一O三集)  2010/11/9 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 档名:57-007-0103

 

尊敬的诸位仁者,大家好!请坐。我们继续来学习《论语》。请看「宪问第十四」,第十四章:

 

【子曰。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。虽曰不要君。吾不信也。】

 

这一章是孔子评价臧武仲,在这裡这篇「宪问第十四」。孔子在前面第十二章「子路问成人」就曾经举过臧武仲的例子,臧武仲有智慧,这个人很机智。在这裡却是对他的批评,这个话是有一个历史背景。臧武仲曾经做过鲁国的大夫,他有一个封邑,就是封地,就是这裡讲的防。『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』,这个防是个地名,是臧武仲的食采邑,在山东。臧武仲曾经有一次被孟氏(这是个大夫)所批评,给他定了罪。结果武仲就逃到了国外,叫邾的地方,这也是周朝末年的一个诸侯国。后来又从邾这个地方回到了鲁国的防邑,就是防这个地方。之后他就派他同父异母的兄长送礼给鲁国的国君,求鲁国国君姑且念他祖先的功勳,不要跟他计较,而且要为臧氏(就是他们家)立后,以守其先人的祭祀。当时鲁君就立了他的异母兄弟,这个人叫臧为,武仲于是就把防邑交给了臧为。之后,这裡讲的「求为后于鲁」,就是为自己家立后,他把这个邑(自己的领地)给他异母兄这一家以后,就自己跑到了齐国去。有这麽一个历史背景。武仲,这裡讲的「以防求为后」,就是他佔据自己防这个封地,要请求鲁君给他立后。

 

这个事孔子怎麽评判?说『虽曰不要君,吾不信也』。虽然讲他没有构成要君之罪,这个「要」是要挟,他佔据自己的领地,要求鲁君给他立后。虽然别人还没有说他是犯了要君之罪,可是孔子说我不信,也就是孔子心裡面认为臧武仲已经犯了要君之罪,为什麽?假如鲁君没有答应臧武仲请求,他也有可能在他自己的封地那裡搞叛乱,所以孔子说这个话。孔子非常识人,对于臧武仲这样的评价,我们也能够相信。所以圣人评价人,看他的存心,虽然他没有进行叛乱,但是他已经有这个心。没有这个事,就不能给他定罪,但是他有这个心,那圣人就会批评。在这裡我们就看到圣人非常重视忠君,忠君就是爱国。如果是不能忠君,处处跟自己的领导作对,甚至会要挟,这个人迟早会有叛乱的行为出来。讲到忠,它是出自于八德,孝悌忠信的忠,忠离不开孝,忠臣出自于孝子之门。一个人能够对父母有孝心,他才能够真正爱自己的祖国、爱自己的领导,所以儒家的教育非常重视孝道。忠,也是把对父母的孝心移过来对自己的国家、对自己的领导、对自己的人民而已。我们想要培养忠臣,最重要的提倡孝道。我们就讲到这裡,下面我们看十五章:

 

【子曰。晋文公谲而不正。齐桓公正而不谲。】

 

这个谲是当诈字讲,狡诈的意思。孔子在这裡评论『晋文公』和『齐桓公』这两个国君,都是春秋时候曾经创立过霸业的。当时这两位国君都相继被诸侯推为霸主,率领诸侯,所谓「尊王攘夷」。当时还是周朝,虽然周天子名存实亡了,但是毕竟还有一个名义在,所以晋文公和齐桓公都领导诸侯要尊奉周天子,这是符合礼的。『谲而不正』、『正而不谲』,如果是查看历史,在《春秋左传》裡头有不少的记载,有讲过一些例子,齐桓公以及晋文公是什麽样的人。晋文公曾经有过一个「践土之盟」,盟会诸侯、召集诸侯,等于来开会,这是在春秋僖公二十八年。《左传》上说,他当时召周天子来到践土这个地方,来进行盟会,接受诸侯的礼拜。这种行为实际上已经不符合礼了,用孔子的话来讲,这叫「以臣召君,不可以训」,他用臣子的身分召天子来盟会,这个不可以做为法则、榜样。不可以训,就是不能做法则、不能做榜样。所以可见得,晋文公虽然他做一个样子要尊天子,实际上他心裡没有真正对天子的礼敬,他把天子召来就好像召诸侯、召臣子一样,这个很不符合礼。而且盟会不应该是晋文公来召唤、来召集,应该是周天子。所以孔子在这就说他谲而不正,他是狡诈,心不正。齐桓公比他好一些,齐桓公在葵丘盟会诸侯,对周天子都能一切以礼相待,夫子称他是正而不谲,他心是很正的,很符合礼。也就是说,正和谲用什麽标准来判断?就看是不是用礼。如果是一切符合礼,这就是正;不符合礼,就不正。我们要克己复礼,这个礼就是我们的行为规范,特别是对君臣之间,更要以礼相待。

 

从这裡,这两条合在一起看,我们就知道孔子观人观察得非常细緻,不是看你表面做什麽样子,看你的存心在哪裡。当然,存心也是透过你的一举一动来看,都是从细微处就能观察出来,瞒不过别人。所以,我们自己千万不要在这些表面行动上去掩饰、去作假,这就是谲而不正。应该反省自己内心,内心要正,不能有半点欺伪、欺世盗名,这种心就不正。所以,心念差之毫釐,谬之千里,别以为别人看不出来,明眼人都能看出来,你只能够欺骗那些没有智慧的愚人。所以圣人教我们一切要正,自己心要正,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,这就好。我们再看底下第十六章:

 

【子路曰。桓公杀公子纠。召忽死之。管仲不死。曰。未仁乎。子曰。桓公九合诸侯。不以兵车。管仲之力也。如其仁。如其仁。】

 

在这一章,子路请教夫子一个问题,也是请夫子评价人。评价人当中,我们就能学到该怎麽样看人,自己又怎麽样来学习。首先我把这段话的历史背景给大家介绍一下,齐桓公,『桓公杀公子纠』,是这样的一个情形,齐桓公是齐国原来的公子小白,他的一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公子纠,齐襄公是他们的哥哥。当时襄公无道,公子小白的一个家臣叫鲍叔牙,是一个很有智慧的人,他就预知齐国必定将乱,所以他就建议小白赶紧离开齐国,以免遭到祸患。于是就辅佐小白出奔到莒这个地方,莒国。后来,襄公果然被他自己的堂弟(叫无知)给杀了,他的堂弟就自立为国君。当时公子纠也逃跑,管仲和召忽这两个人辅佐公子纠,就逃到了鲁国。这个国家乱了,臣弑君,这真是大乱。新上来的国君也好景不长,几个月之后又被齐国的大夫雍廪给杀了。杀了以后就要立国君,立谁?有两个候选,一个就是公子纠,一个就是公子小白,他们俩是兄弟。于是就约定,谁先回来就立谁。于是小白就从莒要回齐。公子纠当时逃到鲁国去了,因为他的母亲是鲁国人,鲁国也有意要辅助公子纠,于是出兵护送公子纠回齐国。同时,为了保证公子纠先回到齐国被立为齐君,于是就派了管仲率兵去拦阻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,拦截公子小白,不让小白回来。他不回来,公子纠当然就成为国君了。结果,在路上管仲就拦截公子小白,甚至要把小白给杀死。当时小白要跑,管仲就弯弓射箭,这一箭射过去,射中了小白的带子,小白很聪明,立刻就装死。管仲以为他真的死了,就回去了,小白得以脱身。管仲回到公子纠那裡就报告说,我已经把公子小白给杀了。大家都很高兴,现在没有竞争对手了,于是公子纠他们的车队就慢慢的走,不赶时间了。结果走到齐国之后,没料到公子小白已经抢先入了齐国,已经被立为国君,就是齐桓公。

 

当时齐桓公立刻就派兵去迎战鲁国的军队,拦截公子纠,不让他回国。齐国的军队毕竟比较强大,就打败了鲁国的军队,公子纠也就逃回鲁国。桓公抓到了管仲,管仲可是桓公的仇敌,当时管仲射箭差点把他射死。结果鲍叔牙就非常诚恳的规劝桓公,说管仲是一位人才,当时是各为其主,现在他已经被我们抓获了,我们应该软言相慰,让他心能够归附,为我们所用,将来他一定能够辅佐君上您称霸。齐桓公也是个很有度量的人,听到鲍叔牙这个举荐,于是就不仅没有追究管仲,而且还任命他为齐国的宰相。管仲后来真的辅佐齐王九合诸侯,称霸。至于公子纠,逃回了鲁国,召忽跟着他,管仲和召忽是两个人,召忽跟着公子纠回去了。结果齐国就以强势要挟鲁国一定要交出公子纠,或者把他杀死。当时公子纠就被鲁国杀了,鲁国不敢得罪齐国,召忽就为了公子纠,等于是殉难,自刎而死。这是一个这样的背景。

 

所以子路在这裡问这个问题,因为子路为人很注重道义,很有情义的一个人。他认为桓公杀了公子纠,『召忽死之』,召忽为他殉节,这是杀身以成仁,很忠烈的一个义士。『管仲不死』,管仲为什麽不为公子纠而自杀,不为他殉节?管仲好像比不上召忽。所以他就问孔子,『曰:未仁乎?』管仲是不是还是不仁,不能称为仁?他连忠都没做到,义也没做到,怎麽能称为仁?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5日08:06:06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580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