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弥律仪要略(第1集)悟道法师 华藏淨宗学会

admin 沙弥律仪要略评论阅读模式

 

【沙弥律仪要略。菩萨戒弟子云栖寺沙门。袾宏。辑。】

 

『祩宏』就是莲池大师,我们看这个文:

 

【梵语沙弥。此云息慈。谓息恶行慈。息世染而慈济众生也。亦云勤策。亦云求寂。】

 

到这裡是一段。这一段是给我们解释沙弥这两个字的意思,什麽叫『沙弥』,「沙弥」是梵语。『梵语』就是古代的印度话,这两个字是音译,就是用中文跟梵语接近的音把它翻出来,没有直接翻它的意思,只有翻它的音,印度的古梵语叫沙弥。『此云息慈』,「此」就是指中国,我们中国这个地区,把沙弥翻成中文的意思叫「息慈」。下面这句,再给我们解释什麽叫息慈。『谓』就是所谓,『息恶行慈』就是恶的方面把它止息下来、停止下来,也就是我们一般讲的不造恶业。这个恶以《十善业道经》做为一个修学的标准,从一不杀生到第十条不邪见,身三种业、口四种业、意三种业,恶业给它止息下来。「息恶」,另外一方面要「行慈」,行就是去做对众生有利的事情。

 

所以,下面再给我们解释息恶行慈,息什麽恶?『息世染』,「世染」,世是世间,世间这个五欲六尘,名闻利养,这些都是污染。我们淨老和尚在讲席当中常讲,他讲了四个,第一个自私自利,第二个名闻利养,第三个五欲六尘,第四个贪瞋痴慢。我们身口意三业造作恶业表现在外面,就是这样的一个行为。表现的自私自利,只有自己没有别人,只想自己不管别人,也不管一个家庭,不管一个道场,当然他也不会想到整个社会、整个国家、整个世界,一切众生,他不会,心量非常小,只有想到自己,这个是恶,自私自利;名闻利养,只顾自己求名求利;五欲六尘,只顾自己享受;内心充满了贪瞋痴慢这些烦恼。所以十恶业表现在外面就是这个四方面,这都叫世染。为什麽会有这些恶念、恶行?因为这个心被污染了,被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污染了,所以自然他就自私自利,贪瞋痴慢。

 

沙弥就是要把这个世间的污染把它止息下来,止息之后,『而慈济众生也』。讲到慈济就是做好事,慈悲救济,对众生有帮助的,慈能与乐,悲能拔苦。「慈济众生」主要的是在教学,我们淨老和尚常讲教学。现在我们一般社会大众对慈济的概念就是救灾,有灾难发生了,大家赶快去救灾、处理善后,没有吃的给他一些吃的,没有穿的给他穿的,没有住的盖个房子给他住,有受伤、有病的帮他医治治疗,帮助他生活上解决一些困难,现在我们社会大众大概对慈济,他所知道的就是这一方面。这一方面的慈济是救急,就是有急难去帮助他,解决一时的困难、急难,但是根本的问题并没有解决。根本的问题是什麽?就是他造恶业,他不明瞭因果,所以他的问题还是存在的。因此只是在物质上的一个慈悲救济是不圆满,必定要教学,让他觉悟,所谓破迷开悟、离苦得乐,要靠教学,教育。教育、教学,佛在世的时候示范给我们看,四十九年天天讲经说法。佛成道之后为什麽天天讲经说法?就是教学,把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,这些理论、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我们,我们听明白了,依教奉行,我们的问题也解决,这个才是根本究竟圆满的慈济。所以这个地方的慈济,意义非常的深广。

 

沙弥修行息世染就是慈济众生,因为做这样的示现、示范,让世间人慢慢觉悟过来。世间人看到沙弥这样修学对他们都是一种启发,像我们出家人,你看穿个出家人的衣服,剃个光头这个形象,到街上走一走,就是这个形象对社会大众也是一种无形当中的一个启发,让他种了善根种子,虽然他现在不知道什麽道理,但是他心理上总有这个印象。为什麽要出家?出家人为什麽是这样的一个形象?很多人看到这个形象,有的人特别去想这个道理,有的人他虽然不在意,但是他的阿赖耶识也落这个种子,总有这个印象在,这个种子慢慢成长,他进一步就会来了解。这方面也都是慈济众生的一种表现。所以出家人没有经营事业,没有办法做物质上的慈悲救济,但是用教学方面的慈悲救济,那是一定需要的。像佛在世的时候,释迦牟尼佛我们看他一生做的什麽事业?他就是息世染而慈济众生,他表现的的确就是这样。对世间这些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,一丝毫他也不沾染,物质生活水平降到最低,三衣一钵,日中一食,树下一宿,他所求的就是这样,比一般的乞丐还少,所以世间的名利欲望也都止息、没有了。怎麽慈济众生?天天讲经说法,教学,教众生破迷开悟,离苦得乐,众生有什麽疑难问题,在生活上遇到种种的问题,去请教释迦牟尼佛,佛都一一为大家来解答,帮助他解决问题,这个就是慈济众生。

 

下面讲,『亦云勤策』,「勤策」就是勤奋,策是策励,就是修学勤修戒定慧,息灭贪瞋痴,策励身心,认真努力来学习,所以也叫勤策。『亦云求寂』,「寂」是涅槃的意思,修行的目标就是求得清淨寂灭,涅槃就是不生不灭,这个境界修学所有的法门都是这个目标。以上《要略》,莲池大师给我们简要的说明沙弥这两个字它的意思。下面给我们解释律仪两个字的意思:

 

【律仪者。十戒律诸威仪也。】

 

『律仪』,「律」就是十条戒律,沙弥戒有十条戒,叫沙弥根本戒,这十条叫戒。『律』是开遮持犯,处断轻重,叫律。『戒』是禁戒,就是禁止的,譬如说第一条不杀生,它是禁止的,不可以杀生,这是禁戒。我们受了这个戒,要懂得戒有开遮持犯,有处断轻重。处断轻重就是受了戒,如果犯了戒,或者是没有犯戒,没有犯戒,譬如说杀生,在某一种情况之下必须要开这个戒,开戒它不犯戒。所以我们常常听到佛门一句话,在社会上也都知道,开杀戒。在某一种情况之下他杀生是开戒,他不叫犯戒;如果应当开戒而不开也叫犯戒,不应当开而开了也是犯戒。所以这个要明白,要认识清楚。如果犯了戒,处断轻重,到底犯了这个戒,以小乘戒来讲,它有分无犯,无犯就是这个不算犯戒,是开戒;如果有犯,是犯了戒,譬如说杀生,犯了戒,他犯的这个戒是轻还是重,怎麽去断定他犯的戒是犯轻戒还是犯重戒,这个就要依律。依律,譬如说杀生,杀人也是杀生,杀一隻蚂蚁也是杀生,同样是杀生,但是杀人的罪就重,杀蚂蚁的罪就轻。所以在小乘戒来讲,有分可悔、不可悔,可悔就是说可以接受忏悔的;如果你犯了杀人,在小乘戒不通忏悔,你就不可以再受戒,破戒了,不能再给他受戒。如果杀一隻牛、杀一隻鸡,譬如说微小的动物叫下可悔,这在《五戒相经》都有学习过。

 

所以学《五戒相经》是我们学《沙弥律仪》的一个基础,学了《五戒相经》,再来学《沙弥律仪》也就更容易明白。所以忏悔分下可悔、中可悔、不可悔,中就是罪比较重,但是还是可以忏悔,譬如说杀牛,杀大的动物,是犯中可悔,是可以忏悔,但是罪比较重;下可悔,杀蚂蚁、蟑螂,这个罪比较轻,也是可以忏悔。杀人就不能忏悔;但是杀人也是看什麽动机,在什麽情况,故意杀人,还是无意的,也不一定说不可以忏悔。有时候杀人,他也不算犯戒,譬如说像现在一般开车发生车祸,发生车祸你把人撞死了,那也是杀人;是你开的车,去把人撞死了,那也是杀人。但是你去撞死人,这个情况又不一样,如果你喝酒开车,去肇事,把人给撞死了,这个罪就重;现在世间的法律,这个也判得很重。有一些情况他去撞到人并不是他喝酒,或者他违犯交通规则去撞死人,是别人违犯交通规则,刚好那个时间他碰上,他就把他撞死了。譬如说我们在新闻、报纸上常常看到,有人骑机车被砂石车给撞倒了,人就碰到路当中,后面一部车刚刚好开过去,刹车来不及就把他给撞死了。撞死他的这部车子他没有违规,他也没有喝酒,他也不是故意要去把他撞死的,在这种情况之下,他没有犯戒。所以,律就是在处断轻重的,有没有犯戒,犯的戒是犯了重戒,犯了不可悔还是中可悔,还是下可悔,在处断这个,这个叫律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19日09:32:41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2518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