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群书治要360》学习分享/第90集/蔡礼旭老师主讲

 

而孝的人心很柔软,他会体恤很多事情。比方《格言联璧》裡面有段话很好,「子之孝」,孩子的孝,「不如率妇以为孝」。当孩子的孝顺要延伸到什麽?带领自己的妻子一起孝顺父母,因为「妇能养亲者也」,太太在家中孝顺公婆,跟自己父母相处的时间很多,所以公婆,「公姑得一孝妇,胜如得一孝子」。接着,媳妇之孝,「妇之孝,不如导孙以为孝」,引导自己的孩子,就是公婆的孙子,不如导孙以为孝。因为「孙能娱亲者也」,含饴弄孙,还有孩子时时恭敬、孝顺爷爷奶奶,是老人家晚年最幸福的事情,孙能娱亲者也。「祖父得一孝孙,又增一辈孝子」,又增加了一代的孝子,家道又再传一代了,这是让老人最高兴的事情。

 

当然,丈夫引领太太一起孝顺自己的父母,最重要还是自己要用情义爱护自己的妻子,妻子自己很自然的生起报恩之心,而不是去要求自己的另外一半。她自然生起是,「我先生这麽好的人,就是有公公、婆婆的养育、教育,才能把他养育、教育长大,跟我结为连理,我要念公公、婆婆的恩。」她自然而然生起这样报恩的态度。所以这些经句都让我们对于孝的一种体会跟落实,不断的深度、广度打开来。这句先跟大家交流到这裡,这个孝真的是怎麽讲都讲不完,它是根本。

 

我们看一百七十四句:

 

【君子务本。本立而道生。孝悌也者。其仁之本与。】

君子他是有智慧的人,他必然致力于事物的根本,根本建立了,他的道德,他的家业、事业,就随之而产生,根本稳固了,枝繁叶茂。接着结论,『孝悌也者』,孝顺父母,友爱兄弟,『其仁之本与』,就是「仁」的根本。我们想,这个仁就是为人着想,就是去爱人,它的根本是「孝悌」。我们从刚刚「夫孝,德之本」,了解到他懂得去爱父母,把这个爱心再延伸,爱兄弟、爱邻里乡党、爱一切的人、一切生命,所以孝是爱人的根本。所以孝这一部分我们讲得比较多。你看我们对父母,接着对兄弟,孝父母,「亲有过,谏使更,怡吾色,柔吾声」,很有耐性,甚至父母不理解,还打我们,「号泣随,挞无怨」。所以跟父母的相处、跟兄弟的相处,心上决定不留成见、不留埋怨,哪怕父母、兄弟不理解,还打我们,我们绝对不放心上。有了这个孝悌基础,你跟任何人不对立,也不会把任何人的过放在心上。

 

大家冷静去想一想,我们看一些古装戏,看到古代的人心裡面都不装亲人的是非,有没有?然后有时候邻里乡党有些误会,对方自己省悟了,来道歉,当下,「事过去就过去了,别再提了。」我们以前看连续剧有没有常听到这个话?有。马上要给人家台阶下,「不要再提了,不要再提了,那都过去了。」我们看戏剧这句话的时候,我们有没有「这些东西也全部过去了,过去了,不要再提了」?会看戏的人会开悟,是吧?听到人家这句台词,「过去了,过去了,不要再提了」,就放下了。

 

古人在与人相处都很融洽,和,不记怨,根在哪?在孝悌。我们现在处世当中有这麽多烦恼,病根在哪?在孝悌。你仔细去观察,你这个朋友真的跟每个人都可以相处得好,从来不记人家的怨,人家任何需要他马上去帮忙,你注意去观察,他一定是孝悌之人。假如这个人动不动就发脾气,动不动就记人家的怨,他一定跟父母、兄弟相处有问题。所以这句话很精闢,一个人真正有恆常不变的仁爱心,他的根在孝悌。《论语》裡面讲,「事父母几谏」,父母有错误,小小的徵兆出现了,赶快劝。「见志不从」,父母不能接受。「又敬不违,劳而不怨」,劝得很辛苦也没有一句埋怨。

 

那好,我们知道病根在孝悌,怎麽改?从头来做!在《礼记》有个章节叫「内则」,裡面就讲到我们怎麽孝父母,其实跟《弟子规》都是相应的。「晨则省,昏则定」,早上起床盥洗,衣服穿得恭恭敬敬,站在父母的门前,父母出来了,恭敬的问安,要从这裡做起,才能把根救活。我们做不做得到?假如我们不从这些生活点滴去落实,我们学的时间再长,很可能还是原地打转,因为不务本。我想刚刚讲的这段,不只是儿子要做,媳妇也要做。这不是我讲的,这是《礼记.内则》讲的。结果我们华人现在要找到这样的人很难。但是你到日本去看,很多。所以我们生惭愧心。有个朋友他娶了日本的妻子,结果日本妻子到中国来,每天早上打扮整齐,穿着和服,到公公、婆婆门前行早上的问安礼。在日本很多妇女都还在落实。不只对父母在生活上这麽恭敬,我们对自己的兄弟姊妹,尤其是兄、姊,那个恭敬有没有时时体现?

 

在古代有个读书人叫刘璡,有一天晚上,他的哥哥在叫他,他没有回应,他整个衣着整齐之后,走到哥哥的前面才答应。结果他的哥哥就说,「我叫你这段时间,你怎麽都没有回应?」他说,「因为我的束带还没有弄整齐,衣冠不整,我回应,觉得不恭敬哥哥。」你看他那个恭敬发自内心,他觉得自己衣冠还不整齐,答应了是不恭敬。大家有没有哪一次,早上你爸爸妈妈来找你讲话,你刚起床,都还没有刷牙,然后就先刷完牙、弄整齐了,才给妈妈回应?妈妈说,「我问你话,怎麽现在才应?」「刚刚还没有刷牙,觉得这样不恭敬。」恭敬都在生活很细节的地方能提起观照,这是真正落实了。我们现在变成什麽?自己很亲的兄弟姊妹,我们讲了一句话,他痛苦了三天我们都不知道。好不容易他提起勇气告诉我们。「有吗?有吗?」后知后觉。有恭敬心的话,对方已经难受了,你不可能不知道。所以体恤父母、兄长的心都是在生活当中去落实的。

 

司马温公他的哥哥司马伯康,年龄比他大,所以他「敬之如严父」,尊重他的哥哥像尊重自己的父亲一样,「爱之如婴儿」。这是不冲突的,恭敬哥哥像父亲,但爱护哥哥像婴儿一样呵护他,因为哥哥是老人了,疼爱老人像疼爱小孩一样,要很体恤备至。所以在《德育故事》裡面提的这些生活细节,确实值得我们去体会、去落实。有时候煮饭稍微晚了几分钟,司马光先生马上问哥哥,「哥哥,对不起,晚了一点,是不是饿了?让您受饿、受飢了。」天气稍有变化,转凉了,马上摸着他哥哥的背,「会不会穿的衣服不够?会不会太凉了?」生活的这些小细节,体恤、恭敬的流露。大家想一想,我们听这些孝的故事、悌的故事,用这样的心境去爱人,哪有人际关係不好的?哪有跟人家会对立冲突的?所以孝悌也者,仁之本。

 

介绍大家《德育故事》初集,孝、悌总共四十八个德育故事,这四十八个你把它领纳在心上,孝悌的理你就通达了。而且那四十八个榜样时时都会启发你、提醒你,你就知道怎麽去落实孝悌,进而怎麽去爱人。甚至于我们内心只要有烦恼,你把那四十八个故事複习一下,你的烦恼就没有了,决定是少了他们哪一个心态才会造成这个烦恼。比方我们心裡面有没有亲人或者朋友的不是?那你就要去看周文灿,他养他哥哥,他哥哥有一天喝醉了还打他。大家有没有遇到,你对那个朋友很好,他还无理对你,有没有遇过?有。这时候怎麽办?用周文灿的方法。已经做到这麽过分了,邻居都看不下去了,要来找他哥哥理论,他心裡面完全没有哥哥的过失,冲出来阻止所有的邻居,「你们不要离间我兄弟的感情。」大家想一想,他哥哥酒醉醒过来了,听了人家讲这段他弟弟讲的话,感不感动?自自然然就更佩服他的弟弟了。

 

但是大家细细去体会,假如文灿有他哥哥的不是,别人要找他哥哥理论,他心裡会怎麽想?「终于有人帮我出气了」,那麻烦了,他家裡的冲突慢慢就愈来愈大了。所以这些心性当中的修养,细微之处,都是我们要去体会,也是我们的学处。假如真的像周文灿这样,人家要来你这裡搬弄是非,不可能了。所以谗言是缘,真正的因是什麽?是我们心裡面有别人的不是,谗言才进得来。又是务本,是吧?好像怎麽讲都是务本。所以「谗不自来,因疑而来;间不自入」,离间的话不自己来,「乘隙而入」,你跟人已经有不愉快、有对立、有嫌隙了,离间的话才进得来。你心裡面没有父母兄弟、没有一切朋友的过失,没有丝毫的成见,任何人不可能跟你进谗言,纵使进了也不可能对你有所影响。

 

好,这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裡,谢谢大家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11日15:58:56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1608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