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群书治要360》学习分享/第85集/蔡礼旭老师主讲

 

所以真诚能感通人,但是我们假如提起的是这些习气,那无形当中给人压力、伤害人,自己可能不自知。所以不贪、不瞋、不指责、不批评、不痴,不要常常有比较的念头,拿自己的亲人跟人家比,团体裡常常在那裡比较,这都不诚。因为我们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就是爱的教育,那应该体恤每个人的差别,去帮助他、协助他,而不是在那裡比较,让对方也很难受。再来不慢、不疑,不慢,那当然要克服好为人师的这个习惯;不疑,能时时存一个信任别人的态度。所以不执着,去掉这些习气;不分别,平等恭敬他人。再来,不起这些邪念、妄念,最好的对治方法就是只要跟人相处,念念为人着想,就容易把自己这些妄念调伏下来。可能自己这些贪瞋痴要出来,提醒自己,拉回来,念念为他着想。

 

我们接着看一百六十七句,我们一起来念一下:

 

【子路曰。卫君待子而为政。子将奚先。子曰。必也。正名乎。名不正。则言不顺。言不顺。则事不成。事不成。则礼乐不兴。礼乐不兴。则刑罚不中。刑罚不中。则民无所措手足。】

 

这句是在《论语》当中「子路第十三」裡的一篇。子路当时候是在卫国当官。当时候卫国是卫灵公当国君,他的太太南子比较淫乱,结果太子蒯瞶羞耻他的嫡母南子这样的行为,然后想要杀害南子。后来这个事蹟败露,他就奔往宋国,逃出去。后来是他的儿子辄(就是蒯瞶的儿子,卫灵公的孙子)即位。他儿子即位以后,蒯瞶后来又回到卫国,回来几年以后,又跟儿子争位子,最后儿子辄就出离,蒯瞶自己又立为卫君。这个就是历史当中讲的「父子争国」。所以在一些古人的注解当中,他们会推断这段话是在当时候辄当国君,蒯瞶又回到自己国家裡面来。这个「正名」,有些专家、学者讲,就是正父子之名。就是蒯瞶是父亲,应该让他来继承国君的位子,而儿子应该退让。可是儿子辄,虽然是儿子,可是事实上他已经继位好多年,何况卫灵公在世的时候已经不信任蒯瞶,而有意立自己的孙子辄做太子。所以就有这些不同的看法。但是到底是不是孔子的看法,这个我们不敢断言。

 

所以有这个事情,典故是这样,让我们了解到。假如你现在在卫国,你心会不会有点不安?君上父子是这个情况,有点头大。所以大家看,一个家族、一个国家会有不安,往往就是上位者这些情况没有理顺。我们在上《古文读本》裡面,「郑伯克段于鄢」,当时郑庄公跟弟弟共叔段最后冲突,你看那个要死多少人民。可是起初就是什麽问题,就是妈妈偏爱弟弟,最后搞成这样。所以上位者很有福报,可是他一偏颇,那造的罪业真是大。

 

在历史当中还有一个典故,我们看了也是摇头。就是在周朝时候,鲁国的国君鲁武公带着自己的孩子括跟戏去见周宣王,去拜天子。结果天子看了以后就特别喜欢这个弟弟戏,然后就要立戏为国君。鲁国的两个世子,天子就要立这个弟弟为国君。旁边的樊仲山父就劝谏,「天子,你不可以立这个弟弟为国君。因为你这麽立,不顺情理,哥哥是长,你废长立幼。你这个决策假如不顺情理,底下的人可能他就不能遵守,他就要反抗。可是他一反抗,又是你的命令,那是不是又要被你给诛杀、处罚?所以天子出任何的命令都要符合情理才行,不然后患无穷。」

 

结果这麽一讲,周宣王还是没有接受,樊仲山父他还继续推讲开来说,「今天天子你立诸侯是立少废长,那是教他们不符合伦常。假如鲁国听你的话,其他的诸侯又跟着这麽做,那从我们远祖传下来的立长的这个规矩就被你破掉了。若鲁国不听你的话,你又派兵要去处罚他,那其实你派兵出去讨伐他,那就是自己本身是在破坏了自己先王的规矩。因为周天子自己就没有立长,反而是废长立幼,那其实他是自打嘴巴。」就分析这些利害给他听。结果周宣王还是没听进去,还是立了弟弟。结果鲁国国君回去之后,就去世了,那真的弟弟就被立起来。结果国人不同意,就杀了弟弟,把哥哥的儿子立起来,然后周宣王又派兵去打哥哥的儿子。大家看到这个历史有没有觉得,一个这麽高位的人就逞自己的好恶,没按规矩,你看给多少人民添了痛苦。而这其中也是没有考虑到名正言顺的问题。立长,这个就是名正,名分正。

 

我们看经文裡面讲,子路问孔子,如果卫国的国君打算请你来辅助他治国,不知道您将以何事来先做?孔子讲,『必也,正名乎』,一定从名正言顺,正名分开始做起。当然,孔子讲这一段,是不是提到当时历史当中蒯瞶跟他儿子辄的名分,这个我们就不下判断,不揣测圣意。但纵使没有这个典故,这个理还是非常重要,非常透彻的。因为『名不正,则言不顺』,名与事实不相符合,那讲话就没有名分,你就没有那个身分去讲这个话,哪怕讲的话再对,对方他不一定能接受,甚至有批评,「这事又不归你管,你插什麽嘴!」那你不给他一个名分,他就没有办法言语得当。那『言不顺』,话都不好讲,不能取信于人,『则事不成』,你要再让他去办事就更难。比方你的团体当中来了一个人,大家也不知道他是哪个职位,然后他开始在那裡分配工作,你说大家会听他的话吗?那他再好心,人家首先就先质疑他。所以我们看到很多,像齐桓公用管仲,他就先正名,他「仲父」,他名分有了,他地位定了,他办什麽事情大家心服口服。所以言语不能顺理成章,那办事就更难成功。

 

那普通的事都办不好,『事不成,则礼乐不兴』,你这些事情都不能够理顺,更何况是整个全国的礼乐教化要来推展!我们看到这个「礼」,它是行为的规范,它要求得更细,那要能更方方面面都符合这些规矩才行。所以礼乐的教化不能够办得很好,不能兴起,那人民没很好的受到这些教化,那可能就会做错。那做错了,我们用的刑罚又不妥当,那刑罚用之不当,人民就感觉好像无所适从,好像不知如何是好,那天下就会乱。其实假如我们在一个团体裡面,好像不知道自己的名分、自己的本分,以至于好像整个上面交代的,或者组织也没有规划好,甚至动辄得咎,做什麽都错,那真的会变『无所措手足』,都不知道如何是好。

 

好,那今天课程先跟大家分享到这裡,谢谢大家。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6月11日15:43:06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1598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