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22集 视频 文字)中国云南晚晴轩

 

『仁者安仁』,这个安是心安。「仁者天赋仁厚,为仁无所希求,只为心安理得」,这叫安仁。否则他心不安。仁者的心想自己的少,想别人的多。他的天性仁厚,所以他不在这个外界环境当中太过的讲求,他只有一个志愿,就是为仁。逐步逐步提升自己,让自己的仁慈心愈来愈大、愈来愈广,对其他的没有任何希求,特别是对于财色名食睡、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这些希求,他没有。他能做到心安理得,心安了,理就能得到,他对于宇宙万物之理,他因为心清淨,他能明瞭。如果心不安,理就得不到。我们自己是不是仁人?要问自己是不是对这些生活享受、名闻利养无所希求。如果心不安,怎麽办?要明理,心安能得到理;理得也能够得到心安,反过来也是一样。所以我们要学道理,认认真真的学习圣贤教诲,理得也就心安了,就能够安仁。安仁就是《大学》裡讲的,「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」,虑是智慧,得是什麽?得成圣贤。

 

『知者利仁』,雪公说到,「智者知行仁为有利于己,而行之也」,这个解释很实在、很具体。什麽是智慧的人?智慧的人不一定是仁人,可能他还是有想到他自己,有我这个念头在。但是这个人聪明,他知道行仁修善一定有利于自己,至少他能明白因果,他知道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;他明瞭《尚书》裡面说的「作善降之百祥、作不善降之百殃」;他了解《易经》裡说的「积善之家必有馀庆,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」。他对这个因果道理,他能够明瞭,他深信不疑,所以他乐于行仁,这个有利于自己。愈修善就愈有善果,愈有善果又加深他对于因果的信心,更加努力去修善行仁,这是属于「知者利仁」。

 

雪公又说到,「交友必须知其仁与不仁,不仁者无论贫富皆不可交」。这个是从前面第一章所说的「择不处仁,焉得知」延伸下来的意思。前面是说到择地、择居处,这裡讲择友。特别是一起学习圣贤之道的这些朋友,必须知道他是仁还是不仁,他的心地是善还是不善。孔子讲过,「无友不如己者」,在德行学问上比不上自己的,都不要跟他交朋友,就是不要跟他学习。不是说不帮助他,而是不跟他学习,不以他做为帮助自己道业的同修道友,更何况不仁之人?所以不仁者,无论是贫、富,都不可以跟他交往,你跟他交往,一来会受他的影响,被他拉堕落了;二来别人会看,因为物以类聚、人以群分,「你为什麽跟他交朋友?你肯定跟他一类人」,所以不跟他交往是保全自己的名节;更何况第三,不仁者,你跟他在一起肯定会有烦恼、不愉快,因为我们还是凡人,我们自己如果自私自利没放下,跟那些不仁者在一起,肯定会起冲突,因为他也自私自利。他自私自利,你也自私自利,这不是冲突了吗?关係肯定闹得很僵,很不愉快。除非你真正是仁者,真正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心都没有,就像下面一章所说的,「苟志于仁矣,无恶也」。你真正是仁者,你志向是求仁道,你心裡没有恶人,你没有你所厌恶的人,那可以。你看一切人都是好人,一切人都是善人,一切人都是仁人,他即使不仁,在你的身边,他也被你转化。这个境界你要达到了,你跟什麽人在一起都没有问题;如果没达到这个境界,确实要有选择,选择的目的是儘快达到仁的境界,然后去帮助别人。

 

所以,我们虽然未必能做到仁者,至少得做一个智者。智者是会选择,选择的方向一定是朝着仁者这个方向去走。到了仁者,你心就安了,安仁。安仁是什麽?心没有任何希求,所谓「能好人,能恶人」,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能好人、能恶人。为什麽?因为你心中没有善恶(音饿)、好(音浩)恶(音务),但是你又对于善恶的这些情形清清楚楚、明明瞭瞭,你只会帮助别人断恶修善、改过自新,这叫安仁了。

 

蕅益大师的解释说,「见有心外之约、乐,便不可久处、长处。可见不仁之人,无地可容其身矣。安仁,则约乐皆安;利仁,则约乐皆利,何等快活受用!」蕅益大师这几句话,完全是他自己修行体验,他证得夫子所说的道理了。什麽是真正的安仁、利仁?这裡说,如果见心外有约和乐,约是贫困,乐是富乐,就是有环境的好坏、善恶,你看到了,你这是分别,有这个分别,你不可能久处、长处。因为你有分别,你会产生执着,一执着,你会生烦恼,那你怎麽可能久处、长处?你不能够安心,不能够守本分了。就像古人讲的,素富贵安于富贵,素贫贱安于贫贱。这个心不安,为什麽不安?因为有分别、有执着,那就不能叫仁人。所以可见得,不仁之人无地可以容身,他到哪裡都不安,不管环境是好的是坏的,他都不安。常常也有听过一些人成天抱怨,说以前小的时候生活很贫苦,受尽了苦,吃尽了苦头,在抱怨;等他后来生活改善,富足了,他还是抱怨,还是处处不满意,而且比以前烦恼更多。为什麽是这样?他心不安,他不乐。不管是贫困的环境还是富乐的环境,他都不快乐,他的心不安,简直是无地可以容其身。其实,心外的环境没有什麽好坏,好坏是你自己心的分别执着。

 

就像胡小林老师在讲课当中他检讨自己,他很难得,他学了传统文化,他就知道自己过去想法错了。说以前,文化大革命刚一结束,很希望去读书,认为能够读书是最快乐的。结果后来也考取了研究生,读书了,发现读书自己很穷,还是不快乐。于是想到有钱就快乐,结果读完书出来就赚钱,赚了很多钱。可是赚了钱之后,他觉得还是不快乐,天天在生意场上要应酬,因为常常想着利,所以心就浮躁,很容易发脾气,他还是不快乐。常发脾气,后来长了癌症,更不快乐,觉得能有健康的身体,哪怕没有钱、没有书读都快乐。原来不也是这个样吗?后来他还是觉得这样才快乐。结果后来癌症好了,身体恢复健康了,他还是有很多的焦虑烦恼。一直到学了《弟子规》,学了传统文化,才真正知道,其实快乐由心,心外没有什麽快乐不快乐,全都是你自己内心的感受。

 

所以,你看颜回箪食、瓢饮、居陋巷,都不改其乐,为什麽他不改其乐?因为他内心真正有法喜,「学而时习之,不亦悦乎」他真正得到了。胡老师给我们的分享就说到,真正学了传统文化才知道,那些追求物质生活、欲望的满足,只会增加烦恼,不会快乐;现在学了传统文化才快乐,心才安。所以心能安仁,「约乐皆安」,就是贫困和富乐心都安。像孔子的学生颜回,他是处于贫困,他安、他乐;子贡是富贵,他也心安心乐。所以,不是说你要得到富贵才乐、才安,如果安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基础上,这个心永远不安。利仁是「约乐皆利」,只要行仁,不管你是处贫困还是处富贵,你都能够得到大利,这是「何等快活受用!」

 

我们看到蕅益大师这句话,也非常的欢喜,非常羡慕。学习传统文化,用世间的话来讲,这个收益很大。你只要肯学,你不用花一分钱,你也能得到快乐,得到受用。现在学习传统文化方便了,上网就能听到这些文化的讲席。我们恩师的讲演,蔡老师、胡老师,还有我的这些讲课内容都是免费,上网只要你肯去听,你肯去照做,你这种快活受用就能得到。所以,如何才能够安仁、利仁?说到底还是要真干,学懂一句就照做一句,认真依教奉行,处处以仁做标准,慢慢把自己自私自利的念头澹化。学着想别人,把自己忘掉,一切为社会众生着想,逐渐逐渐你心就愈来愈仁爱了,你心也愈来愈快乐。所以,学传统文化是要用心去体验的,如果没有体验,所学的只是皮毛,只是语言文字,不是真实受用。

 

现在时间到了,我们就先学习到此地,谢谢大家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16:58:46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207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