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书研习报告—论语 钟茂森博士(第18集 视频 文字)中国云南晚晴轩

 

【子曰。周监于二代。郁郁乎文哉。吾从周。】

 

根据孔安国的注解,「监,视也。言周文章备于二代,当从之」。『周监于二代』的这个监就是当视字讲,监视,监就是视,视包括回视、回顾、总结的意思。周朝的礼仪制度,属于文章,文是典籍,章是章法制度。周代的典籍和章法制度是从夏、商两个朝代的礼法那裡回顾、总结、完善起来的,所以更加完备。「备于二代」是比夏商两个朝代的礼更加完备,所以孔子说『吾从周』,我要推行周礼。

 

邢昺的注解,邢昺是宋朝的大儒,他的《疏》裡头也这麽讲,说「鬱鬱,文章貌。言以今周代之礼法文章,回视夏商二代,则周代鬱鬱乎有文章哉。周之文章备于二代,故从而行之也」。这就讲得更加详尽。他讲『郁郁乎文哉』,鬱鬱是讲他的文章貌,文是典籍,章是章法制度,这些文章和章法制度都非常的完善,讲这个状态。所以《论语》裡面这一章讲,周代的礼法文章是回顾总结夏商两个朝代而完备起来的,所以这个文章典籍制度是非常完备的,比夏商两代更为完备,所以孔子「从而行之」。这是极其的讚美周礼。

 

雪公老人又给我们点出为什麽孔子极其讚美周礼的原因。一方面当然是夏商周三代的文章典籍制度以周朝最为完备,这是后后胜于前前,这是其一;其二,「郁郁乎文哉」,鬱鬱两个字描绘出它自然包含礼的本质和条文。本质和条文两者兼备,又互相平衡,正所谓文质彬彬,彬彬是形容文和质很平衡,鬱鬱也是这个意思。文是讲它的条文、它表现的形式,质是它的质地、它的本质,它们互相平衡,无过无不及,恰到好处,正是中庸之道,所以孔子盛讚周礼。然后,他盛讚之后就说「吾从周」,我採纳周礼,我依中道而行。这话在《中庸》这篇文裡面也有类似的话,《中庸》讲,「子曰:吾说夏礼,杞不足徵也。吾学殷礼,有宋存焉。吾学周礼,今用之,吾从周」。我们前面讲过,孔子能说夏的礼,夏朝的礼,能说殷商的礼,但是他找不到证明。在杞国,杞国是夏的后代在那裡做诸侯,杞国裡找不到文,也找不到献,文献不足。文是典籍,献是贤人,找不到礼的典籍、也找不到在实行礼的这种贤人,所以找不到证明了。在杞国「不足徵也」,找不到证明了。学殷礼,在宋国虽然也有殷商的礼,但是也找不到证明。孔子说,我学周礼,现在我要推行周礼,办政治,推行礼治,周公之治。为什麽?因为周礼是最完善的礼,而且依中道而行,尽善尽美。

 

《朱子集注》裡面引程颐的弟子尹彦明先生的话说,「尹氏曰:三代之礼至周大备,夫子美其文而从之」,这裡也是採取这个意思。三代是夏商周三个朝代,这裡面的礼以周朝的礼最为完备,所以夫子讚美周朝的礼文而去推行周礼。我们的恩师过去常讲,他的老师,着名的台湾大学教授方东美先生过去就曾说,周礼是最完备、尽善尽美的宪法。如果国家能够用周礼来治理天下,必定是天下大治。很可惜,周朝后面的子孙没有真正去落实周礼,变成礼崩乐坏,否则,一直到现在可能还是周朝。所以很有必要去研究周礼,特别是国家领导,研究周礼,古为今用,把礼的精神保留下来,对于文章这些制度,枝末方面的细节可以有所增减,制定出真正符合我们中国国情,符合现代人的、时代需要的、与时俱进的一套礼法制度,那真正能使社会和谐,世界和谐。中国推行礼,中国能够繁荣富强,必定也影响全世界,中国可以做为全世界的领导国。春秋时代我们讲盟主,春秋五霸,盟主,中国做盟主可以说当之无愧。这话也不是我说的,是一九七O年代英国着名历史哲学家汤恩比先生说的,他就讲中国最有资格来领导世界走向大同,原因就是中国有它宝贵的传统文化。

 

蕅益大师注解当中又说,「花发之茂,由于培根。礼乐之文,本于至德。至德本于身,而考于古,即是千圣心法。故从周,只是以心印心。又从周,即从夏商,即从太古也」。蕅益大师这裡举出个比喻,讲养花,花开得很茂盛,「花发之茂」,那是因为它有根。有根的花年年都能开花,没根的花只能开一次,开了谢了就没了。这是用来比喻礼乐和道德,礼乐是能够看出来的,「礼乐之文」,文是属于表面的,我们能够观赏的,就像看花一样。花长得很好看,这是能观赏到的,礼乐就像花。根是什麽?根是德,本于德,本就是根,根本。因为根好,它吸收这些养分供给枝叶花,所以这花长得美。这是讲到礼乐要本于道德,真正有道德的礼乐,才是美的礼乐,尽善尽美。

 

所以夫子前面讲,「人而不仁,如礼何?人而不仁,如乐何?」讲的就是这个道理。如果没有仁,讲礼乐就是无本之花,没有根的花,那叫昙花一现,马上就凋落。所以要有仁德做根本,仁德又是以什麽为根本?这裡蕅益大师讲至德,至是最高了,最高的道德以什麽为根本?以自己为根本。这个意思是讲,要自己去修养至高无上的品德,所以,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」,这是大学之道讲的「明明德」。这个明德是至德,要以修身为本。修身,这是力行,还需要有古圣先贤的教诲来对照。因为自己不是圣人,如果盲目的任着自己的意思去行,有可能是「任己见,昧理真」,这会违背真理,自己还不知道,这叫盲修瞎练。所以要「考于古」,考是考证,根据古圣先贤的这些典籍来做为考证核实,我这麽做对不对。换句话说,我们要依古圣先贤教诲而行,不能自己乱想妄行。

 

能够这样的力行,又加上学文,就是得了「千圣心法」,你的方向正确了。因为古圣先贤是过来人,他们走过的路在指示你,你去走,方向决定没错。然后你又自己力行修身,必定得圣贤心法。换句话说,你也能明明德,你能得到至德。至是终极,终极是什麽?讲自性。自性这个性德流露出来了,那是见了自性的人,明心见性。见了性以后,你的一举一动无不符合礼,就是礼,是自然而然,不是造作出来的,也不是圣人规定你一定要这麽遵守。一开始,你没有见性之前,还是凡夫,确实需要按照圣人所指示的去做,那是勉强而行之。勉强到了一定程度,豁然通达自性,你就不是勉强,你是自然,你即使是不去看圣贤典籍,你所做的也跟圣贤说的礼没有任何差错。为什麽?圣贤所制定的礼和乐都是自性流露,所以说它「本于至德」。你已经有至德了,当然你也能有礼乐。

 

夫子讲「吾从周」,夫子为什麽特别要挑周礼来推行?实际上这叫「以心印心」。周礼不也是至德而流露出来的礼吗?你用周礼,只是以圣人之心印自己的心,印证自己也是跟他一样。周礼是周公所制,周公是圣人,周公的心法你也得到了。孔子的境界也入了周公的境界,他只是用周礼去证明,一看,果然我的境界跟周公境界一样,这叫以心印心。这个「印」像古代的印章,一盖下去,给你做个证明,叫印证,你也跟圣人一样。

 

底下又讲,「又从周,即从夏商,即从太古也」。周是周礼,源自于夏商二代之礼。夏礼和商礼也都是圣人制定出来的,周礼只是在前代的礼上面做一点点增减,它的精神、它的根本还是保持不变,只是将礼现代化了。精神还是至德,还是圣贤的心法。夏礼和商礼也不是夏朝、商朝圣人自己想出来的,还是他们至德流露,所以,从周礼即是从夏商之礼,即是从太古。太古是讲到最原始,原始的是自性,自性流露。这是给我们说明礼的根源在哪裡,不是圣人故意想出来规范我们、约束我们,不是,完全是自性流露出来的性德。我们虽然没有见得自性,按照圣人规定的礼而行,克己复礼,最后终有一日也能见得自性。证得圣人心法,得到至德,那麽礼就自然而然了,到那时正如孔子讲的,「从心所欲不踰矩」。我们再看底下第十五章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3日16:46:22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3199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