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63集 视频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不过,难得的是孔子虽然有所不知,他不会强不知以为知。他是「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」,这是真正的智慧,真诚,知道就知道,不知道,他也承认不知道。他不耻下问,实事求是来求学,他自己也很谦虚,不敢以圣人自居。上一篇我们学到,「若圣与仁,则吾岂敢?」孔子不敢自居为圣人或者仁者。别人称他是圣人,别人称他是仁者,他自己不敢称,想都不敢想;甚至他自己说连君子之道,「吾未之有得」,我都没得到,君子都不是。这是什麽?真正心中空了、虚了,所谓「有若无,实若虚」,愈有学问的人,愈是谦虚。如果是傲慢的人,他肯定就没学问,他的学问不是真实学问,那就变成反过来,他是虚若实、无若有,自己骗自己。

 

所以「颜子分中,直是无能、无多」,这是他自己自分上真的是这样觉得。为什麽他真正是觉得无能?他明明有能,他能力不浅,为什麽说无能?他见识也很多,为什麽他无多?这是讲到真正圣人,首先是断了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他没有「我」这个相,不会认为我很有能耐、我很多见识。有个「我」在,不是圣人,还是凡夫,所以连君子他都不是。君子已经无我,这跟佛法裡面的阿罗汉的果位是一样的,他已经无我相、无人相了,「我」都没有了,谁有才能,谁多见识?所以在颜子分中他是无能、无多,「直是」是他心裡真是这样想的,这不是他故意谦虚,装模作样,不是,真的是如此。所以无我,他才真正谦虚。「有若无,实若虚」,这个有是别人看他有,他自己分上本无;别人看他学问充实,他自己本虚。本来是无,本来是虚,为什麽?本来无一物。就像孔子讲的「空空如也」,本来无一物,何处来一个有、来一个实、来一个多?没有,这就入境界了。

 

「本不见有犯者」,这是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。刚才讲是无我相,也没有人相、众生相。如果看到人来冒犯我,行了,这个我相、人相具足,「人来冒犯我」,你看有人相、有我相。他没有我相,也不见有人相,谁来冒犯?冒犯谁?本不见有犯者,他见不到这个来冒犯我的人相(也见不到冒犯谁,冒犯「我」这个相也没有);也不见「犯事」,怎麽个冒犯法,中间的这个事他也没看到;也不见「受犯者」,受犯者是我,我受他冒犯,没有,三轮体空。无受犯人的相,无来冒犯人的相,也没有冒犯的这桩事,叫三轮体空,心真正清淨了。蕅益大师在这裡点出颜回的境界,如果不是蕅益大师真正也入这个境界了,他没办法体会,他说不出来。所以我们相信,蕅益大师也是得到孔颜心法了,这个孔颜心法跟佛法裡讲的境界都是相应的。

 

下面又说,「但就曾子说他,便云『以能问于不能』等耳。若见有能,便更无问于不能之事。乃至若见有犯,纵使不报,亦非不校矣」。曾子说颜回,这是从曾子的角度来看颜回。颜回本身没有一个概念说「我多能,所以我去谦虚请教那个不能的」,以能问于不能,他没有这样的一个想法;只是曾子看到他是这样做的,把这个现象说出来了,所以他云「以能问于不能」等耳。这是曾子分上说的,颜子没这个念头。有这个念头,说老实话,曾子也就不这样讚歎他了。这跟《金刚经》裡面讲到的相似,「须陀洹名为入流」,这是他怎麽样?他没有自己证得须陀洹的相,所以佛才说须陀洹入流了。入什麽流?入圣人之流,须陀洹是圣人中最低的一个果位,小乘初果,他叫入流了。入流的人,已经没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别人看他是这样的,他自己绝对没这麽想。这跟颜回也是一样的,颜回以能问于不能、以多问于寡,也是曾子说他的,他没有这样想。如果他自己认为自己有能,「若见有能,便更无问于不能之事」。如果自己觉得自己有能,那实际上自己才是不能,你没有入圣流,跟圣人连边都沾不上,所以就没有这个所谓问于不能之事,你跟他一样是不能,怎麽能说以能问于不能?真正你的能耐,就在于你没有这样的想法,你没有这样的相,你离开了我相、人相,这才叫有能,曾子才会这样讚歎他。

 

「乃至若见有犯,纵使不报,亦非不校矣」。乃至,是说他整个五桩事情,第一是以能问于不能,第二是以多问于寡,第三有若无,第四实若虚,第五犯而不校。乃至就是一直,这五桩事都涵盖,都是这个道理。他自己不会以为自己多,去问寡;不会认为自己有、不会认为自己实,他是无能、无多、本无、本虚,乃至是不见有犯者。「若见有犯」,他如果见到「有人来干犯我」的话,他纵使是不报复,但是他已经见到了,他已经有印象了,说对方来冒犯我。你有这个念头,虽然你修养很好,你没有去真正报复,甚至你不跟他计较,那只是世间修养,你不是真正不跟他计较,你已经落了这个印象,已经计较了,这就「并非不校」。所以,真正「犯而不校」是不落印象,真正没有看到人来跟我起对立,他没有这样的念头,因为他没有对立,他看一切人就是一体。看来冒犯我的人就是牙齿,我是舌头,我给它咬了就咬了吧。真的,连念头都不生,不会计较、不会报复,这是颜子的境界,真正是仁者,仁者无敌。无敌是他心裡没有敌对,心裡只看到跟自己一体的众生,众生是一体,没有你我,没有自他。

 

底下又引「卓吾云」,李卓吾先生的话,「不但想他人前日而已,自家今日亦要下手矣」。这是对我们的劝勉,我们学习曾子这段话,曾子讚歎颜回的这种德行,这是圣德,我们要学习,不仅是想着别人前日而已。昔者吾友从事于斯,「是说他前日,过去的事情、别人的事情,好像跟自己不相干」,你要这样想,你这章就白念了。重要的是「自家今日亦要下手」,学一条,你就得这样自身上落实一条,学才是真学,不是白学。从今以后,我就要放下我内心中对任何人的对立、矛盾,我不再跟任何人事物计较,那你才是向仁真正去迈进了,你会做一个仁者。曾子这样说,证明曾子在常念、思惟、观察善法,他也是以颜回为榜样,也是从自身上努力去修学,那是真修实干,纵然不一定这一生能达到这样的圣人境界,也不远了。

 

《大学》裡面讲,所谓诚心求之,「虽不中,不远矣」。真正诚心诚意的、真心的去修学,也不要去问我什麽时候达到这个境界,你有这个概念本来就是障碍,不要有这个念头,但问耕耘,不问收穫,你有一天可以契入这样的境界。如果你想着「我现在要修这个境界,我什麽时候能修得这个境界?」你有这个境界的相,你有这个相,就进不了这个境界。就像《金刚经》裡讲的,须陀洹已经没有他证得须陀洹的这个念头,他如果想「我证得须陀洹了」,佛不会跟他讲「你证得须陀洹了」,你没证得。他没入流,他有相,有我相;有证得境界的相,这是人相、众生相;什麽时候证得,这属于寿者相,寿者是时间。四相具足,那你证不得。这是告诉我们如何去用心,修善不要执着善法,这叫「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」,不着相去行善法,那个善才是真正的功德。下面我们来看第六章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6:53:09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482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