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ngkong法师: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106集)新加坡佛教居士林

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阅读模式

 

没学佛之前我们是业报身;学佛之后,我们的愿力超过我们的业力,你就是乘愿再来。真正是住如来家、衣如来衣、坐如来座,你不叫倒驾慈航、乘愿再来那叫什麽?总在一念心转过来,心转过来了行就转过来,行为就不一样;心行转过来,业力就转了。以佛心为心,佛是什麽心?平等心。怎麽平等法?真正觉悟的人,以一切众生为自己,那叫法身。一切众生就是自己,一点都不假,为什麽?是自性变现的相分。自性,这个「自」大了,尽虚空遍法界,过去现在未来,都是这一个自性变现的,这个自性就是禅宗所说的「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」。自性是寂灭相,是空寂之相,但是这个空不是无,能现一切相,一切相都是空寂的体性变现的。空寂体性是自己,它所现的一切相分,诸位想想,哪一个相分不是自己?如果你能够见到,你肯定了,那就恭喜你,你证得清淨法身。证得清淨法身的人,你想想看,他有没有脱离六道?有没有脱离十法界?脱离了。六道、十法界现象在不在?在;在要如何脱离?不再为六道、十法界所污染,你就脱离。六道、十法界虽在,你不污染,你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你对这个境界不起心、不动念,不分别、不执着,你在这个境界裡得大自在,这个境界就是一真法界,所以一真法界跟六道、十法界和合。

 

你出离了,看看芸芸众生没出离;你觉悟了,他们没有觉悟。所以这个时候「恆以大慈悲」,恆是永恆,慈悲是什麽?护念众生、爱护众生、关怀众生,平等的、无条件的,叫大慈悲。佛家常讲的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,这种爱心从哪裡生的?从自性裡面生的,自性裡面本具的爱心,爱护一切众生,这是真心,不是妄心。妄心那个爱是假的,为什麽?会变质;也就是说妄心裡面的憎爱是生灭法,是有生有灭,所以我们叫它虚情假意,今天好了,明天翻脸就恼了,不是真的。跟世间人往来,他对你好别欢喜,假的;对你不好也不要懊恼,假的,过两天又好了,它是无常的。可是觉悟的人慈悲心、爱心是真常,不会随众生无常的心行起变化,不随它,这是真常,常住真心,慈悲心是常住真心,世间人哪裡懂得?

 

以这个大慈悲心,利益众生而出现,这就是常说的随类化身,众生有感,佛菩萨就有应,随类化现就叫应化身。应化这裡头的理很深,事相非常複杂,我们在《普门品》裡面看到,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,那是将诸佛菩萨与一切众生感应出现的相状说为三十二类,每一类裡面都是无量无边身;三十二是大类,每一类裡还分小类,差别真是不可思议。如果我们说众生多,佛菩萨的应现绝不比众生少,这都是事实真相。很可惜一切众生迷惑颠倒,天天跟诸佛菩萨应化身在一起,他没有觉察到,没有得到真实的受用。原因在哪裡?咱们常讲业障太重,这个话讲得没错,的确是业障太重了。怎样才能消除业障?世尊当年在世,一生所做的工作就是帮助我们消业障。他用什麽方法?讲经说法。诸位想想,讲经说法何以能消业障?你听经一下觉悟了,业障就消了。佛比喻众生的业障,譬如千年暗室,这个黑洞已经有一千多年,裡头没有光明;千年暗室无所谓,点一盏灯黑暗就照破了。这就比喻什麽?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累积的业障就像千年暗室一样,可是一旦觉悟,黑暗就没有了,一灯能破千年暗。

 

可是说法的人要善说,什麽叫善说?具足教理行果,这叫善说;闻法的人要善听,要会听,怎麽叫会听?一定要具足信解行证。善说善听,这才叫理机双契。我们今天听经,古人有所谓听经听了几年、几十年还不开悟,反而不如一个老太婆在念佛堂念几个月,人家站着、坐着往生了,这其中什麽道理、什麽原因?我们再想想,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,我们在经上看到记载,佛这部经还没讲完,讲一半、讲三分之一,听众裡头就有开悟、就有证果的。如果世尊当年讲经,像我们现在讲经一样,讲个几十年一个开悟的都没有,释迦牟尼佛我想不会讲经了,早就收拾摊子了。佛善说,大众善听,师资道合,所以才法缘殊胜。我们今天说的人不善说,听的人也不善听,没有如来在世那种殊胜的效果,所以我们必须要检讨,找出症结之所在,把这个结化除,我们的说听也能够产生好的效果。

 

念佛堂念佛的人很多,不是个个都成就。真正念佛成就的人,他功夫得力,他如法,至少他身心世界一切放下,真正做到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他才会成功。同样一个道理,我们如果要听经,能够也做到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,那又何愁不开悟?准开悟。我们虽然听经,对经没有充分的信心,对佛所讲的总得打几个问号放在那裡,不能完全相信,何况大量的夹杂?不但夹杂佛法在其中,还夹杂一大堆世间法在其中,心不清淨。思惟经义的时间少,打妄想的时间多,这是间断,你怎麽会开悟?你怎麽会得力?真正在教下用功的人,不听经的时候常常思惟经义,古德所讲「随文入观」,不必全篇经文,一句、两句,《金刚经》上常讲「一四句偈」那就行,一句、两句常常契入观照之中,任何一句都行。譬如此地,「世尊恆以大慈悲,利益众生而出现」,你就是用这两句话,在这两句话上用功夫,日夜思惟而不间断,效法世尊、学习世尊,我也要以大慈悲心,我在这个世界,出现在这个世间为什麽?不为自己,为利益众生,你这个心念不间断,你这个愿望不间断,你的行持不间断,起心动念、所作所为都是利益一切众生,这叫用功。

 

我们今天听经怎麽听的?在此地听了点头,出了门忘得乾乾淨淨,再也不会把这个经文翻来看一看,那怎麽行?这种方式就是古人所讲的「一日暴之,十日寒之」,我们是这样学教的。所以教没学好、理没有解、行没有修,哪来的果?佛法裡头确实,字字句句具足教理行果,可是我们对于字字句句裡头没有信解行证。从学教入门证果的有,很多很多,哪个法门都能证果,读经也能够修行证果。能不能往生?能!《无量寿经》上讲得多好,三辈往生末后一段,末后一段是专门讲修学一切大乘法门者,只要你功夫成就,迴向求生淨土,没有一个不得生,淨宗法门广大不可思议。凭什麽往生?清淨心往生,清淨愿往生。蕅益大师讲得好,能不能往生全在信愿之有无,往生的品位在你功夫的高下。我们学教,教是讲观行,这个观就是改变我们自己的观念,改变我们自己的行为,看你改多少,功夫在此地。你的心行改得多,你的功夫就深;改得少,你的功夫就浅,往生品位不同。总而言之,决定是以慈悲心;慈是爱护众生,悲是怜悯众生,众生有苦有难,同情心,慈是爱心,常常以这个心、永远以这个心对待一切众生,对待情与无情,你是真的在学佛。第二句是具体落实在事相当中,第一句是说你在发心,你要把慈悲心落实,落实就是利益众生。

 

第三句是讲效果,我落实要达到什麽程度?『等雨法雨充其器』,这是两桩事情。「等」是平等,你是以平等心说法。众生的根性不相同,小根性的得少为足,大根性的得大才满足;无论大小都满足,那也叫平等。阴天下雨,雨从天上落下来,这比喻平等;接受雨水的润泽,小草只要少量的水分它就满足,一棵大树那就要很多的水分才能满足它。雨从天上降下来,大树需要的满足,小草需要的也满足,这叫平等法。「充其器」,器是表众生,一切众生他所希求的、他的愿望都能帮他满足,这一句是说,说法所希求的效果达到了。这些地方我们要特别留意,那就是说我们帮助别人,一定要注重效果。你一昧帮助别人,如果得不到效果,你所作所为都落空;一定要讲求效果,我们所作所为才不落空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2日21:23:02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2956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