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22集 视频 文字)中国云南晚晴轩

 

这种动到底是什麽动?科学家现在还不清楚,还在探索。佛法裡面就讲得清楚了,这个动是心动,念头动。换句话说,一切物质都是念头波动产生的,这是佛法讲的「一切唯心造」。凡所有一切法,都是「唯心所现,唯识所变」,《华严经》裡把这个道理讲得太清楚、太透彻了。真正明瞭这个道理,还要起什麽分别执着?起分别执着叫自寻烦恼,没得给你执着的,没得给你分别的,都是虚妄相。你真正看透了这一层,这叫认识宇宙人生真相,你就见到真谛了,所以你「无好无恶」,这是讲性量。

 

「能好能恶」,这是讲俗谛,性具是俗谛。俗谛是什麽?从我们凡夫认识的这个世界当中说的,从相上讲。相都是假相,都是虚妄相。刚才讲的,都是波动组成的,岂不就是虚妄的?虽然说它是虚妄,但是它有,我们明明见到、明明摸得到、感受得到,这是所谓妙假。它是假的,但是它不是什麽都没有,所以叫妙假,它有,但又是假的。就像人作梦一样,梦裡的境界你真见到了,你梦到有人、有山河大地,你都见到了;明明见到了,可是它是假的,梦哪是真的?所以叫妙假。这宇宙就是一个梦境一样,觉悟的人了知这一切法空,无所有,不可得,毕竟空。明瞭了这个道理,还要生起慈悲心,在这梦境当中去帮助迷惑颠倒的众生,这是仁爱心。仁爱心表现出来,跟梦境当中一切众生和光同尘,他们有什麽好恶,你也跟他们一样能好能恶,你随顺他的心去做示现,去做表演,这是菩萨。光是认识真谛,不能发出这个仁爱心、这个慈悲心帮助众生,那只是阿罗汉,是小乘;发了这个心,这是大乘菩萨。

 

仁是性体,性体是讲中谛,中谛是从用上讲的。体、相、用,体上讲是真谛,相上讲是俗谛,用上讲是中谛。用中,这叫中观。中观见中谛,假观见俗谛,空观见真谛,所以空、假、中是一心三观,见一境三谛。这个中观是什麽?所谓真俗不二,真谛和俗谛不能分开,它是一如不二的,所谓即真即俗、非假非空。非假非空就不落二边,既不落偏到真这边,也不偏到俗这边。阿罗汉是偏到真这边了,他见一切法空,可是他不肯出来度众生,他得到的叫偏真涅槃,他不能发起大慈悲心普度众生;凡夫偏在俗谛,偏到假这边,他不认识真谛,在假相当中迷惑颠倒,造业受报,这很可怜;佛真正做到了用中,既不偏真谛,又不偏俗谛,二边不落,不着空,也不着有。空和有二边都不执着,这个中道才是真正的圆满,这是真正得到仁了。在这个意义上讲,仁是什麽?就是自性中的大慈悲、大智慧,成佛了就圆满现前。这个时候,他能够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,这是《愣严经》上讲的;《法华经》上讲,应以什麽身而得度的,他就现什麽身而为说法,这就是能好能恶。他随众生心,现所知量,和光同尘,但是他不起分别执着烦恼,甚至不起心不动念。所以蕅益大师这裡讲,「无好无恶,故能好能恶」,这个意思深,把儒家的境界提升了。朱子说,要把私心放下了才能够做到;究竟圆满的做到,不仅要放下私心,而且要把妄想分别执着都放下,你才能真正证得一境三谛,一心三观,你这个时候才圆满的做到能好人、能恶人。我们再看第四章。

 

【子曰。苟志于仁矣。无恶也。】

 

我们看雪公的《讲要》,他讲到这个恶,无恶的恶字,其实是有两种读音,一个是读入声,做善恶的恶字意思来讲,就是『苟志于仁矣,无恶(音饿)也』;另外一种解释读去声,读恶(音务),好恶的恶。这两种意思都好,实际上两个意思不矛盾。我们来看雪公老人引的古注说明,他引孔安国的注解。

 

孔安国这个注解当中讲「苟志于仁」,这个苟就是诚的意思,就是果然。「诚能志于仁」,你能立志为仁,做一个仁人,那麽「其馀终无恶」,他不会做恶事。孔安国这裡,应该读恶(音饿)。一个人真正立志为仁,他怎麽可能做恶事?就怕我们不肯立志。《朱子集注》裡面也是说这个道理。说「志者」,这个志就是「心之所之」,心中所嚮往的。如果是志于仁,心中只嚮往仁,其他一切放下。如果果然是嚮往仁,这一生立志成圣人,则必定不会作恶,没有为恶之事。所以,孔安国的注解和朱子的注解都是把这个当作恶(音饿)字讲。

 

底下《刘氏正义》、程氏《集释》皆说,「桉前后章皆言好恶,此亦当读去声」。《刘氏正义》和程氏的《论语集释》都把这个当作恶(音务)字,为什麽?他是顺着前面一章和后面一章来看的。前面第三章「惟仁者,能好人,能恶人」,这是讲好恶;后面第六章,「我未见好仁者,恶不仁者」,这也是讲好恶,所以他们说,在这裡也应该做好恶的恶字来解释。

 

雪公老人也是採取好恶的恶字这个意思来讲的。也就是这章讲,「诚然能志于仁者,便无所憎恶之人。志于仁者,能以仁厚待人。遇好人,固然能以善心待之;遇恶人,亦能以善心劝之改恶向善。所以,一个人果然志于仁,即无所恶之人」。这个意思就相当的明显了。所以,一个仁者心地淳厚,心裡他不会见人之恶,他也就不会厌恶人。因为我们见到人恶了,所以才会讨厌他。仁者见到恶人怎麽办,是不是看不到他的恶?不是。看不到他的恶,就不是智慧了。仁者必定有智慧,他看到有恶的行为,他知道这个人是迷惑颠倒,才做出这些恶事,他的本性呢?本性本善。他对这个不怀疑。哪怕见到那些杀父害母、做五逆十恶的人,仁者见到他只会生怜悯心,不会生憎恶之心。知道他学坏了,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,不懂得因果,不知道伦理道德,所以干出这些煳涂事,将来果报就惨烈。他只会怜悯他,怎麽还加憎恶?这是真正的仁者,你看心地多麽厚道!见到恶人,只会千方百计劝他改恶向善,就是救他。

 

六祖惠能大师在《六祖坛经》当中说到,「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」。一个真正修道的人,他不去看世间人的过失。这个「不见」,不是说他真的是见不到,见不到是愚痴;是见了之后好像没见一样,不放在心上。他再恶,我见到了,就像走在马路上见到一个人随地吐痰,这是作恶,见到之后怎麽样?过去了就忘掉,他那个人长的什麽样子都忘了,根本没放在心上,也不会去批评他,或者是把他抓起来,没有这种想法。只是什麽?可怜他没受过教育。这是仁厚的存心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16:58:46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207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