净土大经科注(第四回) |第324集|视频MP3文字|jingkong老法师主讲

摘要以上三释,皆与禅淨诸祖一鼻孔通气,正是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者也。盖自他不二,自他宛然。因自他不二,故来迎之佛即是自心之佛。复因自他宛然,故于佛实不来,人亦不去之中,宛现临终佛迎,往...

 

「法师乃我国(现代)华北三大高僧之一。曾经在济南及北京专讲本经,并作科判,于一九三九年(己卯年)印行。慈老所判的一心三辈,与会集本经的夏老师,同一心眼,同一手笔」,他们的看法、想法完全相同。经裡面有这麽一段经文。「发前人未发之精蕴,彰淨门久隐之妙谛。禅淨不二之旨,于兹益显」。过去没有人提到过,夏老、慈舟老法师说出来了,不是随便说的,经文上清清楚楚,世尊讲的。有人听懂了,有人没听懂,有人发现了,有人没发现,于是乎对于禅宗、淨宗,禅淨不二,在一心三辈裡头很明显的告诉我们。这一段念老注得非常详细。

 

庚三这一段,「一心三辈」,裡面分两大科,辛一「大乘往生因行」,辛二「往生胜妙果德」。我们看这一段,大乘往生的因行,它又分两小科,「淨心愿生」。条件是清淨心,因为西方是淨土,淨土从哪来的?清淨心变出来的,我们的心不清淨跟它不相应,我们能生清淨心,跟它就相应。心要怎麽清淨?要放下,放下妄想,放下杂念,放下分别,放下执着,清淨心就现前。要有这个清淨心,发一个愿,我要往生极乐世界,你就看到佛来接引你,妙极了!请看经文:

 

【若有众生住大乘者。】

 

这句话很重要,『住大乘者』就是发菩提心了。

 

【以清淨心。向无量寿。乃至十念。愿生其国。】

 

这都能生,不是天天念佛,临命终时,一生没有念过佛,临命终时乃至十念都能往生。我们看念老的注解,非常了不起,注得详细,帮助我们信心增上,帮助我们这一生决定得生。

 

「右章」,右面这一章,就是六句,一句四个字,只有六句,「全是《唐译》经文」。所以古德有说,魏译跟唐译这两种译本好像是同一个梵本。但是这一段《唐译》的经文,「系统分明,文富义深,远胜《魏译》」,比《魏译》的翻得好,翻得清楚。文富,富是足,讲得清楚,讲得明白,意思很深,比《魏译》的好。「《魏译》则分散于本品首尾两处。于上辈之前云:诸有众生,闻其名号,信心欢喜,乃至一念,至心迴向,愿生彼国,即得往生。」《魏译》裡头有这一段。但复于下辈往生文中,又有这几句说:「其有至心,欲生彼国,假使不能作诸功德,当发无上菩提之心。一向专意,乃至十念,念无量寿佛,愿生其国。若闻深法,欢喜信乐,不生疑惑。乃至一念,念于彼佛,以至诚心愿生其国。此人临终,梦见彼佛,亦得往生。功德智慧,次如中辈者也。」你看,这个《魏译》的文字很多,没有它这麽简单。所以它有深度,翻得好,《唐译》的翻得好。这两本译本的经文都抄在这个地方,让我们一看一比较就知道了。

 

唐朝「海东元晓师据《魏译》」,这个据是根据,根据《魏译》的,「于《无量寿经宗要》论云」,《宗要》是注解,他给《无量寿经》作的注解,叫《宗要》。这个论裡头说:「下辈之内,说二种人」,这个两种人,「各有三句」。「初人三者」,这第一种人三者:「一者,假使不能作诸功德,当发无上菩提之心」,这是说明正因。西方是大乘,不是小乘,大乘就是要发菩提心,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。这是往生极乐世界的因,正因。「但为异前人,举其深信耳」,他不同前面所说的,这特别举他深信。「二者,乃至一念念于彼佛。是助满业。为显前人无深信故,必须十念。此人有深信故,未必具足十念。」这个括弧是黄念祖老居士的意思,他说:「按元晓师之说乃专据《魏译》」说法,「若就本经,则一念得生者,全因获得一念淨心也」。这个翻得好,《唐译》的翻得好,比《魏译》的好。一念淨心,这个重要,一念淨心,一念就能得生。「从一心中,念佛一声,顿即与弥陀本愿相应,故临终即得往生。」这是说明往生容易。

 

这是讲临命终时,临命终时最后这一念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,就这一念,也就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声佛号,一念一声佛号他就能往生。可是这桩事情不能侥倖,怕有人侥倖:「临终一念就能往生,我现在又何必念佛?等到我临命终时,我一念不就行了!」临命终时谁提醒你?你要是忘掉怎麽办?你要是这个时候,最后一念心裡面想别的事情,怎麽办?所以我们不能侥倖,不能投机取巧,我们老老实实的,临终一念就能往生,那我天天念阿弥陀佛,我当然会往生,这就对了。

 

像来佛寺海贤老和尚一样,一天到晚阿弥陀佛没间断,他念了多久?九十二年。工作的时候默念,心裡念,口不念心念,心裡面的佛号没中断过。口裡面的佛号,无论有人无人他常念,不断。心裡头只有阿弥陀佛,除阿弥陀佛之外,什麽念头都没有,这个了不起。我们不能不知道,不能不学习,要认真的学习。这个经文要记住,这是理论,有这麽回事情,真的不是假的,临终一念都能往生,那一念是清淨心念。什麽叫清淨心念?这裡头没有妄想、没有杂念。这一念裡头没有妄想、没杂念,就是清淨心。

 

第三,「以至诚心,愿生彼国。此愿前行和合为因」。这一愿,愿行,行就是念佛,愿是信愿,有信、有愿、有行,和合为因,这三个条件都具足,信愿行。信愿行是淨土宗的三资粮,也就是,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三个条件。信,不怀疑,真正相信西方有极乐世界,真正相信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,没有丝毫怀疑。愿,我真想去,我对这个娑婆世界没有留恋,万缘放下,连这个身体都放下,何况身外之物。什麽时候放下?现在就放下,念念都放下,念念不离阿弥陀佛,这个世界完全放下,身心世界统统放下。你看信、愿、行三和合,这是往生正因。「此就菩萨种性人也」,这人什麽人?菩萨,具足信愿行的人就是菩萨。这括弧裡头也是念老给我们注的,「正是《唐译》中住大乘者」。「盖元晓师」,元晓法师是韩国人,韩国淨宗大德,他注解当中说,「下辈中有两种人:一者,发菩提心,十念圣号,愿生彼国,而得往生,是不定性人」,他能往生。

 

所以,我们中国过去祖师大德,也提倡工作非常繁忙的人教你念十念法,这都根据经上说的。祖师大德教给我们,十念是一口气为一念,这一口气不论念多少没有关係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尽一口气叫一念,用这个做早晚课。早晨起来洗了脸、漱了口,合掌面向西方,或者对佛像,念十句;晚上睡觉之前,在佛像面前也念十句。一生没有一天缺课的,都算是淨念相继。

 

我在新加坡的时候,看到回教徒一天五次祈祷,无论做什麽工作,时间一到一切放下,面朝麦加的方向祈祷。所以宗教裡面回教徒最团结,回教徒显得最虔诚,什麽原因?五次祈祷。我看到这个现象,我提出九次念佛,一天念九次,比他还多四次,他只有五次,我有九次,加了四次。念十句佛号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十句,这三句,念十句就可以,现在我们是吃饭之前念十句。这是在新加坡提倡的,早晨起来念一次,三餐饭三次,就四次;你上午工作,上班下班两次,下午上班下班两次,晚上睡觉前一次,一共九次。养成习惯,到这个时候,一定先念佛再开动。好!时时刻刻不忘佛,不忘阿弥陀佛,就是提醒这个,不是别的。这我提倡的十念法,不容易忘记。早晨起来,向着西方,念十句阿弥陀佛;早饭之前念十句,中午饭之前念十句,晚饭之前念十句;上午工作之前念十句,工作结束了也念十句,上下班,晚上上下班;晚上睡觉之前念十句。十念圣号,愿生彼国,而得往生,是不定性人。

 

「二者,闻法深信,乃至一念,愿生彼国,而得往生,是菩萨种性人。元晓师实已明察《魏译》」,元晓法师明白察觉《魏译》「下辈往生文中,品类不齐」,什麽样的人都有。「试问,闻甚深法」,这个甚深法就是淨土法门,听了怎麽样?「欢喜信乐,不生疑惑」。这八个字可不容易,听到这一句阿弥陀佛,生欢喜心、生信心,爱好,乐是爱好,不生疑惑。「如是殊胜智慧,应是何人境界?」这是什麽人?不是普通人,普通人做不到。所以「元晓师名之为菩萨种性人」,这不是凡人。菩萨种性从哪裡来?过去生中生生世世念佛,这一生一听到就欢喜,一听到就接受。一天十念,终身奉行,他没有间断,这就对了。「既是菩萨种性,复能生深信,起心念佛,以至诚心,愿生其国,实不应限于下辈也。」念公这句话说得好,菩萨种性地位不应该这麽低。

 

 
admin
  • 本文由 admin 发表于 2016年4月19日14:40:29
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://ww.wmfjt.com/10456.html
匿名

发表评论

匿名网友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
确定

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