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ingkong法师:华严经讲述菁华(第74集)新加坡佛教居士林

admin 华严经讲述菁华评论阅读模式

 

【如是等而为上首。其数无量。】

 

这是总结。末后一句是歎德:

 

【皆勤修习。利益众生。增其善根。】

 

这段经文是用日天子来表法。一个人在这个世间,一定有所事事,你在这一生当中,一定有一些工作你要做,决定不能说游手好閒过一辈子。实在讲,游手好閒过一辈子那也是享福,没福的人做不到,大福报,他是真正来享福。享福,他也不肯修福,福报享完他就走了。一定要有所事事,这裡面真正有价值、有意义的,要为社会、要为众生做出贡献,这是世出世间圣贤对我们的教诲,我们这一生没有空过。对社会、对众生,一定要帮助大家断恶修善,积功累德。无论我们是什麽样的身分,无论在社会上是什麽样地位,男女老少、贫富贵贱,都应当做好事,都应当做利益社会众生的好事。佛菩萨在这部经上教导我们,可以说是非常圆满,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出最好的榜样、最好的模范。你是男子,你做男子的模范;你是女人,你做女人的模范;你是富有,你在富有当中做模范;你是贫贱,贫贱人当中的模范。模范就是菩萨;我们社会人讲模范,在佛法裡面讲就是菩萨,佛菩萨就是一切众生的好榜样,一切众生的模范,这个我们要懂得。清凉大师在此地解释德行裡面的意思也是这麽说,「成就本行等利益」,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,就是你现在的身分地位当中尽到自己的责任,尽到自己的本分,这一点不能说不重要。我们自己要是明白,那你就觉悟了。我们这一生在社会上,是什麽样的地位,就应该尽什麽样的义务。中国古圣先贤,孔孟儒家所说五伦十义,五伦就是身分地位,十义就是你是哪个身分、哪个地位,你要尽些什麽义务,那个义务就是你本行的事业。

 

我们学佛,佛是什麽,我们在前面曾经跟诸位详细报告过。现在在这个社会,佛教有许许多多不同的形态,我们要辨别清楚,我们学的是哪一种佛法?我们学的是传统,传统是教育。《论语》裡面说,孔子讲的,「名不正则言不顺」。中国古人喜欢简单,不喜欢麻烦,称「佛教」就好。现在人看到「佛教」两个字,迷信、宗教,那怎麽办?所以不能不麻烦一点,再加两个字进去,「佛陀教育」,这两个字加进去,大家就不会误会。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,这是传统。所以它不是宗教,它不是邪教,它也不是哲学,它是教育,是个非常完美智慧的教育。

 

这世间无论是什麽人,你要不要智慧?即使是宗教徒,你也要智慧。我有一年在辅仁大学讲演,学校请我去。前面两排十几位神父坐在前面听我讲演,我看到有这麽多神父,我高兴极了,劝他们皈依,劝他们学佛。我在学校讲,他们容易懂,学校的学生在家有父母,在学校有老师;你们信了上帝,上帝是你们的父母,释迦牟尼佛是你们的老师,没有冲突,这不是叛教。真正来皈依,正式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,不但不违背你的教义,上帝要是看到欢喜,「我这儿女不错,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,释迦牟尼佛有智慧」。否则的话,你要是排斥,「那是佛教,我这是天主教,决定不能去信佛教」,上帝一定想到,小孩是不错,可惜没有受过教育,上帝也难为情!所以佛教是完美的教育、智慧的教育,任何宗教徒都要皈依三宝,都要接受这个教育,这是正理。

 

我们在经上看到,当时许许多多婆罗门外道,都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,可见得这是教育,超越宗教,并不排斥宗教徒来学佛,不排斥,欢迎他来学。而且还不准他改变他的宗教,背弃你的教,到这裡学佛,等于那个学生不要父母了,光要老师,这还得了?这完全错误。鼓励他们敬他的上帝,这就没有冲突。绝不是说你那裡不可以信,要信这个,佛没这个说法的;佛要这个说法,那就不是恆顺众生,那哪裡叫随喜功德?你信教,你跟神是建立父子关係、主僕关係,你在佛教裡面是师生关係,决定没有冲突,我们明白这个道理。因此正名在今天这个社会非常重要,使社会一切大众不会再排斥佛教育,欢喜佛教育,愿意学习佛教育,佛教育是智慧的教育、破迷开悟的教育。

 

学佛的人,特别是弘传佛教育这些人,他们在社会上的定位,我们不能不注意到;也就是说,他们在社会上是什麽样的地位,在这个大舞台上他扮演的是什麽角色,这很重要。释迦牟尼佛在社会上是什麽地位?用现代的话来说,他是一位义务社会教育的工作者,我想这个名称我们所有的佛门同修都承认。释迦牟尼佛一生搞社会教育工作,他不拿报酬,他尽义务。只尽义务,不享受权利,义工,社教义工。释迦牟尼佛是这个身分,我们后来的学生都是这个身分,我们是社教义工,这在社会上是很值得大家尊敬的。所以古时候帝王大臣对出家人没有不尊敬的,为什麽?他们知道这是社会教育的工作者,是社教义工。他们教学的目的,经上讲得很好,帮助一切众生增长善根。换句话说,他们的影响、他们的成就,决定是帮助社会和谐、安定、和平,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。什麽是恶?自私自利,这是恶,一切恶的根源。帮助众生觉悟,断贪瞋痴,贪瞋痴是迷,捨弃贪瞋痴,觉悟了;捨弃贪瞋痴,智慧就开了,这是佛家教学的内容,佛家教学的目标。

 

佛要教大家放下自私自利,放下贪瞋痴慢,他自己先做到。自己做不到,要求别人做到,那是假的,别人怎麽肯相信?自己要做一个好样子给人看,真的放下,大家一看,他确实贪瞋痴慢都放下了,那他教我们大概是有一点道理。教我们放下,他自己不肯放下,那个大有问题。现在人劝你布施修福,他自己不肯布施,你布施,他在那裡收;你愈布施得多,他口袋裡愈饱满,他自己是一毛都不拔,这如何能令人相信?可是世间还有一些傻瓜,还有一些呆子,偏偏还到那裡去布施,这确实有,我曾经见过。可是那个头脑稍微清楚一点的人看到,这个不对,他叫我们布施,他自己不肯布施,这不是真的。如果布施真正有好处,他一定先干,他不会落在人后面。我们从这些地方能够体会到。佛法教人,先要给大家做表率,一定是先自己做到,然后才劝勉别人。自己没做到,说实在话,讲的那个话都含煳,犹豫不决,叫人听了之后模稜两可,叫人听了总还有怀疑,不能够坚定信心。原因在哪裡?自己没做到,劝别人做,纵然是好事情,说话的心、说话的音声都不对劲。自己真的做到,真得利益了,劝人的心理、言语斩钉截铁,一丝毫怀疑都没有。这个我们在听许许多多人在台上讲演,我们能听得出。所以释迦牟尼佛讲的这些话,跟我们一般后人同样来讲这个经的话,给人感受不一样。世尊完全做到,百分之百的做到,确确实实是无私无我,念念念一切众生,念念为社会、为人民,没有一念是为自己想的,我们要想学佛,就要在这些地方学。

 

经文到这个地方是一个段落。这些经文都是介绍华严法会参加的大众,讲经还没说到,那还早,先介绍出席的这些人物,但是这些人物都是有表法的意思,他们在这个法会裡面代表菩萨的行门。十住,住佛所住;十行,行佛之行,那是成就自己。从阿修罗王,这在本经的三十三面,阿修罗王,一直到这个地方是代表十迴向,十迴向是利他,不是自利。这个地方我们要细心体会,自利而后才能利他。十迴向就是我们讲弘法利生,弘法利生的条件是什麽?住佛所住,行佛所行,然后才能够弘法利生;换句话说,你的心是佛心,你的行是佛行,才能够谈到度众生,才能够帮助别人。如果你自己的心是凡夫心,你自己的行是轮迴业,你怎麽能帮助别人?经文还没有读到,先从出席的这些大众裡面,意思就已经透露出来,我们从这些地方体会。

 

佛的心是什麽?平等心;佛的行是什麽?利益一切众生。我们凡夫没办法做到,做不到的原因是自私自利捨不掉。晓得徵结在此地,关键在此地,功夫在哪裡用?就在这裡用,把自私自利的念头打掉。怎麽打掉?全心全力利益社会、利益众生,只要对社会、对大众有好处的事情全心全力去做,尽心尽力去做,这就对了。永远无间断的去做,只尽义务,不享权利,不要名、不要利,地位、权利一概统统不要,这就是菩萨行,这才是迴向位的菩萨。今天时间到了,就讲到此地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22日18:23:02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2888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