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63集 视频 文字)香港佛陀教育协会

 

李炳南先生引用清儒刘宝楠《正义》,裡面说,「前篇颜子言志,『愿无伐善,无施劳』,亦此若无、若虚之意」。第五篇,「颜子」就是颜回,他讲自己的志向。孔子问学生们,「你们每个人都讲讲自己的志向」,问了子路,又问颜回。颜回讲他的志向很简单,「愿无伐善,无施劳」。伐就是矜伐,自己称讚自己,自己有善行他表白,自我表扬,这叫伐善。颜子是无伐善,自己有善行都是「有若无,实若虚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无施劳就是不需要人家帮忙,他尽量的不找人来帮忙,能够做到的事自己做,绝不去麻烦别人,不把这些劳累的事情施给别人,这叫「无施劳」。这是一个真正修行人,绝不以为自己很有德行、很有学问,甚至收了些弟子,让弟子们来替他做,都没有,这个是若无、若虚。

 

「犯而不校,是言其学能养气也」。犯就是冒犯,别人冒犯我,我不跟他计较,心裡绝没有报复,也没有怨恨,甚至连对立的念头都没有。他为什麽会冒犯我?那是因为他无知,我怎麽能跟他计较?如果跟他计较,岂不是就跟他一般见识了?就像一个七十岁的老人,怎麽可能跟一个三岁小朋友打架?不可能的,两个人境界不一样,打不起来。一定是两个人境界差不多才打得起来,两个都是三岁小朋友就会打。所以,你要跟他计较,说明你是跟他一般见识,一个境界。再者,颜回肯定也明瞭这个道理,天下本是一体。孔子曾经就教导过颜回,告诉他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,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告诉他,你自己能克己复礼(你不管别人怎麽做,自己克己复礼),天下跟着你归仁,也就是天下太平、世界和谐了。你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就归仁。这个道理一般人不懂,所以夫子没跟别人讲,只是跟颜回讲,颜回能够堪受大法。夫子最讚歎的是颜回,真的他是上上根,一听这个他就能够悟入,他就明瞭了。

 

为什麽自己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就归仁了?明明天下这麽多坏人,我克己复礼,他们也不转变,怎麽天下归仁?他们都变仁人了吗?说老实话,如果你还见到天下有坏人、有不仁之人,那你的天下是不能归仁。颜回看一切人都是圣贤、都是君子,他眼中没有坏人,所以他能克己复礼,他的天下归仁。他自己归仁了,天下就归仁。所以孔子告诉他,「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」你要天下归仁,靠自己,不是靠别人。不能说「你看,别人都不能够行仁,我行仁有什麽用?」你这样想,那你说天下归仁是由人,不是由己。真正明白的人知道,天下归仁是自己的责任,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。为什麽?这道理很深,因为天下和自己是一不是二,所以你归仁了,天下也就归仁。天下归仁这个事情,哪裡是人家的事?全是自己的事,百分之百是自己的责任,跟别人无关。

 

孔子跟他讲这个是大法,这是真正孔子的心传,传给颜回了。颜回当下悟入,所以他说,「回虽不敏,请事斯语矣!」我虽然不聪敏(这是他谦虚、客气),但是,他说一生请事斯语,就是依教奉行,您老人家说的我一定做。所以当下他就克己复礼,当下他就天下归仁。他成圣成贤了,所以他看天下人就没有对立,都是一体。所以,别人来冒犯我,我怎麽能跟他计较?一体的。好比我们身上器官互相有冲突了,常见的我们的舌头被牙齿咬到,我相信可能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。一不小心牙齿咬到舌头了,这是对立、冲突,牙齿冒犯舌头,可是舌头会不会跟牙齿计较说,「你这个牙齿这麽坏,我要报复你,把你拔掉!」舌头有没有这样想?没有,它是犯而不校,牙齿冒犯舌头,舌头犯而不校。为什麽?一体的,一体还计较什麽?

 

颜回之所以能做到犯而不校,因为他知道天下跟自己是一体,一切众生跟自己不二,所以他当然就做得到犯而不校。不仅说行动上不会计较、不会报复,连内心裡一丝毫的对立、冲突、矛盾都不会有,这个克己复礼的功夫就做到圆满了,真的是我与天下同归于仁。这是讲「其学能养气也」,这个学问可以说到达究竟圆满,他就是成圣人了。学问深了,他的气质就变化,所谓「学问深时意气平」。一个人学问愈深,他会愈谦虚、愈恭敬、愈温和,心平气和,他不会闹情绪,他不会急躁,他的心总是平稳的,对人和颜悦色,这是颜子功夫到家了。

 

我们自己检验自己学得怎麽样,就反省反省自己,我的气质有没有变化?学问就在于变化气质,如果气质没有变化,你这个学没有效果;真正有气质上的变化,那才叫有效果。没效果的时候,要想想我到底是不是真学了?别人跟我起对立,我是不是真会跟人家对立?我还会不会跟人家计较?在自己受冤枉、受委屈的时候,心裡还会不会不平?会不会忘记了「天下人跟我是一体」,会不会忘记?你要是忘了,那学的印象不深。怎麽办?多学、多听讲,天天听、天天听印象就深刻,境界现前的时候,你能提得起正念,人家来冒犯我,我马上想到《论语》裡面讲的「犯而不校」,我要跟他一体,我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,我不能跟他计较。你提起这个正念,功夫就得力,你就不会跟他起冲突,这就是真学、真干。不仅跟任何人不冲突,跟任何的事、任何的物都不冲突。怎麽跟事冲突?事情来了,自己就很紧张,如果是急事的话,自己就会非常的急躁;或者是心裡面有很重要的事情放不下,患得患失的心很强,这些都是跟事起矛盾。跟物也会起矛盾,对这样物有喜欢、对那个物体有讨厌,有好恶之心,这就是起矛盾。放下好恶,就是放下贪瞋痴,这是我们的学问存养。

 

下面雪公又引「《韩诗外传》引颜子曰:『人不善我,我亦善之』。即不校之意」。这个善是动词,就是以某人为善。「人不善我」,是别人看我不顺眼,他以为我不善,他不喜欢我、他讨厌我、来冒犯我,「我亦善之」,我对他还是尊重,我还是把他当作善人一样看待,我绝对不会怨恨、对立、冲突。这是颜子说的话,你看他说出这个话,证明他已经到了这个境界。圣人之所以为圣人,就是因为他能做到这一点,见天下人都是善人,没有丝毫不善,天下事都是善事。真是「人人是好人,事事是好事,日日是好日,时时是好时」,无一不善,心裡他纯善。如果心裡不是纯善,他怎麽能看到外面境界没有不善?一定是心裡纯善,他见到外面境界才是纯善,没有一丝不善。看到境界有一丝毫不善的,证明我的内心也有一丝毫不善,这相对的,对应起来的。境界就是你的心所变现的,心境一如,心境不二。真正有学问的人、有智慧的人,看到境界不善,他不会埋怨境界说,这个人怎麽这麽恶、事怎麽这麽倒霉,他不会埋怨境界。外面的人事物是境界,他不埋怨,只会反求诸己,是我自己德修得不够,感召这样的境界,我要回头认真的修德行善,让我的心更善、更纯,境界也就纯善了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4日16:53:09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482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