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ngkong法师: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99集)新加坡佛教居士林

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阅读模式

 

下面这一句,『普观一切自在天众』。不仅他要看看自己这个团体,还要看看尽虚空遍法界跟他同类的族群、同类的团体,这表示心地平等,没有偏向。诸位学讲经,我们在内典讲座的规矩裡告诉诸位,升座之前还没有开讲,先要把底下大众都看一遍,表示没有偏心。你讲经专看这边不看那边,那边人说偏心,法师看都不看我们一眼,所以一定要把全场都照顾到,没有偏心。现在我们有机器在此地,不但诸位在现场听,全世界许许多多地方人家在电视机面前听,他们把网路接上电视,在电视机前面听我们现场讲经的人很多,所以我们要看镜头,看镜头就是看他们那些人,也不能把那些人忘掉了。下面说偈,请看偈颂,在五十六面:

 

【佛身普遍诸大会。充满法界无穷尽。寂灭无性不可取。为救世间而出现。】

 

说偈是讚歎佛的德能,也是感恩到极处。普贤菩萨在修行方法裡面给我们说了十个纲领,我们称它作「十大愿王」。第一个「礼敬诸佛」,第二个「称讚如来」。称讚属于礼节,一定要把这个教诲落实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,我们无论对什麽人一定要有礼,一定要懂得笑脸迎人。不可以有丝毫傲慢轻视的态度,那你就完全错了,你就不是佛弟子,你就不是在学佛。诸位看到正规的佛教道场的建立,建筑都不是随便的,裡面都有表法、都有学问,不是随便建造,喜欢怎麽造就怎麽造,不可以,佛教完全用来表法。正统的道场,第一个建筑物是山门,山门是天王殿,这是你看到第一个建筑物。天王殿裡面供养的护法神,四天王(《华严经》上都有,都介绍过),四天王分站在两旁,当中是弥勒菩萨。弥勒菩萨的造型是取宋朝布袋和尚,几乎现在全中国寺院庵堂供养弥勒菩萨都供养布袋和尚,他是南宋时候人,跟岳飞同时代。为什麽塑造他?他往生的时候告诉大家,他是弥勒菩萨化身,说完就走了;这个话不假,弥勒菩萨化身。

 

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笑面迎人,我们把它供奉在天王殿的正当中做什麽?学他,常生欢喜心,对一切众生行大慈悲。他代表的是「生平等心,成喜悦相」,对待一切众生平等欢喜,其实就是代表普贤菩萨十愿的第一愿「礼敬诸佛」。所以你要晓得供奉在那是什麽意思?教导我们。造型表法的意义很深,你看弥勒菩萨肚皮很大,表什麽?能容人、能包容。要学弥勒菩萨的包容,要学弥勒菩萨的宽厚,要学弥勒菩萨常生欢喜心。想到弥勒菩萨教化众生,他留给后人东西虽然不多,印象深刻。曾经有人向他请教佛法的修学,怎麽样修行,布袋和尚也不说话,笑眯眯的,你问的时候给你点头,把大布袋往地上一放,两个手一伸,你就明白了。怎麽修行法?放下!人家一看懂得了,放下。放下以后怎麽办?他把布袋提起来背在肩膀上走了,理也不理。这什麽意思?放下之后还要提起。诸位细细想这个,你要是想通了,你一生受用不尽。世出世间一切法放得下,放下之后提起什麽?普度众生。度众生不着度众生相,那叫放下;度众生是提起,不着度众生的相是放下。

 

所以讚歎意思就很深,礼敬讚歎,我们在这都看到了,看人家是怎样讚歎法。与他自己所修的法门一定相应,妙燄海天王他得的是「法界虚空界寂静方便力解脱门」,他讚的意思不离本行;换句话说,讚歎正是他修学心得的报告,前面两句就是他得法裡头所讲的法界虚空界,而在讚歎裡面显示出佛身普遍。《华严经》上讲佛有十身,前面曾经跟诸位介绍过,一般经论裡面把十身归纳为三身:法身、报身、应身,这是讲得最多的。一一身皆遍法界,『佛身普遍诸大会』,大会是法界。《华严经》这一会会场多大?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会。我们从开讲以来,虽然经文讲得不多,这才是第二卷的开端,我们对这个概念已经很清楚,它是以虚空法界为一个法会。诸位必须要知道,华严如是,世尊哪一会不如是?《地藏经》一开端,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召集的大会,与会大众,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统统都到,一个都没缺,你想想这个大会岂不也是尽虚空遍法界,跟华严有什麽两样?经裡说一即是多、多即是一,一多不二,真的是如此。

 

第二句是『充满法界无穷尽』,这个无穷尽是讲十身或者讲三身无有穷尽。佛如是、菩萨如是,我们要问问,我们怎麽样?我们也如是,我们如是自己不知道。众生跟佛的差别就是迷悟,佛知道,我们不知道。我们怎麽会知道也如是?我举一个例子你们想一想,你要是想通了你就恍然大悟。我们这个地方才起心动念,念头很微细,可能自己还没有觉察到,十方三世诸佛如来都知道。你想想,我们这一念要不遍虚空法界,他怎麽会知道?诸位同修必须要晓得,为什麽成佛的时候他说大地众生皆成佛道?就是这个道理。我们在佛眼睛裡面看是什麽?诸佛;什麽佛?煳涂佛,迷惑颠倒的佛,他是真佛不是假佛,可惜迷惑颠倒,煳涂佛而已。就正如我们跟一群人在一起,那一群人喝酒喝醉了,喝醉了不能说他不是人,他煳裡煳涂,醉汉;佛眼睛看我们是醉佛,喝醉了的佛,就这麽回事情。我们要是觉醒过来,跟他没有两样,无二无别,现在就是怎样能够醒悟过来。大家懂得这个道理,了解这个事实,才知道整个《华严经》所讲的是什麽?讲的是我们自己,我们自己的真心、自己的本性、自己的智慧、自己的德能,除此之外别无一法可说;换句话说,你要认识你自己。宗门裡面常说「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」,《华严经》上所说的就是我们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,你才晓得这个经跟我们关係多麽亲切。世出世间还有什麽东西比这个更亲切?没有!比父母还亲切,所以怎麽能不学?不能说这个经太大,一定要认真努力来学习。

 

第三句说『寂灭无性不可取,为救世间而出现』。寂静是自性的本体。自性确实有,但是它不是物质,所以我们六根都接触不到,看不到、听不到,身体也接触不到;不但前面五根没有法子接触到,你也想不到,意根对它也失去作用,六根达不到。六根裡面功能最大的是意识,相宗经论裡面告诉我们,意识对外能缘十法界,对内能缘阿赖耶,这个能力太大了,但是一真法界它缘不到,自性它缘不到。所以大乘经上常常讲到这个事情就用「不可思议」四个字来说,不可以思是第六意识达不到,不可以议论是言语达不到,它真存在!所以叫它做空,这就是六根缘不到称它为空,这个空是真空,「真空不空」。为什麽不空?它能现相,十法界依正庄严是它现的,一真法界也是它现的,它能现相当然就不空。所现的这些相称为妙有,「妙有非有」。不好懂,真空跟妙有都不好懂。大乘经论裡面,世尊以圆满的智慧、圆满的善巧方便,不可思议他也教我们如何思议,太难得了!使我们在他教诲之下,虽然没有办法见到自性,自性的边缘靠近了一点,沾到一点气氛,这对于我们的生活、对于我们的修学就有很大的帮助。

 

你了解性体寂静你才晓得,佛教给我们修学的原则(指导原则),无论你修学哪个法门,不能执着、不能分别。为什麽不能分别、不能执着?因为体是寂静的,你分别执着就错了,你起心动念就错了。如果你在日常生活当中,接触一切人、一切事,万事万法,你能够保持自己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着,给诸位说,你这是高级的禅定。正是经上所讲的「那伽常在定,无有不定时」,行住坐卧都在定中,这个难。谁做到了?释迦牟尼佛做到了。释迦牟尼佛早晨起来也要整理自己的环境,然后出去托钵,托钵回来之后,吃完饭要给这些学生们讲经说法,还要带他们到外面去旅游,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,释迦牟尼佛常在定中,你看他示现,跟我们世间凡人有什麽两样?不一样的地方在哪裡?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,从来没有分别执着过,这叫佛;我们凡夫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、分别执着,这叫凡夫。不起心不动念、不分别不执着,那叫正行、正受,那叫三昧。我们的生活心行跟他恰恰相反,我们不知道事实真相,所以才会有妄想,才会有分别执着。诸佛如来对于事实真相清清楚楚,知道体是空寂的,此地讲寂静的,所以他在生活当中,用我们的话来说,念念与寂静相应。诸位要知道,我用念念与寂静相应,念念是多馀的,但是不说这个就没得说、不好说了;连念都没有才真寂静,有念就不寂静。这是与性体相应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2日19:18:21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2942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